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中国最早的小麦栽培距今多少年,麦子种植的历史

本文目录索引

1,麦子种植的历史

小麦是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对其野生祖先进行驯化的产物,栽培历史已有1万年以上。中亚的广大地区,曾在史前原始社会居民点上发掘出许多残留的实物,其中包括野生和栽培的小麦小穗、籽粒,炭化麦粒、麦穗和麦粒在硬泥上的印痕。 早在公元前7000-前6000年,在土耳其、伊朗、巴勒斯坦、伊拉克、叙利亚、以色列就已广泛栽培小麦;公元前6000年在巴基斯坦,公元前6000-前5000年在欧洲的希腊和西班牙,公元前5000-前4000年在苏联的外高加索和土库曼、 公元前4000年在非洲的埃及,公元前3000±159年在中国(详情见下),公元前3000年在印度,都已先后种植小麦。中国的小麦是由黄河中游逐渐扩展到长江以南各地,并传入朝鲜、日本。公元15世纪至17世纪间,欧洲殖民者将小麦传播至南、北美洲;18世纪,小麦传播到大洋洲。 伊朗西南部、伊拉克西北部和土耳其东南部地区,是栽培一粒小麦和提莫菲维小麦最早被驯化之地。以色列西北部、叙利亚西南部和黎巴嫩东南部是野生二粒小麦的分布中心和栽培二粒小麦的起源地。普通小麦的出现晚于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一般认为约在8000年前,起源于里海的西南部。 据考证,历史上某一时期,当伊朗西部某地栽培二粒小麦被带到粗山羊草分布地区后,发生了自然杂交,其杂种经染色体自然加倍后产生了普通小麦。 其演化的过程,按传统的观点是:具AA染色体组的野生一粒小麦与具BB染色体组的拟斯卑尔脱山羊草自然杂交,产生了野生二粒小麦(染色体组AABB);野生二粒小麦驯化为栽培二粒小麦,再与具DD染色体组的粗山羊草自然杂交,才产生了普通小麦(染色体组AABBDD)。 在黄河流域两岸的三门峡、洛阳、卢氏以及西安、宝鸡等地大量存在植物学特征与普通小麦栽培种亲缘最接近的小麦草,这种小麦草很可能早已为我国先民采集和栽培。 中国继云南小麦亚种发现之后,在西藏高原又发现有麦穗自行断节的普通小麦原始类型(称西藏半野生小麦);在伊犁河谷有大片的粗山羊草(中国通称节节麦)原生群落,而黄河中游麦田早就有混生节节麦,这些事实对研究中国小麦的起源、演化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1985年和1986年先后两次于东灰山新时期时代遗址中,发现距今5000±159年的碳化小麦和大麦粒;1955年在安徽省亳县钓鱼台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发现有炭化小麦种子。以上从植物学和考古学上给麦为中国起源论提供了证据。 扩展资料 以播种期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两种。我国以冬小麦为主。 冬小麦在生长过程中抗寒的能力极强,其幼苗能够过冬,在春天来临时,幼苗分孽很快,扎蹲长大,冬小麦磨出的粉很好吃。 春小麦的抗旱能力极强,株矮穗大,生长期短,适于春天播种,但不如冬小麦粉好吃。 春小麦是冬季很冷的地方种的,因为冬季太冷,不能播种,所以在开春后才种,称为春小麦;冬小麦是稍暖的地方种的,冬季播种夏季收,比如我国东北就是春小麦,华北及其以南是冬小麦。 冬小麦应是秋播春末收获的。在我国一般以长城为界,以北大体为春小麦,以南则为冬小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麦子

麦子种植的历史

2,我国栽培小麦的历史悠久可以追逐到什么时候

小麦是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对其野生祖先进行驯化的产物,栽培历史已有1万年以上。中亚的广大地区,曾在史前原始社会居民点上发掘出许多残留的实物,其中包括野生和栽培的小麦小穗、籽粒,炭化麦粒、麦穗和麦粒在硬泥上的印痕。其后,从西亚、近东一带传入欧洲和非洲,并东向印度、阿富汗、中国传播。早在公元前7000-前6000年,在土耳其、伊朗、巴勒斯坦、伊拉克、叙利亚、以色列就已广泛栽培小麦;公元前6000年在巴基斯坦,公元前6000-前5000年在欧洲的希腊和西班牙,公元前5000-前4000年在前苏联的外高加索和土库曼,公元前4000年在非洲的埃及,公元前3000年在印度,公元前2000年在中国,都已先后种植小麦。中国的小麦是由黄河中游逐渐扩展到长江以南各地,并传入朝鲜、日本。——常识自然篇。

3,小麦是何时被引进中国的?

小麦至迟在距今3300年前后的殷商时期已经传入中国。 在历史文献中,先秦·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释义:周子的哥哥是个白痴,连什么是豆子,什么是麦子都分不清,不能立为国君。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早在春秋战国,中国北方地区已经开始广泛种植小麦了,以至于当时的普通人都应该能够分得清大豆和小麦这两种农作物。 当然在殷墟的甲骨文中也已经出现了“来”和“麦”这两个字,“来”指小麦,“麦”被释为大麦。“来”字是个象形文字,本意应该是专指小麦。 在古代粒食传统背景下,小麦和水稻、小米一样也许被煮着吃,很难下咽。因此在北方的产量和播种面积并不大。直到秦汉,将小麦磨成面粉后蒸食成馒头,它的面积与产量才大大提高,并最终代替了粟与黍。和西方烘烤的面包传统不同,馒头是中国蒸食传统的代表,和面条一样深得人心。 扩展资料: 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与文明起源是世界考古的三大主题,经过多年的研究,四大农业起源区对于世界的贡献基本有了定论,比如西亚贡献了小麦和大麦,中南美洲贡献了玉米、马铃薯、花生等,非洲贡献了高粱,而中国作为主要的农业起源地,则贡献了水稻、粟、黍和大豆。 根据近些年的考古进展,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始阶段,考古学家在距今一万年前后的北京东胡林遗址浮选出少量的炭化粟粒,说明当时已经开始了小米的种植。 而在距今八千的前后的内蒙古兴隆沟遗址的遗存中,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的粟和黍,类似的植物遗存在河北武安的磁山、河南新郑的裴李岗、陕西华县老官台、甘肃秦安大地湾也都被发现。 这个似农非农的阶段是第二阶段,也是探索中国农业起源的关键时期,农业的起源并不是一次革命,而是一个漫长的渐变过程。 而到了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旱作农业基本建立,农耕取代了采集狩猎。北方旱作农业体系形成之后,在距今5000年至3000年之间,逐渐由单品种农作物种植制度向多品种农作物制度转变,为中华文明起源打下了经济基础。 而最终来自西亚的小麦取代传统的小米成为北方旱作农业的主体农作物,形成了南稻北麦的大格局。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西方的小麦如何成为中国的馒头(文明密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辨菽麦

4,小麦什么时候开始种植的

早在公元前7000-前6000年,在土耳其、伊朗、巴勒斯坦、伊拉克、叙利亚、以色列就已广泛栽培小麦;公元前6000年在巴基斯坦,公元前6000-前5000年在欧洲的希腊和西班牙。 公元前5000-前4000年在苏联的外高加索和土库曼,公元前4000年在非洲的埃及,公元前3000±159年在中国(详情见下),公元前3000年在印度,都已先后种植小麦。 中国的小麦是由黄河中游逐渐扩展到长江以南各地,并传入朝鲜、日本。公元15世纪至17世纪间,欧洲殖民者将小麦传播至南、北美洲;18世纪,小麦传播到大洋洲。 扩展资料 我国小麦主产区 1、北方冬麦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这里冬小麦产量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56%左右,其中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诸省区。 2、南方冬麦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这里是我国水稻主产区,种植冬小麦有利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其特点是商品率高,主产区集中在江苏、四川、安徽、湖北各省。 3、春小麦区:春小麦区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该区气温遍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麦

5,小麦在我国栽培历史有多少年

我国小麦的起源和种植历史

小麦起源于西亚,这一点争议不是很多。有些日本学者曾经认为,中国的小麦是汉代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后从西方传入的。但在后来考古发掘和研究表明,东方和西方文明交流开始于5000年以前的民间交流,要比官方开通的“丝绸之路”时间早3000年左右。在民间交流的早期,小麦就从西亚传于我国。
一些长期致力于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工作的学者指出,甘肃省发现出土最早的小麦种子有4000多年的历史,河南殷墟里的小麦也有3500年左右的历史,这与殷代甲骨文中已有“麦”字的记载相一致。1955年在安徽亳(bo)县钓鱼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炭化小麦颗粒,进一步证明了我国在5000年前的远古时代就已栽培小麦了代和现代对商代甲骨卜辞的研究证明,我国至迟在商代已有相当规模的栽培小麦。根据对卜辞和遗存小麦的考证,可以认为,栽培小麦在商代已有相当的种植规模。当然,在周代古书典籍中有关小麦的记载就更多了。如在反映西周到春秋时期社会生活状况的《诗经》中,所提到的主要粮食品种为黍、稷、禾、麻、菽、麦、稻等。
二,我国大面积种植小麦的历史
我国什么时间开始大面积种植小麦的,在学术界存在争议。一些日本学者认为,我国的唐代的碾石畏经营赋有独特的历史性,是以小麦的磨粉作业为主要内容的,他们认为,如果小麦种植还不普及,碾石畏经营就不可能大规模流行。而我国学者经过大量研究认为,我国大面积种植小麦的历史与其相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首先以石磨的普遍推广使用为标志,其次与农田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和精耕细作的水平和防旱保墒技术的提高有关。有关石磨在汉代的普遍推广使用已经在大量考古中发现证实;汉代的水利工程规模很大,在考古中也已经发现证实;水井模型在西汉中期以后的墓葬中是常见之物;如此等等,我国学者认为在汉代我国就有小麦大面积种植(这一时期的地主庄园已经初具规模)。

6,小麦在我国栽培历史已经有多少年

五千年了,小麦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起源于外高加索及其附近地区.传入中国的时间较早,据考古发掘,新疆孔雀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炭化小麦,距今4000年以上.其它如甘肃民乐、云南剑川和安徽亳县等地也发现了3000到4000年炭化小麦. 大约在距今5000年前,小麦最先进入了中国的西北地区。小麦虽然属旱地作物,但要求有较好的灌溉条件,以致古人认为,麦和稻一样,适宜在低湿地种植,所谓“小麦宜下田”,而中国北方农业所面临的最大不利因素便是干旱。当小麦进入中国南方之后,其所遇到的困难正好相反。南方雨水充沛,地势低洼,厥土涂泥,宜稻不宜麦。特别是在稻麦二熟地区,水稻在收割之后,为了能及时地种上小麦,必须地排干稻田中的积水,因此,排水成为在南方稻田上推广种麦的关键。不过,对于具有悠久农业历史和先进农业技术的中国人来说,改造自然环境使之适应小麦的生长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