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章士钊人物简介,章士钊是一个怎样的人?

本文目录索引

1,章士钊是一个怎样的人?

人物评价:长处在于文法谨严,论理充足,他从桐城派出来,又受了严复的影响不少;他又崇拜他家太炎,大概也逃不了他的影响。他的文章有章炳麟的谨严与修饰,而没有他的古僻;条理可比梁启超,而没有他的堆砌,他的文章与严复最接近。——胡适

人物简介:
章士钊(1881-1973),字行严,笔名黄中黄、青桐、秋桐,1881年3月20日生于湖南省善化县(今长沙市 )。
曾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段祺瑞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清末任上海《苏报》主笔。1911年后,曾任同济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农业学校校长,广东军政府秘书长,南北议和南方代表。新中国成立后为著名民主人士、学者、作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第二任馆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

章士钊是一个怎样的人?

2,有人可以介绍一下章士钊这个人么?谢谢!

章士钊是清代秀才,清末任上海《苏报》主笔。辛亥革命后曾历任广东军政府秘书长,在段祺瑞执政府中任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曾任大学教授、大学校长、律师等职,1949年为南京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政务院法制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

章士钊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政论家、政治活动家和学者,是一位经历和思想都十分丰富而又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他青年时期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入南京陆师学堂。后来退学到上海,加入蔡元培、章太炎等人主办的爱国学社,提倡走出书斋、身体力行的救国主张,开始从事革命活动。主持《苏报》起,章士钊先生便高举爱国旗帜,投身于反对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苏报》被清政府查封后,又与杨守仁、蔡元培、蔡锷等人在上海组织爱国协会,准备刺杀清政府要员。他曾得到过袁世凯的青


睐,袁的反动面目暴露后,他坚决南下参加了反袁行动,撰写了“讨袁檄文”。他做过段祺瑞政府的司法总长、教育总长,走过一段弯路,但他也曾应毛泽东的要求,募捐2万元巨款,资助过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章士钊先生在共产党人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前途和中华民族的希望,政治倾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朋友。1927年4月,李大钊同志在北京被奉系军阀逮捕,他四处奔走营救。1932年10月,陈独秀等人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他自动站出来为陈辩护。武昌起义胜利,章士钊从英国回国,对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给予了衷心的肯定和支持。解放战争后期,他作为“上海和平代表团”代表及南京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非正式代表,为国共合作奔走。1949年9月,他应中国共产党之邀参加开国大典,从此定居北京。“文化大革命”中,当造反派的矛头直指“刘邓司令部”时,他对国家前途充满忧虑,不顾个人安危上书主席,坦诚陈言,意欲力挽狂澜。晚年最为期盼的是祖国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为此,不顾93岁高龄只身前往香港为恢复同台湾的联系而奔忙,最终在香港病故,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大业作出最后的贡献。
章士钊又是一位才华横溢、学贯中西的学者和书法家,一生著作颇丰,在学术上有不少建树和成就。他极富个性和特色的政论文章,以其观点鲜明、逻辑严密、笔锋犀利而著称于世。其中,《政本》、《调和立国论》等,都是产生广泛影响的名篇。他的学术研究涉及政治学、法学、新闻学等很多领域,并撰写了好几部专著(《中等国文法》、《逻辑指要》等)。新中国成立后,他以七十五岁高龄、历时十载,完成了百万字的巨著《柳文指要》。章士钊早年书法王羲之《兰亭序》及黄庭坚风格,后参杨凝式和北魏书风。精于行楷及隶书,气质内敛而不露锋芒,醇正雍容。今年出版的《章士钊全集》收录了他一生的主要著作,包括专著、论文、通讯、评论、诗词、小说、译文、书信等,近500万字,共10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回答者:很Q的小童儿 - 魔法师 四级 4-15 08:26

章士钊,字行严,曾用笔名黄中黄、青桐、秋桐、等。学者爱国民主人士。1881年(清光绪七年)生于湖南善化县(今长沙市)。其父章锦曾在乡里为里正,后业中医。

章士钊幼读私塾,非常勤奋。1901年,离家赴武昌,寄读于两湖书院,在此认识了黄兴。次年3月考入南京陆师学堂。

1903年4月,拒俄运动发生,上海各学校学生罢课,章士钊不顾学堂总办俞明震劝阻,率陆师同学三十余人赴上海,加入蔡元培等人组织的军事民教育会,任军理教习。不久被聘为上海《苏报》主笔,经常发表激烈的革命言论,并因此结识了章太炎、张继、邹容,意气相投,结拜为异姓兄弟。四兄弟中,章太炎、张继、邹容均有鼓吹革命的书籍。于是章士钊将日本人宫崎寅藏所作《三十三年落花梦》编译成《大革命家孙逸仙》一书,将孙之别名“中山樵”与姓氏连在一起。于是1903年9月用黄中黄的笔名刊行,国内由此书而知重孙中山。1903年7月初,清政府查封了《苏报》,并先后逮捕了章术炎、邹容等七人。章士钊因得主办此案的江苏候补道、陆师学堂总办俞明震徇情,未予追究,侥幸得脱。于8月7日又与陈独秀、张继等人创办了《国民日报》,并继续激烈地鼓吹革命。

1903年11月,他与黄兴由上海赴长沙,酝酿华兴会的筹建工作。次年春,同杨守仁等在上海建立“爱国协会“,作为华兴会的外围组织,杨是会长,章为副会长。1904年8月,华兴会决定当年11月6日在长沙举行起义。章在上海余庆里密设机关,暗中接济。因事机不密,未经发动即遭失败。10月,黄兴赴上海,召集杨守仁、陈天华、章士钊、张继、杨度等人开会,准备在湖北、南京等地再举义旗。后因发华兴会在余庆里的机关遭破坏,张继和章士钊等十余人被捕,再起义的计划未能实现。章士钊等人经蔡锷托人营救,被关押四十余天后,得以保释。出狱诸人恐清吏再行深究,急急东渡日本。
中国社会活动家。字行严。湖南长沙人。清末任上海《苏报》主笔。1911年辛亥革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农业学校校长,广东军政府秘书长,南北议和南方代表。1924年任段祺瑞执政府司法总长。1925年兼署教育总长。曾参与镇压学生爱国运动,造成三一八惨案。他是甲寅派代表人物,所办《甲寅周刊》反对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1935~1936年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 兼法制委员会主席。抗日战争时期,历任第一、二、三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上海当律师。解放战争后期,曾同江庸、颜惠庆组成上海和平代表团进入解放区。1949年任南京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成员。同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法制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著有《柳文指要》等。1973年5月赴香港探亲,7月1日病卒。

3,参与五四运动的优秀人物

参加五四运动的人有, 陈独秀,蔡元培, 李大钊等。 陈独秀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 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创始人;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1920年初前往上海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后任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二、三大)、中央总书记(四、五大) 等职务,并任第一至五届中央委员。1927年7月离开中央。 1929年11月因就中东路事件发表不同意见而被开除党籍。1931年5月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1932年10月被国民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抗战爆发后,他于1937年8月出狱,先后住在武汉、重庆,最后长期居住于重庆(原属四川)江津。 1942年5月逝世。他是杰出的政论家,其政论文章汪洋恣肆、尖锐犀利,《敬告青年》等很多篇章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少有的、杰出的代表作。晚年进行的文字学研究,是极其重要的学术成果。主要著作收入《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陈独秀思想论稿》、《陈独秀著作选编》等。 蔡元培: 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 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7年参与发起“护国救党运动”,认为应当清党但反对杀人。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 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1933年,蔡元培倡议创建国立中央博物院,并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 李大钊: 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4,谁知道有关五四运动的英雄人物事迹?有加分

1、中学时代,黄一平就阅读《新青年》《向导》等进步书刊,受到新思潮的启蒙教育,参与组织“贺县中学学生会”,利用节假日组织同学到贺街、莲塘、八步、等地演说,派发革命传单,宣传反帝爱国思想,积极参加县城各校师生反帝爱国斗争中去。 1919年,五四运动席卷全国。黄一平还在学生时期就满腔热血地投入到反帝爱国的洪流中去,积极参加检查日货、抵制日货斗争。并参与学生群众的游行活动。 2、1919年,罗家伦在陈独秀、胡适支持下,与傅斯年、徐彦之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同年,当选为北京学生界代表,到上海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支持新文化运动。 在五四运动中,罗家伦亲笔起草了惟一的印刷传单《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并在5月26日的《每周评论》上第一次提出“五四运动”这个名词,一直沿用至今。

5,章太炎简介

章太炎于1869年1月12日出生于浙江杭州府余杭县东乡仓前镇一个末落的书香门第。初名学乘,后改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幼受祖父及外祖的民族主义熏陶,通过阅读《东华录》、《扬州十日记》等书,不满于满清的异族统治,奠定了贯穿其一生的华夷观念,并在后来与《春秋》的夷狄观以及西方的现代民族主义观点相结合,形成具有其个人特色的民族主义观。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

  1891年(光绪十七年),章太炎入杭州诂经精舍,师从俞樾、谭献等,关注经、子之学,初步确立对“今古文”界线的认识,此后几年陆续完成《膏兰室札记》、《春秋左传读》等。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章太炎曾为强学会捐款,与康有为、梁启超通信。

  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1900年剪辫发,立志革命。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触怒清廷,被捕入狱。1904年与蔡元培等合作,发起光复会。1906年出狱后,孙中山迎其至日本,
章太炎(7张)
参加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1911年上海光复后回国,主编《大共和日报》,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曾参加张謇统一党,散布“革命军兴,革命党消”言论。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参加讨袁,为袁禁锢,袁死后被释放。1917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1935年在苏州主持章氏国学讲习会,主编《制言》杂志。晚年愤日本侵略中国,曾赞助抗日救亡运动。


  早年接受西方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生物进化论,在他的著作中阐述了西方哲学、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新思想、新内容,主要表现在《訄书》中,认为“精气为物”“其智虑非气”;宣称“若夫天与上帝,则未尝有矣”,否定天命论说教。其思想又受佛教唯识宗和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影响。随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思想上渐趋颓唐。

  鲁迅笔下的章太炎先生,首先是一个革命者,其次才是一个大学问家。他张扬国粹,却坚决而激烈地反抗权威和反抗一切束缚。他的确是一个道德主义者,强调道德的力量,却反对社会对个人的压抑,主张个性的绝对自由。

  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均有成就。宣扬革命的诗文,影响很大,但文字古奥难解。所著《新方言》《文始》《小学答问》,上探语源,下明流变,颇多创获。关于儒学的著作有:《儒术新论》《订孔》等。

  一生著作颇多,约有400余万字。著述除刊入《章氏丛书》《续编》外,遗稿又刊入《章氏丛书三编》。

  章太炎
章氏丛书
是同盟会和辛亥革命的重要领袖之一。他与孙文既有过并肩奋战的岁月,也有过激烈争辩乃至分道扬镳的日子。孙文逝世,章太炎肯定“天生我公,为世铃铎……余岂好邮,好是谔谔。”既承认孙文首倡革命之功,又坦言彼此的分歧,是有话直说的诤友。孙文生前,他笔下已一再出现如下的字眼:“中山计划短浅,往往自败”,“中山天性褊狭”, “中山为人卤莽轻听”,“中山名为首领,专忌人才,此仆辈所以事事与之相左也。”


  章太炎先生是二十世纪民主主义革命先锋,是著名的经学大师,同时他还是成就卓著的中医文献学家,尤其对《伤寒论》文献之研究,至今鲜有出其右者。太炎先生于仲景里藉职官、《伤寒》版本流传、梁阮孝绪《七录》所载《辨伤寒》十卷与六朝本《伤寒论》、隋本《伤寒论》之传承关系、《张仲景方》十五卷与《金匮玉函经》八卷、《伤寒论》十卷之关系、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伤寒论》所据底本乃至《伤寒论》在临床辨证上之运用与药味加减与疗效之关系等等,皆有精湛论述。先生辨证,每多精思妙见,著有《章太炎先生论伤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