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网罗新声代 王上,说说战场上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概括) 与

本文目录索引

1,说说战场上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概括) 与战争有关的诗句,名言和成语(各六个) 关于战争为题材的小

1、“More than an end to war,we want an end to the beginnings of all wars.”——Franklin D·Roosevelt
“相对于战争结束来说,我们更希望所有的战争本就没有爆发。” 富兰克林·D·罗斯福
富兰克林·D·罗斯福,美国第32位总统(1933年3月4日--1945年4月12日),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四次的总统。

2、“Success is not final,failure is not fatal:it is the courage to continue that counts.”——Winston Churchill
“成功不是终点,失败也不是终结,只有勇气才是永恒。” 温斯顿·丘吉尔


在战争中死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如此多的牺牲还没有换来和平
3、“Never in the field of human conflict was so much owed by so many to so few.” ——Winston Churchill
“在人类战争史上,从来也没有一次像这样,以如此少的兵力,取得如此大的成功,保护如此多的众生。” 温斯顿·丘吉尔
温斯顿·丘吉尔,全名:温斯顿·伦纳德·斯潘塞·丘吉尔,20世纪最负盛名的英国资产阶级政治家,二战期间英国首相。

4、“it is fatal to enter any war without the will to win it.” ——General Douglas MacArthur
“没有必胜的决心,战争必败无疑。”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美国陆军五星上将。

5、“the only winner in the war of 1812 was tchaikovsky.”——Solomon Short
“柴克夫斯基是1812战争唯一的胜利者。“ 所罗门·肖特(“the war of 1812“指1812年美国第二次反英战争)

6、“all wars are civil wars,because all men are brothers.”——Francois Fenelon
“所有的战争都是内战,因为所有的人类都是同胞。“ 弗朗索瓦·费奈隆

7、“In war there is no prize for the runner-up.”——General Omar Bradley
“在战争中,第二名是没有奖赏的。” 奥玛·布莱德利将军
奥玛·布莱德利,1915年毕业于西点军校。初任乔治亚州本宁堡(Ft. Benning)步兵学校校长。后任美国国防部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

8、“Ours is a world of nuclear giants and ethical infants. We know more about war than we know about peace, more about killing than we know about living.”——General Omar Bradley
“我们的世界充满了对核武器狂热,但对道德却一无所知的人。我们对战争的了解比和平多,我们对杀戮远比挽救生命在行。”奥玛·布莱德利将军









Come home with this shield or upon it -- A Spartan woman equips
her son
回来的时候要么带着你的盾牌要么躺在上面——一位在给儿子整装的斯巴达的母亲

Against danger it pays to be prepared -- Aesop
面对危险的时候只有有准备的人才会有所收获——伊索(古希腊寓言家)

Brave men are a city's strongest tower of defence -- Alcaeus
勇敢的士兵是城市最好的防卫箭塔——阿尔凯奥斯(希腊抒情诗人)

A dead enemy always smells good -- Alus Vitellus
敌人死亡的味道闻起来总是那么的好——Alus Vitellus

War spares not the brave but the cowardly -- Anacreon
战争只会舍弃胆怯的人而不是勇敢的人——阿克那里翁(古希腊抒情诗人)

We make war that we may live in peace -- Aristotle
战争才能带来和平——亚里斯多德(古希腊大哲学家,科学家)

The sinews of war are infinite money -- Cicero
无穷的金钱是战争的原动力——西塞罗(古罗马政治家、雄辩家、著作家)

To lead untrained people to war is to throw them away -- Confucius
把没有训练的士兵带进战场等于把他们投入死亡——孔子(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

All warfare is based on deception -- Sun Tzu
兵者,诡道也——孙子 始计第一(这句没的说,绝对是所有战略名言中最精辟了)

He who knows when he can fight and when he cannot will be victorious
-- Sun Tzu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孙子 谋攻第三

Generally management of the many is the same as management of the
few. It is a matter of organization -- Sun Tzu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孙子 兵势第五

In war, numbers alone confer no advantage. Do not advance relying on
sheer military power -- Sun Tzu
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孙子 行军第九

Great empires are not maintained by timidity -- Tacitus
伟大的帝国不是建立在胆怯上!——塔西陀(古罗马元老院议员,历史学家)

Even the bravest are frightened by sudden terrors -- Tacitus
即使是最勇敢的人也会被突然而至的恐怖所吓倒!——塔西佗

The proper arts of a general are judgement and prudence -- Tacitus
决断力与谨慎,是一个将军必备的才能!——塔西佗

A bad peace is even worse than war -- Tacitus
劣质的和平比战争更糟糕!——塔西佗

The desire for safety stands against every great and noble
enterprise -- Tacitus
过于的安分守己,会磨灭既伟大又高贵的进取心!——塔西佗

Valour is the contempt of death and pain -- Tacitus
英勇,即是蔑视死亡和痛苦!——塔西佗

War is not so much a matter of weapons as of money -- Thucydides
战争中,金钱远比武器更重要。——修西得底斯(希腊历史学家,著有一部关于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批评史)

A collision at sea can ruin your entire day -- Thucydides
一桩海上冲突,会毁掉你一整天的时间-。——修西得底斯(这句话显然有历史局限性)

Valour is superior to numbers -- Vegetius
(战场上)英勇胜过数量——维吉休斯(古罗马军事思想家,写出西方最有军事影响力的巨作《罗马军制论》!同时,是他发明了“跳马”这个体操项目)

Qui desiderat pacem praeparet bellum / Let him who desires peace
prepare for war -- Vegetius
你要和平,那就准备战争!——维吉休斯 (他最有名的一句话了)

An adversary is more hurt by desertion than by slaughter -- Vegetius
遗弃,将比屠杀更能刺痛你的敌手——维吉休斯

Bella, horida bella / Wars, horrid wars! -- Virgil
战争,恐怖的战争!——维吉尔(罗马诗人,著有伟大的史诗埃涅阿斯纪,讲述了埃涅阿斯在特洛伊陷落后的流浪经历)

Let all be present and expect the palm, the prize of victory --
Virgil
让一切成为礼品,并期待那作为胜利奖赏的棕榈叶吧!——维吉尔

When one side goes against the enemy with the gods' gift of stronger
morale, then their adversaries, as a rule, cannot withstand them --
Xenophon
当一方的士气有如神助时,通常他们的敌手将无法抵挡——色诺芬(希腊将军,历史学家)

Hannibal knew how to gain a victory, but not how to use it --
Maharbal
汉尼拔懂得如何获取胜利,可却不懂的如何利用胜利。——玛哈巴尔(汉尼拔部下名将)

Few men are born brave; many become so through training and force of
discipline -- Vegetius
真正的勇士不是天生的,而是用严格的训练和铁一般的纪律造就的
——魏及帝(Vegetius的《罗马军制论》(De re militari)是西方最古老的兵书、罗马军事的总结)

Veni, vidi, vici / I came, I saw, I conquered -- Gaius Julius Caesar
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征服了--恺撒大帝

Men of Athens, there is not much time for exhortation, but to the
brave a few words are as good as many -- Hippocrates
雅典人呀!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发表演说了,对于真正的勇者,寥寥数语即可!——希波克拉底(希腊医师,医药之父)

War is the only proper school of the surgeon -- Hippocrates
战争是外科医生唯一真正的学校——希波克拉底(这句话让我不寒而栗)

A small country cannot contend with a great; the few cannot contend
with the many; the weak cannot contend with the strong -- Mencius
小不胜大,少不胜多,弱不胜强——孟子

He serves me most, who serves his country best -- Homer
侍我最勤者,必是侍国最忠者。——荷马

The walls shall shake at the noise of the horsemen, and of the
wheels, and of the chariots -- Ezekiel, XXVI, 10
你的城垣将在骑兵、车轮和战车的嚣声中颤动。——《以西结书第二十六节第十行》

Armed forces abroad are of little value unless there is prudent
counsel at home -- Cicero
上兵伐谋——西塞罗

He serves me most, who serves his country best – Homer
为抱主公知遇之恩,敢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荷马



-- 关于战争的名人名言
战争只能带来伤害,到头法国仍是法国,德国仍是德国!
----阿道夫.希特勒(German)

这次战争我们用核子,那么下次我们只能用棍子
----爱因斯坦(German/American)

我一生最大的成功也是最后悔的事,我们一起无数人经过一生的努力,终于为人类打开了地狱之门--远程核打击。
-----冯.布朗(German/American)

战争会造就英雄豪杰,会荡涤一切污泥浊水。所有的人都害怕战争。然而,懦夫只是那些让自己的恐惧战胜了责任感的人。责任感是大丈夫气概的精华。
——巴顿

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 ——克劳塞维茨

说说战场上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概括) 与战争有关的诗句,名言和成语(各六个) 关于战争为题材的小

2,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名言警句,尽快,我要用 !!!!!!!!!!!!!!!!!!!

一言九鼎 言而有信 言必信,行必果 取信于民

取信于人 信誓旦旦 言而有信 言行信果 信守不渝

言信行果
一诺千金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抱诚守真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闲邪存诚
修辞立诚


一言九鼎。
一诺千金。
言而有信。
金口玉言。
君子说话,一言为定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诚至金开
赤诚相待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闲邪存诚
修辞立诚


另有:
抱诚守真

3,汉代酷吏张汤的资料都有哪些,他有哪些功绩?

张汤的出身与童年
西汉初期的官吏总体上由两部分组成:一类是法家式的官僚及其子弟,可概称为文吏;另一类是学习儒家经典而入仕途的知识分子群体,可概称为儒生。前者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未接受系统的六经之学,但深谙政治惯例,通晓法律事宜,熟知技术性业务,是人主眼中的“武力有功之臣”,其施政采用法家实用主义学说,直接秉承最高旨意,严刑峻法,打击盗贼豪强及一切不利于皇权统治的力量,后世称他们为“酷吏”。后者通常出身平民,深知社会底层民众疾苦,笃信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伦理,认为治国之本在于宽厚待民,但多不通政务,不适应官场规则。其施政坚决依照儒家学说,发展生产,施行教化,致力于社会的安定良态,后世称他们为“循吏”。〔1〕文吏与儒生之争,既有政治分歧,也因私人生活,汉武帝时代尤为激烈。而张汤就是武帝时期赫赫有名的一代酷吏。
张汤,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地区)人,具体出生年份不祥,约为汉景帝中期,是典型的法家式官僚子弟出身。现代心理学理论认为,人幼年的生活环境对其一生成长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潜意识中的刺激通常于悄无声息之中深刻地改变性格,而性格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着命运。中国民间谚语也有“三岁看小,五岁看老”。司马迁在《史记•酷吏列传》里记有这样一件发生在张汤幼年时的小事,其中反映出的诸多信息将会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张汤及以其为代表的酷吏群体的心态。
“父为长安丞,出,汤为儿守舍。还,鼠盗肉,父怒,笞汤。汤掘熏得鼠及余肉,劾鼠掠治,传爰书,讯鞠论报,并取鼠与肉,具狱磔堂下。父见之,视文辞如老狱吏,大惊,遂使书狱。” 〔2〕
以职业风格治家的张父因老鼠偷肉一事大发脾气,用竹板、荆条“笞”汤,体罚儿子。请注意,笞刑是古代中国常见的正规刑罚之一。〔3〕受了委屈而又倔强的小张汤掘地三尺捕获盗鼠后,并非出口恶气一杀了之,而是一本正经地自设公堂,传布文书,刑讯定罪,最后宣读判决,将老鼠处以极刑,磔(肢解暴尸)于堂下。再请注意,磔刑是远古残酷周刑之一,即今人俗语“五马分尸”。〔4〕担任公职多年的父亲见证情景,也得“大惊”,从此发现了张汤的天赋,让他助理代案,专写司法文书。(关于汉代诉讼审判制度,文献记载不多,主要描述就在《酷吏列传》及张汤审鼠这一段。)〔5〕通过对上述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家庭环境的影响、张汤自身的兴趣和才能以及其父对他的专业培训,都使他非常适合担任“刀笔吏”职务,从事司法工作,这与他后来能位列三公、成为御史大夫关系极大;其次,张汤小小年纪性格中残忍冷血的一面已初显端倪,具有强烈的暴力倾向,其后更是愈演愈烈直至成为一代酷吏,“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6〕但同时也为其一生最终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三 从小县吏到御史大夫
张父死后,张汤顶班当了多年长安吏。他的政治发迹,先是因为救助过周阳侯田胜,而被引见朝中贵族,在当时名酷吏宁成手下任职。接着攀交上田胜之兄丞相田蚡,遂被推荐给汉武帝,提升为御史。张汤仕途上的崭露头角始于公元前135年的陈皇后巫蛊案。皇后陈阿娇(成语“金屋藏娇”的女主角)为与美人卫子夫争宠,召集巫婆于后宫施法念咒。武帝下令严查此事。张汤借机发挥酷吏本色,网罗无辜。“汤深竟党与,相连及诛者三百余人,楚服枭首于市”,〔7〕被牵连者达上千人。既而陈阿娇被废,卫子夫新立为后。因办案有功,张汤升职为太中大夫,从此为武帝所赏识一路青云直上。
太中大夫任上,张汤与私交甚好的酷吏赵禹(成语“一意孤行”的主角)合作,根据武帝政治的现实需要,共同制订修改各种国家律令。其主要作为有:恢复汉初废除的连坐法、族诛法、妖言诽谤罪等严刑峻法;作见知故纵之法,即官吏获知犯罪行为后必须举告,对应判刑的罪犯必须严格执行,对当地动乱必须严厉镇压,否则以重罪论处;编《越宫律》二十七篇(今佚)。关于宫廷警卫制度,是汉律六十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律令的共同特点是“务在深文,拘守职之吏”,〔8〕即务必使法令严峻细密,对任职官吏尤为严格。这使得文景盛世以来宽厚立法的趋势被逆转,汉法的发展从此严酷苛密化。
此时,武帝为加强封建大一统,罢百家尊儒术,推崇董仲舒的新儒家学说。张汤恰时投机,一边上书请求选派儒家博士为廷尉史,辅助自己办案,一边多次就朝堂重大案件代表天子及官方前去咨询已还乡退隐的董仲舒,以其意见为重要的审判依据。从此狱吏断案,多应朝廷旨意,附会古人之义,言必六经“公羊”,史称为“春秋决狱”,这既促进了法律儒家经典化的过程,也是两汉经学化的开始。
公元前123年,淮南王刘安(古籍《淮南子》的编著者,成语“鸡犬升天”的主角)、衡山王刘赐谋反,事败自刭。廷尉张汤主审这场政治大案,揣摩武帝心意,乘机铲除宿怨,穷追狠治大显身手,“凡淮南、衡山二狱,所连引列侯、二千石、豪杰等,死者数万人”。〔9〕张汤遂于次年,即武帝元狩二年,加官进爵,功成名就,开始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七年御史大夫生涯。
张汤的飞黄腾达,首要原因在于他成功前谦卑待人、广交朋友、编织关系网,打下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史记•酷吏列传》上说“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已心内虽不合,然阳浮慕之”。虽然有意见,但是表面还要做足功夫,营造氛围,对富豪高官们仰慕推崇,毕恭毕敬,“与长安富贾交私,收交天下名士大夫……至于大吏,内行修也;送请诸公,不避寒暑”。于是“虽用法深意不专平,然得此声誉”,尽管问题不小,却被权贵褒奖,获得良好名声。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张汤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张汤的一言一行从武帝角度看去,无不是唯皇命是从,绝对效忠,绝无任何私心,武帝自然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理所当然的重用他,赋于他大权。而事实上却是“所治即上意所欲罪,与监史深祸者;即上意所欲释,与监史轻平者……治狱所排大臣自为功”。也就是说,张汤断案大多是遇上武帝讨厌的,就落井下石加重刑罚;遇上武帝喜欢的,就寻找借口法外开恩;遇上武帝不关心而与自己有隙的,就毫不留情一审到底,以排挤仇家为政绩,在维护皇权的幌子下最大程度的扩张己欲。“虽文致法,上财察,于是往往释汤所言”,名义上万事由皇帝一人裁决,其实最终决策权却完全被张汤个人意志所引导。值得注意的是,张汤的成功所依靠这两个因素也正是他失败的原因。
位列三公后的张汤自恃有皇帝宠信,多行分外之职,权势远超丞相,天下之事皆由其决之。他在朝堂上高谈阔论国家大政常至日暮,武帝忘而废食迟不退朝,众臣皆不得归;因病不能上朝时,武帝竟御驾专程前往张府看望,隆贵到如此地步。汉匈间长年间大规模的战争导致国库空虚,民不聊生。为解决财政危机,武帝令张汤主管经济改革,策划国家与百姓争利,负责制造白金货币和五铢钱,实施盐铁用品专卖法案,到处张贴缉拿令,严刑打击豪强富贾,酷法压迫平民弱势,〔10〕全国被搞的通货膨胀,骚动不堪。
而就在这个时候,经武帝默许,张汤又亲手制造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史和法制史上最为严重的冤狱之一——腹诽案。以廉直闻名,任九卿之一的大农令颜异因对张汤以一张白鹿皮置换四十万钱的经济法案持有异议,得罪了汉武帝。主持变革大计、善察政治风向的张汤与颜异有旧怨,便借口颜异曾在下属批评朝政时“不应,微反唇”(无语,只动了下嘴皮),上告其“不入言而腹诽,论死”(没说话但在心里诽谤,应该处以死刑)。〔11〕武帝批准,颜异即被处死。腹诽案可以说是千古奇冤,竟纯以猜度主观判定政治犯,这个恶劣的先例比南宋岳飞“莫许有”、明于谦“意欲罪”在时间上还早了上千年。其造成的直接恶果就是皇权专制势力滔天,官民人人处于恐怖之中,“自是之后,有腹诽之法比,而公卿大多谄良取容矣”,腹诽被公然地搞成了能类推的罪名,众臣也得谄颜保身附和。至于改革大计,为政时不听众议不思后果,打击伤害面太广,必然造成对社会的严重损害。“自造白金、五铢钱后,吏民之坐盗铸金钱死者数十万人。犯者众,吏不能尽诛”,以致民怨沸腾,怨声载道,“自公卿以下,至于庶人,咸指汤”。〔12〕到了这个万夫所指的地步,可控制的经济危机已被人为恶化成了严重的政治社会危机,如同不义的辉煌总逃不过惨淡的收场,张汤的飞黄腾达也快到尽头了。

四 四面楚歌无路可走
张汤的失败,最致命的原因在于他的两面性格,为法过酷,结怨太多,最后被武帝抛弃。公元前115年,武帝元鼎二年,由于盐铁收归中央政府独占,极大损害了同姓诸侯国的利益,再加上以前的个人恩怨,赵王刘彭祖率先指控张汤与其下属鲁谒居合谋诡计危害国家。鲁谒居是张汤的心腹手下,曾故意炮制冤案以陷害张汤的旧怨御史李文。鲁谒居因赵王上告被关入狱中不久病死。被连累的鲁谒居的弟弟认为张汤见死不救,于是在牢里揭露了其兄与张汤违法挟私寻仇的黑幕。武帝特命廷尉减宣调查李文案,而同为酷吏的减宣恰也是张汤的老对头,欲借此案置张汤于死地,便私下秘密行动罗织大罪。正在这危机时刻,有贼偷盗了汉文帝陵园的下葬钱,依惯例,丞相庄青翟与张汤相约一同向武帝谢罪。张汤临时变卦,单方面推卸责任,准备先弹劾庄青翟,将罪名全归于丞相。而丞相府的三位长吏朱买臣(成语“覆水难收”的主角)、王朝、边通也都与张汤结有深怨,三人得知张汤计划后,一起联名先发制人,替丞相声辩无罪的同时,告发了张汤平日的种种非法行径,将前后数件事一一联系。武帝暴怒,认定张汤内心险诈一惯欺君,便不由分说,派使者带着罪名簿以八项大罪痛责张汤。
“天子果以汤怀诈面欺,使使八辈簿责汤。汤具自道无此,不服。於是上使赵禹责汤。禹至,让汤曰:“君何不知分也。君所治夷灭者几何人矣?今人言君皆有状,天子重致君狱,欲令君自为计,何多以对簿为?”汤乃为书谢曰:“汤无尺寸功,起刀笔吏,陛下幸致为三公,无以塞责。然谋陷汤罪者,三长史也。”遂自杀。汤死,家产直不过五百金,皆所得奉赐,无他业。昆弟诸子欲厚葬汤,汤母曰:“汤为天子大臣,被污恶言而死,何厚葬乎!”载以牛车,有棺无椁。天子闻之,曰:“非此母不能生此子。”乃尽案诛三长史。丞相青翟自杀。上惜汤。稍迁其子安世。”〔13〕
武帝还派出当年与张汤情同兄弟的酷吏赵禹来质问他。〔14〕张汤见了好友,自以为事情终有转机,正准备长篇解释,却被赵禹当头痛斥:“今天你觉得自己冤枉了,当年被你杀的那么多人就不冤枉吗?现在别人告你都是有真凭实据的,皇上关你到牢里,就是希望你自我了断,为什么还要争辩呢?”(这与成语“请君入瓮”有神似之处)这么一折腾,张汤终于清醒了,回想自己昔日所作所为,再以自己对武帝的了解,尽管不甘心,但是非死不可了。在诸侯、部属、酷吏、同僚上下内外四面八方的夹击下,皇帝也抛弃了他。张汤自杀了,面对下葬事宜,张母之所以正气懔然地说了些我们不能理解的怪话,我想大概是因为在她眼中儿子一贯是清廉正气尽心为公的吧。
实际上,张汤之死是政治斗争的残酷结果,是作法自弊罪有应得的下场,是古语“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再印证,谈不上什么恶言诬陷。首先,张汤大权在握后,翻脸无情、广结仇怨,致使众臣群起围攻,再无人为其说话,失去了以前牢固的官场基础。丞相府的三长史朱买臣等人都是平民文士出身,曾位居张汤之上,“而汤为小吏,跪伏使买臣等前”。等到他们获罪降职后,风水轮流转,“(朱买臣)见汤,汤坐床上……汤数行丞相事,知此三长吏素贵,常凌折之”,冤家对头间已是易结不易解了。其次,怀着“何世患无才?有才而不肯尽用,与无才同,不杀何施”〔15〕的人才工具论的汉武帝,为人喜怒无常,随心所欲,做事治国常不计后果,一旦反悔便大走极端。在对待张汤案时,先是毫不留情,不容解释,一心治其死罪。等到终于如愿了,突然听闻张汤家贫薄葬,就立刻掉转方向,一口气又杀了三长吏,逼死丞相庄青翟,金口赞许了张母,再提升张汤之子张安世的官职,就算是拨乱反正给张汤正式平反了。孰不知这很可能是一场政治案件还没弄清,紧接着又制造了另一场也说不清的冤假错案。以武帝一贯的政治言行和后来的历史观之,他对张汤有保留的“信任”与所谓的“惋惜”,在关键时刻是不可靠的,一旦遭遇其他重大政治斗争,必要时还会弃之为牺牲品。
《史记•平淮书》载“是岁也,张汤死而民不思”,张汤本来也就没为民众做过多少有益之事,留给平民百姓的恐怕只有严刑峻法带来的肉体与心灵上永远的伤痛。他所做过的违法乱纪的罪行,只怕依他自己制订的汉律也是要严惩不怠祸及全族的。整个事件里最值得称赞之处在于,张汤虽然全公费开支,但从政数十年,一度掌控全国财政大权,却能不贪污索贿,以至家中清贫如许,真是难能可贵,在这一点上足为廉洁表率,或许这就是张母内心深处儿子正直形象的来源。
纵观这场高层大内斗,真可说几乎无对错之分,朝中各臣在揣摩皇帝心意互相倾轧的同时,都在不同程度地徇私枉法。在张汤一心陷害别人时,别人也在相机报复,一有机会,双方就借机发挥大肆发难,一场新的政治大风暴又凭空从天而降。其结果却不仅是葬送了自己的性命,还连累无辜他人,殃及下层百姓。这既是封建政治的黑暗无情,也是皇权制度下的丑恶与无奈。

五 张汤与武帝的历史教训
张汤死后,武帝继续重用酷吏治国,《史记•酷吏列传》所载十一名酷吏,竟有九位都是武帝时的,义纵、王温舒、减宣、杜周等人相继担任廷尉、御史大夫等职,搞得冤狱遍天下,民变起八方,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国家处于一片腥风血雨中。《汉书•刑法志》记“(张汤死)其后奸猾巧法,转相比况,禁网寝密。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大辟四百九条、千八百八十二章,死罪决事比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司马迁也评论说,张汤虽“深刻”,然相比之下“其治尚宽,辅法而行”,还能“知阴阳,人主与俱上下,时数辩当否,国家赖其便”。“自张汤死后,网密,多诋严,官事浸以耗废,九卿碌碌奉其官,救过不赡,何暇论绳墨之外乎!”上有所好,下必甚矣,酷政蔚然成风,酷吏盈满天下,而张汤的继任者们只会一无是处祸国殃民,“何足数哉!何足数哉!”〔16〕张汤一生以悲剧告终,这是武帝统治下他的必然命运。汉武帝刘彻是一个雄才伟略却也好大喜功、黩武嗜杀的封建帝王。他在位五十年间,开疆拓土建立不朽功业、确建中国三千年“秦皇汉武政治架构”的同时,随意发动战争,任意制造大规模冤案,严刑酷法维护统治,挥霍了其祖父与父亲“文景之治”四十年多来的社会财富,导致国家动荡不安,人民饱受苦难,“海内虚耗,户口减半”,〔17〕全国人口减少一半。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总结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18〕武帝时共十三位丞相,不得善终者九位。至到最后“巫蛊”案刚愎自用听信谗言,逼死皇后(卫子夫)、太子、皇孙,才痛然恍悟,察觉自己于国于民为祸甚大,晚年“轮台思子悔过”下罪已诏,决定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任用贤良,以赎己罪。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暴君必然制造酷吏,二者互相利用互为依靠。酷吏在争宠内斗的同时,又提携互助共同营造暴政;不酷者反而被异化为官场公敌难以作为。仅以张汤为例,他师出酷吏宁成,与酷吏赵禹交好,最终也被酷吏减宣围攻。而酷吏尹齐、杜周、王温舒都曾先后为张汤属下。张汤对他们甚为欣赏,多次称赞尹齐“廉武”,数次进言杜周“无害”,〔19〕大力提拔王温舒。三人由此官至御史,在张汤死后倍受重用,“青出于蓝而甚于蓝”,施政残暴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可说是惹得人神共愤,当然也都如张汤般咎由自取,难逃政治牺牲品的悲惨下场。
在酷吏大量培养酷吏的同时,循吏与酷吏间斗争也一直未停止过。匈奴曾来请求和亲,儒生博士狄山反战主和,斥责张汤等酷吏“诈忠”,结果被武帝公然借匈奴人之手杀掉,“自是以后,群臣震摄,无敢忤汤者”。〔20〕唯一敢当面反对张汤批评武帝的只有大臣汲黯(成语“后来居上”的主角)。汲黯为人刚正,言行磊落,曾被武帝誉为“古之社稷之臣”。张汤初任廷尉时,汲黯就认定其必为祸及天下,多次在皇帝面前痛斥张汤,经常与张汤在朝堂上争论国家大事。张汤辩论注重咬文嚼字,于细微处反复纠缠;汲黯尽管义正言辞,坚守原则,但也无法驳倒对方。张汤为此“深心疾黯,欲诛之以事”, 武帝也厌烦汲黯逼迫其外调异地。汲黯临走前,对大行李息忠言直告:
“黯弃居郡,不得与朝廷议也。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公列九卿,不早言之,公与之俱受其僇矣。”〔21〕
事实证明,汲黯这段话政治预见性极强,对张汤及酷吏群体的分析深刻到位。可李息“畏汤,终不敢言。后张汤果败”。事后逐渐认清张汤真面目的武帝听闻此言,认为张汤之所以横行,正是李息这类人懦弱纵容,“抵息罪”,将李息严惩,又提升了汲黯的官职,作为表彰。
值得一提的是,酷吏赵禹在张汤死后,一改以往“酷急”作风,晚年“治加缓,而名为平”,在一片酷吏的杀罚声中反而有了“据法守正”的好名誉,也得享天年终老于故土。〔22〕而张汤之子张安世为官也与其父迥异,昭宣二朝位居重臣,却明哲谨慎,施政宽厚,多与人善,生活方面是家传的廉洁简朴,封侯加爵家资万贯,依旧是身着夫人亲自为其纺织的衣衫(也有史家评论其有世故作秀的嫌疑)。最终“安世子孙相继,自宣、元以来为侍中、中常侍、诸曹散骑、列校尉者凡十余人。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宠贵,比于外戚”〔23〕,发展为显赫非凡的名门世家。我想这其实都是前车之鉴,血与历史的教训吧。而张氏一家数代从事法吏工作,则是中国古代律学家族世袭化的开始。
《史记•酷吏列传》开篇引孔子语“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史记•循吏列传》前言也说“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我们知道,反暴政颂仁义是《史记》的核心指导思想,《循吏列传》正是作为《酷吏列传》的对比面而出现的。西汉酷吏集现代公安、检察、法院三大国家机构职能于一身,权力直出最高统治者,几乎不受任何制约。酷吏在治乱的过程中打击豪强盗贼,发挥过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其本质决定作为封建皇权的私人统治工具,对国家社会终究是弊大于利的。一味偏私以刑治民的古代法家学说是存在重大缺陷的,须知绝对的权力只会导致绝对的腐化,这是人性与生俱来的弱点。治国之道应当同时加强道德建设与法制完善,善法面前不分阶层人人平等,才能顺利创建出和谐社会,而这也就是现代法治远胜于人治的地方。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张汤时代的历史值得我们后人沉思之处太多了。

4,张汤是谁张汤简介 西汉酷吏张汤是怎么死的

酷吏张汤 英雄陈汤

西汉王朝有两位有名的人物,一位是司马迁先生称之为酷吏的张汤,一位是大名鼎鼎的陈汤。陈汤的名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二千多年过去了,仍然言尤在耳,让我者后生晚辈扬眉吐气,热血沸腾。
司马迁先生在《史记. 酷吏列传》列了当时10位有名的酷吏,张汤赫然名列其中,从此以后张汤在中国历史就背上了酷吏的恶名,难以翻身。实际上张汤并不仅仅是一位“酷吏”那样简单,而是一位很有才干的司法行政官员,在中国历史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张汤的出生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父亲曾担任长安丞。少年时的张汤就在律治上崭露头角。有一次父亲出去时叫张汤守门,当时张汤还很小,父亲回来后发现肉被老鼠偷吃了,认为是儿子的错就鞭打张汤。张汤挨打后很是不服气,掘地挖洞,捉到了偷肉的老鼠和剩下的肉。他将老鼠与剩下的肉放在面前,自己做上了法官,一再审问,穷为追究,并记录审问过程,然后以老鼠和剩下的肉当堂结案,判决老鼠分尸处死。父亲看见了就去看他的判决文章,见判文语气宛若老吏,异常惊异,于是就叫他帮助自己办理断狱的文书。
后来张汤因办案有功,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先后任廷尉、御史大夫等职。当时汉武帝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张汤是这些改革措施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他的成绩主要在法律方面,他和赵禹一起编定了《越宫律》(宫廷守卫)、《朝律》(朝贺礼仪)和“见知故纵”(官、民对犯罪行为必须举报,否则就是故纵)等法律。除了执法方面,他还参与了武帝的币制改革,当时汉与匈奴作战耗费了大量财富,又遇到大旱,所以导致国库空虚。而当时的地方诸侯与大地主、大商人却利用可以私自铸钱的权力乘机大量铸造成色不足的货币大肆采购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操纵国家经济。武帝便与大臣商议要采取措施来改善国家财政状况并打击那些扰乱经济、以富噬贫的人。张汤便承武帝旨意请铸白金和五铢钱,征收天下的盐铁税,防止富商大贾的垄断,用法律来加强对富商的打击,为当时汉朝反击匈奴创造了物质条件。
张汤酷吏的名声在于他在执行法律的时候过于严酷,其实并不能一概而论。他在主持审理陈皇后“巫蛊狱”和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谋反等重大政治案件时,株连甚多,曾以“微反唇”(嘴唇微动)断定颜异对当时的政策心怀不满,开“腹诽”治罪之端,“深文巧诋,陷人于网”,但是往往是对诸侯、贵族、豪强、富商大贾。但他对于下属、贫民违法、犯罪,“其治尚宽”,常在武帝面前替犯罪的贫民讲情。我认为,张汤这样做有其合理的地方,是有必要性的,消除了诸侯贵族等豪强对中央的威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这也为武帝反击匈奴创造了条件。这样的行为,按理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酷吏,而最终得到一个恶劣的酷吏名声,究其原因,只因其得罪的是特权阶层,而特权阶层掌握着话语权。
因为他得罪了权贵阶层,所以张汤得到了“酷吏”的恶名,并且受到了当时权贵的排挤。在公元前115年,张汤的属吏鲁谒居生病了,张汤亲自为其摩足,于是御史中丞李文、丞相长史朱买臣、赵王共同诬告张汤,说“汤大臣,乃与吏摩足,疑与为大奸。”还诬告他和大商人暗地来往,谋取暴利,最后,张汤被迫自杀。但他死后,抄没的家产只有五百金,而且都是来自俸禄和皇帝的赏赐。武帝知道张汤被诬陷的真相后,异常恼怒,将朱买臣等人诛杀。

5,古代有姓王的皇帝吗?

有一位,王莽。 王莽(前45年12月12日—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魏郡元城委粟里(今河北邯郸大名县北沙窝庙村)人,西汉权臣, 新显王王曼长子、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侄,篡夺皇位。新朝开国皇帝,公元8年至23年在位。 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古代史学家以“正统”的观念,认为其人虽然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实际上却是沽名钓誉之辈。在朝野素有威名。 西汉末年,在汉哀帝早亡、皇权旁落的情况下,王莽乘机窃取大权。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王莽统治末期,天下大乱。公元23年(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新朝灭亡。王莽共在位15年,卒年69岁,而新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短命朝代之一。 扩展资料: 王莽当时皇帝以后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措施,史称“托古改制”。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 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刘婴)的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作为新朝都城,王莽开中国历史上通过符命禅让作皇帝的先河。王莽开始进行的全面社会改革。 王莽仿照《周礼》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耕地重新分配。 又废止奴隶制度,建立五均赊贷(贷款制度)、六筦政策,以公权力平衡物价,防止商人剥削,增加国库收入。刑罚、礼仪、田宅车服等仪式,不停回复到西周时代的周礼模式。 但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由于政策多迂通不合实情处,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不断引起天下各贵族和平民的不满。 到了天凤四年(17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饥荒四起,各地农民纷起,形成赤眉、绿林大规模的反抗。导致新朝的灭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皇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莽改制

6,汉代酷吏张汤的资料

张汤,西汉时期官员、酷吏,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因为治陈皇后、淮南、衡山谋反之事,得到汉武帝的赏识。 张汤先后晋升为太中大夫、廷尉、御史大夫。与赵禹编定《越宫律》、《朝律》等法律著作。用法主张严峻,常以春秋之义加以掩饰,以皇帝意旨为治狱准绳。曾助武帝推行盐铁专卖、告缗算缗,打击富商,剪除豪强。颇受武帝宠信,多行丞相事,权势远在丞相之上。 元鼎二年十一月(公元前116年12月),因为御史中丞李文及丞相长史朱买臣的诬陷,被强令自杀。死后家产不足五百金,皆得自俸禄及皇帝赏赐。张汤虽用法严酷,后人常以他作为酷吏的代表人物,但他为官清廉俭朴,不失为古代廉吏。 扩展资料: 张汤的死亡,最致命的原因在于他的两面性格,为法过酷,结怨太多,最后被武帝抛弃。公元前115年,武帝元鼎二年,由于盐铁收归中央政府独占,极大损害了同姓诸侯国的利益,再加上以前的个人恩怨,赵王刘彭祖率先指控张汤与其下属鲁谒居合谋诡计危害国家。 鲁谒居是张汤的心腹手下,曾故意炮制冤案以陷害张汤的旧怨御史李文。鲁谒居因赵王上告被关入狱中不久病死。被连累的鲁谒居的弟弟认为张汤见死不救,于是在牢里揭露了其兄与张汤违法挟私寻仇的黑幕。 武帝特命廷尉减宣调查李文案,而同为酷吏的减宣恰也是张汤的老对头,欲借此案置张汤于死地,便私下秘密行动罗织大罪。 正在这危机时刻,有贼偷盗了汉文帝陵园的下葬钱,依惯例,丞相庄青翟与张汤相约一同向武帝谢罪。张汤临时变卦,单方面推卸责任,准备先弹劾庄青翟,将罪名全归于丞相。 而丞相府的三位长吏朱买臣(成语“覆水难收”的主角)、王朝、边通也都与张汤结有深怨,三人得知张汤计划后,一起联名先发制人,替丞相声辩无罪的同时,告发了张汤平日的种种非法行径,将前后数件事一一联系。 武帝暴怒,认定张汤内心险诈一惯欺君,便不由分说,派使者带着罪名簿以八项大罪痛责张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汤

7,汉朝酷吏张汤审老鼠时写的那篇判决书的名字是什么?

说的是他的父亲曾任长安丞,出外,张汤作为儿子守护家舍。父亲回来后,发现家中的肉被老鼠偷吃了,父亲大怒、鞭笞张汤。张汤掘开老鼠洞,抓住了偷肉的老鼠,并找到了吃剩下的肉,然后立案拷掠审讯这只老鼠,传布文书再审,彻底追查,并把老鼠和吃剩下的肉都取来,罪名确定,将老鼠在堂下处以磔刑。他的父亲看见后,把他审问老鼠的文辞取来看过,如同办案多年的老狱吏,非常惊奇,于是让他书写治狱的文书。由此可见,张汤自小就表现出了当酷吏的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