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志刚曾用撬棍别开舱门,翟志刚出舱经过
本文目录索引
- 1,翟志刚出舱经过
- 2,《毛主席在花山》的作者是宇航员翟志刚吗?
- 3,翟志刚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 4,人类登月却已经变成了现实2013年我国航天员第几次进入了太空2005年我国航天员谁和谁又进入了太空
- 5,神舟号飞船的时间和区别
- 6,翟志刚的勤奋事迹
1,翟志刚出舱经过
记者:开舱门在地面上已经反复练习过多次,在太空中和练习时有什么不一样?
翟志刚:区别比较大。我和伯明把压力泄到剩一个压力的时候,门撬开了缝,还有向外抽的力,这种力很顽强,也很大。这在水槽里是没有的。
记者:当翟志刚开舱门遇到小小阻力时,你对他提供了什么帮助?
刘伯明:主要是从精神上鼓励他,就是让他加油吧。我当时也是为他捏把汗,因为我感觉他的全部力量都已经使出来了。这也是我们上去之前没想到的问题,可能也不光是内外压差的问题。因为当时我递给他撬棍让他打开舱门的时候,我已经看见地球了,非常漂亮。为什么这时候外面还有这么大的力?出舱结束后我仔细想,可能不仅是内外压差的问题,还有光压等其他元素,我们回去再仔细考虑考虑。
记者:你用动作帮他了吗?
刘伯明:我们两个人都穿着出舱服,空间非常狭小。当时我为他着急,我心里说:“我为你鼓最后一次劲,你要是真没有力气了,我们俩交叉换位,我帮他完成任务,用全力把舱门打开;然后再交叉换位,让他飞出去……”当时我就这样想。
记者:但是翟志刚凭着坚强的毅力还是终于把舱门打开了。
刘伯明:他没有辜负全国人民的期望,也没有辜负我的希望。
记者:我们在镜头里看到,舱门开以后好像有一个小纸片飞出去了,你能说说那是什么吗?
刘伯明:当时没有精力照顾那个,可能是我们写的什么纸片吧。
记者:他们准备出舱时,你在返回舱值守,听到火灾报警,你有什么波动吗?
景海鹏:没有。首先把各个系统检查完一遍以后,我向地面进行通报。我当时的汇报词是“神舟七号报告,仪表显示轨道舱火灾,请地面检查确认”。就是要地面各个专家进行确认。但我心里有数,因为汇报之前,各个系统已经检查完了,觉得不会有问题,我估计可能是仪表、系统等出现误报,心里还是很踏实。
记者:你们都是第一次上太空,有什么经历是出乎意料的?
景海鹏:每一个动作都有天壤之别。开玩笑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每个动作在失重环境下,首先要克服的是人体的不适,然后进行各项操作,难度强度都是非常大的。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动作都是一种考验。
2,《毛主席在花山》的作者是宇航员翟志刚吗?
不是。毛主席在花山的作者翟志刚简介如下: 翟志刚出生于1951年10月26日,河北省丰润县人。从小随父母在部队生活。在家庭的影响下,四岁便接触诗歌。在北京读中小学。 1969年到河北农村插队落户,两年后参军,在铁道兵基层单位当卫生员,发表第一组诗歌《采药行》。 1973年被派任到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两年之后,晋升为京师教育局北郊劝学员,但是由于很难和教育界及地方上的旧势力共事,很快便主动辞去了这份待遇优厚的职务,重新回到学校教书。 1976年起到《诗刊》编辑部工作,历任编辑、编辑部主任、副主编,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先后在《诗刊》、《人民文学》、《人民日报》、《上海文学》等各地报刊发表诗作。曾在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学习。 扩展资料: “花山”是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镇以北的一个小村子。花山最初被称作"福寿乡",是因为辖区内山多、湖多,湖山环绕,算得上是块"群峰聚气,环水生财"的风水福地。 解放初期,一位名叫雷茂嗓的驼背老人,在这里开了一家小店,因此又得名"驼子店"。后来,因为此处有一个花山寺,人们每年正月十五都会到寺里进香、观龙灯,即由"花山"取代了"驼子店"。 《毛主席在花山》主要讲述了以下三件事: 1、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 2、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 3、毛泽东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 这三件事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层层深入,步步推进。让警卫员把群众请回来碾米,不要影响群众正常生活,表现了毛泽东对群众的关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毛主席在花山
3,翟志刚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翟志刚是中国太空漫步第一人。
翟志刚,男,1966年10月出生,黑龙江省龙江人。 1998年1月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2003年曾入选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梯队。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
2008年9月27日下午16时41分至17时00分,翟志刚穿着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圆满完成我国首次空间出舱任务。成为第一位出舱活动的中国人。
2008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翟志刚同志“航天英雄”,胡锦涛总书记亲自为翟志刚颁发“航天功勋奖章”和证书。
翟志刚以自己的一小步,迈开了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历史性一大步——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
4,人类登月却已经变成了现实2013年我国航天员第几次进入了太空2005年我国航天员谁和谁又进入了太空
目录 声明:词条人人可编辑,创建、修改和认证均免费 详情 登月 登月是指人类利用自身开发的载人航天器将人类的宇航员送上月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未来可能将建立沿月球轨道飞行的实验室,把月球作为登上更遥远行星的一个落脚点。 飞上月球,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就在20世纪后半期,人类终于成功实现了这一伟大梦想。1969年7月21日,美国的“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载着三名宇航员成功登上月球,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在踏上月球表面这一历史时刻时,曾道出了一句被后人奉为经典的话——这只是我一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整个人类的一大步。
5,神舟号飞船的时间和区别
神舟”载人飞船全长8.86米,最大处直径2.8米,总重量达到7790公斤。从构型上来说,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以及一个附加段组成。采用的是典型的“三舱一段”式结构。整个飞船按照功能还能分为13个不同的分系统。这13个分系统都是用它的功能来命名的,它们是:有效载荷、结构与机构、热控制、指导导航与控制、推进、电源、数据管理、测控与通信、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乘员、回收与着陆、仪表与照明和应急救生分系统。这些系统分别布置在这“三舱一段”式结构的神舟飞船中,相互分工合作,完成一次太空遨游。下面分别介绍各个舱段的情况:
一、轨道舱(长2.8米,直径2.2米)
神舟飞船的轨道舱的外形为圆柱形的。为了使轨道舱在独自飞行的阶段可以获得电力,轨道舱的两侧安装了太阳电池翼,每块太阳翼除去三角部分面积为2.0×3.4米,轨道舱自由飞行时,可以由它提供0.5千瓦以上的电力。轨道舱尾部有4组小的推进发动机,每组4个,为飞船提供辅助推力和轨道舱分离后继续保持轨道运动的能力;轨道舱一侧靠近返回舱部分有一个圆形的舱门,为航天员进出轨道舱提供了通道,不过,该舱门的最到直径仅65厘米,只有身体灵巧、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进出自由。舱门的上面有轨道舱的观察窗。
轨道舱是飞船进入轨道后航天员工作、生活的场所。舱内除备有食物、饮水和大小便收集器等生活装置外,还有空间应用和科学试验用的仪器设备。
返回舱返回后,轨道舱相当于一颗对地观察卫星或太空实验室,它将继续留在轨道上工作半年左右。轨道舱留轨利用是中国飞船的一大特色,俄罗斯和美国飞船的轨道舱和返回舱分离后,一般是废弃不用的。
二、返回舱(长2.00米,直径2.40米,不包括防热层)
神舟飞船的返回舱呈钟形,有舱门与轨道舱相通。放回舱式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内设可供3名航天员斜躺的座椅,共航天员起飞、上升和返回阶段乘坐。座椅前下方是仪表板、手控操纵手柄和光学瞄准镜等,显示飞船上个系统机器设备的状况。航天员通过这些仪表进行监视,并在必要时控制飞船上系统机器设备的工作。轨道舱和返回舱均是密闭的舱段,内有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确保舱内充满一个大气压力的氧氮混合气体,并将温度和湿度调节到人体合适的范围,确保航天员在整个飞行任务过程中的生命安全。
另外,舱内还安装了供着陆用的主、备两具降落伞。神舟好飞船的返回舱侧壁上开设了两个圆形窗口,一个用于航天员观测窗外的情景,另一个共航天员操作光学瞄准镜观测地面驾驶飞船。返回舱的底座是金属架层密封结构,上面安装了返回舱的仪器设备,该底座重量轻便,且十分坚固,在返回舱返回地面进入大气层时,保护返回舱不被炙热的大气烧毁。
三、推进舱(长3.05米,直径2.50米底部直径2.80米)
神舟号的推进舱又称设备舱,它呈圆柱形,内部装载推进系统的发动机和推进剂,为飞船提供调整姿态和轨道以及制动减速所需要的动力,还有电源、环境控制和通信等系统的部分设备。两侧各有一对太阳翼,除去三角部分,太阳翼的面积为2.0×7.5米。与前面轨道舱的电池翼加起来,产生的电力将三倍于联盟号,平均1.5千瓦以上,差不多相当于富康AX新浪潮汽车的电源所提供功率。这几块电池翼除了所提供的电力较大之外,它还可以绕连接点转动,这样不管飞船怎样运动,它始终可以保持最佳方向获得最大电力,免去了“翘向太阳”所要进行的大量机动,这样可以在保证太阳电池阵对日定向的同时进行飞船对地的不间断观测。
设备舱的尾部是飞船的推进系统。主推进系统由4个大型主发动机组成,它们在推进舱的底部正中。在推进舱侧裙内四周又分别布置了4对纠正姿态用的小推进器,说它们小是和主推进器比,与其他辅助推进器比它们可大很多。另外推进舱侧裙外还有辅助用的小型推进器。
四、附加段
附加段也叫过渡段,是为将来与另一艘飞船或空间站交会对接做准备用的。在载人飞行及交会对接前,它也可以安装各种仪器用于空间探测。
对于附加段现阶段的设备没有官方介绍,但是一些业内人士进行了大胆的推测,如:其中一个半环型装置,据推测是用来安装方形的仪器装置。而三个相互垂直并可伸出的0.4米的探针被推测为可能是导航系统的一部分或对接系统的一部分。因为美国的阿波罗飞船上曾有类似的装置用来进行对接。神舟飞船轨道舱前端可能装有俄罗斯式的对接系统。但这些装置可能只是一种试验型,在将来执行与太空站对接的任务时肯定会被新型对接系统所替换。
附:神舟一号至六号发射及回收时间及地点:
神舟一号
时间:1999年11月20日6时发射,21日回收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
神舟二号
时间:2001年1月10日1时发射,1月16日回收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
神舟三号
时间:2002年03月25日22时发射,4月1日回收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
神舟四号
时间:2002年12月30日零时发射,2003年1月5日回收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
神舟五号
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整发射,21小时后回收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
神舟六号
时间:2005年10月12日9时整发射,115小时33分钟后回收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
神舟七号
【“神七” 设备】
宇航服、出舱背包、航天员:确保太空行走进行
我国载人航天计划的第二步和随后的第三步计划包括,开展航天员出舱活动试验,进行空间交会对接,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专家解释,航天员出舱活动试验,就是航天员从新型的“神舟”飞船的密封舱出来进行太空行走。自1965年前苏联航天员走出“上升2号”飞船在太空停留了24分钟后,至今美俄两国航天员共进行了近250次舱外活动,累计在舱外停留的时间达1000多小时。
“航天员进行太空行走的目的,是为了维修、装卸、更换和回收航天器及航天器的外部设备。”专家称,“神舟七号”将具备航天员太空行走的几项必备条件。首先,会提供航天员在舱外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和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舱外航天服,它具有防微流星、真空隔热屏蔽、气密、保压、通风、调温等多种功能,航天服的手套既密封又灵活,头盔透明密封。其次,出舱背包有控制系统和通信系统,其控制系统配有的喷气装置使航天员可以借此控制行走方向。据悉,航天服和背包构造复杂,技术难度大,造价昂贵,美国生产的一套航天服约为150万美元。第三当然是必须拥有技术操作熟练、身体健康、心理素质稳定的航天员。
【“神七” 设计】
各种要求比“神六”都高一些
“神舟五号”时,我国的载人航天还只是对一人一天上太空的考核,当时杨利伟仅待在返回舱里,轨道舱的舱门是紧闭的。此次“神舟六号”虽然在外形上与“神舟五号”几乎一样,不同的是,两名航天员将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从事多人多天的空间飞行作业程序。专家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两名航天员就是在‘一室一厅'里活动。”而到了“神舟七号”,航天员除了在“一室一厅”里活动外,还将走出“厅”,从轨道舱侧面的窗口出来在太空行走。
据介绍,“神舟七号”对航天员的生命保障系统、出舱设备、结构气密性要求更高,因此“神舟七号”会在外形上与“神舟六号”有明显的不同,相关系统也会有所改变,特别是轨道舱。
通常飞船发射上太空后,航天员在进行出舱活动之前,会先在气闸舱内进行2-3小时的适应性准备,在气闸舱内穿戴好舱外航天服,背上背包,带好用品。实行太空行走的航天员所穿戴的航天服体积庞大,地面重量就达125公斤,根本不像在地面穿衣戴帽那么容易,必须在其他航天员的帮助下才能穿上。“所以‘神舟七号'时上天的航天员起码得两人,这样可以相互配合,至于会有多少人出舱活动则未定,估计会是一人进行太空行走。”
【“神七” 训练】
航天员在水池里模拟失重现象
据悉,“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对航天员的考核要求更高。由于航天服内的压力比正常情况下低,有可能会使人体组织内的氮气释放,在血管内形成气栓,导致减压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因此航天员在穿好航天服以后,必须在气闸舱内充分吸氧,协助工作的航天员回到内舱(即轨道舱),关闭内舱门,然后气闸舱开始泄压到真空,与飞船外的真空状态保持一致,此时航天员可以出舱活动。而完成舱外任务回到舱内时,还要对航天服进行一定的减压,再对气闸舱充气。
“航天员出舱活动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活动。”专家介绍,“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员必须在地面做充分的试验和训练,其地面训练一般在一个对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里进行。这种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试验房里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拟太空的失重现象,然后航天员在水池里面进行出入舱和舱外操作训练。
【“神七” 发射】
明年发射可能性不大,交会对接是下步计划
充满神秘感的太空行走让人期待,“神舟七号”会在何时发射呢?“‘神舟七号'明年发射的可能性较小,但相关工作已在进行。”进行太空行走之后,下一步将实行交会对接(即两个飞行器在太空上实行精确对接),这些都是载人航天里最重要、最关键的基础技术。交会对接一是要实现人员交换,二是进行物资(科学仪器、生活用品、垃圾等)交换,对接活动将会在一个密封性极佳的通道内进行,因而“神舟七号”之后的飞船在外形上还会有变化。
6,翟志刚的勤奋事迹
1996年初夏,翟志刚接到通知,参加航天员初选体检。初检合格,他又接通知到北京空军总医院参加临床体检。再接下来,他来到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参加“特检”,也就是航天生理功能检查。 医学临床检查,要对人体的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器官逐一检查,随后的航天生理功能检查更是苛刻。几个月下来,1000多名初选入围者已所剩无几。翟志刚顺利地一关一关闯过。他的临床医学和航天生理功能各项检查的指标都达到优秀,令评选委员会全体专家信服。 从飞行员到航天员,有许多东西要从头学起。基础理论训练,就有十几门课程。翟志刚回忆说:“我当飞行员已飞过了1000小时,基本上可以吃老本了。到这儿后,天天要像准备高考的学生似的趴在桌上读书,学的东西还都很枯燥,听起来很吃力,开始确实不适应。 扩展资料 翟志刚1966年10月10日出生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的一个小乡村。父亲长年卧病在床,一个大家庭全靠母亲支撑。 翟志刚小的时候,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但目不识丁的母亲对子女上学却毫不含糊。她说:“咱翟家砸锅卖铁也要供几个孩子读书。” 翟志强和母亲的感情深厚,对母亲也非常孝顺。每年探亲回来都守在母亲身边,陪着唠嗑,对母亲的头疼脑热悉心照顾。翟志刚最喜欢吃母亲做的苞米楂子和土豆丝。 2003年,母亲过世的第三天翟志刚才赶回家,翟志刚跪在地上给母亲磕了三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