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京杭运河开凿年代,京杭大运河是什么时间修建的(最早)?

本文目录索引

1,京杭大运河是什么时间修建的(最早)?

早在2400多年前,吴国为北伐齐国争霸中原,在江苏扬州附近开凿了一条引长江水入淮的运河(称邗沟),以后在这基础上不断向北向南发展、延长尤其经隋朝和元朝二次大规模的扩展和整治,基本上完成了今日京杭运河的规模。京杭运河的许多河段是利用原来的天然河流和湖泊,部分河段是人工开挖的,运河水流主要从沟通的天然河道中得到补给。 到隋炀帝(杨广)时,据说炀帝为了到扬州看瑶花,也为了南粮北运,开凿京淮段至长江以南的运河,全长2000多公里。到元朝时,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须开凿运河把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为此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按地理位置分为七段:北京到通州区称通惠河,长82公里;通州区到天津称北运河,长186公里;天津到临清称南运河,长400公里;临清到台儿庄称鲁运河,长约500公里;台儿庄到淮阴称中运河,长186公里;淮阴到瓜洲称里运河,长约180公里;镇江到杭州称江南运河,长约330公里。扬州是里运河的名邑,隋炀帝时在城内开凿运河,从此扬州便成为南北交通枢纽,藉漕运之利,富甲江南,为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京杭运河一向为历代漕运要道,对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大作用。十九世纪海运兴起,以后随着津浦铁路通车,京杭运河的作用逐渐减小。黄河迁徙后,山东境内河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浅,南北断航,淤成平地。水量较大、通航条件较好的江苏省境内一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京杭运河的荒废、萧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写照。解放后部分河段已进行拓宽加深,裁弯取直,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码头和船闸,航运条件有所改善。季节性的通航里程已达1100多千米。江苏邳县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吨的船队可以畅通无阻。古老的京杭运河将来还要成为南水北调的输水通道。

京杭大运河是什么时间修建的(最早)?

2,京杭运河开凿年代是什么时候?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开凿运河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例如吴王夫差命人开凿邗沟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运送军队北伐齐国,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开凿的鸿沟,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 拓展资料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 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 京杭大运河

3,京杭大运河开凿历史谁在什么时候,开凿的,和怎样开

春秋时期秦始皇在嘉兴境内开凿。 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最后一次的兴修完成才称作“京杭大运河”。 春秋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扩展资料: 胥溪、胥浦是大运河最早成形的一段,是运河的萌芽时期,相传是以吴国大夫伍子胥之名命名。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国君主夫差,在吴国早已攻克楚国、越国之后。 挡在他面前的只有齐国,夫差为了北伐齐国,争夺中原霸主地位,他调集民夫开挖自今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即今里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全长170公里,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运河就是为水上运输而生的。 至战国时代又先后开凿了大沟(从今河南省原阳县北引黄河南下,注入今郑州市以东的圃田泽)和鸿沟,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起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京杭大运河

4,京杭大运河是什么时候开凿的?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春秋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扩展资料: 京杭大运河地理位置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截止2012年,京杭运河通航里程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山东济宁市以南、江苏和浙江三省。 京杭大运河流经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沧州市、衡水市、邢台市,山东省德州市、临清市、聊城市、济宁市、滕州市、微山县,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淮安市、扬州市、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浙江省嘉兴市、湖州市、杭州市20个市区,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京杭大运河

5,京杭运河是哪国的?开凿年代是多少?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开凿运河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 例如:吴王夫差命人开凿邗沟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运送军队北伐齐国。 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开凿的鸿沟,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与演变大致分为3期:第一期运河:运河的萌芽时期。春秋吴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开凿邗沟,以通江淮。至战国时代又先后开凿了大沟(从今河南省原阳县北引黄河南下,注入今郑州市以东的圃田泽)和鸿沟,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起来。第二期运河:主要指隋代的运河系统。以东部洛阳为中心,于大业元年开凿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 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按地理位置分为七段:北京到通州区称通惠河,长82公里;通州区到天津称北运河,长186公里;天津到临清称南运河,长400公里;临清到台儿庄称鲁运河,长约500公里;台儿庄到淮阴称中运河,长186公里;淮阴到瓜洲称里运河,长约180公里;镇江到杭州称江南运河,长约330公里。扬州是里运河的名邑,隋炀帝时在城内开凿运河,从此扬州便成为南北交通枢纽,藉漕运之利,富甲江南,为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隋朝时分为四段: (1)永济渠 (2)通济渠 (3)邗沟 (4)江南河 第三期运河:主要指元、明、清阶段。元代开凿的重点段一是山东境内泗水至卫河段,一是大都至通州段。公元十八年(1281)开济州河,从任城(济宁市)至须城(东平县)安山,长75公里;公元二十六年(1289)开会通河,从安山西南开渠,由寿张西北至临清,长125公里;公元二十九年(1292)开通惠河,引京西昌平诸水入大都城,东出至通州入白河,长25公里;至元三十年(1293)元代大运河全线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达大都,成为今京杭运河的前身。

6,中国京杭运河是在哪个年代开凿的?

  世界上开凿最早、 水道最长的水利工程。又称大运河。北起中国北京市,南抵浙江省杭州市,流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四省一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千米。
  开凿历史 京杭运河的开凿经历了3个大阶段:①公元前5世纪,由吴国开凿的邗沟 , 从今扬州附近的邗沟引长江水向北流,经高邮、宝应、淮安入淮河,沟通了长江和淮河。②7世纪初,隋朝定都洛阳,605年开通济渠,把洛水东引入黄河,再从黄河引水至今河南荥阳北,经郑州、开封折向东南直到江苏清江(淮阴)与邗沟相通,长约1000多千米。后又于 608 年凿永济渠,从洛阳向东北,经武陟、新乡、汲县到山东临清,北上到天津 、河北涿郡, 全长约1000千米。610年,又从江苏镇江经丹阳直达浙江杭州 ,开凿了一条长约400千米的江南运河 。至此 ,从北京绕洛阳南达杭州的京杭运河全部开挖完成,全程长2700多千米。③元代全国政治中心移到了北京以后,为了缩短从北京到杭州绕道洛阳的航线,1283~1293年,先后挖通了北京到通县的通惠河、山东临清到东平的会通河、东平到济宁的济州河。把运河改成直线后,比隋代京杭运河缩短了900多千米。
  明、清两代在维持元代运河的基础上,进行了疏浚、黄运分离、湖漕分离等工程。
  运河分段 京杭运河是不同时期利用许多天然河道、湖泊分段开挖连接而成的,全程共分 7 段,从北到南依次为:①通惠河(北京椡ㄏ兀�S晌掠芎印�赘∪�⒗ッ骱�桶×河挖接而成,长220千米。②北运河(通县椞旖颍 。利用潮白河下游开挖而成,长186千米。③南运河(天津椓偾)。利用卫河下游的一段天然河道开挖而成,长约 400千米。④鲁运河(临清椞ǘ���@�勉胨�豌羲�乃�矗�赝揪-南阳、独山、昭阳、微山湖等水面,长约480千米。⑤ 中运河(台儿庄椈匆酰�@�勉羲�掠蔚囊欢翁烊缓拥溃��Ú而成,长186千米。⑥里运河(淮阴椦镏荩��190千米。⑦江南运河(镇江椇贾荩┏330千米。
  综合效益 京杭运河是中国南北水运的大动脉,从春秋战国时代起,在过去不同历史阶段中,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从19世纪起,由于南北海运的兴起,以及后来津浦铁路的通车,其作用逐渐降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随着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对运河的许多河段进行了疏浚、加深或裁弯取直,并建立了不少新式船闸,还妥善解决了水源等工程问题。改造后,北起山东境内的梁济运河,南止浙江境内的江南运河,全线约 980 千米均能通航,同时借用运河,发挥了灌溉、排洪、排涝、发电及旅游等多方面的效益。正在兴建中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已确定利用运河为输水路线,引长江水由运河输送到华北缺水地区,以缓解该地区缺水问题。
  距今已有2480多年历史的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人工河流,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解放前,京杭运河已破败不堪,多处河段淤塞,不能通航,运量甚微。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渠化了运河航道,建设了设施完善的通航船闸,使千年的古运河,焕发了勃勃生机,成为世界上运量最大,最繁忙的人工运河。目前,京杭运河通航河段883公里,其中山东段173公里,江苏段612公里,浙江段100公里,全线共有梯级17个,通航船闸35座。它承担着北煤南运和矿建材运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运输任务。2004年,京杭运河的年货运量达2亿吨。

  京杭运河巨大的输送能力,不仅对山东、江苏、浙江、上海3省1市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也更使它在我国水运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京杭运河的水运条件及两岸环境的改善,也为沿运河省市的招商引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现在,沿运河建厂、建科技和工业园区、建物流中心等比比皆是,它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更为集纳更多的劳动者和确保社会的安定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

  到2010年前,通过对苏北运河徐扬段续建工程、江南运河“四改三”工程、京杭运河与钱塘江沟通二通道工程等工程的实施,京杭运河通过能力可提高40% 以上。届时,古老的大运河将为沿河各省、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运输保障。


  应该是谁写得好选谁吧!

7,京杭大运河是哪一年开凿的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开凿运河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例如吴王夫差命人开凿邗沟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运送军队北伐齐国,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开凿的鸿沟,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 拓展资料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 京杭大运河

8,京杭大运河开凿历史

除灵渠外,我国在世界内河航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还有一条著名的运河,就是世界上最长的京杭大运河。这条运河北与海河相连,南与钱塘江相接,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连成了统一的水运网。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一项奇迹。

我国的大江大河大都是从西往东横向流动的。在现代陆路交通工具还没有出现的情况下,开辟一条纵贯南北的水路运输,是很必要的。特别是在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隋朝实现了全国统一之后,更显得十分必要了。当时,隋朝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在北方,而南方江淮地区的经济却有了很大的发展。北方城市所需要的物资,特别是粮食,有很大一部分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怎样把这些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到北方地区,这是摆在统治阶级面前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大量的物资要从江淮运到长安,甚至运到北方边疆的军事重镇,采取什么运输方式好呢?当时陆上运输只有骡马大车和肩扛人挑,运输速度缓慢,运输量又小,费用和消耗却甚大,不能满足统治阶级的需求。只有利用水道运输,才能完成这项任务。所以,当时开凿运河是时代的需要和历史的必然,不能把隋炀帝杨广这个暴君穷奢极欲,爱好游玩,当成主要原因。

但是,开凿运河的艰巨工程对劳动人民却是一场灾难。隋炀帝强征几百万民工修筑运河,严重地破坏了生产,使成千上万的民工惨死在运河工地上。晚唐文人韩偓〔Wò卧〕写的《开河记》中描写了修河民工的悲惨生活。文中写道,隋炀帝派遣了酷吏麻叔谋主管修河,强制天下15岁以上的丁男都要服役,共征发了360万人。同时又从五家抽一人,或老,或少,或女子,担负供应民工的伙食炊事。隋炀帝还派出了五万名彪形大汉,各执刑杖,作为督促民工劳动的监工。因为劳动负担很重,监工督责太急,动不动就用棍棒毒打,所以不到一年,360万民工死者竟达250万人。

在我国历史上,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工程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东周春秋时期。位于东南吴国的国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向北扩张势力,在公元前486年引长江水经瓜洲(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北入淮河。这条联系江、淮的运河,从瓜洲到末口(今淮安附近),当时称为邗沟,长约150公里。这条运河就是京杭大运河的起源,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又相继延伸了河道。

第二个时期是隋朝时期。公元六世纪末到七世纪初,大体在邗沟的基础上拓宽、裁直,形成大运河的中段,取名曰山阳渎。在长江以南,完成了江南运河,这是大运河的南段。实际上,江南运河的雏形已经存在,并且早就用于漕运。“漕”是利用水路运送漕米到集中地点的意思。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利用水道(河道或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我国的封建王朝,向农户征收地租和田赋,在很长时期内,采取征收实物的办法。这些王朝又大都建都在西北和北方的城市,而附近地区所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因此,把其他地区征收的粮食调运到京城,就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措施,为封建统治者所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漕运在我国历史上形成过一套较完整的制度,并有相应的一套管理系统。漕运用的船,叫做漕船。漕船载运的粮、米,叫做漕粮、漕米。驾驶漕船的军队和民工,叫做漕军、漕丁和漕夫。许多朝代都设专管漕运的官员。远在秦汉时代,我国史书就已经有了关于漕运的记载,到了隋朝,漕运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下令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这时主要是开凿通济渠和永济渠。黄河南岸的通济渠工程,是在洛阳附近引黄河的水,行向东南,进入汴水(今已湮塞),沟通黄、淮两大河流的水运。通济渠又叫御河,是黄河、汴水和淮河三条河流水路沟通的开始。隋朝的都城是长安,所以当时的主要漕运路线是:沿江南运河到京口(今镇江)渡长江,再顺山阳渎北上,进而转入通济渠,逆黄河、渭河向上,最后抵达长安。黄河以北开凿的永济渠,是利用沁水、淇水、卫河等河为水源,引水通航,在天津西北利用芦沟(永定河),直达涿郡(今北京)的运河。

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下隋朝修筑大运河的几项重要工程:

一是开凿东通黄河的广通渠。隋朝开始修建的一条重要的运河是从长安东通黄河的广通渠。隋初以长安为都。从长安东到黄河,西汉时有两条水道,一条是自然河道渭水,另一条是汉朝修建的人工河道漕渠。渭水流浅沙深,河道弯曲,不便航行。由于东汉迁都洛阳,漕渠失修,早已湮废。隋朝只有从头开凿新渠。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即命大将郭衍为开漕渠大监,负责改善长安、黄河间的水运。但建成的富民渠仍难满足东粮西运的需要,三年后又不得不再一次动工改建。这次改建,要求将渠道凿得又深又宽,可以通航“方舟巨舫”。改建工作由杰出的工程专家宇文恺主持。在水工们的努力下,工程进展顺利,当年竣工。新渠仍以渭水为主要水源,自大兴城(今西安市)至潼关长达300余里,命名为广通渠。新渠的运输量大大超过旧渠,除能满足关中用粮外,还有很大富余。

二是整治南通江淮的御河。隋炀帝即位后,政治中心由长安东移洛阳,很需要改善黄河、淮河、长江间的水上交通,以便南粮北运和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制。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命宇文恺负责营建东京洛阳,每月役丁200万人。同时,又令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通鉴·隋纪四》)。此外,还征调淮南民工10多万,扩建山阳渎。工程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通济渠可分东西两段。西段在东汉阳渠的基础上扩展而成,西起洛阳西面,以洛水及其支流谷水为水源,穿过洛阳城南,到偃师东南,再循洛水入黄河。东段西起荥阳西北黄河边上的板渚〔zhǔ煮〕,以黄河水为水源,经今开封市及杞县、睢县、宁陵、商丘、夏邑、永城等县,再东南,穿过今安徽宿县、灵壁、泗县,以及江苏的泗洪县,至盱眙〔xū yī虚移〕县注入淮水。两段全长近 2000里。山阳渎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市),径直向南,到江都(今扬州市)西南接长江。两渠都是按照统一的标准开凿的,并且两旁种植柳树,修筑御道,沿途还建离宫40多座。由于龙舟船体庞大,御河必须凿得很深,否则就无法通航。通济渠与山阳渎的修建与整治是齐头并进的,施工时虽然也充分利用了旧有的渠道和自然河道,但因为它们有统一的宽度和深度,因此,主要还要依靠人工开凿,工程浩大而艰巨。可是历时很短,从三月动工,到八月就全部完成了。隋炀帝立刻从洛阳登上龙舟,带着后妃、王公、百官,乘坐几千艘舳舻〔zhú lú竹炉〕,南巡江都。这是中外工程史上的奇迹。当然,代价是极其高昂的。在凿渠和造船过程中,“役丁死者什四五”。

三是修建北通涿郡的永济渠。在完成通济渠、山阳渎之后,隋炀帝决定在黄河以北再开一条运河,即永济渠。大业四年(公元608年),“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隋书·炀帝纪》上)。永济渠也可分为两段:南段自沁河口向北,经今新乡、汲县、滑县、内黄(以上属河南省)、魏县、大名、馆陶、临西、清河(以上属河北)、武城、德州(以上属山东)、吴桥、东光、南皮、沧县、青县(以上属河北),抵今天津市;北段自今天津折向西北,经天津的武清、河北的安次、到达涿郡(今北京市境)。南北两段都是当年完成。永济渠与通济渠一样,也是一条又宽又深的运河,据载全长1900多里。深度多少,虽不见文字,但大体上说,与通济渠相当,因为它也是一条可通龙舟的运河。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炀帝自江都乘龙舟沿运河北上,带着船队和人马,水陆兼程,最后抵达涿郡。全程4000多里,仅用了50多天,足见其通航能力之大。

四是疏浚纵贯太湖平原的江南河。太湖平原修建运河的历史非常悠久。春秋时的吴国,即以都城吴(苏州市)为中心,凿了许多条运河,其中一条向北通向长江,一条向南通向钱塘江,这两条南北走向的人工水道,就是最早的江南河。这条河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进行过多次整治,到了隋炀帝时又下令作进一步疏浚。《资治通鉴》卷一八一记载:“大业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巡会稽。”会稽山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相传夏禹曾大会诸侯于会稽,秦始皇也曾登此山以望东海。隋炀帝好大喜功,大概也要到会稽山,效仿夏禹、秦皇的故事。

广通渠、通济渠、山阳渎(隋炀帝把后两者合称御河)、永济渠和江南河等渠道,虽然不是同时开凿而成,可以算作各自独立的运输渠道。但是由于这些渠道都以政治中心长安、洛阳为枢纽,向东南和东北辐射,形成完整的体系,同时,它们的规格又基本一致,都要求可以通航方舟或龙舟,而且互相连接,所以又是一条大运河。这条从长安、洛阳向东南通到余杭、向东北通到涿郡的大运河,是古今中外最长的运河。由于它贯穿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对加强国家的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都是很有价值的。

在以上这些渠道中,通济渠和永济渠是这条南北大运河中最长最重要的两段,它们以洛阳为起点,成扇形向东南和东北张开。洛阳位于中原大平原的西缘,海拔较高,运河工程充分利用这一东低西高、自然河道自西向东流向的特点,开凿时既可以节省人力和物力,航行时又便于船只顺利通过。特别是这两段运河都能够充分利用丰富的黄河之水,使水源有了保证。这两条如此之长的渠道,能这样好地利用自然条件,证明当时水利科学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开凿这两条最长的渠道,前后用了六年的时间。这样就完成了大运河的全部工程。隋朝的大运河,史称南北大运河。它贯穿河北、河南、江苏和浙江等省。运河水面宽30—70米,长约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第三个时期是元朝时期。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要从江浙一带运粮到大都。但隋朝的大运河,在海河和淮河中间的一段,是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和东南伸展的。为了避免绕道洛阳,裁弯取直,元朝就修建了济州、会通、通惠等河,明、清两代,又对大运河中的许多河段进行了改造。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元朝开凿运河的几项重大工程:

一是开凿济州河和会通河。从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市)到东南产粮区,大部分地方都有水道可通,只有大都和通州之间、临清和济州之间没有便捷的水道相通,或者原有的河道被堵塞了,或者原来根本没有河道。因此,南北水道贯通的关键就是在这两个区间修建新的人工河道。在临清和济州之间的运河,元朝分两期修建,先开济州河,再开会通河。济州河南起济州(今济宁市)南面的鲁桥镇,北到须城(在今东平县)的安山,长150里。人们利用了有利的自然条件,以汶水和泗水为水源,修建闸坝,开凿渠道,以通漕运。会通河南起须城的安山,接济州河,凿渠向北,经聊城,到临清接卫河,长250里。它同济州河一样,在河上也建立了许多闸坝。这两段运河凿成后,南方的粮船可以经此取道卫河、白河,到达通州。

二是开凿坝河和通惠河。由于旧有的河道通航能力很小,元朝很需要在大都与通州之间修建一条运输能力较大的运河,以便把由海运、河运集中到通州的粮食,转运到大都。于是相继开凿了坝河和通惠河。首先兴建的坝河,西起大都光熙门(今北京东直门北面,当年这里是主要粮仓所在地),向东到通州城北,接温榆河。这条水道长约20多公里,地势西高东低,差距20米左右,河道的比降较大。为了便于保存河水,利于粮船通航,河道上建有七座闸坝,因而这条运河被称为坝河。后来因坝河水源不足,水道不畅,元朝又开凿了通惠河。负责水利的工程技术专家郭守敬,先千方百计开辟水源,并引水到积水潭集蓄起来,然后从积水潭向东开凿通航河段,经皇城东侧南流,东南去文明门(今北京崇文门北),东至通州接白河。这条新的人工河道,被忽必烈命名为通惠河。通惠河建成后,积水潭成了繁华的码头,“舳舻蔽水”,热闹非常。

元朝开凿运河的几项重大工程完成后,便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全长1700多公里。京杭大运河利用了隋朝的南北大运河不少河段,如果从北京到杭州走运河水道,前者比后者缩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

目前国外著名的大运河有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前苏联土库曼运河等。这些运河的长度不但都比我国的大运河短得多,而且也都比隋朝开凿南北大运河的时间晚1000多年。

9,京杭运河是哪国的?开凿年代是多少?

中国的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大运河。其开凿经过了三个历史阶段: 1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首次在扬州开挖邗沟,沟通了长江和淮河。 2隋炀帝为了到扬州看琼花,也为了南粮北运,开凿京淮段至长江以南的运河.(605年到隋朝灭亡) 3元朝时,开凿运河把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春秋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2014年9月,通州、武清、香河三地水务部门已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京杭大运河通州—香河—武清段有望实现复航,计划于2017年实现初步通航,2020年正式通航。

10,京杭大运河建于哪个朝代

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便已经开始开凿运河,以转运国内的兵员钱粮。 吴王夫差为北上伐齐,调集民夫修建自今天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因途径邗城,得名“邗沟”。 夫差修建的邗沟,全长170公里,是世界上有史记载的最早的运河,也是后来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 京杭大运河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力飞速发展,而河渠、运河等水利工程的大规模建设,把中国农耕文明提高到了一个当时领先世界的水平,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扩展资料 京杭大运河的意义 1、开凿运河,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构筑水道,从根本上解决长安、洛阳二都钱粮物资供应问题,将北方政治军事重心与南方经济重心联系起来,形成南北统一的整体。 2、开通京杭大运河之后,围绕着京杭大运河,历朝历代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伴随着大运河的诞生,无数的人群从中获利,成为既得利益者。 3、京杭大运河用来调集钱粮供给京师的运河,到来此时还需要为这些人提供服务,让官员可以从中获利,让百姓可以赖以为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京杭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