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首次发现红腹异蜻,海南首次发现红腹异蜻,红腹异蜻是自然迁
本文目录索引
1,海南首次发现红腹异蜻,红腹异蜻是自然迁移过来的吗?
蜻蜓,是一种来自远古的物种,早在恐龙出现之前,它们就飞翔于天际,也是一种美丽与速度共存的精灵,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今天,从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获悉,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的两栖及爬行类动物监测项目中,团队发现了红腹异蜻,刷新了海南蜻蜓新纪录。红腹异蜻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此前我国科研人员在云南和香港也发现过该物种。考虑到物种有一个自然扩散的过程,此次红腹异蜻的发现,有可能是气候变化或自然迁移的结果。 该研究所团队在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内的永庄水库进行监测时,团队成员袁浪兴发现了一只翅膀长、小腹短且呈红色的蜻蜓。7月29日晚上10点,在五源河永庄水库做监测项目的时候,袁浪兴看到这只蜻蜓停在一棵树上一动不动,很特别很漂亮,心想,“这只蜻蜓有点不一样”,虽然参加过一些蜻蜓调查项目,袁浪兴坦言在蜻蜓领域自己是外行,发现这只蜻蜓长得不一样,但是又说不上来哪里不一样,随手就拍了几张照片。当时项目成员都围过来观看这只翅膀很长、小腹短、挺着“红肚腩”的蜻蜓,大家纷纷猜测,是赤褐灰蜻还是华丽灰蜻?“那两种蜻蜓我以前见过,这只身体比例和它们不一样。”回家后,起初袁浪兴并没有太放心上,直到第二天有人叫他去请教一下专家时,袁浪兴心里再次起了怀疑。于是,袁浪兴翻看《蜻蟌之地 海南蜻蜓图鉴》,对比两个常见的相似种后,排除了之前的猜测。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书的最后几页,他看到一种名叫“短腹异蜻“的蜻蜓和这只蜻蜓极其相似。 最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昆虫学博士张浩淼确认该蜻蜓为短腹异蜻。短腹异蜻目前已改名为红腹异蜻。
2,海南首次发现蜻蜒新物种,你能分辨出来吗?
蜻蜓,一个来自远古时代的物种,在恐龙出现之前很久就在天空飞翔了。它也是一个美与速度共同存在的精灵,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记者在海口的畓榃湿地研究所了解到,7月29日,在五原河国家湿地公园两栖爬行动物监测项目中,该团队发现了红腹蜻蜓,创下了海南蜻蜓新纪录。以前的短腹异蜻现在把名字改成了红腹异蜻,是热带品种,广泛分布于东南亚,以前也出现在云南和香港。 最近,海口的一个研究所项目负责人海口的湿地公园进行两栖以及爬行动物监测过程中发现了红腹异蜻,这是海南第一次发现红腹异蜻。不像我们常见的蜻蜓,腹部更短,整个比例看起来和普通的蜻蜓不一样。为了确认蜻蜓的种类,负责人像精通昆虫学的张浩淼请教。看完图片后,就知道这是海南蜻蜓新发现的物种——红腹异蜻。 在海南对蜻蜓的很多年的调查研究中,没有发现红腹蜻蜓的踪迹,这还是第一次。张浩淼说道,研究人员以前在云南以及香港遇到过红腹异蜻。思考到物种的自然扩散过程,红腹异蜻的发现可能是气候变化或自然迁徙的结果。通过蜻蜓的品种和数量能够知道湿地的健康状况指标。海南红腹异蜻的发现不但丰富了海口的动植物资源,也表明了海口五原河国家湿地公园的环境近年来得到了比较好的保护,良好的湿地环境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 红腹异蜻是一种节肢动物,红腹异蜻长27-29毫米,腹部16-19毫米,后翅24-25毫米。雄性复眼为深棕色,脸为蓝黑色,前额为金属色。胸背面是黑色的,侧面是黄褐色的,脚是黑色的。在后脚的腿关节末端有一个小红点,在后翅的底部有一个红棕色的斑点;腹部呈鲜红色,短而厚。雌性主要是黄褐色;后腿关节末端有一个非常小的黄色斑点;腹部为黄色,带有黑色条纹。
3,地理问题海南岛地形与交通分布图
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呈穹隆山地形,以五指山、鹦哥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 山地与丘陵是海南岛地貌的核心,占全岛面积的38.7%。山地主要分布在岛的中部偏南地区,构成丘陵性的中低山地形。山地以五指山、鹦哥岭为隆起核心,多呈东北—西南走向和东西走向,地势高耸。1000米以上的山峰达667座,其中五指山为海南最高峰,海拔1867米。山体受北东向的断裂作用造成红毛—番阳断裂谷地,谷地之西北为黎母岭—鹦哥岭—猕猴岭山地;谷地之东南为五指山—青春岭—马咀岭诸山。海南岛西部是雅加达岭、霸王岭和仙婆岭。这些山地成为海南岛三大河流的发源地和分水岭。在山地的四周,多为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主要分布在岛的西部、东南部和北部内陆。 特点: 呈环状沿海环绕全岛 无贯穿岛屿的铁路原因:1.地形 中间高四周低 中部多山 不利于铁路的修建2.经济 大城市全部沿海分布 人口也主要集中在沿海3.环境 中部多山 且有森林分布 修建铁路对环境破坏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