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剪头发吉利吗,端午节小孩可以剪头发吗
本文目录索引
1,端午节小孩可以剪头发吗
可以,只有民俗里说正月里不能理发,其他时候一般没有什么避讳的。 在端午节小孩也可以佩带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扩展资料 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2,端午节可以剪头发吗
可以剪头发情况 端午节要剪头发,尤其是小孩子和女生。 传说: 要过节了,你不理发,“鬼”就会把长发拔了当成包粽子的绳—小时候,大人总这样吓唬怕理发的我们。 这个“节”,家乡人指的是端午节,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在家乡都不叫“节”。 逢年过节得理发,可见家乡人对端午节是与春节一样看重的。 不可以剪头发情况 在民间流传农历五月不能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说法。 传说: 传说有一年在一阵狂风暴雨之后,在其林门东十里的宝塔山黄泥洞里,出现了一条蟒蛇精,经常变成人出洞作恶,方圆十里的人们都惊恐不安。 每天太阳还没落山就早早关门闭户,有的则拖儿带女逃到外地避难。 一天黄昏呢,蟒蛇精化成人形,下山抢了一个叫慧娟的姑娘做了它的第五个妻子。慧娟不但漂亮而且聪明,为了把这怪物除掉,她表面上很顺从,暗地里找机会。 一天,趁蟒蛇精高兴的时候叹道:“夫君啊,你是个神仙,我是个凡女,我要像你一样永远活在世上,该多么幸福啊!”蟒蛇精高兴得忘乎所以,搂着慧娟小声说:“我虽是个神仙,但也有短处,如果拔下我外甥的一根头发,勒住我的脖子,我就会死的。” 就在这一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蟒蛇精请外甥来黄泥洞过端午节,酒足饭饱上床睡了。到了深夜,慧娟从蟒蛇精外甥头上拔下一根头发,往蟒蛇精脖子上一勒,妖精顿时头掉气绝了。 第二天,四乡十八村的人听说蟒蛇精死了,可高兴了!为解心头之恨,人们烧起大火把蟒蛇精的头扔进火中。谁知这年农历五月里,不知是怎么回事,凡是小孩剃头,三天后舅舅就得急病而死。人们推测认为,蟒蛇精虽然化为灰烬,但五月变成了毒月。 所以打那以后,“五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便在民间传开了。 扩展资料:农历五月的禁忌: 1、不行房纵欲,特别是九毒日期间; 2、饮食清淡。从营养学角度看,饮食清淡在养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3、不装潢。甲醛、笨等有害化学物质难以挥发。 4、不给新生婴儿剃头;新生儿头顶囟门尚未完全关闭,为百会穴所处位置,易受外邪侵袭。 5、不在室外待到过晚,不要贪凉而露天睡卧,不要大汗而光膀吹风,因天地之交,容易外感邪气; 6、五月份天气炎热,昼长夜短,晚间睡眠不足,人体经过一个上午的劳动和工作,体力和精力消耗较大,中午小憩是必要的,所以午睡对保障身体健康、有助于解除疲劳,减少某些疾病的发生起着关键作用。 7、注意皮肤的保洁。五月天热易出汗,衣服要勤洗勤换;中国有句老话,叫“汗出不见湿”,若“汗出见湿,乃生痤疮。”芒种后要常洗澡,但出汗时不要立刻用冷水冲澡。 8、在精神调养上应使自己保持轻松愉快,忌恼怒忧郁,这样可使气机得以宣畅,通泄得以自如。
3,端午节可以剪头吗?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1]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 这一天民间有许多活动: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与菖蒲、放风筝、缠五色丝线、饮雄黄酒等等,还有好多,不一一列举了。 但是,剪头这一说法,自古以来就没有听说。只有民俗里说正月里不能理发,其他时候一般没有什么避讳的。
4,端午节能剪头发吗?
端午节能剪头发。 只有民俗里说正月里不能理发,其他时候一般没有什么避讳的。 在端午节也可以佩带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扩展资料: 端午节风俗的起源故事: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5,端午节为什么被分为大端午和小端午?
在中国的不少地方,比如湖南、湖北、贵州等地,端午节是分为大端午和小端午的。五月初五是小端午,五月十五日是大端午。这是为什么呢?就让老黄历带大家了解,端午节为什么分为大端午和小端午吧。 据说屈原故乡湖北秭归有三个端午节:“头端阳”农历五月初五,“大端阳”五月十五,“末端阳”五月二十五。大湘西的辰溪、麻阳、泸溪、沅陵、溆浦一带,过去很少过五月初五,一般过五月半,辰溪人称为“五月十五”(称中秋节为“八月十五”、“八月半”)。 为什么那一带的湘西人过五月十五大端午?据说原因有二: 其一:纪念屈原。当年,屈原过鄂渚、入洞庭、溯沅水、经枉陼、至辰阳、入溆浦,不久又下沅江、入洞庭、渡湘水,到了长沙附近的汨罗江,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噩耗传到湘西,已过十来天,所以湘西一带的端午节比别的地方迟10天。 其二:战争使然。据传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武威将军刘尚带兵征湘西,全军覆没。在朝廷无将可使之际,年逾六旬的伏波将军马援主动向汉光武帝刘秀请战(“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和“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都是马援的名言)。 马援举兵之时,正值农历五月初五,士兵面带难色,马援厉声说:“端午佳节,蛮酋必醉,进可成功。今日乃小端阳也,后将与诸将过大端阳。”当即进兵,果然守兵过端午喝得酩酊大醉,毫无防范,马援因此势如破竹,不几日便降服了湘西一带。五月十五日这天,马援杀猪宰羊,犒劳将士。自此,湘西一带就过五月十五大端午了。 农历五月十五那一天,湘西一带的出嫁之女都要携夫回娘家拜五月半,喝节日酒、吃粽子,还有龙船比赛可以观看。 辰溪、麻阳的辰河一带,龙舟文化独具特色,每逢农历五月十五日左右,江中龙舟飞梭,锣鼓震天,挠手汉子们赤着上身,只穿短裤,或仰卧船头,或侧坐船边,两船并拢,相互配对,在众人呐喊助威声中相互拼搏——掐脖子、抓胸脯、脚蹬、脚挑、挽手臂等。若将对方掐落水中,或对方自知不力而招手为止方为胜。当地人称之为“掐龙船”。
6,每年端午挂件小扫把需要一年一扔吗?
需要。在端午节的日出之前,到野外采一把艾蒿、桃枝、杏枝、麦穗和大蒜,挂在门口和窗台,有祛病消灾,五谷丰登之意。而为什么要挂艾蒿呢,这里还有一段传说呢。 李大妈 :民间传说,端午节挂艾蒿,五月端午有官兵来,走到村头看见一个妇女,背着一个大孩子,领着一个小孩子,大兵问你怎么背大孩子,领小孩子,说我是做后妈的。 背上背的是前一个的。这个兵看这个人心眼挺好,说,我不杀你,你回村吧。只要你门上挂上艾蒿,桃树枝,再有官兵来就不抓你,回去这个妇女告诉满村的人都挂的艾蒿,从这以后就形成了这个(传统)。 扩展资料: 端午的多个名称由来: 1、天中节 天中节名称根据阴阳术数而来。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 2、端阳节 午日为“阳辰”,午月第一个午日,故称端阳。《荆楚岁时记》中说: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之为“端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