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精神活性物质又称为,新精神活性物质又称为什么?
本文目录索引
1,新精神活性物质又称为什么?
新精神活性物质,又称“策划药”或“实验室毒品”,是不法分子为逃避打击而对管制毒品进行化学结构修饰所得到的毒品类似物,具有与管制毒品相似或更强的兴奋、致幻、麻醉等效果。 截止2020年底,全球已出现新精神活性物质1047种,其中约450种为近5年新出现的种类。我国已累计发现新精神活性物质9大类317种,近3年新发现50余种。从2001迄今我国已列管188种新精神活性物质和整类芬太尼物质、整类合成大麻素物质。 合成大麻素类物质比大麻毒品更容易上瘾: 合成大麻素类物质价格低廉、隐蔽性强、不易检测,常备吸毒者作为传统毒品的替代品吸食,在国内滥用案件急剧增加,危害日益凸显。 根据介绍,该类物质危害严重,吸食会出现头晕、精神恍惚、致幻等反应,过量吸食会出现休克、窒息甚至猝死等情况,在新疆等滥用严重地区,已引发毒驾、故意伤害等危害公共安全事件,造成严重社会危害。 以上内容参考 环球网-国家禁毒办整类列管合成大麻素类物质
2,新精神活性物质又称为什么?
新精神活性物质,又称“策划药”或“实验室毒品”,是不法分子为逃避打击而对管制毒品进行化学结构修饰得到的毒品类似物,具有与管制毒品相似或更强的兴奋、致幻、麻醉等效果,已成为继传统毒品、合成毒品后全球流行的第三代毒品。 2009年至2017年期间,全球共报告了803种新精神活性物质,报告发现的国家和地区有100余个。目前在欧美等国滥用流行趋势明显,许多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毒理作用比海洛因、吗啡等传统毒品更强。 2015年10月1日,公安部、食药监局、卫计委、国家禁毒办共同发布实施《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办法》,一次性列管116种新精神活性物质。9月1日起,又有32种新精神活性物质被列管。至此,我国列管的新精神活性物质已达170种。 新精神活性物质被列入管制意味着什么?会产生什么直接影响?对此问题,公安部禁毒情报技术中心副处长、国家毒品实验室博士花镇东回应新京报记者,此次列管的32种物质中,有8种含有合成大麻素类物质,其吸食效果与大麻类似,“我们已经在娱乐场所发现有多种含有此类物质的娱乐制品,比如做成棍棒的‘小树枝’、巧克力、饼干,或者喷涂在烟丝上;包括在网上通过微商出售,发现的频率很高。如果发现的是之前没有列管的品种,对其进行处罚是没有法律依据的;而列入管制之后,再发现有贩卖、销售的行为,就可以进行严惩,从而保证民众健康。” 国家禁毒办副主任、公安部禁毒局副局长邓明也提到,通过一系列管控措施,管制的新精神活性物质非法生产和出口得到有效遏制。但是,新结构的非管制品种不断出现,境内外不法分子一旦发现某品种被列管,短时间内又会研制出新的非列管新精神活性物质;交易方式也更加多样,走私渠道更隐蔽。 此外,国内滥用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案例开始增多,除了氯胺酮滥用人群外,其他合成大麻素类、甲卡西酮类等新精神活性物质相继在广东、浙江、云南、新疆、内蒙古等多地娱乐场所发现。
3,新精神活性物质,又称为什么?
又称“策划药”或“实验室毒品”。 新精神活性物质在2013年《世界毒品报告》中首次被提出。联合国对它定义是,没有被联合国国际公约(包括《1961年麻醉品单一公约》和《1971年精神药物公约》)管制,但存在滥用,并会对公众健康造成危害的单一物质或混合物质。 新精神活性物质,是不法分子为逃避打击而对管制毒品进行化学结构修饰得到的毒品类似物。由于毒理作用比传统毒品更强、难于管控、善于伪装,使得它已成为继海洛因、冰毒之后的第三代毒品,在欧美、俄罗斯、日本等国家滥用流行趋势明显。 国家禁毒办宣布,从2017年7月1日起,将U-47700等4种物质列入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制品种增补目录。U-47700、MT-45、PMMA,这些对于普通人来说透着神秘的代号,对于制毒贩毒的“绝命毒师”们而言,却并不陌生。这些代号指的是一类新型毒品,更加准确的名字叫做“新精神活性物质”。 扩展资料: “在合成毒品依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同时,新精神活性物质又成为国际禁毒界必须面对的新难题。”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国毒品滥用防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时杰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新精神活性物质是一大类没有被国际公约所管制但对公众健康造成危害的具有精神活性作用的物质,包含合成大麻素、兴奋剂(苯乙胺、卡西酮、哌嗪等)、致幻剂或分离性致幻剂(氯胺酮及苯环利定)、镇静剂、色胺、氨基茚及芬太尼类合成阿片等。 据悉,新精神活性物质自2009年兴起以来,在全球迅速泛滥,且愈演愈烈,危害严重。据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预测,新精神活性物质将成为全球流行的第三代毒品,并将强力冲击以海洛因为代表的第一代毒品和以冰毒为代表的第二代毒品。 参考资料:人民网-新精神活性物质,你好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