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苏轼因为什么水果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的两首绝命诗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索引

1,苏轼的两首绝命诗是什么意思?

第一首通篇都是写给弟弟苏辙的:身逢盛世,身为微臣的自己却愚蠢地自蹈死地。中年殒命,算是提前偿还了前生的孽债,但是一家老少十多口人,从此就要拖累弟弟来抚养了。一死何足道哉,到处的青山都可以埋葬骨骸,只是当年与弟弟相约夜雨对床的盟誓再也无法实现,此后夜雨潇潇的时刻,子由只能独自伤心了。但愿与子由世世代代都做兄弟,把未了的因缘付诸来生! 第二首是写给妻儿的:月光西沉,凛冽的霜气使御史台牢狱更加阴风惨惨,檐角上的琅珰在风中叮当作响。梦中那颗向往自由的心依然像鹿一样的奔向云山,可是现实中的自己已命在旦夕,好像面临着滚汤烈火的鸡。眼前浮现出孩子们的身影,他们个个额角丰盈,面相非凡,真是自己的好儿子。老妻与自己同甘共苦十多年,可惜平生没有什么积蓄,身后只能让她独受贫苦了。听梁成他们说起杭州、湖州一带的百姓自发地组织起来,一连数月为自己作解厄道场,祈求神灵保佑平安,这真让人感动。汉代的朱邑曾在桐乡为吏,深得当地人民的热爱,死前交代儿孙把他埋葬在桐乡。东坡也希望死后埋葬在浙西一带,来补偿生前对杭、湖百姓的深深的眷恋! 1、【原文】:绝命诗 苏轼 圣主如天万物春, 小臣遇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 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 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 更结来生未了因。 其二 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2、【创作背景】:苏东坡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又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 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么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但后人评价说,王安石身为宰相,气量心胸也太狭小,他虽懂得地方上的风俗人情,也不应该因苏轼错改了他的两句诗,而立“乌台诗案”,置苏下狱,进而又随便发配人家。这样做,与搞“文字狱”何别。其实,从史实上看,王安石罚苏东坡,错改两句诗不过是表面上的次要的原因,实质上主要原因,则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之故,苏轼先后几次被贬.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的御史们作了手脚,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气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当时朝中政敌章敦、蔡确等人借此指责苏轼以“谢表”为名行讥讽朝廷之实,妄自尊大,发泄对“新法”的不满,请求对他加以严办。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他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力教导、监督官吏;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项措施不对。其实苏轼自己在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怎会认为那是错的呢?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总之,是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于是朝廷便将苏轼免职逮捕下狱,押送京城交御史台审讯。此时,沈括还出来告密,说苏轼诗作有讥讽朝政之意,章敦等人便以苏轼的诗作为证据(令苏拭倒霉的诗句是歌咏桧树的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这两句诗被人指称为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指控他“大逆不道”,想置他于死地。一场牵连苏轼三十九位亲友,一百多首诗的大案便因沈括的告密震惊朝野。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下狱后未卜生死,一日数惊。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早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做准备。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约定之事。偏巧那个朋友那天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便以极度悲伤之心,为弟苏辙写下诀别诗两首,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诗作完成后,狱吏按照规矩,将诗篇呈交神宗皇帝。宋神宗被就欣赏苏轼的才华,并没有将其处死的意思,只是想借此挫挫苏轼的锐气。读到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感动之余,也不禁为如此才华所折服。加上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而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也广为流传开来。 3、【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1] [2]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的两首绝命诗是什么意思?

2,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每天吃上荔枝三百颗,情愿长期做岭南人,原本说岭南的荔枝甘美,传达出人们喜爱之情。
惠州一绝
原文: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作于惠州。
罗浮山:在广东博罗、增城、龙门三县交界处,长达百余公里,峰峦四百多,风景秀丽,为岭南名山。?
卢橘:橘的一种,因其色黑,故名(卢:黑色)。但在东坡诗中指枇杷。《冷斋夜话》卷一载:“东坡诗:“客来茶罢无所有,卢橘杨梅尚带酸。”张嘉甫曰:“卢橘何种果类?”答曰:“
枇杷是也。”
岭南:古代被称为南蛮之地,中原人士闻之生畏,不愿到广东来。此句有三个版本。本诗为“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全集》:“不妨长作岭南人。”、《锦绣中华历代诗词选》:“总教长作岭南人”
按:苏轼被贬到惠州却处之泰然。他爱荔枝,也爱南方山水,所以愿意“长作岭南人。”历代咏荔之作甚多,然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首推这一首诗。

3,苏轼写了一首诗,带火一水果,是哪一首?

苏轼一生都在贬官的路上。很多人觉得他真的很惨,但他思想开放,在他统治下的很多地方都取得了不错的政治成就。正如他自己写的“问你职业,惠州,儋州,黄州。 苏轼爱吃,味道好,能吃能吃。同时,他也喜欢写他吃的东西。他吃猪肉《猪肉颂》,河豚《惠崇春江晚景》,螃蟹《丁公默送蝤蛑》,吃碗粥还要写第一个《豆粥》。 按理说,被贬应该是一件很压抑的事情,但苏轼并没有循规蹈矩。 元丰二年(1079年),从五台诗案中生还的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苏轼到达黄州后,第一个发展是: 黄州这个地方真的很无聊,但是这里的鱼挺肥挺好吃的,竹笋还不错. 嘲笑自己的生活,忙于自己的事业,是很荒谬的。 长江绕郭知鱼之美,笋竹之味。 —— 《舌尖上的宋朝》 看了这个动态,朝鲜的同事很不高兴。看来苏轼的黄州贬谪还是太轻了,一波气氛还没有平息。苏轼发了第二个动态: 这里鱼竹笋不错,猪肉超级便宜!天天吃肉,我真的很神奇! 黄州好猪肉,价格等污垢。 富人不吃,穷人不会做饭。 降火,缺水,够暖就美了。 每天起来打一碗,控制不住自己。 —— 《初到黄州》 不得不说,苏轼真的是一个不厌其烦的大师。从动态来看,苏轼似乎过着陶渊明天堂般的生活。但实际上,来到黄州的苏轼,不但没房,也没车,工资极低,穷得开不了锅。 好在当时有个好朋友叫马梦德,申请了政府的低保,给他一块地在东坡种菜,让苏轼有了生计。 所以他在东坡自称俗人。 苏轼在黄州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四年后,苏轼被调回北京。他以为可以在太后的掩护下在北京安度晚年。但是太后先走了,苏轼的嘴又破了,被贬到徽州。 苏轼到达惠州后,写了一首诗,在朋友中很受欢迎: 罗浮山下四季之春,陆九阳美为新。 每天都有300颗荔枝,从来懒得长成岭南人。 —— 《猪肉颂》 “每天300颗荔枝,不要介意成长为岭南人”这句话给广东荔枝带来了火。“红尘中骑公主笑的时候没人知道是荔枝。”杜牧的《惠州一绝》让世人知道杨贵妃爱吃荔枝,苏轼的那句“懒得做岭南人”,让世人知道广东的荔枝。 在苏轼诗词的带动下,广东和海南成为荔枝大省,尤其是海南,十万亩荔枝园发展成为其支柱产业。现在说起荔枝,一定想到海南,说起海南,离不开苏轼。 苏轼爱吃,好吃,爱学习,爱吃。以苏轼命名的食物有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酥、东坡糕等。堪称宋朝的李佳琪,直接带来了几百年的大火,造福了上千人。 不愧是苏轼,乐观主义精神无处不在。苏轼一生充满贬谪,却能游山玩水,豪放豁达,写出那么多优秀的作品,没有一丝伤感。 苏轼的生活不仅潇洒,而且宽容。即使在对待他的宿敌张盾时,他也可以微笑着死于敌意,甚至在张盾灾难发生后立即发出关心和问候,这让张盾自己也意想不到。起初他想尽办法扳倒苏轼,但最后还是狠狠扇了自己一巴掌。 有趣的人永远是万里挑一的,天地间只有一个苏轼。他的人生态度就像他的诗“竹竿草鞋不如马,谁怕?”他一生,历经沧桑,只说了一句“回家吧,风雨无阻”。

4,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这首诗的意思: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杨梅天天都有新鲜的。 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原文: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出处:北宋苏轼《惠州一绝》。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在岭南时,东坡先生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 扩展资料此诗表现出作者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 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炙人口,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这种忧患情怀在《荔枝叹》一诗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他首先借汉唐故事抨击统治阶级只顾自己享乐而不关心民生疾苦的丑恶本质:“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在岭南时,东坡先生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 元丰三年(1080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 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5,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惠州一绝 / 食荔枝 宋代: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不辞 一作:不妨) 译文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 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扩展资料: 赏析 晚年的苏东坡似乎很喜欢陶渊明,不厌其烦地和陶渊明的诗,并把和陶的诗专门编为一集。苏东坡和陶渊明诗以居岭南时为最多。从绍圣二年正月在惠州贬所到元符三年八月迁舒州团练副使,徙永州安置,在短短的五年零八个月里,和陶诗凡四十四次一百余首。 东坡先生还自述其和陶用意:“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见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这仿佛在告世人:苏东坡从此绝意仕途,欲效陶渊明归隐园田,长作岭南人了。 有意思的是,东坡先生那位心迹相通的老弟却对东坡自述的和陶诗用意提出了疑问,他在《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一文中说:“嗟乎,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清人纪昀也以为苏轼“敛才就陶,亦时时自露本色”。

6,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出处:宋代:苏轼《惠州一绝 / 食荔枝》 原文: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解释原文:罗浮山下四季都是像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可口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新鲜的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一个岭南的人。 扩展资料赏析:从“荔枝诗”看东坡先生的岭南心境。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这种忧患情怀在《荔枝叹》一诗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他首先借汉唐故实抨击统治阶级只顾自己享乐而不关民生疾苦的丑恶本质。 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在岭南时,东坡先生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 创作背景:此诗文作于惠州。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东坡则不然,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惠州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