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谁无过过能改善莫大焉的意思,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意思
本文目录索引
- 1,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意思
- 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是什么意思
- 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是什么意思?
- 4,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是什么意思
- 5,“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是什么意思?
1,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意思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意思是:人没有不犯错误的,犯了错但是能及时改正,这就是最好的了。“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出自春秋时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宣公·宣公二年》。
《左传》的介绍
《左传》是一部记史文学作品,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记载的历史开始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司马迁、班固等人都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唐朝的赵匡首先怀疑《左传》不是左丘明所作。此后,有许多学者也持怀疑态度。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
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是什么意思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意思是:人都有可能犯错误,有了过错能够改正,就没有比这再好的事情了。这句话出自左丘明·《左传·宣公二年》:“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这句话源自一个历史故事。春秋时,晋灵公无道,滥杀无辜,臣下士季进谏。灵公当即表示:“我知过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兴地对他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遗憾的是,晋灵公言而无信,残暴依旧,最后终被臣下刺杀。
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是什么意思?
解释:人没有不犯错误的,只要能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是最好的了。 摘自: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宣公二年》 节选: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 翻译:士季叩头回答说:“一个人谁没有错,有了过错能够改正,就没有比这再好的事情了。《诗》说:‘事情不难有个好开始,很少能有个好结果。’如果像这样,能够弥补过错的人就很少了。君王能够有好结果,那就是国家的保障了,岂只仅仅臣下们依靠它。 扩展资料《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通过晋灵公、赵盾和灵辄等鲜活的典型人物,从正反两方面,形象地表现了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 全文只有几百字,给人的印象却非常深刻。作者首先从晋灵公的劣迹写起,表明晋灵公被杀完全是咎由自取。“不君”,即不行君道,不像个国君。作者挑选了三件最有代表性的事情,就让读者充分感到,晋灵公实在是不配当君主,他的被杀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
4,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是什么意思
【释义】一个人谁没有错,有了过错能够改正,就没有比这再好的事情了。 【出自】《宣公·宣公二年全屏》作者:左丘明 【节选】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肠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兖不废矣。」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锄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现代用法】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zhī cuò néng gǎi,shàn mò dà yān ] 犯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
5,“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是什么意思?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意思为:人没有不犯错误的,只要能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是最好的了。 出处:鲁国·左丘明《左传》多行不义必自毙。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白话释义:多干坏事,一定会自取灭亡。谁能没有过失呢?有了过失而能够改正,那就没有比这再好的了。《书经》上说:“处于安乐的环境之中时,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想到危难就有所提防,有所提防就没有了祸患。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其次是创立学说。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被废弃,这就叫做不朽。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况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 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但史载,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孙丘(邱)氏较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又作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他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成为中国史家的开山鼻祖。 文章简介: 《左传》的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作品中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以《春秋》为本,并采用《周志》、《晋乘》、《郑书》、《楚杌》等列国资料,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