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有关重阳节的资料,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本文目录索引

1,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又名“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老人节”等,为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杂糅着多种民俗风情,主要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为什么要登高呢! 《淮南子·地形训》云:“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在整个上古时期人们就一直认为昆仑是天地相通的物质通道,今天的话说是穿越的最佳处。先民们认为起幅绵延的昆仑山脉,就是一条“上天的阶梯”。通过昆仑、凉风之山、悬圃和天,就可以到达“太帝之居”,于是人们就能够长生不死,成为呼风唤雨神仙。这是道家的理论。 在我国断代史《汉书·明仪》中就记载有通天台的传说:“通天台高三十丈,望云雨采在其下,去长安三百里,望见长安城。黄帝以来祭天圆丘处。武帝祭天,上通天台,舞八岁童女三百人。置祀祠,招仙人,祭天已,令人升通天台以候天神。”《山海经》则说:“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璎,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栾,其木若蓲。”呵呵,没有山,没有高台,以树为天梯,也行。 直到先秦时期,人们农历九月登高的目的有了变化。那时的人们认为天地间的阴阳二气交合才能化生万物,有万物才能产生男女、夫妻、父子、君臣、礼仪,万物离开天地就无法生存,天地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所以古人非常尊崇天地,敬畏礼拜天地,所以形成了按节气定期祭祖天地的礼仪制度。相沿成习,逐渐被固定下来,成为一个传统的节日。 在魏晋时期,登高作为一项每年必备的活动,而且日期已经专定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名称也开始在历史记载中出现。魏文帝曹丕给好友钟繇《九日与钟繇书》的信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初九。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不但知道重阳节,认为重阳乃重九,含“久久长寿”之意。 明清时期,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丰满发展期,此时的重阳节习俗已从宗教迷信色彩中解脱出来,发展为娱乐性、礼仪性的文化活动。这一时期,重阳节各种形式的文化游艺娱乐活动,虽然承袭着古老传统的方式方法,但已经融进了许多新的内容。 明代时,重阳节插茱萸、饮重阳酒,吃重阳糕,以花糕供祭家堂、祖先已经成为一种习尚。此外还有登高、赏菊、围猎、射柳、放风筝娱乐活动。明清时,北京地区重阳节登高十分盛行。每逢佳节,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拜佛祈求福寿平安,并观览京城风光。皇后妃子们则在故宫的御花园内,登临堆秀山登高眺望。 黎民百姓是怎过佳节的呢!《燕京岁时记》中记录了清代人们重阳登高的盛况:“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初九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一时之快乐也。” 重阳节登高习俗,随着社会发展进步,过节的方式方法也在与时俱进,不再为了通天成仙,敬重历史,珍惜当下,走向美好,永远在路上,这是我们大家的共同心愿。最后,以一首重阳诗写得最洒脱、爽快的唐诗结束今天的话题,这就是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叹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泪沾衣。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重阳节介绍50――100字左右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扩展资料: 风俗 1、登高旅游 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2、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形如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现代重阳糕,没有固定样式。 3、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许多人效仿晋朝大诗人陶渊明。一直到明清,饮菊花酒都非常流行 4、佩茱萸 插茱萸、戴菊花的风俗,在唐代已经普遍流行。 5、射箭 从南北朝一直到唐代,在重阳节当天,帝王官僚们除了登高作诗,举行宴会欢乐外,还有了射箭、纵马、围猎等活动。像陈后主就是沉迷于声色之外,还喜爱走马射箭,亡国时还要再猎一圈。到了唐代,重阳射箭围猎活动依然盛行。 6、放风筝 风筝也叫"鹞",在中国有两千年的历史。闽南语中有一句话:"九月九,风吹满天啸",就是形容重阳以后,风筝满天飞的情形。

3,关于重阳节的习俗100字

一、放纸鸢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纸鸢亦现在的风筝。 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 二、祭祖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古时重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岭南一带仍盛行,人们会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无论是祭祖活动还是登高远望,其最根本的作用是增强人们文化认同感,加强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 扩展资料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盂兰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在港澳,重阳节是除清明节外,另一个登山扫墓、拜祭先人的日子,被视为另一个清明节。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重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