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亢龙有悔什么意思?,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都是

本文目录索引

1,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都是是什么意思

原文:初九:潜龙勿用。 意思:潜龙指隐藏的意思,因为这一爻在最下方,称为“初九”,龙潜于渊,阳之深藏,应忍时待机,不宜施展才好利于下一步行动。 原文: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意思:龙已出现在田野之上,有利于有才有德的“大人”出头露面,出人头地。(也有人解说为要主动去接近显贵伟人,必有所为。) 原文: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意思:龙已飞腾在天上了,有自由自在的意思,居高临下,可以大展鸿图。 原文:上九:亢龙有悔。 意思:“亢”字有穷尽至极的含义。龙到了极高之处,其趋势必然下降,知进忘退会后悔的。 乾为天来历: 《周易》以卦为单位,全书共六十四卦。每卦有四个组成部分。即卦画、卦名、卦辞、爻辞。易卦的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最小的单位是爻,基本单位是经卦,每卦由二个经卦,或者说由六爻组成。经卦有八个,即乾,坤、坎、离、巽、震、艮、兑。它们分别代表八种类别的自然物质,如乾代表天文之事,坤代表地理之事,卦象是比较单纯的。 八个经卦互相重叠构成六十四卦。经卦两两相重就产生了具有内部关系的复合卦象。根据八个经卦所代表事物的物理属性,从而形成了相制相克、相和相应的一系列矛盾,用以象征性地概括表示自然、社会的种种现象。卦辞、爻辞,以及《彖》、《象》,即是从不同角度对这些矛盾进行解说,从而判定物象人事的凶吉。 组成各卦的两个经卦,又依其位置称为上卦与下卦。上卦又称为外卦,下卦又称为内卦。这种位置区分与卦象、爻位联系起来,也是分析卦、爻意义的重要的结构关系。本卦是同卦相叠(乾下乾上)。六画都是阳爻(阳爻,参见本卦初九爻题注),用以象天,喻龙,比喻有才德的君子。后人说《易》多附会,将其象征意义广泛推衍,用以代表纯阳刚健的事物,以及与此相关联的人伦义理概念(可详《说卦》各篇)。

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都是是什么意思

2,勿用,亢龙有悔”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勿用,亢龙有悔。 潜龙勿用,作为一个成语,出自《易经》第一卦乾卦的象辞,隐喻事物在发展之初,虽然势头较好,但比较弱小,所以应该小心谨慎,不可轻动。 见龙在田,出自周易 乾卦九二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译:龙出现在田间,有利于大德之人出来治事。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也可译成:真龙在田间,看到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会肃然起敬。 飞龙在天,原出自于《易经》,原句出自乾卦第五爻的爻辞."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王弼注曰:不行不跃,而在乎天,非飞而何?故曰:“飞龙”也。如鱼归大海,自由驰骋,一说为表示左右 逢源。中国人历来崇尚中、正,这在周易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飞龙在天”是重卦乾卦五爻的爻辞。在周易中,以八卦为基础又两两重合而构成六十四重卦,又称复卦。重卦乾由上下两个乾卦重合而成。它的卦形由六根阳爻组成。爻是要从下往上数,而阳爻又以九代称,故从下数第五爻称九五。九五之爻在上乾卦中居于中的位置,称“得中”,而且从总卦来看,它处于奇数的位置,阳爻处于奇位称“得正”,故九五爻既“得中”又“得正”,从其所处位置来看,就是大吉大贵之位。所以它的爻辞是飞龙在天,以龙飞在天上,对应于人事便是说事物处于最鼎盛时期。如果用于开创王业则指能够称帝王。 亢龙有悔,成语。 亢:至高的;悔:灾祸。意为居高位的人要戒骄,否则会失败而后悔。后也形容倨傲者不免招祸。亦指要懂得进退。

3,亢龙有悔与亢龙无悔的出处及含义是什么?

亢龙有悔出自于西周姬昌的《周易》。亢龙无悔没有这个词和出处。指人在做任何事情,都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去考虑最终的结局与后果,以及种种可能与变化,所导致的失败与悲剧或是惨祸。 《周易》原文:上九曰:「亢龙有悔。」 何谓也?子曰: 「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白话译文:上九爻辞说:“升腾到极限的龙,将有灾祸之困。”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身份显贵而没有根基,地位崇高而没有人民,有才德的压抑在下层,不能获得他们的辅助,因此有所行动必招祸殃。” 扩展资料: 文中乾卦爻位到了上九,以六爻的爻位而言,已位至极点,再无更高的位置可占,孤高在上,犹如一条乘云升高的龙,它升到了最高亢、最极端的地方,四顾茫然,既无再上进的位置,又不能下降,所以它反而有了忧郁悔闷了。 这一爻,在物理而言,便将有物极必反的作用。所以亢龙有悔有居高位的人要戒骄,否则会失败而后悔之意。 《周易》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巨著,历经七千多年的历史至今经久不衰,奠定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开创了东方文化的特色,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和巨大影响。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