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到底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索引
- 1,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到底是什么意思?
- 2,为什么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兼得了有什么后果?
- 3,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典故
- 4,为什么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有什么典故吗?
- 5,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是什么意思? 常听见人家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知道的请给解释下!
- 6,“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是什么意思?
- 7,微观经济学解释鱼和熊掌为什么不可兼得
- 8,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到底是什么意思?
1,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到底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指鱼和熊掌两样东西只能得一个,不能两全。 孟子的原话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求熊掌。” 他是用鱼与熊掌来比喻“生”与“义”的取舍关系:“生,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求义。” 扩展资料:关于不能两全的诗词还有 1、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2、忠孝不能两全: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不能两全,爱情与亲情有时不能两全 3、顾此失彼 参考资料: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百度百科
2,为什么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兼得了有什么后果?
1、"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句话不是说一定不能兼得,而是强调当如果不能兼得的时候,我们应当如何去从二者之间取舍。两者中也有好的东西不要拥有太多,不然就体现不出其价值所在,意在提醒人们在面对取舍时应该如何抉择。 2、成语“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出自孟子《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翻译: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我只能放弃鲜鱼而要熊掌。 扩展资料 《鱼我所欲也》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3,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典故
典故: 古代有一户人家因为要想得到熊掌,所以要去山上去打,然而他有想要得到鱼,所以要去水里去捞,但是这两者是不可能同时得到,所以才有了熊掌和鱼不能兼得的故事。 成语“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出自孟子《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译文 鱼是我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喜欢吃的;如果不能都吃,那么我舍弃鱼选择吃熊掌好了。 本意不是说二者必然不可兼得,而是强调当如果不能兼得的时候,我们应当如何取舍。 其中也有好的东西不要拥有太多,不然就体现不出其价值所在,就像一山不能容二虎,金字塔顶上永远是最稀少珍贵的,意在提醒人们在面对取舍时应该如何抉择。 扩展资料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 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汉族,东周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名家评伦 朱熹:“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四书章句集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鱼我所欲也
4,为什么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有什么典故吗?
要明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句话,首先你得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
所谓典故就是一个词汇或者一个句子是古代的人说出来的,大多数是古代文人写出来的东西,被后人经常引用。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本身就是典故,这个典故出自《孟子》,是孟子说的事情,他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
简单说就是舍身取义,就是保存好的东西,抛弃次要的东西。
5,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是什么意思? 常听见人家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知道的请给解释下!
成语“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出自孟子《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本意不是说二者必然不可兼得,而是强调当如果不能兼得的时候,我们应当如何取舍。 [1-2]
其中也有好的东西不要拥有太多,不然就体现不出其价值所在,就像一山不能容二虎,金字塔顶上永远是最稀少珍贵的,意在提醒人们在面对取舍时应该如何抉择。
6,“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是什么意思?
本意不是说二者必然不可兼得,而是强调当如果不能兼得的时候,我们应当如何取舍。 “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出自孟子《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其中也有好的东西不要拥有太多,不然就体现不出其价值所在,就像一山不能容二虎,金字塔顶上永远是最稀少珍贵的,意在提醒人们在面对取舍时应该如何抉择。 扩展资料《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 《告子》是《孟子》书中的篇目,分上、下两篇。 孟子与告子都是战国时人,孟子持性善论(人生来有向善的力量),告子持不善不恶说(即人生下来本无所谓善恶),《告子》以两人的论辩开头,集中阐述了孟子关于人性、道德及其相关理论。 今人常习惯性地将性善与性恶相对,事实上,持性恶论的是荀子,年代晚于孟子,本篇是孟子与告子的争论,不涉及荀子的性恶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7,微观经济学解释鱼和熊掌为什么不可兼得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原因是机会成本的存在。 鱼和熊掌这两样东西,如果必须要二选其一的话,那么选择了任意一个,就意味着需要付出代价放弃另外一个。放弃即意味着机会成本的产生。 机会成本是由选择产生的——一种经济资源往往具有多样用途,选择了一种用途,必然要丧失另一种用途的机会,后者可能带来的最大收益就成了前者的机会成本。 扩展资料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出自于孟子《鱼我所欲也》: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如下: 鱼是我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喜欢吃的;如果不能都吃,那么我舍弃鱼选择吃熊掌好了。生命是我所追求的,大义也是我所追求的,当这两种东西只能择其一时,那么我会舍弃生命而坚持大义。 虽然生命是我所追求的,但当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时,我绝不会选择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固然是我所厌恶的,但当还有比死亡更可恶的事发生时,即使面临灾祸我也不躲避。 如果人心里没有比生命更看重的东西,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中,又有哪一种是不可用的呢?同样的,如果人们认为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又有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可见,虽然生存的理念非常必要,但追求的时候我们也会有所禁忌;躲避灾祸的想法固然合理,但却不是做人做事要考虑的。所以说人们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人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这样的理念不只是圣贤才有,人人都有,不过圣贤能够不丢弃罢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机会成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8,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到底是什么意思?
成语“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出自孟子《鱼我所欲章》.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在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因此,放到《告子下》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1.因为要想得到熊掌要去山上去打,而要想得到鱼要去水里去捞,这两者不可能同时得到,所以熊掌和鱼不能兼得.
2.这句话的本意不是说二者必然不可兼得,而是强调当如果不能兼得的时候,我们应当如何取舍.
孟子的原话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求熊掌.” 他是用鱼与熊掌来比喻“生”与“义”的取舍关系:“生,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求义.”
所以,在不发生冲突的情况下鱼和熊掌应该说还是可以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