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多行不义必自毙,多行不义必自毙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索引

1,多行不义必自毙是什么意思..

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意思是坏事干多了,一定会自取灭亡。 释义:坏事干多了,一定会自取灭亡。不义指违反正义的事;毙指扑倒,倒下去。 出处:《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译文:庄公说“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暂且等着看吧。” 语法:复句式;作宾语、分句;用于坏人。 扩展资料 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近义词: 一、作茧自缚 释义:春蚕吐丝为茧,将自己裹缚其中。比喻弄巧成拙,自作自受。 出处:唐·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蚕茧自缠萦。” 译文:蚕吐丝作茧,把自己裹在里面。 二、自食其果 释义:指自己做了坏事,自己受到损害或惩罚。 出处:茅盾《〈呼兰河传〉序》:“除了因为愚昧保守而自食其果,这些人物的的生活原也悠然自得其乐。”

多行不义必自毙是什么意思..

2,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原文

初(1),郑武公娶于申(2) ,曰武姜(3)。生庄公及共叔段(4)。庄公寤生(5),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6)。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7),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8)。公曰:“制,岩邑也(9), 虢叔死焉(10),佗邑唯命(11)。”请京(12),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13):“都,城过百雉(14),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15);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16)。”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17)?”对曰:“姜氏何厌之有(18)? 不如早为之所(19),无使滋蔓。蔓,难图也(20)。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1),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2)。公子吕曰(23):“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24)。?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25),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26)。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27),厚将崩。”大叔完聚(28),缮甲兵,具卒乘(29),将袭郑。夫人将启之(30)。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1)。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32),大叔出奔共。遂置姜氏于城颍(34),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35)。”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36),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37)。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君之羲(38)。请以遗之(39)。”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40)!”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41),遂而相见(42),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43):“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44)!”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45)!”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46):“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47)。《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48)。’其是之谓乎?”

3,多行不义必自毙意思

多行不义必自毙意思:指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在句子中一般作宾语、分句。 多行不义必自毙读音:duō xíng bù yì bì zì bì。 多行不义必自毙出处:“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左传·隐公元年》) 多行不义必自毙例句 1、“多行不义必自毙”,作恶多端的人必然没有好下场。 2、发战争财已是不义,更兼贪心!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 3、念你还算好汉,我可以不杀你,多行不义必自毙,你也好自为之! 4、奉劝你们一句,多行不义必自毙,如果现在撤兵我可以不追究。 5、哼,多行不义必自毙,还能是怎么回事?当然是报应呗!我看呐,一定是那孙子恶事做多了,受了圣罚!

4,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话什么意思

意思如下: 多行不义必自毙意思是说违背正义、伦理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招致与周围的人离心离德,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自取灭亡。 如果一个人总是把仇恨放在心里,那仇恨就会不停地蔓延,直到充满内心,也势必会影响自己生活的其他方面。任由任何一种情感肆意放大,都会让我们的人生偏离方向。最终导致“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后果。 “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典故: 春秋时期,郑国君王郑武公有两个儿子,一个称“庄公”,一个称“共叔段”。郑武公死后,由他的大儿子郑庄公继位。可是庄公的弟弟共叔段在偏爱他的母亲姜氏的支持下,竭力扩充自己的封地,积极进行夺取王位的准备工作。 郑庄公的大臣祭仲知道后,力劝庄公,说:“君王要及早安排啊,共叔段的势力已经很强了,再这样下去,您的王位会被他篡取的!”庄公听了,却道:“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一个人若不仁义的事情做多了,必定会自取灭亡,你就等着吧! 果真,共叔段的势力在不断扩大,将郑国的西、北部边境招于自己门下,直至廪延。同时,他在不停地修筑城池、屯田积兵,并让其母亲姜氏里应外合,攻下郑都。庄公早有防备,趁共叔段进军郑都时,出奇兵攻其窝穴。长久受共叔段压迫的农民们也参与战斗,使共叔段兵败,逃亡他处,而庄公出军追杀,最后使共叔段走投无路,被逼自杀。

5,《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话出自哪?谁所说?

出处《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典故 春秋时期,郑国君王郑武公有两个儿子,一个称“庄公”,一个称“共叔段”。 郑武公死后,由他的大儿子郑庄公继位。可是庄公的弟弟共叔段在偏爱他的母亲姜氏的支持下,竭力扩充自己的封地,积极进行夺取王位的准备工作。 郑庄公的大臣祭仲知道后,力劝庄公,说:“君王要及早安排啊,共叔段的势力已经很强了,再这样下去,您的王位会被他篡取的!” 庄公听了,却道:“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意指:一个人若不仁义的事情做多了,必定会自取灭亡,你就等着吧! 果真,共叔段的势力在不断扩大,将郑国的西、北部边境招于自己门下,直至廪延。同时,他在不停地修筑城池、屯田积兵,并让其母亲姜氏里应外合,攻下郑都。 庄公早有防备,趁共叔段进军郑都时,出奇兵攻其窝穴。长久受共叔段压迫的农民们也参与战斗,使共叔段兵败,逃亡他处,而庄公出军追杀,最后使共叔段走投无路,被逼自杀。 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便出于此。 出处《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郑庄公说的

6,“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原文是出自哪里?

"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原文是出自哪里? 出自:《左传·隐公元年》: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17)?”对曰:“姜氏何厌之有(18)?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译文:祭仲说“都城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先王的规定,大的都城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受不了。”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早些处置共叔段,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对付了。蔓延开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习卜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暂且等着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