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国际日期变更线,国际日期变更线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索引

1,国际日期变更线是什么意思?

国际日期变更线是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规定的一条假想的线。 规定一条全世界共同的、可供对照的“日期变更线”。随着标准时计时的区时系统的确立,东西十二区重叠,计时相同但日期不同,为避免混乱,公认180°经线作为日期变更线,因为是以“格林尼治时间”为标准的日期变更线。这条“日期变更线”就叫“国际日期变更线”。 这条穿过太平洋的“国际日期变更线”,为了方便地方生活,避开了一些岛屿和地区,这是为了使它们不致分成两个日期,因此,它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几个曲折的曲线。 提出的理论 地球每天自西向东旋转,黎明、正午、黄昏和子夜,(从地球南极点来看,也是自西向东,顺时针旋转)依次周而复始地在世界各地循环出现。地球上新的一天究竟应该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呢?关于这个问题,历史上曾有不少争论,也产生过不少的误会和麻烦。 据说,19世纪在俄国伊尔库茨克附近一个小镇上有个邮政官在9月1日早上7点钟给芝加哥邮局拍了一份电报,可回电却说“8月31日9时28分收到来电……”这让人简直莫名其妙,9月份拍的电报,怎么会在8月份收到的呢?类似这样的误会那时候几乎天天发生。 混乱的原因在于地方时的运用。因此,迫切需要规范建立日期变更制度,实现以方便各地方人民生活的地方时计时,避免带来的全球计时混乱。

国际日期变更线是什么意思?

2,国际日期变更线是怎么回事?

地球每天自西向东旋转,黎明、正午、黄昏和子夜,由东向西依次周而复始地在世界各地循环出现。地球上新的一天究竟应该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呢?关于这个问题,历史上曾有不少争论,也产生过不少的误会和麻烦。据说,19世纪在俄国伊尔库次克附近一个小镇上有个邮政官于9月1日早上7点钟给芝加哥邮局拍了一份电报,可回电却说“8月31日9时28分收到来电……”这让人简直莫名其妙,9月里拍的电报,怎么会在8月里收到的呢?类似这样的误会那时几乎天天发生。
国际日期变更线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乱,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还规定了一条国际日期变更线。这条变更线位于太平洋中的180度经线上,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因此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为避免在一个国家中同时存在着两种日期,实际日界线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折线。它北起北极,通过白令海峡、太平洋,直到南极。这样,日界线就不再穿过任何国家。这条线上的子夜,即地方时间零点,为日期的分界时间。按照规定,凡越过这条变更线时,日期都要发生变化:从东向西越过这条界线时,日期要加一天,从西向东越过这条界线时,日期要减去一天。
国际日期变更线是一日开始和终了的界线,因此,它所通过的东西12时区就成为一个十分特殊的时区。在这个时区里,时间都一致,而日期却不同,仅一线之隔,东西竟相差一天,西边要比东边早一天。居住在日期变更线西边楚克茨克半岛上的人,是全世界迎接新年最早的人,而居住在这条线东边的、仅一水之隔的美国阿拉斯加人,却要等待一昼夜之后才能过新年。
相信你看过,中间有一节讲的就是这事:
“斐利亚·福克在八十天内环游了地球一周!
斐利亚·福克赢到了这笔两万英镑的赌注!
现在人们要问,一个象他这样精细的人,怎会把日子记错的呢?他到达伦敦的时候本来是12月20号,星期五,离开他出发的时间才只七十九天,可是他怎会以为已经是12月21号星期六晚上了呢?
问题很简单,弄错的原因是这样的:
斐利亚·福克在他的旅程中“不自觉地”占了二十四小时的便宜。这只不过是因为他这次旅行的方向是一直往东走,假如他相反地倒着在西走,那他就会吃二十四小时的亏。
实际上,斐利亚·福克在向东走的路上一直是迎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前进,所以每当他这样走过一条经度线,他就会提前四分钟看见日出。整个地球一共分作三百六十度,用四分钟乘三百六十,结果正好等于二十四小时。这就是他不知不觉赚来的那一天的时间。换句话说,当一直向东走的斐利亚·福克在旅途中看到第八十次日出的时候,他那些住在伦敦的会友们才只看到第七十九次。正因为这样,所以这一天是星期六,不是福克先生所想象的星期日;因为是星期六,所以他的那些会友们才会在改良俱乐部等着他。”

3,国际日期变更线位于什么地方?

亚洲东部的楚克奇半岛、太平洋的岛国斐济、汤加和新西兰等,是世界最早开始新的一天的地方,人们最先庆贺元旦。全世界最后过元旦的是日界线东侧的西萨摩亚人,当他们刚迎接元旦的时候,斐济等国开始过1月2日了,正好相差一天一夜。 斐济的塔佛乌尼岛的中心城镇怀耶沃,日界线正好穿过。英国人统治时期,基督教规不许商店在星期天营业,要人们到教堂做礼拜。镇上有个商人叫瓦尼亚,他的商店正好为日界线所通过。他特地开了个后门。平时在前门营业;轮到星期天,他就在后门营业。因为后门已经是星期一了。这样重复下去,他始终可以避开星期日禁止营业的规定。 汤加的首都努库阿洛法,它在旅游广告上自诩为“世界上最先升起太阳的地方”。城中有豪华的旅馆叫“日界线饭店”,以此招徕游客。其实,努库阿洛法位于西经175°0′,应属于西1区,也可称为“世界上最西的首都”。为了避免日界线把国家分割开,这才把它划进东12区。 西萨摩亚首都阿皮亚,位于西经171°1′,原属西11区,调整后的日界线移到了阿皮亚的西侧。可以说它是最后看到太阳沉入地平线下。 日界线的西面是“今天”,线的东面是“昨天”。海轮和飞机航行在太平洋上,从西往东越过日界线时,日期就要减去一天,再用上一天的日历,那失去的光阴仿佛重新“返回”来了;如果从东向西经过日界线,就要马上从日历上撕下一页,那一天还没有度过,就要告别,时间仿佛一下子“失踪”了。 人们如果喜欢一年过两个节日或生日,那么只要在节日或生日那天先去斐济或汤加,第二天再去西萨摩亚就行了。因此,光阴的复返,到“昨天”去旅行是完全可能的了。

4,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位置

假如我们从北京出发向西做环球飞行,没穿过一个时区就要把钟表向后拨一个小时,当完成环球飞行回到北京时,就会穿过24个时区,钟表上的时间就会推迟24小时,比原来少一天,所以要加一天。
为了消除环球旅行中发生日期混乱,国际上规定,把180度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当从西十二区越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日期要减去一天。这两个时区时刻相同,日期不同。

5,什么叫国际日期变更线

地球每天自西向东旋转,黎明、正午、黄昏和子夜,由东向西依次周而复始地在世界各地循环出现。地球上新的一天究竟应该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呢?关于这个问题,历史上曾有不少争论,也产生过不少的误会和麻烦。据说,19世纪在俄国 伊尔库次克附近一个小镇上有个邮政官于9月1日早上7点钟给芝加哥邮局拍了一份电报,可回电却说“8月31日9时28分收到来电……”这让人简直莫名其妙,9月里拍的电报,怎么会在8月里收到的呢?类似这样的误会那时几乎天天发生。

国际日期变更线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乱,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还规定了一条国际日期变更线。这条变更线位于太平洋中的180度经线上,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因此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为避免在一个国家中同时存在着两种日期,实际日界线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折线。它北起北极,通过白令海峡、太平洋,直到南极。这样,日界线就不再穿过任何国家。这条线上的子夜,即地方时间零点,为日期的分界时间。按照规定,凡越过这条变更线时,日期都要发生变化:从东向西越过这条界线时,日期要加一天,从西向东越过这条界线时,日期要减去一天。

国际日期变更线是一日开始和终了的界线,因此,它所通过的东西12时区就成为一个十分特殊的时区。在这个时区里,时间都一致,而日期却不同,仅一线之隔,东西竟相差一天,西边要比东边早一天。居住在日期变更线西边楚克茨克半岛上的人,是全世界迎接新年最早的人,而居住在这条线东边的、仅一水之隔的美国 阿拉斯加人,却要等待一昼夜之后才能过新年。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除了绕太阳公转外,每天还自转一周。因此,地球被太阳光照射的半个球面形成白昼,而背着太阳光的另外半个球面便是黑夜,它们之间的过渡带是清晨和黄昏。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着,地球上的晨、昼、昏、夜也不断地从东向西移动,循环往复地在各地出现。

全球各地都以自己所看到的太阳位置作为确定“一天”的标准,把自己所在地方相应的地球另一面的一条经线作为“日期变更线”,这样就有许多条“日期变更线”,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规定一条全世界共同的、可供对照的“日期变更线”,这条“日期变更线”就叫“国际日期变更线”。

现在公认的与东、西经一百八十度经线重叠的“国际日期变更线”,是以“格林尼治时间”为标准的日期变更线。“格林尼治时间”是穿过英国伦敦郊区的格林威治天文台的零度经线的时间,国际上规定为“世界时”。一百八十度经线正好处于与它相对应的地球另一面。

这条穿过太平洋的“国际日期变更线”,避开了一些岛屿和地区,这是为了使它们不致分成两个日期,因此,它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几个曲折的曲线。
平常,我们在钟表上所看到的“几点几分”,习惯上就称为“时间”,但严格说来应当称为“时刻”。某一地区具体时刻的规定,与该地区的地理纬度存在一定关系。例如,世界各地的人都习惯于把太阳处于正南方(即太阳上中天)的时刻定为中午12点,但此时正好背对着太阳的另一地点(在地球的另一侧),其时刻必然应当是午夜12点。如果整个世界统一使用一个时刻,则只能满足在同一条经线上的某几个地点的生活习惯。所以,整个世界的时刻不可能完全统一。这种在地球上某个特定地点,根据太阳的具体位置所确定的时刻,称为“地方时”。所以,真太阳时又叫做“地方真太阳时”(地方真时),平太阳时又叫做“地方平太阳时”(地方平时)。地方真时和地方平时都属于地方时。
1879年,加拿大铁路工程师伏列明提出了“区时”的概念,这个建议在1884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认同,由此正式建立了统一世界计量时刻的“区时系统”。“区时系统”规定,地球上每15°经度范围作为一个时区(即太阳1个小时内走过的经度)。 这样,整个地球的表面就被划分为24个时区。 各时区的“中央经线”规定为0°(即“本初子午线”)、东西经15°、东西经30°、东西经45°……直到180°经线,在每条中央经线东西两侧各7.5°范围内的所有地点,一律使用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刻。“区时系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各地时刻的混乱现象,使得世界上只有24种不同时刻存在, 而且由于相邻时区间的时差恰好为1个小时,这样各不同时区间的时刻换算变得极为简单。因此,一百年来,世界各地仍沿用这种区时系统。
规定了区时系统,还存在一个问题:假如你由西向东周游世界,每跨越一个时区,就会把你的表向前拨一个小时,这样当你跨越24个时区回到原地后,你的表也刚好向前拨了24小时,也就是第二天的同一钟点了;相反,当你由东向西周游世界一圈后,你的表指示的就是前一天的同一钟点。 为了避免这种“日期错乱”现象,国际上统一规定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当你由西向东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时,必须在你的计时系统中减去一天;反之,由东向西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就必须加上一天。

6,国际日期变更线在什么地方拐弯

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拐弯大致是:第一处在俄罗斯东部即白令海峡,第二处在美国的阿拉斯加地区、阿留申群岛,第三处在南太平洋,让斐济群岛等属于东十二区(即东西十二区的西部)。
为了方便地方生活,避开了一些 岛屿 和地区,这是为了使它们不致分成两个日期,因此,国际日期变更线有两处拐弯。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拐弯大致是:第一处是在 俄罗斯 即美国的 阿拉斯加 地区、 阿留申群岛 , 第二处就是在南太平洋 ,向东伸出,让 斐济 群岛等属于东十二区(即东西十二区的西部)。

7,为什么从东往西越过日期变更线,要加一天,从西往东,要减一天。

国际日期变更线约是180°经线(在白令海峡和南太平洋岛屿等地有弯曲,为了避开这些陆地)。而根据地球自西向东转的原理,每自转24小时一个太阳日,就自转一周360°,每小时15°。所以东边始终比西边早看到太阳,每向东15个经度,就早一小时。为了方便时间计算,全世界划分为东西各12个时区以及中时区。180°经线就是东西十二时区的分界线。所以从东往西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就相当于加上24小时,反之则相当于减去24小时。
这是我第一次回答,不当之处还请楼主多多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