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天时地利人和的例子,有什么天时地利人和的事例

本文目录索引

1,有什么天时地利人和的事例

人和:1.刘备一开始便不该讲荆州托付给关羽,关羽是个怎样的人就不说了,其性格决定了其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的命运。2.在荆州被占关羽命丧的情况之下,刘备应该忍辱负重联合孙权对抗曹操而不是倾举国兵力进攻孙吴,毕竟曹操才是他最大的敌人。3.进攻孙吴之后刘备在战争初期屡战屡胜最终孙权派人言和并归还荆州将关羽张飞的杀人凶手交由刘备处理,刘备应该乘势收手,既宣扬了国威为其弟报了仇又夺得了荆州。 地利:1.刘备应该极重视汉中和荆州两地,汉中地接魏国边境,靠近长安,而且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进可以威胁魏国安危退可以包蜀汉平安,荆州东连孙吴北扼曹魏,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向北边直接可以威胁魏都许昌向东可以顺流直下攻取东吴,当国力强盛时可以从汉中荆州两路出兵魏国,一路进攻西都长安一路进攻都城许昌,两路大军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就像一把钳子一样会把魏国大的首尾不能相顾,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 人和:这个不用多说,刘备人和思想的核心就是联合孙权,曹魏占据了当时最富裕人口最繁盛的北方,实力雄厚,只有联合孙权才能与之较高低。另外,刘备占据的西蜀西边有羌族南边有蛮族,处理好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也很重要,这些少数民族虽然不明开化但天性剽悍善战,相处得好可以借他们的力量进攻魏国必定事倍功半,处理的不善则必定会吃大苦头,一旦羌族被曹魏收买,蜀国则势危。 天时忘了说,其实无所谓天时,天时这个东西不好把握,对于西蜀的天时就是魏国国内最不顺的时候,比如部将叛乱(降魏蜀将孟达),自然灾害(旱灾蝗灾水灾地震);比如农民起义;比如皇帝驾崩,新王即位...天时这个东西是可以人为创造的,历史上的成功的反间计不可胜数

有什么天时地利人和的事例

2,天时不如地利的例子,,,,,地利不如人和的例子各三个,,,谢谢!

天时不如地利: 1、官渡之战:曹操占据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天时,以正义之师的名义攻打袁绍,袁绍手下纷纷反叛投靠曹操,曹操一举灭掉比自己强大的袁绍。 2、赤壁之战:孙吴联军借助长江天堑,以及北方兵不习水战等地理条件,一把火烧掉了曹操83万大军。 3、苏联保卫战:德军进攻苏联初期,闪电战取得重大战果,在莫斯科城下遭遇寒流,装备全部失效。而苏联援军赶到,最终苏军击退德军。 地利不如人和 1、七擒孟获:蜀汉建国,西南诸民族皆归顺,唯独孟获不肯归顺,民心尽失,诸葛亮挥师南征,七擒七纵,最后孟获归顺蜀汉,永不反叛。 2、伊拉克战争:伊拉克没有游击战的地理环境,有利美国的机械化部队和信息优势,但美国没有明白西方的政治制度并非适合所有国家。是其处境不利的原因。 3、牧野之战:中国商朝和周朝交替时,周朝武王率军直捣商都朝歌(今中国中部河南淇县),在牧野(今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大破商军。

3,有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战争事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经典智慧的战争理论,在20世纪的近代战争中,屡次得到了现实的证明!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引人注目的前苏联对法西斯德国的卫国战争!德军企图通过闪电战,继续在苏俄广褒的国土上称霸披靡。希特勒妄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进攻,摧毁苏联的意志和抵抗。战争中期德军却发现举步为艰,苏联人民顽强不屈的抵抗住了德军的前进步伐,特别是当苏联恶劣严寒、冰冻无比的冬天来临以后,水土不符的德军更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后勤补给也陷入了失控状态。缺吃少穿的德军已经丧失了战斗力。而此时的苏联红军,却利用地理优势和天生的耐寒能力,对强弩之末的德军发动了声势壮大的反攻战役!苏联全国军民万众齐心、众志成城,终于取得了这场伟大的卫国战争的胜利!并且同盟军一道,解放了被法西斯蹂躏的欧洲各国!消灭了不可一世、罪恶滔天的希特勒法西斯政权。

4,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史实

天时不如地利是指战术上说的
地利不如人和是指战略上说的
两者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第一个例子可以举朝鲜战场上联合国军的例子
朝鲜的地形条件是联合国军从胜利到没有胜利的众多原因之一.
第二个例子可以举最近的伊拉克战争,伊拉克没有游击战的地理环境,有利美国的机械化部队和信息优势,但美国没有明白西方的政治制度并非适合所有国家.是其处境不利的原因.

5,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例子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 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 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 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战,战必胜 矣。” ①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 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 “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 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 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 叫“郭”。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③池:即护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革:皮革,指甲胄。古代甲胄确 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5)委:弃。(6)域民:限制人民。域, 界限.(8)畔:同“叛”。(9)有:或,要么。 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 如人的齐心协力。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 攻都不能够攻破。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 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另 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 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 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 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 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 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 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人下的人都会顺从。以 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必然是不战 则已,战无不胜的了。”【读解】天、地、人三者的关系问题古往今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三 者到底谁最重要也就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如我们在注释中所引, 荀子曾经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论述过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但 他并没有区分谁重要谁不重要,而是三者并重,缺一不可。 孟子在这里则主要是从军事方面来分析论述天时、地利、人 和之间关系的,而且是观点鲜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之,“天时”又次之。这是与他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贯思想分 军开的,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 开的,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 开的。正是从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出发,他得出了“得道者多 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这就把问题从军事引向了政治,实际 上又回到了他那“老生常谈”的“仁政”话题。 按照孟子的看法,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 国家也不是靠山川就可以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所以,闭关锁国是没有出 路的。要改革,要开放,要提高自己的国力,让老百姓安居炙业。 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会“得道者多助”,多助到了极点,全天下 的老百姓都会顺从归服。那就必然会出现孔子所说的那种情况 ——“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论语·子路》各国人士 都来申请留学,申请经商,甚至携带妻子儿女前来申请移民定居 哪里还用得着“封疆之界”呢?只怕是赶也赶不走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这样成了名言,以至于我们为 现在还常常用它来评价国际关系,谴责霸权主义者。 当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同样是名言,而且, 还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商业竞争、体育比赛尤其是足球比赛的狂热 之中。这充分说明它所蕴含的哲理是丰富、深刻而具广阔的延展 性的。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事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事例有:赤壁之战、将相和、六出祁山、淝水之战、牧野之战。 1、赤壁之战 当时曹操统一北方,底定中原,雄兵百万,夺取荆襄,更兼挟天子以令诸侯,手下谋士众多,战将如云,横槊赋诗,骄横不可一世,大有一战荡灭孙刘,甫定江南之势,可谓占尽天时。同时占据长江北岸,也拥有一定地利优势。东吴兵力仅有十之二三,能依托者,唯长江天险和训练有素的水军,最终能以弱胜强,也就是凭借长江和水军的优势,火攻奏效。更为主要的,东吴内部开始时为曹军气焰所震慑,力战还是降曹,主张不一,但所幸的是孙权不仅意志坚定,而且统一思想,联刘抗曹,最终双方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战胜曹军。 2、将相和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而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定让他下不了台。” 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后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后两人和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3、六出祁山 诸葛亮为了复兴汉室,克定中原,可谓做了充足的准备。首先,他在外交上稳住了与东吴的联盟关系,并准确抓住了曹魏新帝登基,政局不稳的绝好时机。其次,他通过数年与民的休养生息,积攒了足够的军粮和兵丁,并全面扫除了西南少数民族的隐患。 他抓住了叛将孟达的反复心理和其在曹魏的关键地位,成功转移了司马懿等人的注意力。在做好这三项万全的准备之后,他才正式发动了第一次北伐,兵出祁山。 在首次北伐中,由于诸葛亮准备充分,打了曹魏一个措手不及,再加上孟达叛变,使司马懿不能左右兼顾。故而蜀汉一出汉中便势如破竹,迅速攻陷了安定、南安、天水三郡,将西凉半数之地全拿到了手中。后来司马懿平定孟达,赶到长安,诸葛亮又巧妙利用他与曹真的不合,使其不能尽全力,再加上他成功收服了名将姜维,便成功使曹魏陷入了不敢动也不能动的局面。 但无奈的是,在后续的对战中,马谡因为自负,丢了街亭,终致北伐失败,诸葛亮虽挥泪斩了马谡,也不得不退兵回到了汉中。 再在后来的几次北伐当中,诸葛亮又都因为敌将的拒收不出,粮草不济等原因,陆续无功而返。直到最后一次出祁山,诸葛亮本与孙权约定与东西两方共同出兵,无奈孙权不善打仗,没过多久便大败而回。 诸葛亮虽在上方谷成功困住了司马懿,差点就结束了司马氏的性命,无奈天不遂人愿,一场大雨救了司马懿。诸葛亮心知再也无法引出司马懿,便又草草撤了兵。只是这次撤兵,他并未回返成都,而是继续在渭水西岸屯田,做起了长久战的准备。 司马懿知道自己用兵敌不过诸葛亮,更险些在上方谷丧命,所以无论蜀军怎么挑衅,他就是坚守不出。后来,他又从蜀军使者口中了解到了诸葛亮的作息、饮食状况,推测诸葛亮命不长久,就更加坚定坚守的战略。最终,诸葛亮因为事必躬亲,积劳成疾,病死在了五丈原军中,彻底结束了他充满传奇的一生。 4、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5、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牧野之战中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