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的意思,“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
本文目录索引
- 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的意思是什么?
- 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的译文
- 3,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的意思
- 4,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什么意思
-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的意思是什么?
- 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的意思
-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意思是?
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的意思是什么?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注释】:笃志:志,意为“识”,此为强记之义。切问:问与切身有关的问题。译为: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这是孔子的教育人的方法。“博学而笃志”即“博学而强记”,再一次谈到它的重要性的问题。战国孔子“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渊源。此句出自《论语》。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正义曰;此章论好学近于仁也。博,广也。驾,厚也。志,识也。言广学而厚识之,使不忘。切问者,亲切问于己所学未悟之事,不泛滥问之也。近思者,思己历未能及之事,不远思也。若泛问所未学,远思所未达,则于所习者不精,所思者不解。仁者之性纯笃,今学者既能笃志近思,故曰仁在其中矣。
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的译文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解读:子夏说,一个人知识要渊博,但是知识越渊博思想越没有中心。 就是博学不一定有用,博学要笃志,有一个中心,意志坚定,借力人品,那么知识渊博,有如一颗好的种子,意志的坚定是肥料,培养出花和果来,内在没有一个中心,知识渊博,思想越危险,觉得样样都有道理,容易动摇,应该是真理只有一个,要把他找出来,所以要笃志。 “切问而近思”,切问就是经验多,多听多问。但要注意,中年人都体会得到,人生经验多了,结果容易走上两条路:灰心和怨恨。觉得自己几十年都上当,社会上没有真理,切问包括了经验,所以有了经验还要近思,要真正有思想学问,去体会人生经验就好了,近思有两个意义,一个是思想要有中心。一个是不要想得太虚太玄太高远,要切近的平实的思想。 子夏教育学生如果能做这两句话,那么孔子所标榜的“仁”这个学问的中心就有了。 才商聚评说: 在这个时代的创业者,能够把自己的事情安排对的人很少。越聪明的人,越容易有欲望,越不知道应该在哪个地方搁下那颗心。老是搁不在当下,老是这个项目也想做那个项目也想做,都想抓住,总喜欢心猿意马,做不到聚焦。导致做不出成绩烦躁而不宁, 所以没有志气的固不用说,就是自以为有志气,往往不是志气而是欲望。
3,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的意思
子夏说:“欲学识渊博就要专心一志,在学问、道德上要与人相互切磋、询问并且要知晓独立思考,有德行的人就会在这里面的人群中产生。” 拓展资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什么意思
意思是: 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扩展资料: 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讲的这段话,表明他们对“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符合于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 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该句出自《论语十二章》,原文节选如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孔子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扩展资料: 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七则见于《雍也》篇,第八,九则见于《述而》篇,第十,十一则见于《子罕》,第十二则见于《子张》,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的意思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处:《论语·子张》 扩展资料: 孔子的两个学生子游和子夏,在如何教授学生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而且争得比较激烈,不过,这其中并没有根本的不同,只是教育方法各有自己的路子。 孔子并不笼统反对博学强记,因为人类知识中的很多内容都需要认真记忆,不断巩固,并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接受新的知识。这一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也有某种借鉴作用。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意思是?
语出自《论语·子张第十九》,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题解:博,广也。驾,厚也。志,识也。言广学而厚识之,使不忘。切问者,亲切问于己所学未悟之事,不泛滥问之也。近思者,思己历未能及之事,不远思也。若泛问所未学,远思所未达,则于所习者不精,所思者不解。仁者之性纯笃,今学者既能笃志近思,故曰仁在其中矣。
译文: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春秋末晋国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一说卫国人。少孔子四十四岁,约生于公元前507年,卒年未详。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魏文候于公元前424年即位,则子夏卒年必于公元前424年之后,合享年九十多岁。《论语·先进十一》有一孔门弟子排行榜: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对孔子思想的传承和传播,孔门弟子中贡献最大者莫如曾子、子夏二人。
复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