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月相变化是怎样形成的,月相是怎么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本文目录索引

1,月相是怎么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月相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相信很多人对月相的形成很是好奇,那一起和我来看看月相是怎么形成的吧!   月相的形成   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月球本身不发光,且不透明,月球可见光亮部分是反射太阳光的部分。我们在不同的时间上看到月球被太阳直接照亮的部分形状(月相)有不一样。   月球靠反射阳光发亮,它与太阳相对位置不同(黄经差),便会呈现出各种形状。   朔:如图所示,在位置1,日月黄经差为0°,这时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以黑暗面朝向地球,且与太阳几乎同时出没,故地面上无法见到,这就是朔,这一天为农历的初一。   上弦月:月球继续朝前旋转,到了农历初七、八,也就是图中的位置3,黄经差为90°,太阳落山,月球已经在头顶,到了半夜,月球才落下去,这时被太阳照亮的月球,恰好有一半给你看到,称之为“上弦”。   满月: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月球转到地球的另一面,也就是图中的位置5,黄经差为180°。这时地球在太阳和月亮的中间,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那一半正好对着地球,此时我们看到的是满月,或称之为“望”。由于月球正好在太阳的对面故太阳在西边落下,月球则从东边升起,到了月球落下,太阳又从东边上升了,一轮明月整夜可见。   下弦月 满月以后,月球升起的时间一天比一天迟了,月球亮的部分也一天比一天看到的小了,到了农历二十三,也就是图中的位置7,黄经差270°。满月亏去了一半,这时的半月只在下半夜出现于东半天空中,这就是“下弦”。快到月底的时候,月球又将旋转到地球和太阳中间,在日出之前不久,残月才又由东方升起。到了下月初一,又是朔,开始新的循环。   月相的变化规律   1、约在农历每月三十或初一,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地球上的人们正好看到月球背离太阳的暗面,因而在地球上看不见月亮,称为新月或朔,其视形状见图中A位置。此月相与太阳同升同落,即清晨月出,黄昏月落,只有在日食时才可觉察它的存在。   2、新月过后,月球向东绕地球公转,从而使月球离开地球和太阳中间而向旁边偏了一些,即月球位于太阳的东边。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半个月面朝西,地球上可看到其中有一部分呈镰刀形,凸面对着西边的太阳,称为蛾眉月,其视形状见图中B位置。蛾眉月日出后月出,日落后月落,与太阳同在天空,在明亮的天空中,故看不到月相。只有当太阳落山后的一段时间才能在西方天空看到蛾眉月。   3、约在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由于月球绕地球继续向东运行,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成为直角,即月地连线与日地连线成90°。地球上的观察者正好看到月球是西半边亮,亮面朝西,呈半圆形叫上弦月,其视形状见图中C位置。上弦月约正午月出,黄昏时,它出现在正南天空,假设观察者位于北半球中纬度,( 下同) 子夜从西方落入地平线之下,上半晚可见。   4、约在农历每月十一、十二,在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月球西边被太阳照亮部分大于一半,月相变成凸月,其视形状见图中D位置。凸月正午后月出,黄昏时在东南部天空,月面朝西,然后继续西行,黎明前从西方地平线落下,大半晚可见。   5、农历每月十五、十六,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外侧,即太阳、月球位于地球的两侧。由于白道面与黄道面有一夹角θ(θ平均值为5°09′)通常情况下,地球不能遮挡住日光,月球亮面全部对着地球,人们能看到一轮明月,称为满月或望,其视形状见图中E位置。满月在傍晚太阳落山时的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子夜时位于正南天空,清晨时从西方地平线落下,整夜都可以看到月亮。   6、再过几天,农历每月十八、十九,月相又变成凸月,月面朝东,其视形状见图中F位置。此时为黄昏后月出,正午前月落,大半晚可见。   7、农历每月二十二、二十三,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相对位置再次变成直角,月球在日地连线的西边90°。这时我们看到月球东半边亮呈半圆形,月面朝东,称为下弦月,其视形状见图中G位置。它在子夜时升起在东方地平线上,黎明,日出,时高悬,于南方天空,正午时从西方地平线落下,下半晚可见。   8、再过几天,农历每月二十五、二十六,月相又变成蛾眉月,亮面朝东,其视形状见图中H位置。此时子夜后月出,黄昏前月落,黎明前可见。   月球随后继续向东运行,又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即A点,月相变为朔。   可见,月相的变化依次为 新月(初一)→峨眉月→上弦月(初七、初八)→凸月→满月(十五,十六)→凸月→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峨眉月→新月。月球由A点经B点→C点→D点→E点→F点→G点→H点,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月相由朔到下一次朔所经历的时间间隔,即月相变化的周期,叫做朔望月。   月相的歌诀   初一新月不可见,只缘身陷日地中。   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轮圆月面朝西。   满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   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东下半夜。   在朔和上弦之间的“月牙”称之为新月,在望和下弦之间的“月牙”称之为残月。

月相是怎么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月相是怎样形成的?

月相形成的原因: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被自己挡住的)。
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
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两条:
1、月球不发光,不透明。
2、与月、地、日三者的相对位置有关。
月相成因:月球靠反射阳光发亮,它与太阳相对位置不同(黄经差),便会呈现出各种形状。

3,月相变化的原因

月球靠反射阳光发亮,它与太阳相对位置不同(黄经差),便会呈现出各种形状。 1、朔:日月黄经差为0°,这时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以黑暗面朝向地球,且与太阳几乎同时出没,故地面上无法见到,这就是朔,这一天为农历的初一。 2、弦月:月球继续朝前旋转,到了农历初七、八,黄经差为90°,太阳落山,月球已经在头顶,到了半夜,月球才落下去,这时被太阳照亮的月球,恰好有一半给你看到,称之为“上弦月”。 3、满月: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月球转到地球的另一面,这时地球在太阳和月亮的中间,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那一半正好对着地球,称之为“望”。由于月球正好在太阳的对面故太阳在西边落下,月球则从东边升起,到了月球落下,太阳又从东边上升了,一轮明月整夜可见。 4、下弦月:满月以后,月球升起的时间一天比一天迟了,月球亮的部分也一天比一天看到的小了,到了农历二十三,也就是图中的位置7,黄经差270°。满月亏去了一半,这时的半月只在下半夜出现于东半天空中,这就是“下弦”。 扩展资料: 1、月相变化歌 初一新月不可见,只缘身陷日地中,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轮圆月面朝西。 满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东下半夜。 2、月相意义 (1)因为夜晚天空中照明主要是靠月亮,所以,月相也是人们夜间活动时必须考虑的,尤其是在边远荒芜的地区。 (2)和某些宗教活动有关系,特别是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中有斋月一说。 (3)中国自古就有花好月圆的讲究,月有阴晴圆缺,而满月往往代表着圆满、顺利和吉祥的意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月相

4,月相变化的周期是什么

 月相变化就是月球明暗圆缺面貌的变
化。月相变化有循环周期,每29.53天完
成一次从新月(朔月)——娥眉月——上
弦月——盈凸月——满月(望月)——亏
凸月——下弦月——残月的变化周期,也
叫一个朔望月周期。
  农历每月月底和下月的月初(以初一
最典型),月亮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
并大至在一条直线上,月球背阳的一面对
着地球,我们看不到月球向阳的一面,而
且这时月球与太阳同时起落,全白天见不
到月光,整个夜晚都是月黑天,这时的月
相叫“新月”或“朔”。
  新月过后的几天内,月球渐渐移出地
球与太阳之间同处一条直线的区域,这时
我们开始看到月球被阳光照亮的一小部
分,亮面朝西,即弓背朝西,形如弯弯的
娥眉,这时的月相就叫“娥眉月”。“娥眉
月”只能在傍晚的西方天空中看到,因而
这时大部夜晚是月黑天(见下图月龄1、
2、3、4)。
  到了农历初七、八左右,从地球上
看,月球已移到太阳以东90°角。这时我
们可以看到月球西边明亮的半面,这时的
月相叫“上弦月”。上弦月只能在前半夜看
到,半夜时分便没入西方,因而这时后半
夜是月黑天(见下图月龄7、8)。
  上弦月过后,月球亮面一天天变得丰
满起来,我们可以看见月球明亮面的大部
分,形如鸡蛋,这时的月相叫“盈凸月”,
因而这时大部夜晚有月光(见下图月龄
9、10、11、12、13)。
  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时,月球运行到
太阳的正对面,日、月相距180°,即地球
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从地球上看去,月
球的整个光亮面对着地球,这时的月相
叫“望月”或“满月”。黄昏时满月由东边升
起,黎明时向西边沉落,因而这时整夜玉
盘悬空,月光通明(见下图月龄15、
16)。
  满月过后,随着日、月位置逐渐靠
近,全亮的月球渐渐“消瘦”起来,从“盈
月相”变成“亏月相”,而且月球的明亮面
是从西部开始亏缺,依次经历亏凸月(见
下图月龄17——22)、下弦月(见下图
月龄23、24)和娥眉月(见下图月龄25
——28)几个阶段,最后,又重新回到新
月的位置。我国习惯上把下半月的“娥眉
月”称为“残月”。
  上弦月和下弦月,娥眉月和残月的相
貌差不多,但它们出现的时间、位置及亮
面的朝向是不同的。娥眉月和上弦月分别
出现在傍晚和前半夜的西边天空,它们的
亮面是朝西的,即西半边亮;残月和下弦
月分别出现在黎明和后半夜的东边天空,
它们的亮面是朝东的,即东半边亮。
  我国农历(又叫阴历,夏历)日期是
根据月相排定的,所以我国古代的劳动人
民有时靠它来判断农历日期及夜间的大致
时间。
  如果是大月,初二天黑以后,一弯孤
形新月就开始在天西边出现了。那新月活
像是飞蛾的眉,所以人称蛾眉月,蛾眉月
那淡淡的昏黄的光线是不足以把夜空照亮
的。它在天边逗留不到一个小时就渐渐消
失了。如果是小月,那就是等到初三晚
上,才能看到那纤细的蛾眉新月升落。农
谚说:“大二,小三儿,月出,一杆
儿。”就是讲的每月上旬蛾眉月首次出现
的时间。
  从蛾眉月出现头一天算起,每过一
天,月亮升起的弧度较前一天大约增加
15°,而它落下的时间也就随之推迟一个
小时左右。到每月的初八或初九,天黑时
月亮就会升高到中天,落下时间也就推迟
到深夜零点左右了。就是说,这时候仅前
半夜有月光,后半夜就是月黑天了。农谚
说:“初八、初九照半夜。”就是这个意
思,这时候月亮活像一张弓,因天边升
起,如果是晴朗的仲秋之暮,十五前两天
你会看到:太阳还未落下,东方的圆月已
经显现了。所以农谚又说:“十五,十
六,月亮太阳两头露。”这期间,通夜都
会有月光朗照。第二天早晨,太阳也从东
方升起了。西边还挂着一银盘似的圆
月。“月亮、太阳两头露”,也有这个含
义。
  “十七、十八,天黑摸瞎。”这句农谚
是说,过了十五、十六,到了十七,十八
以后,天黑时就不见月亮了,月亮到什么
时候才出来呢?农谚说:“二十整整,月
出一更。”十五日以后,每推进一天,月
亮晚出来又约一小时,到每月的二十月,
月亮要等到晚上一更才能出来(古时没有
钟表,把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大概是晚上
八九点)。每月下旬,月亮出来的时间越
来越晚,以至前半夜不见月亮,只有后半
夜才能见到月亮,到二十三日那天,月亮
到天亮时才能升到中天。因此又有“二十
二三,天亮月正南”的农谚。这时的月亮
又像一张弓了,因为正是下旬,所以人称
下弦,十五以后的月亮由圆到缺,人们又
称它为残月。
  “农历二十三,天亮月正南。”那就是
说,深夜零点左右月亮才从东方升起。以
后几天,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升起的时
间由半夜向黎明推迟。到月底二十八九左
右,月亮黎明前出来照一会儿,“二十八
九,月亮黎明露个头。”这句农谚就是形
象的描述。
  下旬残月的明亮部分逐渐缩小,又变
成了蛾眉月。月底二十九以后,整夜都不
见月亮了。直到下月初一。这几天,通夜
都是月黑一面。月亮藏到哪儿去了呢?仍
然在围绕地球一刻不停地运行,不过它是
伴着太阳面向我们,只是阳光太强,它所
反射的光,我们看不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