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
本文目录索引
- 1,“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含义是什么?
- 2,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什么意思
- 3,校园文学社起名
- 4,给文学社的起名字有什么意义
- 5,他日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出处和含义
- 6,他日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树开.出自哪里,整首诗是怎么样的?
- 7,他日我若为青帝,报于桃花一处开出自何处?
- 8,‘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意思
- 9,他日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 10,''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出处?
1,“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含义是什么?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从字面上直译为“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一种平等和自强的思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 这首诗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创作的《题菊花》。 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不妨认为,这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 这里还有一个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还是“我为青帝”,取而代之,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区别。诗的作者说:“我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正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而这一点,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铁门槛。 扩展资料: 【原文】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白话译文】 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园菊花瑟瑟飘摇。花蕊花香充满寒意,蝴蝶蜜蜂难以到来。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飒飒:形容风声。 蕊:花心。 青帝:司春之神。古代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住在东方,主行春天时令。 报:告诉,告知,这里有命令的意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题菊花
2,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什么意思
这句诗出自唐朝未年黄巢的《题菊花》诗: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在这诗句中,梦想着自己能够成为掌管春天的仙神,可以使菊花与其他花都开在春天,不会受到冷落。唐乾符二年,黄巢跟着王仙芝起义。王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他死后,黄巢也称“冲天均平大将军”,想着能够均平富除恶邪。黄巢率军攻破唐王朝东都洛阳和京城长安时,秋毫无犯,是颇得人心的。据《旧唐书·黄巢传》所载:“既一朝有变,天下离心,巢之起也,人士从而附之”、“时巢众累年为盗,行伍不胜其富,遇穷民于路,争行施遗”。这些记叙了黄巢军队同情和救济穷人情景。黄巢的大将尚让在安抚市民就指出,说黄王同李家皇帝的根本区别是一爱百姓,一害百姓。黄巢的部下路上争先恐后地向周围的穷苦人民抛送钱财。
但是,当黄巢率大军攻克长安,来到唐王朝皇宫,登上太极殿,看到数千名宫女一齐下跪迎拜,口呼“黄王万岁”的时候,他已忘记了“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了,他仰天大笑着说:“今日之事殆天意欤!”
他当上了皇帝,国号大齐,改元金统,加号“承天广运启圣睿文宣武皇帝”,又封自己的妻子曹氏为“皇后”,并且学唐王朝的传统制度,登上大明宫的丹凤门向众人宣布赦令,得意洋洋地说他当皇帝是早有预兆的:“唐帝知朕起义,改元广明,以文字言之,唐已无天分矣:唐去丑口而安黄,天意令黄在唐下,乃黄家日月也。”他也学了耍弄一些天命预兆的文字把戏,用来说明天意要到他黄巢当皇了。
《旧唐书·黄巢传》记载,黄巢恨坊市百姓迎王师,而导致自己军队不利,乃下令屠城,把成年男人杀了个个干净,血流成河。
当年参加科举考试落榜后的黄巢,关于菊花还写了首诗《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或许这个才是真正的黄巢。
3,校园文学社起名
2个字的名字
踏浪文学社
晨风文学社
雨轩文学社
墨缘文学社
耘梦文学社
海韵文学社
拾贝文学社
春律文学社
追梦文学社
青果文学社
曦霞文学社
春笋文学社
新芽文学社
繁星文学社
雏鹰文学社
燕窠文学社
文涛文学社
旭升文学社
雄鹰文学社
小荷文学社
激扬文学社
曦霞文学社
春笋文学社
新芽文学社
梦园文学社
希望文学社
晨曦文学社
春蕾文学社
春雨文学社
放飞文学社
心语文学社
摘星文学社
寒梦文学社
青青文学社
繁星文学社
雏鹰文学社
新蕾文学社
至善文学社
涂鸦文学社
飞扬文学社
启明文学社
树人文学社
扬帆文学社
绿园文学社
古曦文学社
寻梦文学社
腾飞文学社
翔鹰文学社
海棠文学社
踏海文学社
萌芽文学社
芳茵文学社
启航文学社
3个字的名字
小脚印文学社
小海螺文学社
墨香斋文学社
听雨轩文学社
海之韵文学社
博雅轩文学社
陶然居文学社
长青藤文学社
金镶玉文学社
七彩虹文学社
小海鸥文学社
尖尖角文学社
紫藤萝文学社
海怡墨文学社
群英苑文学社
点墨轩文学社
小雨点文学社
流星语文学社
4个字的名字
妙手偶得文学社
菁菁我语文学社
至善墨扬文学社
碧漠思涯文学社
清风竹韵文学社
青春烙印文学社
心灵驿站文学社
庭轩春竹文学社
七色阳光文学社
娇娥齐羞文学社
月沉关西文学社
文心小筑文学社
金镶古韵文学社
4,给文学社的起名字有什么意义
---------------------------------------------------------------
誓毋
恃舞
峙鹜
酾骛
---------------------------------------------------------------
文涯 墨迹 墨玉 采轩 遴选 凌轩 晨曦 新月 春江 心潮
索求 逸砚
清风阁 8点钟 无名草 凤箫声 文渊阁 心雨(语)轩 海墨轩
轻听风语 雨敲屋檐 荷韵清风 心海帆影 墨痕诗香 墨海扬波
---------------------------------------------------------------
晓月居 取晓风残月之意境 兼有破晓而出之新月的意思
逆芒 违逆陈规之希望曙光 如初日骄阳之火光
听雨楼 残风中飘逸之情思 戏雨中留连之不舍
舞墨轩 飞扬之意境 挥洒之写意
萱瑞堂 曹雪芹家正厅的匾额,萱草,吉瑞。比较大气。
拢墨轩 诸芳墨宝,皆拢于此
霁暖阁 雨后初晴,春风日暖,祝你们温馨和暖
苔花社 俗话说,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社虽小,却也争芳斗艳啊
振玉 温和而又不乏灵动
星月晨翼 月亮的柔和,而且这是刚创的文学社,就像一天的早晨,
带着翅膀冲向蓝天
依灵思 依照灵感思维
竹林墨色 思维在一片葱郁的绿色竹林中驰骋、飞扬,文字于墨色中凸显
弘毅 取《论语》 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
本人比较喜欢
清蓝轩 很棒的名字,清取其淡雅,清净又很安逸的意思.
蓝取其色泽,和它韵语海和天空的广阔.
轩是通常用于房间,书屋,还有学社的最文雅的字.
【销魂、欧雪、亚墨的创始人好强哦!~~~~这么好的名】
5,他日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出处和含义
原句应该是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出自于唐代黄巢的《题菊花》。含义: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青帝是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 原文: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白话译文: 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园菊花瑟瑟飘摇。花蕊花香充满寒意,蝴蝶蜜蜂难以到来。 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扩展资料: 赏析: 此诗采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力图主宰社会的豪迈思想。其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它展开了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大胆想象:一旦自己成为青帝(春神)就要让菊花与桃花在大好春光中开放,让菊花也同样享受到蕊暖香浓蜂蝶绕丛的欢乐。 这种对不公正“天道”的大胆否定和对理想中的美好世界的热烈憧憬,集中地反映出诗人超越封建文人价值观念的远见卓识和勇于掌握、改变自身命运的雄伟胆略。
6,他日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树开.出自哪里,整首诗是怎么样的?
这是黄巢>中的诗句
题菊花
年代:【唐】 作者:【黄巢】 体裁:【七绝】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884),曹州冤句(今山东省荷泽县西南)人,出生于盐商家庭,富有财产,本人也从事贩卖私盐的活动。他长于骑射,爱扶危救急;也爱读书,参加过进士考试,不中。黄巢不满于唐王朝的腐朽政治,875年响应王仙芝的起义,在冤句率众起义。王仙芝被杀后,黄巢继续战斗,号冲天大将军,深得人民群众拥护,880年攻陷长安,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年号“金统”。起义失败后,黄巢为叛徒所杀。
注释
【注释】:
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满院”极言其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显然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不偶。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
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不妨认为,这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
这里还有一个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还是“我为青帝”,取而代之?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区别。诗的作者说:“我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正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而这一点,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铁门槛。
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壮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学士表达自己胸襟抱负的各种豪言壮语都相形失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这是因为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合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
黄巢诗《不第后赋菊》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1],我花开后百花杀[2]。冲天香阵[3]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4]。
[注释]:
[1]九月八:古代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风俗。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2]杀:凋谢。[3]香阵:阵阵香气。[4]黄金甲:金黄色的铠甲,此指菊花的颜色。
[讲解]:
黄巢除了精通武艺外,也爱读书,能诗能文。他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考中。不过,科场的失利却使他有了另外的收获:那就是看到了考场的黑暗和吏制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考试不第后,却豪情倍增,借咏菊花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待到秋来九月八”,点明菊花开放的季节是在秋季。尤其是农历九月九日,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天亲友聚会、登高饮酒、欣赏菊花,正是菊花大展风姿、引人赞赏的日子。这种风俗在唐代特别盛行,比黄巢早140多年的孟浩然不是曾经与朋友约定“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吗?黄巢在这里特别强调了“九月八”这一天。用了“待到”二字,表示了坚定的信心:九月八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的。人们对重阳节也是盼望的,“待到”二字也起到了促使人们迎接这个佳节到来的作用,向人们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诗的第二句写菊花的威力:“我花开后百花杀”。百花的凋零与菊花的开放本没有必然的联系,在诗里却写成菊花一开百花就枯萎了,变成了因果关系,这正是强调了菊花的威力。唐代是崇尚牡丹的,把牡丹视为国花。据唐人李肇《国史补》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黄巢一反传统的观念,对菊花大加赞扬,你看,“我花开”与“百花杀”恰成为鲜明的对照,更显出菊花精神抖擞、威力极大。重阳,是菊花的节日。
诗的三、四两句描写重阳节的景象。
第三句写味,“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天香阵”。天,在封建社会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就连作为人间最高统治者的封建帝王,也只能称为“天子”。他父天母地,是奉上天之命来管理万民的。但菊花的香气却可以“冲天”;不仅“冲天”,还能充塞京城长安。一个“冲”、一个“透”,表现了菊花、从而也体现了诗人那种藐视天地的雄伟气魄。
第四句写色。如果第三句是传菊花的“神”,那么,第四句则是写菊花的“形”。“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身披黄金铠甲,屹立在飒飒西风之中,抗霜半寒,傲然怒放,这形象是何等英武!何等俊伟!况且,“满”城“尽”是,如同云霞,映照着天空;如同烈火,燃遍了长安!这里所歌咏、所塑造的,不是单独某一株菊花,而是菊花的“英雄群像”。
这首诗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划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当农民起义的“重阳佳节”到来之日,那些封建统治阶级威风扫地,不是如同那些“百花”一样凋零了吗?当浩浩荡荡的义军开进长安之后,那身着戎装的义军战士,不是象这满城菊花一样,金烂烂辉光耀目、威凛凛豪气冲天吗?这首菊花诗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英雄的颂歌。
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写了菊花的精神,也写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备;既写了菊花的香气冲天,又写了菊花的金甲满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鲜明。语言朴素,气魄宏伟,充满了使人振奋的鼓舞力量。
http://www.zhcedu.com.cn/zcjy/zcjyblog/more.asp?name=sch06&id=1952
7,他日我若为青帝,报于桃花一处开出自何处?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诗集
黄巢(?~884)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曹州冤句(今山东荷泽)人。举进士不第,公元875年率领数千人在曹州起义,878年继王仙芝死后被推为领袖,称冲天大将军。881年攻破唐朝京都长安,建立农民政权,国号大齐。但由于没有建立较稳固的根据地和未乘胜追歼残余势力,使敌人得以反扑。后因弹尽粮绝,被迫撤出长安,转战山东,884年在泰山狼虎谷战败自杀。诗三首,前两首借题菊花寄寓抒写自己傲世独立、冲天凌云之志,“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句都凝集着一股英雄之气,惊人心魄,不愧是揭竿而起的千古豪杰;最后一首《自题像》则是另一种风格,呈现给人的是“铁衣著尽著僧衣”、“独倚栏干看落晖”的一代儒将风采,令人钦慕。
8,‘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意思
意思是: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这句话出自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题菊花》。 全文: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翻译: 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园菊花瑟瑟飘摇。花蕊花香充满寒意,蝴蝶蜜蜂难以到来。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扩展资料: 黄巢《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是黄巢在起义前写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表达了农民起义领袖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唐末诗人林宽有诗云:“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黄巢正是能“解诗”的英雄之一。
9,他日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诗名:
题菊花
年代:唐 作者: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释
【注释】:
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满院”极言其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显然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不偶。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
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不妨认为,这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
这里还有一个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还是“我为青帝”,取而代之?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区别。诗的作者说:“我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正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而这一点,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铁门槛。
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壮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学士表达自己胸襟抱负的各种豪言壮语都相形失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这是因为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合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
10,''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出处?
唐朝未年黄巢写了首《题菊花》诗: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在这诗句中,梦想着自己能够成为掌管春天的仙神,可以使菊花与其他花都开在春天,不会受到冷落。唐乾符二年,黄巢跟着王仙芝起义。王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他死后,黄巢也称“冲天均平大将军”,想着能够均平富除恶邪。黄巢率军攻破唐王朝东都洛阳和京城长安时,秋毫无犯,是颇得人心的。据《旧唐书·黄巢传》所载:“既一朝有变,天下离心,巢之起也,人士从而附之”、“时巢众累年为盗,行伍不胜其富,遇穷民于路,争行施遗”。这些记叙了黄巢军队同情和救济穷人情景。黄巢的大将尚让在安抚市民就指出,说黄王同李家皇帝的根本区别是一爱百姓,一害百姓。黄巢的部下路上争先恐后地向周围的穷苦人民抛送钱财。
但是,当黄巢率大军攻克长安,来到唐王朝皇宫,登上太极殿,看到数千名宫女一齐下跪迎拜,口呼“黄王万岁”的时候,他已忘记了“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了,他仰天大笑着说:“今日之事殆天意欤!”
他当上了皇帝,国号大齐,改元金统,加号“承天广运启圣睿文宣武皇帝”,又封自己的妻子曹氏为“皇后”,并且学唐王朝的传统制度,登上大明宫的丹凤门向众人宣布赦令,得意洋洋地说他当皇帝是早有预兆的:“唐帝知朕起义,改元广明,以文字言之,唐已无天分矣:唐去丑口而安黄,天意令黄在唐下,乃黄家日月也。”他也学了耍弄一些天命预兆的文字把戏,用来说明天意要到他黄巢当皇了。
既然已经握权在手,黄巢的“fair”蒙面布也就很快揭了下来。
《旧唐书·黄巢传》记载,黄巢恨坊市百姓迎王师,而导致自己军队不利,乃下令屠城,把成年男人杀了个个干净,血流成河。
当年参加科举考试落榜后的黄巢,关于菊花还写了首诗《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或许这个才是真正的黄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