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有时忽惆怅下一句,急求李白的五言律诗!!!!!!!!!

本文目录索引

1,急求李白的五言律诗!!!!!!!!!

何时人少室,王母应相逢



李白【短歌行】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富贵非所愿,为人驻颓光。”
“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寻阳送弟昌岠鄱阳司马作》);”
“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山流。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
《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
“西辉逐流水,荡漾游子情”(《游南阳清泠泉》)
《子夜吴歌》其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浦歌》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误逐世间乐,颇穷理乱情。九十六圣君,浮云挂空名。
天地赌一掷,未能忘战争。试涉霸王略,将期轩冕荣。
时命乃大谬,弃之海上行。学剑翻自哂,为文竟何成。
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儿戏不足道,五噫出西京。
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叹君倜傥才,标举冠群英。
开筵引祖帐,慰此远徂征。鞍马若浮云,送余骠骑亭。
歌钟不尽意,白日落昆明。十月到幽州,戈鋋若罗星。
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呼吸走百川,燕然可摧倾。
心知不得语,却欲栖蓬瀛。弯弧惧天狼,挟矢不敢张。
揽涕黄金台,呼天哭昭王。无人贵骏骨,騄耳空腾骧。
乐毅倘再生,于今亦奔亡。蹉跎不得意,驱马还贵乡。
逢君听弦歌,肃穆坐华堂。百里独太古,陶然卧羲皇。
征乐昌乐馆,开筵列壶觞。贤豪间青娥,对烛俨成行。
醉舞纷绮席,清歌绕飞梁。欢娱未终朝,秩满归咸阳。
祖道拥万人,供帐遥相望。一别隔千里,荣枯异炎凉。
炎凉几度改,九土中横溃。汉甲连胡兵,沙尘暗云海。
草木摇杀气,星辰无光彩。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
函关壮帝居,国命悬哥舒。长戟三十万,开门纳凶渠。
公卿如犬羊,忠党醢与菹。二圣出游豫,两京遂丘墟。
帝子许专征,秉旄控强楚。节制非桓文,军师拥熊虎。
人心失去就,贼势腾风雨。惟君固房陵,诚节冠终古。
仆卧香炉顶,餐霞漱瑶泉。门开九江转,枕下五湖连。
半夜水军来,浔阳满旌旃。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
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天。
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扫荡六合清,仍为负霜草。
日月无偏照,何由诉苍昊。良牧称神明,深仁恤交道。
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顾惭祢处士,虚对鹦鹉洲。
樊山霸气尽,寥落天地秋。江带峨眉雪,川横三峡流。
万舸此中来,连帆过扬州。送此万里目,旷然散我愁。
纱窗倚天开,水树绿如发。窥日畏衔山,促酒喜得月。
吴娃与越艳,窈窕夸铅红。呼来上云梯,含笑出帘栊。
对客小垂手,罗衣舞春风。宾跪请休息,主人情未极。
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逸兴横素襟,无时不招寻。朱门拥虎士,列戟何森森。
剪凿竹石开,萦流涨清深。登台坐水阁,吐论多英音。
片辞贵白璧,一诺轻黄金。谓我不愧君,青鸟明丹心。
五色云间鹊,飞鸣天上来。传闻赦书至,却放夜郎回。
暖气变寒谷,炎烟生死灰。君登凤池去,忽弃贾生才。
桀犬尚吠尧,匈奴笑千秋。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旌旆夹两山,黄河当中流。连鸡不得进,饮马空夷犹。
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旄头。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合下,白首太玄经。

五古;秋浦歌十七首
其一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其二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其三
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其四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其五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其六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其七
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
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
其八
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其九
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其十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其十一
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其十二
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其十三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其十四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其十六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其十七
祧波一步地,了了语声闻。
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急求李白的五言律诗!!!!!!!!!

2,讴歌新时代诗歌有哪些

1,《赞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现代:赵春爽 改革开放春风暖,九州一片艳阳天。 四十年来求发展,港澳回归终如愿。 一带一路谱新篇,国运昌盛喜空前。 小康目标党指引,江山旧貌换新颜。 2,《歌颂改革开放四十年》现代:王必炎 改革东风四十年,中华覆地又翻天。 神州经济高增长,军事国防可领先。 科技创新争典范,黎民享福赛神仙。 当前持续大开放,世界繁荣近眼前。 3,《美好新时代》现代:张启喜 金秋的风,送袅袅暗香而来。 霜中的菊,献片片芳菲一季。 吻夕阳余辉 ,爱溢出温柔的眼眸。 望四野安详,激情飞上诗句。 听黄河汩汩,载无数苦难历史。 观河沙沉沉,积淀多少回忆。 满目疮痍,是你旧时的容颜。 儿时的艰辛,留下了不灭的烙印。 风霜雪雨,半个世纪的搏击。 渊远流长,五千年文明的足迹。 历史的长河,翻滚着昔日英勇的浪涛。 时光的琴弦,弹唱着今日辉煌的旋律! 4,《神州四十谱新篇》现代:叶贻沈 四十年来岁月新,扬鞭快马见精神。 放开手脚忙创业,国泰民安满眼春。 5,《讴歌新时代》现代:邓集跃 一朵朵云,扬起了风帆。 一双双手,挥出了最美的画笔。 饮一汪汪的蓝,速写着大地绿色的音符。 春风春雨,为我们伴唱着幸福时光。 好山好水,给我们展示了时代画卷。 走进心的高原,祖国处处在涌动着春潮。 看那延续拉伸的彩旗,听那此起彼伏的机器轰鸣。 谁都会被这梦幻般的情景所吸引? 一张张的笑脸,洋溢着春天的祝福。 一句句暖心的问候,全都是感恩的链接。 融东西方文明,汇中华儿女广博的智惠。 我们一起讴歌!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新时代!

3,有哪些表达心情愉悦或者积极向上的诗词名句?

刘禹锡被称为诗豪,文风是很刚健豪迈的。他虽然经常遭到贬谪,一生很不如意,但是始终保持了乐观的心态。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两首诗中没有传统的悲秋论调,刘禹锡并不认为秋天就是不好的,反而赞美了秋气、秋景。刘禹锡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积极向上不是无知者无畏,不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不是强行自我宽慰,而是一种洞悉了生活的、理性的积极向上。这样的精神更加可贵和感人。

4,武状元阅读答案

参考答案:
1、第(4)段。
2、各种各样花儿睡眠的姿势各不相同。
3、示例:(1)如“它在白天有阳光时,每个叶柄上的三片小叶都舒展在空中,但到了傍晚,三片小叶就闭合在一起,垂下头来准备睡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植物(红三叶草)昼开夜合的睡眠现象。
(2)如“太阳花就是一个贪睡的小家伙,它在上午10点钟才刚刚醒来,绽放开五颜六色的花,可是,一过中午,它就闭合起来睡眠了。碰到阴天,它似乎很贪玩,要到傍晚才进入“梦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植物的花儿睡眠的时间有早有晚,有长有短。
(3)如“蒲公英在入睡时,所有的花瓣都向上竖起来闭合,看上去好像一个黄色的鸡毛帚;胡萝卜的花,垂下头来,则像正在打瞌睡的小老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说明花儿睡眠的姿势各不相同。(4分)

5,古代时选举武状元的考试都有什么科目怎么选举?

  武科举始创于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止,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200年。录取为第一名的便叫“状头”,“头”与“元”同义,所以俗称“状元”。“武状元”是对武科举最高一级考试——殿试后,皇帝对贡士中选定的一甲第一名赐予的称谓。据有关材料载,武状元可考的,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的薛奕,到光绪二十四年(1899年)的张三甲,共168人。
  我国古代科举萌芽于南北朝,但在当时,武选举颇受压抑。北魏孝明帝神龟二年(519)二月,因为考绩时“铨别选格,排抑武人”,导致羽林军千余人在洛阳发生暴乱。以后,经隋、唐初,到武后执掌权柄时,开始在长寿元年(692)大兴科举。武则天曾亲自出题考试,开了科举考试中所谓“殿试”的先例,此外,她还倡导人们学习武艺,长安二年(702)首次允许学习武艺的人参加由兵部主持的科举考试,名曰“武举”。唐代的科举考试科目繁多,但明经与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唐武则天始置武举后,地方州、县,每岁一如明经、进士之法,公开考试选拔,送武举子赴兵部应试。考试科目包括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翘关等项。还有负重,即负米重五斛,行二十步考为中第。至于“身材言语”之选,则取躯干雄伟、应对详明、有统兵才干及可为将者。若文职官吏求为武选,则取身高六尺以上、年在四十以下、强勇可以统人者。另外,考试中还有掌握特殊兵器等附加项目,如筒箭、机弩等。只要合格,不论出身门第、官位、家境如何,由兵部官员凭考试成绩,综合高低差异,分别抡才挑选,授予不同武职。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诏试武贡士。华州的郭子仪以“武举异等”中第,补右卫长史,累迁朔方节度使。在唐肃宗时,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遂成再造之功”,赐封汾阳王。只是唐代登科录中未记载武状元之事,也没有发现武科登科录。武举考试虽始于武则天,而终唐之世,也未见还有武进士科武状元之名。虽然有若干制科武选记录,进士科却尚未发现史料。但是,唐武则天终究举办了我国武举考试制度的第一次科考,此举不仅仅“混淆世族盘据”,也打破了腐朽的门阀荫袭世官的一统天下,开拓了“广收俊杰瑰伟英异之士”的新局面。唐朝的武科考每年举办一次,开科时间、间隔固定,确定了武科的“常科”特点,即“进士科”的特性。据说在洛城殿上,武则天还曾亲自阅试天下中式贡士。杜佑撰写的《通典》卷十五中记载武则天于载初元年(689)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了”。另外,为避免考官利用特权,杜绝贿赂作弊,她还在科举史上首先下令在考卷上用纸糊上应考举子的姓名等个人资料。虽然此两项尚未形成规定和制度,但是应该说“殿试”和试卷的“弥封”及其在科考中运用,武则天也开了先河。

  五代十国虽设文进士科,却并未开武进士科。时至宋朝,武科举制度趋于完备。宋朝初年,鉴于唐末五代武人专横割据之祸,宋太祖提出“宰相须用读书人”的尚文抑武主张。宋太祖赵匡胤是经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上皇位的。后又杯酒释兵权,将兵权牢牢抓在手中,他太知道把握军权的重要了。在他采用将武将养起来的办法后,怎么可能再招来一批呢。他宁肯充实加强皇家卫队,招募彪悍士兵来做自己的保镖。到宋太宗时,娱乐升平日久,武备愈来愈废弛,“业无可采,上马则陨”。以后又尚浮言、轻武备,武科久久不被人们所关注。天圣八年(1030),宋仁宗设武科取士,“亲试武举十二人,先阅其骑射而后试之”。庆历三年(1043)五月,又下诏设置武学于武成王庙(姜太公庙),此为我国建立武学之始。后来以朝臣吴育等奏疏反对,仅过三个月即废弃。庆历年间,皇帝下诏武科应试举人“先试以孙(子)吴(子)大义,以策对为去留,以弓马为高下”。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下诏复建武学于武成王庙,选文武官中知“兵”者在武学内作为教授。生员经考试按等第推恩,有两省待制,或本省钤辖以上三人保举,堪任将领者,兼领诸卫将军。生员以百人为额。宋朝武举已经根本上改变了唐朝以前凭武艺选拔人才的作法,仅保留了骑、步射两项,而且科考用弓不超过当时军队所用的弓力,大大降低了臂力的要求。此外,宋武举还添置了谋略的考核、“武经七书”(包括《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黄石公三略》、《姜太公六韬》、《唐李问对》)经义理论的掌握、对兵书理论的灵活运用和解决当朝现实问题等为考试内容的对策。要是不能对《武经七书》烂熟于胸,通过经书大义和策问这两关就难上难了。因此,识文章、应策对成了入武闱的高门坎。由于“以策对为去留,以弓马为高下”,武艺高强而策对不入流的壮士被拒之门外。对于这类人,北宋时武进士科中特设了武艺“绝伦”科,在武举中设置绝伦科,是宋代武举的另一个特点。“绝伦”科举子的考试内容也有“策对”,只是在录取时放低了文章的标准,武艺考试要加试步射和弩踏,且使弓力也大大高于其他参试者。等到了南宋时,又将此科变为文武双全的优选科,终究断绝了仅凭武功入武闱的机会。由此可见,宋朝重文轻武,已经到了武举却要凭文章方能入选,才做得成武官的地步。这种情况延续到了明朝。

  北宋时将武举名列前茅者分为三甲,一甲一名武状元的名称已无疑,一甲二名和三名尚统称为榜眼,意指榜上双眼。直至南宋时才将一甲二名称为榜眼,而一甲三名则另称为探花。此后,状元、榜眼、探花的叫法再未改变。历明、清各朝沿袭下来。至此,武科举一甲一名“武状元”等名目已成定式。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又开武科解试,“武举解试始于神宗,三岁一试”。宋淳化年间还确定了考试弥封制。武科举、武状元从唐朝始设,至此,基本上完成了系统性、完备化建制的过程。

  自北宋仁宗赵祯天圣八年(1030)开设武科,到南宋度宗赵咸淳十年(1274)最后一科武举,共计开武举78科,产生78名武状元。宋代武举在唐代武举的基础上逐步走向完备。首先,宋代武举开始了殿试,整个武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即解试、省试和殿试。殿试的出现显示出宋代统治者对武举的重视程度,其考试周期多为三年一次,亦有四年一次,也有第一次武举殿试与第二次武举殿试仅隔一年。从时间上看,宋代武举子是六月底在兵部报名后,八月考试。解试内容有二项,即考武艺和试文章。武艺以考弓马为主,先“步射”,后“马射”,由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具体承办,弓马合格,参加文章考试。文章考试先考策问,后考《武经七书》。省试在第二年的一月或二月,内容与解试基本相同。殿试在三月至五月,由皇帝亲试,先由皇帝考查骑射后,再考策论,而武状元则是根据考生的成绩与皇帝的好恶而产生出来。

  其次,在考试内容上,宋代武举一改唐代武举只重武艺的做法,变为既考武艺,又考策论,从整体上表现出一种尚文抑武的倾向,其目的是为了求得能征善战的儒将,其结果是宋代的武进士与武状元的整体文化素质较高,他们中的不少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的在朝政上做出了成绩,如朱熠、蔡必胜等;有的还成为军事理论家,如华岳、江伯虎等,有的成为独当一面的战将,如程鸣凤、许思纯、张建侯、厉仲方、周虎等人。

  再者,宋朝统治者首先建立了为武举而设的学校——武学,采用的教材是《武经七书》,使武举人才的培养有了较为坚实的基础。武学,作为纳军事人才的培养于教育系统之中的军事学校,是宋代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一个贡献,也是宋代武举制度臻于完备的一个例证。?宋代武举制度也较注重相关法规的建设。南宋孝宗皇帝于淳熙六年(1180)颁布了武进士从军后在定级、授职等待遇的第一个法规——《补官差注格法》,此法大幅度地提高了武进士的授官阶别、待遇,对鼓励武进士从军起到了一些积极的作用。

  金朝武科举将武进士考试成绩分为上、中、下三等。金朝武举并不重视对兵书的考核,而只重骑射。所谓有关孙、吴兵法考试,十道题只要通过三道,就能评为下等。

  除五代十国外,元代是另外一个没设武科举的朝代。据《续文献通考》记载:“元代不设武举,专事承袭”。元朝的统治者仅用蒙古人、色目人作为荫袭的武备官员,汉人则被视为可能造反的隐患,是极不可靠的潜伏势力。甚至于规定,汉人数家只允许有一把菜刀,铁制的器具似乎都存在着杀机。既不准汉人(包括未上阵的士兵)私藏兵器,也不准许他们学习武艺。汉人聚集在一起,因有谋反的嫌疑,也在禁止之列。自然不会有什么武科可言,也谈不上有武状元。

  明朝以文抑武,选举“陵夷”。《皇朝文献通考》中记载:“宋元以来,亦沿词赋策论之旧。至故明末,造取士则专尚文学而武备日弛,论官则争尚浮言而实政渐堕,人才盙窳,选举陵夷。”明太祖朱元璋揭竿而起,以刀剑夺取天下而称帝。他手下一大批武将也没有经过武学、考科举,全是无师自通,视武举无足轻重。虽然在洪武二十年(1387)“从礼部请,立武学,用武举,其武臣子弟令于各直省应试。”但是并未施行。至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昭天下文武官,举通晓兵法谋略出众者”在“帅府试策略,教场试弓马。”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至弘治十七年(1504)“改定武举三年一试,张榜赐宴。”只是主考官全由翰林院文人担任。最后一个明朝皇帝思宗于崇祯四年(1631)亲自阅视武殿试,他越来越感到以文章取武状元,授任武官,实在是“本末倒置,无过于此。”即使到明末,重在武艺臂力还是策问韬略之争,依然未休。明思宗下谕:考试武人就是要以技勇为主,如果有方略,即使是文字粗陋一点,也要录取。崇祯十四年(1641),皇帝已经深深领悟,得有奇谋异勇的武将来护卫朝纲,诏下,而无应试者。两年后明王朝灭亡了。人称明朝武科举仅用“陵夷”二字。

  清朝是武科举鼎盛时期,也是衰亡时期。清沿明制而采取文武并重的办法。满清是在马背上得天下的,崇尚武功是根深蒂固的。此外,从入关建立大清国,内外战事不断,武官战将的补充、内外战争的需要使朝廷不能不重视武备;而笼络汉族人中“武可拜将”的杰出人才也是维护一统的需要。顺治三年(1646)朝廷同时开始文科和武科考试,武科与文科一样,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一般三年举行一次,有新皇帝即位或皇帝、太后大寿庆典,另加恩科考试。考中者,有武生、武举、武进士之名。武童试分三场:头场马射,二场步射,合格者再试硬弓、舞刀、掇石,头二场称为外场。三场原试策论,后改默写《孙子》、《吴子》、《黄石公三略》、《姜太公六韬》等武经七书,称为内场。经县试、府试合格,方能参加由学政主持的院试。武科乡、会试三年一次,顺治元年(1644),“定武举会试于辰、戊、丑、未年。各直省武乡试于子、午、卯、酉年”。武乡、会试都分内、外场。外场考官,顺天乡试和会试,钦简大学士、都统四人担任。内场考官,顺天乡试以翰林院二官员为正副主考,进士举人出身的京员为同考官。会试则以“内三院(翰林院等)二员为主考官,科臣二员、部臣二员同考官,御史二员为监试官”。各省乡试,以总督为监临,巡抚为主考,科甲出身的同知、知县四人为同考官,本省总兵一人同考外场。顺治二年(1645)规定:头场试马射,二场试步箭,再开弓、舞刀、掇石以试技勇。三场试策二篇、论一篇。顺治十七年(1669)曾停试技勇,康熙十三年(1674)又恢复。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为马、步箭各发六矢,增马射地?一矢。马箭以纵马二回发六矢,中三矢考为合式,缺一者不准试箭。步箭射三十步外布侯,发六矢中二矢为合式,缺一者不准试弓刀石。“弓必三次开满,刀必前后胸舞花,掇石必去地一尺。”三项必有一、二项合式,方准入三场。三场为内场,清初试策二篇、论一篇,康熙四十八年(1709)规定,以《论语》、《孟子》、《孙(子)吴(子)司马法》出题,改试论二篇。嘉庆十二年(1807)、以应武试者多不能文,又改为默写《武经》一段,百余字,即日完成,不能书写或涂写错乱者为违式。武乡试中额,康熙二十六年(1687)定为文乡试中额之半。雍正、乾隆时,以陕、甘健勇多于他省,两次增额20名。武会试中额,少则100名,多则300名。康熙三十三年(1694),内场分南北卷,康熙五十二年(1713),改为分省取中。

  武殿试亦三年一次。顺治二年(1645)定会试之后,在当年十月份内举行殿试。以内阁、翰林、詹事各部院堂官四人为读卷官,兵部满、汉堂官为提调官,御史为监试官。初制策题标目进呈,由皇帝钦定三条。试策后试马步箭弓刀石,历时二日。武殿试虽先试策论,后试技勇,录取名次先后,却以技勇为准。道光十三年(1832年),宣宗即有此诏:“武科之设。以外场为主。其弓力强弱,尤足定其优劣。至马、步射本有一日之长短,第能合式,即可命中。”“默写《武经》又其余事,断不能凭此为去取。”历科一甲武进士,均从能开十二力强弓的中式武举中挑取。试毕,由兵部将记名武举缮写名单进呈,再由皇帝亲定甲第,交读卷官填榜。然后在太和殿传胪,一甲三名赐武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武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武进士出身。一甲前三名,分别称为武状元、武榜眼、武探花。不得人时,一甲亦可不满三名。例如:道光十八年(1838)戊戌科、二十七年(1847)丁未科、三十年(185O)庚戌科,三次武科一甲分别只取一、二名。嘉庆二十四年(1819)己卯恩科,仅取一甲一名,其余不补。以示抡才大典宁缺勿滥。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朝廷以武科“所习原弓、刀、石及马、步射,皆与兵事无涉,施之今日,亦无所用,”下诏“永远停止。”武科举历唐、宋、金、明、清等数朝,至此,寿终正寝。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武状元----王来聘,明崇祯四年(1631年)武科会试,王来聘获第一,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武状元,授副总兵。崇祯五年(1632年),孔有德(明登州参将,后降清)据登州反明,官军久攻不下。次年二月,用火药攻城,城塌,官军杀入又被叛军击退。王来聘手持大刀身先士卒,再次登城拼杀,不幸受伤阵亡。清乾隆年间修《胜朝殉节录》赐谥"忠愍"。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武状元张三甲,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位武状元。

6,王安石的三首思乡诗

王安石的三首思乡诗: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锺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自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愁台》 颓垣断渐有平沙,老木荒榛八九家。 河势东南吹地坼,天形西北倚城斜。 倾壶语罢还登眺,岸帻诗成却叹嗟。 万事因循今白发,一年容易即黄花。 《酬裴如晦》 二年羁旅越人吟,乞得东南病更侵。 殇子未安庄氏义,寿亲还慰鲁侯心。 鲜鲜细菊霜前蕊,漠漠疏桐日下阴。 浊酒一杯秋满眼,可怜同意不同斟。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王安石图片: 王安石的其他思乡诗如下: (1)《春日》王安石 冉冉春行暮,菲菲物竞华。 莺犹求旧友,雁不背贫家。 室有贤人酒,门无长者车。 醉眠聊自适,归梦到天涯。 (2)《到家》王安石 五年羁旅倦风埃,旧里依然似梦回。 猿鸟不须怀怅望,溪山应亦笑归来。 身闲自觉贫无累,命在谁论进有材。 秋晚吾庐更萧洒,沙边烟树绿洄回。

7,村行 王禹偁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

《村行》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王禹偁在宋太宗淳化二年(九九一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写的是山村的傍晚景色,季节是秋天。诗中的内容大概是说诗人骑在马上,安闲地欣赏著,沿途的风光,听黄昏时山谷的声响。

作者在欣赏风景、吟咏诗歌的时候,突然发现眼前村庄裏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与自己故乡的十分相似,因而产生了思乡的愁绪。

诗中首先细致地描写了秋天的景色,然后再借眼前村庄裏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以触景生情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的喜爱和家乡的怀念,这种触景生情的写作方法,是先描写眼前的景物,接著抒发自己因这些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这样能令全文结构更有条理,而且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这首诗的首段是写作者骑著马,欣赏秋天的风景,本是一件乐事,但后来却因为看见小桥和树木,想起故乡,这样能使诗中的首段和末段作出对比,使读者更能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