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探索阶段,中国的历史由来
本文目录索引
- 1,中国的历史由来
- 2,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
- 3,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 4,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 5,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时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 6,我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是什么时候
- 7,如何正确认识建国初期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8,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哪几个重大时期?
- 9,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哪几个重大时期?
1,中国的历史由来
中国”这一名称在西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相传3000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 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做“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 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到清代,处于清政府管辖下的全部领土,都以中国为:它的代名称。在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才专指国家的全部领土,不做他用。 扩展资料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署的国名是“大清”。 真正以"中国"做为正式国名简称,是从一场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开始的。"中国"才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正式名称。今天,"中国"已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组成的国家了,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中国
2,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社会主义改造还未结束时,毛泽东就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然而,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对中国的基本国情缺乏深刻认识,没有能够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实践证明,只有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逐渐掌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实践证明,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始终坚持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对于社会主义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的阶级斗争,不能将其简单的等同于全国范围的阶级斗争,更不能搞大规模的政治运动。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采用科学态度,深入了解和分析实际情况,努力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只有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才能逐渐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由于民主和法制都不健全,党内外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意见受到压制和打击,正确的主张得不到采纳甚至被贴上资本主义的标签遭到批判,错误的决策得不到及时制止甚至被当作社会主义的原则加以固守,结果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甚至发生“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实践证明,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实践证明,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以后,必须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个人崇拜,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党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必须大力发扬党内民主,确保党员的民主权利,避免少数人说了算、个人说了算的现象。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3,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建国到1956年,这阶段是主要借鉴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自我创新,以合作化为基本原则,以供给经济形式完成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二阶段,从1956年到1978年,在借鉴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上,主要以自我创新方式,以完善合作化为基本原则,进行完全的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探索。这个阶段可分为两部分,其一是从1956年到1966年,主要在经济层面着手探索社会主义;其二是从1966年到1978年,主要从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文化方面着手探索社会主义。第三阶段是从1980年到现在,以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着手探索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分为摸索阶段、初步建立阶段,发展阶段。
4,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1949至1953年恢复时期,1953至1956年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以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时期,1960至1962年经济调整时期,文化革命后期调整,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新时期至今。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建国到1956年,这阶段是主要借鉴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自我创新,以合作化为基本原则,以供给经济形式完成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二阶段,从1956年到1978年,在借鉴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上,主要以自我创新方式,以完善合作化为基本原则,进行完全的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探索。这个阶段可分为两部分,其一是从1956年到1966年,主要在经济层面着手探索社会主义;其二是从1966年到1978年,主要从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文化方面着手探索社会主义。第三阶段是从1980年到现在,以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着手探索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分为摸索阶段、初步建立阶段,发展阶段。
5,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时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建国到1956年,这阶段是主要借鉴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自我创新,以合作化为基本原则,以供给经济形式完成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二阶段,从1956年到1978年,在借鉴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上,主要以自我创新方式,以完善合作化为基本原则,进行完全的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探索。这个阶段可分为两部分,其一是从1956年到1966年,主要在经济层面着手探索社会主义;其二是从1966年到1978年,主要从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文化方面着手探索社会主义。第三阶段是从1980年到现在,以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着手探索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分为摸索阶段、初步建立阶段,发展阶段。
6,我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是什么时候
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之后,中国开始了独立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至此中国开始了长达2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在探索中,既取得巨大成就,又发生许多失误甚至是全局性的重大失误。可以说,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的,发生的错误和遭致的挫折也是相当严重的。这种错综复杂、艰难曲折的探索历史,从正反两个方面都留下了探索的足迹和深刻的历史经验。主要经验如下:
第一,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主要表现是: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低标准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能够自行生产汽车、飞机、轮船等重型装备;在全国建立了一大批国有企业;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有很大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各方面专业人才;科学技术有重大突破,开发了大型电子计算机,自力更生地成功发射了“两弹一星”。这些成绩的取得,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取得重要理论成果。(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这个论述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依据。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用不同方法处理不同性质的矛盾,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二)关于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发展的阶段性。提出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的论断,不可以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三)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和现代化的目标与步骤。毛泽东提出要走出一条有别于苏联模式的中国工业化道路。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和以工业为主导;要坚持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共同发展;要坚持国防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四)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方针。经济方面,突破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过早取消商品生产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仍有商品生产,主张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政治方面,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防止领导机关特殊化、官僚化和形成特权阶层,坚持民主集中制。(五)关于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尽可能多地争取一些外援。(六)关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国以后,毛泽东、周恩来为我国制定了不受资本主义也不受某个社会主义大国左右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周恩来依据列宁的两个体系和平共处的思想,进一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相互关系的准则,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七)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调要处理好中央和地方,党和非党(民主党派),国家、集体和个人,汉族和少数民族,中国和外国五个关系问题。处理好这五个关系的意义。(八)关于加强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必须从思想理论、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官僚主义、反对腐败和防止和平演变等各个方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第三,在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探索和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正面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反面的历史经验。在探索中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都是党的宝贵财富。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是反“左”的,在社会主义时期他的晚年在探索中所犯的错误也是“左”的,其原因是极为复杂的,有的是来自指导思想的“左”,有的是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问题的误判,有的是对现阶段基本国情缺乏深刻了解,有的是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不足,有的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有的是几种原因兼而有之。“万事开头难”。探索中发生“左”的失误可分两类。一类是经济建设的急于求成。1958年发动的“大跃进”,就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急于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的愿望是好的,但用大搞群众运动的方法实现赶超英国的高指标,严重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结果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导致三年困难。另一类是在复杂严峻的背景下,对一定范围存在的阶级斗争看得越来越重,不断地开展各种政治运动。对阶级斗争的认识和提法不断升格,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到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再到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实践上从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到1959年的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再到1963年-1965年的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最后发展到1966年-1976年持续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可以说,“大跃进”干扰和冲击了探索,“文化大革命”走偏了方向,几乎中断了探索。文化大革命是反面教训。正是这些教训,为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提供了经验。
最后,通过总结经验和不断的探索,终于走上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的康庄大道,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了。
7,如何正确认识建国初期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到“文革”开始这十年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由于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缺乏准确的认识,对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一方面,这个时期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在大部分时间里基本上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了党和国家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这是十年历史的主导方面。另一方面,1957年以来的“左”倾错误是严重的,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取得应有的成就,而且由于“左”倾错去的逐渐发展,经济建设呈现反复和徘徊的局面。
从长远眼光来看,十年的“左”倾错误在经济方面没有得到彻底纠正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后来“左”倾错误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又有发展,并导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十年建设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搞糟完成以后,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建设道路上来。国家建设必须从自身国情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
(2)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两类不同的矛盾,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体。
(3)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上,必须贯彻民主集中制;发扬民主,健全法制,反对个人崇拜。
8,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哪几个重大时期?
1949年--- --1952年 巩固政权、恢复经济时期
1953年------1956年 向社会主义过过渡时期(一化三改造时期)
1956年------1966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1966年------1976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伟大的历史转折
1978年--------至今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一)1949年--- --1952年 巩固政权、恢复经济时期
1、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
2、巩固政权(新中国成立后党首要任务)
巩固政权的措施:
军事:解放全国领土;到1950年 的和平解放,全国领土基本解放
政治: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政治制度,筹备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运动
经济:土地改革(1950—1952年) 外交: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一边到)
1950---1953年 为新中国的建设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3、恢复经济
(1)1949年建国初国民经济面临严峻形势 表现在
造成国民经济严峻的原因有
(2)恢复经济的措施:
土地改革(1950年—1952年)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这一措施使国家掌握了
合理调整工商业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
意义:通过三年时间的恢复到1952年国民经济取得 好转,为国家有计划的建设创造了条件。
(二)1953年------1956年 向社会主义过过渡(一化三改造时期)
1、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一五计划”
内容:一化三改造
一化:时间
内容;主要是指重点建设 业,建立国家的工业化基础。
实质:发展生产力
成就:在 部门成就尤其突出。在 地区成就明显,如长春一汽等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 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 的基础.
三改造:时间
改造含义: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改成社会主义 制。
实质:改变生产资料 。 的变革。
如何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走 合作化 道路。
对本主义工商业走公私合营道路,采取 政策(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改造意义: 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消灭了 阶级。
问题:为什么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三)、1956年------1966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面临什么问题?
正确的探索1、中共八大
召开时间
主要内容:
A、在三大改造已经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不再是阶级斗争,而是
B、提出总任务是
C、经济建设的方针;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会议评价;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正确探索 2、理论探索
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 关系》,提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也标志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初步的比较系统的思路。
1957年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
启示:事情是发展过程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一切要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党的领导。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9,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哪几个重大时期?
1949年--- --1952年 巩固政权、恢复经济时期 1953年------1956年 向社会主义过过渡时期(一化三改造时期) 1956年------1966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1966年------1976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伟大的历史转折 1978年--------至今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1949年--- --1952年 巩固政权、恢复经济时期 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 巩固政权(新中国成立后党首要任务) 巩固政权的措施: 军事:解放全国领土;到1950年 的和平解放,全国领土基本解放 政治: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政治制度,筹备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运动 经济:土地改革(1950—1952年) 外交: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一边到) 1950---1953年 为新中国的建设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毛泽东开始提出以苏联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1956年党的八大也提出了正确的路线。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创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经济社会发展观的一次历史性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