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地球自转速度,地球自转和公转每小时各多少公里

本文目录索引

1,地球自转和公转每小时各多少公里

地球自转每小时的直线速度在赤道上是1670千米,公转速度是每小时108000千米。 地球自转: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地球自转轴与黄道面成66.34度夹角,与赤道面垂直。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自转的平均角速度为 4.167×10^-3度/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465米/秒。 地球公转是一种周期性的圆周运动,因此,地球公转速度包含着角速度和线速度两个方面。如果我们采用恒星年作地球公转周期的话,那么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就是每年360°。 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360°,即每日约0.986°,亦即每日约59′8″。地球轨道总长度是940,000,000千米,因此,地球公转的平均线速度就是每年9.4亿千米,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了9.4亿千米,即每秒钟29.8千米,约每秒30千米。 扩展资料: 地球自转轴在地球本体上的位置是经常在变动的,这种变动称为地极移动,简称极移。1765年L·欧拉证明,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刚体地球的自转轴将围绕形状轴作自由摆动, 周期为305恒星日。1888年人们才从纬度变化的观测中证实了极移的存在。 1891年美国的S·C·张德勒进一步指出,极移包括两种主要周期成分:一种是周期约14个月的自由摆动,又称张德勒摆动;另一种是周期为12个月的受迫摆动。 实际观测到的张德勒摆动就是欧拉所预言的自由摆动。但因地球不是一个绝对刚体,所以张德勒摆动的周期比欧拉所预言的周期约长40%。张德勒摆动的振幅大约在0.06″~0.25″之间缓慢变化,其周期的变化范围约为410~440天。极移的另一种主要成分是周年受迫摆动,其振幅约为0.09″,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主要由于大气和两极冰雪的季节性变化所引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球自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球公转

地球自转和公转每小时各多少公里

2,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多少每小时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则因各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赤道为1670km/h,北纬30度为1447km/h北纬60度为837km/h。 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结论为:赤道处的线速度最快,且向两极减小,极点为零。公式为: V=COSθ*(R+h)*2π/T 线速度=角速度×半径,角速度都是一样的,半径最大,也就是越接近赤道,线速度越大。 公转线速度 除绕轴自转外,地球还按照一定的轨道绕太阳公转 公转的周期为一恒星年,约365日6时9分10秒。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轨道是一个扁率为1/60的椭圆。 轨道近日点为1.471亿公里,远日点为1.521亿公里,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每日59分,平均线速度为每秒29.78公里,面速度为每日1.92*10的14次方平方公里.其中前两者有季节变化。

3,地球自转的速度是多少

地球最初自转一周为0.37小时
编辑
太阳在运行中捕获了地球,地球产生公转F和自转f(如下图),如果原始地球不存在自转,地球公转线速度F和地球赤道自转线速度f是相等的。

地球公转轨道线速度(平均)为:29.8公里/秒=107280公里/小时。
地球赤道周长:40076公里。
地球最初的自转一周时间为:
地球自转一周时间=赤道周长/赤道线速度=40076公里/107280公里/小时=0.37小时。
在距今5.43亿年,太阳捕获地球,地球开始有了阳光,地质时期进入显生宙的古生代,
冰川融化,生物界开始爆发式出现即开始复活,在岩石建造上出现大量的灰岩。
从地球最初自转一周0.37小时,经过5.43亿年,地球自转一周为24小时,减慢了:
24小时-0.37小时=23.63小时=83880秒。
减慢速率为:83880秒/543000000年=0.00015秒/年。[1]

周期性变化
编辑
20世纪50年代从天文测时的分析发现,地球自转速度有季节性的周期变化,春天变慢,秋天变快,此外还有半年周期的变化。周年变化的振幅约为20~25毫秒,主要是由风的季节性变化引起的。

4,地球自转速度为每秒多少公里

地球自转时,地表面上任意一点的速度叫“线速度”,即该点在单位时间内所转动的弧线长。单位用米/秒表示,这个弧线长和地球纬线的方向是一致的。线速度的大小,和各地的地理纬度及测点的海拔高度都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海拔越高的地点,线速度越大;反之,越小,海拔高度相同的地点,在赤道上线速度最大,两极最小。
  地面任意点的线速度可用公式465cosy米/秒来计算(y为任意点的地理纬度)。例如,赤道上的线速度为:465cos0°米/秒=465米/秒,即赤道上一个点,24小时可运行40000多公里。通过此公式,可以求出纬度30°、60°、90°(两极)各处点的线速度分别为403米/秒、233米/秒和0米/秒。北京的地理纬度是北纬39°54',线速度为356.7米/秒。也就是说,北京的居民即使原地不动,其实他们随地球运动的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还快。

5,地球每秒自转速度是多少公里?

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那么每小时约为40000/24=1666.7公里。 1、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2、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3小时56分4秒,这个时间称为恒星日;然而在地球上,感受到的一天是24小时,这是因为选取的参照物是太阳。由于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在公转,这4分钟的差距正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叠加的结果。天文学上把感受到的这1天的24小时称为太阳日。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昼夜更替使地球表面的温度不至太高或太低,适合人类生存。 3、地球自转的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在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是每秒465米。天空中各种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人们最早就是利用地球自转来计量时间的。研究表明,每经过一百年,地球自转速度减慢近2毫秒,它主要是由潮汐摩擦引起的,潮汐摩擦还使月球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地球自转速度除长期减慢外,还存在着时快时慢的不规则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真正原因尚不清楚。

6,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角速度,线速度分别为多少

自转:角速度是15度/小时;线速度:赤道是1670km/小时;南北纬30度是1447km/小时;南北纬60度是837km/小时,极点无线速度、角速度。 公转:角速度是1度/24小时(一太阳日);平均线速度约30km/秒。 扩展资料: 地球相对于太阳的平均自转周期称为一个平太阳日,定义为平太阳时86,400 秒(等于SI86,400.0025 秒)。因为潮汐减速的缘故,现在地球的太阳日已经比19世纪略长一些,每天要长0至2 SI ms。 国际地球自转服务(IERS),以国际单位制的秒为单位,测量了1623年至2005年和1962年至2005年[198]的时长,确定了平均太阳日的长度。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大约是150 × 106千米(93,000,000英里),每365.2564平太阳日转一圈,称为一恒星年。公转使得太阳相对于恒星每日向东有约1°的视运动,每12小时的移动相当于太阳或月球的视直径。 由于这种运动,地球平均要24小时,也就是一个太阳日,才能绕轴自转完一圈,让太阳再度通过中天。地球公转的平均速度大约是29.8 km/s(107,000 km/h),7分钟内就可行进12,742 km(7,918 mi),等同于地球的直径的距离;约3.5小时就能行进约384,000 km(239,000 mi)的地月距离。

7,地球自转的速度是多少?

地球自转的平均角速度为 4.167×10-3度/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465米/秒。 地球自转一周耗时23小时56分,但是近年来地球自转周期在缓慢增加(即转速缓慢减小),导致需要对全球计时器进行调整,例如2005年12月31日全球钟表统一加一秒。这样的调整称为闰秒。 扩展资料极移: 极移是地球的自转轴在地球表面横越的运动,这是将地球视为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参考座标系(所谓的地球中心、地心地固坐标系(ECEF))下所做的测量,这种变动只有几米。 极移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地轴对于惯性轴偏离的结果,周期大约为14个月。另一种是大气季节性运行导致,其周期为一年。还有其他一些次要的原因,极移的振幅一般不超过15米。 极移的结果使地球上的纬度和经度发生变化。 岁差: 岁差是地球的自转轴相对于恒星空间的进动。分点的位置,相对于在天球上固定不动的恒星,沿着黄道每年向西移动。 通常,每年的移动量是50.29",即每71.6年移动1°。这个过程虽然缓慢但会逐年累加起来,完整的岁差圈要经历25,765年(称为柏拉图年),分点在黄道上退行一周360°。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球自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