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植树节是通过什么形式确定的,植树节是通过什么形式确定的?

本文目录索引

1,植树节是通过什么形式确定的?

中国植树节定于每年的3月12日,是中国为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通过立法确定的节日。那植树节的来历是什么呢,是中国特有的节日吗?本文就来简单分享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植树节是中国节日,该节日用于纪念孙中山先生。中国植树节定于每年的3月12日,是中国为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通过立法确定的节日。在该日,全国各地政府、机关、学校、公司会响应造林的号召,集中举行植树节仪式,从事植树活动。 中国曾于1915年规定清明节为植树节,最初由林学家凌道扬等创议设立,而后在1928年将植树节改为孙中山逝世的3月12日,以纪念革命先驱的植树造林愿望。这一设定被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沿用至今。此外,一些省市还根据当地的气候规律,规定了其它的植树日、植树周、植树月。植树节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以宣传森林效益、并动员群众参加义务造林活动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分植树日、植树周、植树月,总称植树节。通过这种活动,提高人们对森林的认识,达到爱林护林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1979年2月23日,我国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仍以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以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植树节不是中国特有的节日,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上其他的国家也都有植树节,例如美国,法国等,据联合国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设立了植树节。由于各国国情和地理位置不同,植树节在各国的称呼和时间也不相同。为了激发人们植树造林的热情,让民众的造林运动更有系统性、针对性,自2009年起,每年全国绿化委员会均为当年的中国植树节制定一个节日主题。

植树节是通过什么形式确定的?

2,植树节是什么时候确定的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定把3月12日定为我国的植树节。把这一天定为植树节,一是为了纪念一贯重视和倡导植树造林的孙中山先生(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 另外,3月12日刚好是惊蛰之后,春分之前,对全国来说,这时候植树是最适宜的。 中国植树节的来历 广东省中山市翠杏村,是我国新民主主义创始人、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家乡。在孙中山先生的故居中,今天还生长着一棵百年以上树龄的檀香山酸豆树。 1883年,年仅17岁的孙中山从美国檀香山带回,并亲手栽种在这里的。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意义和倡导植树造林的人。 1893年,孙中山先生亲自起草了著名的政治文献《上李鸿章书》,他提出,中国欲强,须"急兴农学,讲究树艺"。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出了在中国北部和中部大规模进行植树造林的计划,规划着农业现代化的远景。1924年,他在广州的一次讲演中强调:"我们研究到防止水灾和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 此后,在他的许多著作和讲演中,反复强调毁林的危害性和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1915年,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公布了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的规定,自此我国有了植树节。后因清明节对我国南方来说,植树季节太迟,同时也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国民政府又决定将孙中山的逝世日--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每年的孙中山逝世纪念日--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以纪念一贯倡导植树造林的孙中山先生。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各地适合植树的时间也不尽一致,所以,许多省市还规定了自己的植树日。 (《中国青年报》) 三月十二日是中国的植树节。1979年2月,中国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中国的植树节。 1981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又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国务院于次年颁布了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具体实施办法。植树节前后,中国各地都要集中进行植树造林活动。 自1981年12月以来,中国全民义务植树累计超过350亿株。中国正在实施“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天然林保护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至2000年底,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已达16.55%,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提高到6.52平方米,全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超过1亿公顷。

3,植树节是什么时候规定的

孙中山先生一八六六年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里,从小就喜爱植树。一八八五年,他从南洋回国时带回了酸子树的种子,亲手种在自家的庭院里,那株一百多年的古树至今仍枝繁叶茂,成为孙中山故居的一道风景。 植树节定在3月12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跟我们国家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有关的。孙中山先生从小就非常喜欢大自然,包括植物动物,遗书一草孙中山先生都非常热爱。在孙中山先生还在求学的时候,他就经常利用假期等空闲的时间回到故乡种植桑树。 绿化了环境,同时也为子孙后代造福。国民政府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决定把之前旧历的清明节植树节改为在3月12日国民政府总理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这一天植树,意在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伟大贡献。这就是植树节为什么定在3月12日的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大力提倡植树造林。一九七九年二月二十三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把每年的三月十二日定为我国的植树节。确定三月十二日为植树节,一方面是为了纪念终生一贯重视倡导植树造林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另一方面,三月十二日,恰是我国农历的惊蛰之后,春分之前。从我国的气候环境的实际情况出发,这个时间植树造林比较适宜,成活率高。 孙中山在许多著作和讲演中,无数次强调毁林的危害性和造林的重要性。一九一五年,孙中山先生提议,以每年的清明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我国的植树节。 据联合国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设立了植树节。由于各国国情和地理位置不同,植树节在各国的称呼和时间也不相同,如日本称为“树木节”和“绿化周”;以色列称“树木的新年日”;缅甸称为“植树月”;南斯拉夫称为“植树周”;冰岛称为“学生植树日”;印度称为“全国植树节”;法国称为“全国树木日”;加拿大称为“森林周”。

4,每年的植树节是什么时候??

一、全年12个月,每月都会有国家欢度植树节。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以法律规定宣传保护树木,并动员群众参加以植树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或植树月,总称国际植树节。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 二、中国植树节定于每年的3月12日,是中国为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通过立法确定的节日。在该日,全国各地政府、机关、学校、公司会响应造林的号召,集中举行植树节仪式,从事植树活动。 三、中国曾于1915年规定清明节为植树节,而后在1928年将植树节改为孙中山逝世的3月12日,以纪念革命先驱的植树造林愿望。这一设定被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沿用至今。此外,一些省市还根据当地的气候规律,规定了其它的植树日、植树周、植树月。 四、其他国家的植树节:

5,如何正确的学习?

一:保持充足的睡眠 毛主席曾经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作为学生,我们有良好的体魄与精神,才能更好地对待学习。在学校往往看见一种同学,白天呼呼大睡,晚上却挑灯夜读,这样的作息学习规律是不是颠倒了?上课的几分钟都抓不住的话,课后你用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来补也是很困难,费时费力不收还会有很多干扰因素。课堂上,老师在,纪律也在。如果你有充足的睡眠与精力就会使你在课堂上听课事半功倍。 二:提前预习 课后复习 有效笔记 爱迪生曾说,天才是1%的天赋,加上99%的努力。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神童,无论是语数外还是政史地,每,一个学科在上新课之前都需要我们去复习一下,大致了解这节课的脉络内容,以至于老师在讲新课的时候,我们能够快速的跟上老师的思维。其次,美国科学家曾研究我一个遗忘定律,当一个人学习了新的内容,七天内,若他不复习,他的记忆力惠城陡崖陡崖式下降,如果在七天这个节点,他又再次复习的记忆度又会提上来,反复以往 记忆度就成了一条平滑的直线,存在于的脑海中 不会轻易忘记,特别是在一些的文字学科。有的同学都,喜欢买五颜六色的笔,在他的课本上做各种圈画,但是呢,如果你的笔记没有侧重点的话,导致你以后复习的时候只能够全篇通看全篇的色彩,会让你眼花缭乱,而忘记内容。 当然了色彩的多样化,对于某些同学来说是区分轻重知识的一个区别,要看同学本身,你自己应该如运用的笔的色彩。希望五颜六色的笔能够为你所用。 三:立足自身 不盲目竞争 竞争是我们人活在世界上,不可避免的东西。达尔文曾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是作为学生的我们多半心智不够成熟,选择不够坚定,立场不够明晰。往往被所呈现出来结果的分数迷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丧失了了前进的动力。每个人的基础不同,每一个能优劣不同,所以我们应该立足自身,看见自己的闪光点和缺点,也要看见别人的闪光点,缺点。切勿用自己的缺点去,与别人的闪光点进行比较,那可是对我们来说是致命一击。自己可以立个flag,每天进步一点点,人生进步一大截。After All 人生的对手,最终是我们自己。

6,加涅的学习分类

加涅把人类的学习分为八个层次: 一是信号学习。这是最低级层次的学习。"无论在普通家畜方面或在人类方面,对于信号学习普遍都是熟悉的。" 二是刺激一一反应学习。加涅认为,这一层次的学习相似于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和斯金纳的"操作性学习"。它只涉及一个刺激与一个反应之间的单个联络;而且剌激与反应是统一地联结在一起的。 三是连锁学习。这是一种成系列的单个"S-R"的结合的 学习。有些连锁学习是由肌肉反应组成的,而有些连锁学习完全是言语的。 四是言语联结学习。这是指语言学习中言语的连锁化,包括字词形声义的联想和言语顺序的学习。 五是辨别学习。这是指学习者对某一特别集合中的不同的成份作出不同的反应的学习。 六是概念学习。这是指对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反应的学习。 其中有些概念可以通过学习者与环境的直接接触来获得,但有些概念则要运用语言对事物进行分类、归纳和概括才能获得。 七是原理(规则)学习。这是对概念间关系的认识或理解。例如,从 对"圆的东西"和"滚动"两个概念间关系的认识中得出"圆的东西会滚动"的规则。 八是解决问题学习。这是规则学习的一个自然的扩大,是一种"高级规则"的学习。 扩展资料: 一、学习结果 加涅认为,人类的学习有五类结果,表现为五种不同的能力,即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运动技能和态度。 一是言语信息。加涅认为,这是一种学习者表述观念的能力。之所以称为"言语信息",是因为"信息是言语的,或者说得比较明确些,信息是可以表达的"。 二是智慧技能。加涅认为,这是学习者使利用符号成为可能的能力咱例如,读写算是低年级儿童所学习的利用符号的基本种类,随着学习的进展,他们就会以比较复杂的方式来利用符号。智慧技能并不是单一形式,它有层次性,由简单到复杂,包括四层次: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三是认知策略。加涅认为,这是学习者用来调节他自己内部注意、学习、记忆与思维过程的能力。认知策略可以应用于任何科目的学习。 四是运动技能。加涅认为,这是学习者学习由许多有组织者的肌肉运动所形成的综合活动的能力。运动技能不是指个别的动作,而是强调动作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五是态度。加涅认为,这是影响个人选择行动的内部状态。 在他看来,人的行动是受态度影响的,但态度又是人的动作的结果。 二、学习过程 每一类学习中都蕴藏着前一类的学习。在加涅看来,任何一个学习过程也是有层次性的,都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学习阶段构成的。他把学习过程依次分为八个阶段: 动机阶段:一定的学习情境成为学习行为的诱因,激发个体的学习活动,在这个阶段要引发学生对达到学习目标的心理预期. 领会阶段:也称了解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学的措施要引起学生的注意,提供刺激,引导注意,使刺激情境的具体特点能被学生有选择的知觉到. 获得阶段:这个阶段起着编码的作用,即对选择的信息进行加工,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的持久状态. 保持阶段:获得的信息经过复述、强化之后,以一定的形式(表象或概念)在长时记忆中永久地保存下去。 回忆阶段:这一阶段为检索过程,也就是寻找储存的知识,使其复活的过程。 概括阶段:把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新的情境之中,这一阶段涉及到学习的迁移问题。 操作阶段:也叫作业阶段。在此阶段,教学的大部分是提供应用知识的时机,使学生显示出学习的效果,并且同时为下阶段的反馈做好准备。 反馈阶段:学习者因完成了新的作业并意识到自己已达到了预期目标,从而使学习动机得到强化。加涅认为:“值得注意的是强化主宰着人类的学习,因为学习动机阶段所建立的预期,此刻在反馈阶段得到了证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加涅

7,我国植树节的来历是怎样的?有什么意义

来历: 中国的植树节由凌道扬和韩安、裴义理等林学家于1915年倡议设立,最初将时间确定在每年清明节。1915年,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公布了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的规定,自此中国有了植树节。 后因清明节对南方来说,植树季节太迟,同时也为了纪念孙中百山先生,国民政府又决定将孙中山的逝世日--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意义:植树节是以法律规定宣传保护树木,并动员群众参加以植树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设立植树节,是为了提倡世界各国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 扩展资料: 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有力推动了中国生态状况的改善。这个运动启动之前的1981年,中国森林面积为17.29亿亩,活立木蓄积量为102.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2%。 经过多年的不懈奋斗,中国森林面积已达到26.2亿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36.1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1%。在世界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中国实现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

8,植树节的来历与意义

1、来历: 我国的植树节是3月12号。 中国古代虽有劝民植树的说法,但由国家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植树节日则是现代的事。 3月12号这天孙中山先生逝世的纪念日。确定这一天为植树节,一是从植树的季节考虑,二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一生提倡植树造林的功绩。 1883年,年仅只有18岁的孙中山,千里迢迢从美国檀香山带回幼苗亲手栽种的,在他的精心培育 下终于成材。孙中山也是我国近代最早极力提倡植树造林的人。 他亲自起草的政治文献《上李鸿章书》中提出,中国欲强,必须“急兴农学,讲究树艺。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先生提出了在中国北部和中部大规模植树造林的计划。 1924年,他在广州一次演讲中强调:我们防方止水灾和旱灾的根本方法就是要不断植树造林,而且要造大规模的森林。此外,他还在许多著作和演讲中反复强调毁林的危害性和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并囯身体力行,亲自植树。 中国的植树节由林学家韩安、凌道扬等倡议设立。19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将植树节改为3月12日。 1981年夏天,四川、陕西等地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水灾。根据邓小平同志的倡议,1981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1990年3月12日,邮电部又发行了一套4枚¨绿化祖国邮票,第一枚为“全民义务植树”。 决议指出,凡是条件具备的地方,年满11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老弱病残者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义务植树3棵至5棵,或者完成相应劳动量的育苗、管护和其他绿化任务。 如今生态环境的恶化,污染的加剧,资源的过渡开发,如果我们的家园已经干疮百孔,所以植树节的意义越发重要,建立生态文明的意识和观念,植树造林,修复生态、增加森林资源,建设美丽中国。 2、意义: 中国设立中国植树节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护森林,增种树木。 每一棵大树的生长都对人类社会有相当大的积极作用。国外曾有学者对树的生态价值进行过计算:一棵50年树龄的树,产生氧气的价值约31200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约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价值约31200美元; 涵养水源价值37500美元;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繁衍场所价值31250美元;产生蛋白质价值2500美元。除去花、果实和木材价值,总计创值约196000美元。 成群的树林能对生态系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一公顷林地与裸地相比,至少可以多储水3000立方米。1万亩森林的蓄水能力相当于造价千余万元、蓄水量达100万立方米的水库。 有专家预测,假如地球上失去了森林,约有450万个生物物种将不复存在,陆地上90%的淡水将白白流入大海,人类面临严重水荒。森林的丧失更会使许多地区风速增加60%~80%,因风灾而丧生的人可达数亿。 在城市,行道树同样可对人类社会作出有益贡献。一棵树一年可以贮存一辆汽车行驶16公里所排放的污染物。很多树木可以吸收有害气体,如1公顷柳杉林每天可以吸收二氧化硫60千克,其他如臭椿、夹竹桃、银杏、梧桐等都有吸收二氧化硫的功能。 人口稠密缺少绿化的城市每立方米大气中有细菌3.4万个,是森林的一万倍,而城市内种植一定数量的数目后,大气含病菌量可减少约80%。“城市森林”可增加空气湿度,一株成年树,一天可蒸发400公斤水,使空气湿度上升的同时,亦可降低城市的温度,减缓热岛效应。 城市林带、绿篱有降低噪音的作用,宽30米的林带可降低噪音6~8分贝。城市防护林具有减缓风速的作用,其有效范围在树高40倍以内,其中在10~20倍范围内可降低风速50%。 扩展资料: 节日成果 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实施多年来,全国各地人民群众都认真履行公民应尽的植树义务。截至2008年,中国大陆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达104亿人次,累计义务植树492亿株。 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有力推动了中国生态状况的改善。在1981年,中国森林面积为17.29亿亩,活立木蓄积量为102.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2%。 到2008年,中国森林面积达到26.2亿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 136.1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1%,城市建城区人均公共绿地提高到6.52平方米,全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超过1亿公顷。 此外,中国加紧了“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天然林保护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在世界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中国实现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 森林植被状况的改善,不仅美化了家园,减轻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对农田的危害,而且还有效提高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储碳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植树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植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