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历史思维导图)
导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ElUFjW7bJeZ8LLSaMn3-4w ?pwd=eiyw 提取码:eiyw 人教版初中历史电子课本|新版九上历史电子课本(PDF版).pdf|新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课本.pdf|新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课本.pdf|新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课本.pdf|新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课本.pdf|历史九年级下册.pdf ...
总览历史思维导图,可以查漏补缺,升华思想,巩固知识体系。下面我精心整理了九年级上册历史思维导图,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九年级上册历史思维导图欣赏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11课 开辟新时代的“宣言” 1、宪章运动:1837年,英国——是欧洲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早期工人运动。 2、马克思、恩格斯(两颗巨星)研究的理论成果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 3、《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联合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2课 “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 1、巴黎公社: ①时间:1871年3月28日 。 ②性质: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政权(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③失败:“五月流血周”。 ④意义: 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首创精神;公社战士所体现的英勇不屈、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永垂青史。 2、《国际歌》:词作者——鲍狄埃;曲作者——狄盖特;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战歌。 3、“英特纳雄奈尔”一定要实现的意思: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 第14课 避免革命的改革 1、根本原因: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时间: 1861年 3、颁布者:亚历山大二世 4、主要内容:①农奴获得人生自由。②农民可通过赎买的方式得到一块土地(份地)。③获得解放后的农民仍归当地的“村社”管理。 5、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6、实质:沙皇政府和地主对农民的双重敲诈和掠夺。 7、影响: (1)进步性:农奴制的废除缓解了国内的社会矛盾,避免了革命的发生,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2) 局限性: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8、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要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减轻农民的负担,维护社会稳定。 第15课 坚定美利坚民族命运的内战 1、根本原因:南北不同的经济制度 焦点问题: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2、导火线: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 3、过程: ①内战爆发:1861年 ②扭转战局:林肯颁布《宅地法》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③结束:1865.4 南方军队投降,北方胜利。 4、性质: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5、意义:经过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维护了美国国家和民族的统一,为其后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强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局限性:种族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 7、林肯的贡献: 废除了奴隶制,维护了美国统一。 九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第17、18课 电气时代的来临(P89) 叩响现代文明的大门(P94)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六七十年代—20世纪初) 1、条件: ①政治制度趋于完善,资本主义统治得到巩固②经济繁荣 ③自然科学的新突破 2、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20世纪初 3、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和内燃机的发明。 4、主要成果: ①新能源的出现和利用;(电力、石油) ②新机器和产品的创制;(内燃机)(发电机、电动机、家用电器) ③新交通运输工具的出现;(汽车、飞机 ) ④远距离传递信息的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发明(电报、电话) 5、特点: ①以电为核心; ②发明超出一国范围,几乎在几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德)同时进行; ③发明者均为科学家或科技人员, ④自然科学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6、影响: 经济方面: 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出现了垄断和垄断组织,产业结构发生由轻工业主导到重工业主导 政治方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终于形成了。 文化方面:西方国家开始逐步走上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道路。 7、爱迪生:美国人, 被称为“发明大王”;把“电”的福音传播到人间的天使。发明:电灯、留声机、油印机、蜡纸、蓄电池。 8、交通领域: ①本茨:(汽车之父) 德国人,第一辆使用汽油内燃机的汽车。 ②福特:(汽车大王)美国人, 1913年首先在汽车生产中使用流水线装配工艺。 汽车开始进入普通家庭,美国被称为 “装在轮子上的国家”。) ③莱特兄弟:美国人,1903年成功制造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取名“飞行者1号”。 被誉为“航空飞行器的先驱”。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火车时代———(英国 轻工业)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汽车时代\钢铁时代———(多国 重工业) 9、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现代工业的崛起。 10、结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我国的启示:我国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积极发展高新科技,将科技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第19课 缔结结盟的狂潮——同盟国和协约国的形成(P99) 1、一国主导的“三国同盟”: 1882年,德、意、奥(德为核心)三国同盟,称“同盟国”。 2、拼盘式的“三国协约”: ①.1892年,俄法协约,它是”三国协约”的雏形。标志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开始出现。 ②.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与法、俄签订了军事协约,形成了“三国协约”,又称“协约国”。标志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3、两大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结盟目的:增强自身实力,在扩展势力的竞争中战胜对手以便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 5、两大军事集团的性质:具有争霸性质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 6、后果: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使世界局势日益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7、欧洲的”火药桶”:巴尔干 8、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大陆最具竞争力的国家是德、法、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