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为什么要说是“十年”呢?
本文目录索引
- 1,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为什么要说是“十年”呢?
- 2,为什么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 3,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是什么意思啊?有仇不报非君子又是什么意思啊?分别说明了君子的什么气质与魅力?谢谢
- 4,"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来源是什么?
- 5,君子报仇10年不晚,这句话是不是有点脑残?
- 6,“君子报仇十年未晚”这句话出自哪里,有没有原文(
- 7,为什么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1,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为什么要说是“十年”呢?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之所以要说是“十年”,是因为起于一个典故:当年范雎和魏齐都在魏国任职。魏齐怀疑范雎卖国,于是用鞭子抽打他,差点要了人命,后来范雎逃出生天,投奔了秦国。通过游说,借助秦王杀掉了魏齐,距离当年鞭打之辱整整十年。所以有了这一句“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魏齐在魏国担任相国一职,可谓春风得意。又一次魏王排遣他的门生范雎出使齐国,由于两国交好,而且范雎也有才能,很得齐王的赏识。 这个时候有人污蔑范雎私通卖国,魏齐想也没想就命人将范雎拖出去鞭打。范雎假装死去,逃过一劫。 逃出去的范雎九死一生,在内心里默默地记住了这笔仇恨,誓死要报。他于是出走秦国,利用秦国的势力为自己报仇。 功夫不负有心人,范雎在秦国很受秦昭王赏识。于是他像秦昭王进言魏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魏齐的存在,杀掉了他,魏国实力就会被削弱。 于是秦昭王率领大军兵临城下,只要讨魏齐的人头。魏王害怕,只能照做。无奈一代忠臣魏齐只因十年前的一个小小的失误被迫自杀。 范雎被鞭打那年是秦王三十六年,一雪前耻的那年是秦王四十六年,正好是十年,所以由十年的说法。这里的君子指的是范雎,意指要报仇雪恨之人。而这句话的意思是大丈夫报仇要坚韧不拔,学会忍耐。
2,为什么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说的是一个人要能忍隐,善于等待时机,因为合适的时机并不随处可捡,所以象报仇雪恨这种事,即便等待十年也不算晚。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解释:君子:泛指品德高尚的人。指有志之士报仇雪恨不必性急。等待时机再动手。
出处: 。范雎蔡泽列传记载,秦王三十六年,范雎被人陷害,魏齐疑他谋反,将他打的半死。于是范雎离开自己的家乡游说秦王。受大用。秦王四十六年,范雎杀掉魏齐。
春秋战国时期这样的例子很多,像孙膑与庞涓、范睢与魏齐,赵氏孤儿赵武与屠岸贾等等。
再如《左传》记载:
吴国打败越国,越王勾践求和,吴王夫差打算同意,伍子胥极力劝说,夫差没有听从。伍子胥从夫差那儿退出来说:“越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这话说的很明白,要用十年生育人口,聚集失散,还要用十年对这些人进行教育和训导。没有人报不了仇,有了人还要“教训”,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打仗,并且要具备打仗的本领。越国实际上正是这样做的,他们鼓励生育,制定了奖励政策,规定生一个男孩国家给一条狗,生一个女孩奖励一头猪,并将原来的一些十来岁的孩子拉到山中进行军事训练,做着报仇的准备。在会稽交战十三年后,趁着吴国北上中原争霸之际,越国对国内空虚的吴国发动了战争并打败了吴国。即便是这样,越国觉得还没有能力完全灭亡吴国,仍然和他们讲和。又过了九年,越国发动了第二次对吴战争并彻底灭了吴国,前后用了二十二年的时间,比伍子胥说的二十年还多了二年。
3,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是什么意思啊?有仇不报非君子又是什么意思啊?分别说明了君子的什么气质与魅力?谢谢
1、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释义:有志之士为了报仇雪恨不必性急,等待很久也不晚。说明了品德高尚的人为了报仇懂得忍耐,等待时机再动手。 这句话没有具体出处、作者和创作年代,是一句自古流传的谚语。但大概是由勾结卧薪尝胆的典故得来。 2、有仇不报非君子。 释义:有恩仇如果不进行报仇就不算是品德高尚的君子。说明了君子气质刚毅、不能忍受侮辱的气质。 这句话也是一句俗语,没有具体作者、创作年代和出处的信息。 扩展资料卧薪尝胆典故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hé lǘ)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阖闾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于是投降夫差,愿意带着妻子给夫差当牛做马,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 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而吴王夫差盲目力图争霸,丝毫不考虑民生疾苦。吴国已经是外强中干。 公元前473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的强势猛攻,最终战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卧薪尝胆
4,"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来源是什么?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来源是:说到逆袭,战国时期的范雎是骨灰级的大咖,在他的一生中,扳倒了三个牛的上天的人物,分别是 穰侯魏冉,宣太后芈月,战神白起。 范雎本是魏国人,年轻时到处打酱油,后来跟了魏国中大夫须贾。 有一次出使齐国,齐王很欣赏范雎,送了他很多东西,须贾知道后以为范雎出卖了魏国的情报。 回国后就向魏相魏齐举报,结果范雎惨遭毒打,魏齐以为他死了, 命人将范雎卷上席子扔进厕所。后来范雎逃生以后,改名为张禄来到秦国,并且被引荐给了秦昭王 后来秦昭王得益于范雎的出谋划策,使得秦昭王再次从芈月和魏冉的手中重夺王权,后来秦昭王将范雎的“远交近攻”的方针视为国策,范雎位居丞相。 后来秦国的兵锋直指魏国,魏王派人祈和,范雎点名就要魏齐的人头,后来逼的魏齐自杀身亡,终于报了当年之仇。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得来的。
5,君子报仇10年不晚,这句话是不是有点脑残?
十年不一定就是真的十年应该是一个虚数,你可以将这句话理解为君子报仇不在乎眼前,而是放在以后,不一定要十年,而只是以后。当然这句话是很值得玩味的,君子,道德品行高尚之人,这样的人回想着报仇吗?实际上这句话只是君子对自己说的一个安慰罢了,一方面要别人提防着度过以后,一方面告诉自己自己是一个君子,报仇这种事该放就放,这个时候的十年就是无限长的时间了,长到让君子忘记这种仇恨而去宽恕对方,因为宽恕本身就是最大的报复。
6,“君子报仇十年未晚”这句话出自哪里,有没有原文(
《范雎蔡泽列传》记载,秦王三十六年,范雎被人陷害,魏齐疑他谋反,将他打的半死。于是范雎离开自己的家乡游说秦王。受大用。秦王四十六年,范雎杀掉魏齐。
【范雎者,魏人也,字叔。游说诸侯,欲事魏王,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
须贾为魏昭王使於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故得此馈。令雎受其牛酒,还其金。既归,心怒雎,以告魏相。魏相,魏之诸公子,曰魏齐。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以惩後,令无妄言者。雎从箦中谓守者曰:“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守者乃请出弃箦中死人。魏齐醉,曰:“可矣。”范雎得出。後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名姓曰张禄。
... ...
范雎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雎已死久矣。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於秦。范雎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雎曰:“然。”须贾笑曰:“范叔有说於秦邪?”曰:“不也。雎前日得过於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须贾曰:“今叔何事?”范雎曰“臣为人庸赁。”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须贾因问曰:“秦相张君,公知之乎?吾闻幸於王,天下之事皆决於相君。今吾事之去留在张君。孺子岂有客习於相君者哉?”范雎曰:“主人翁习知之。唯雎亦得谒,雎请为见君於张君。”须贾曰:“吾马病,车轴折,非大车驷马,吾固不出。”范雎曰:“愿为君借大车驷马於主人翁。”
... ...
秦昭王闻魏齐在平原君所,欲为范雎必报其仇,乃详为好书遗平原君曰;“寡人闻君之高义,愿与君为布衣之友,君幸过寡人,寡人愿与君为十日之饮。”平原君畏秦,且以为然,而入秦见昭王。昭王与平原君饮数日,昭王谓平原君曰:“昔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范君亦寡人之叔父也。范君之仇在君之家,愿使人归取其头来;不然,吾不出君於关。”平原君曰:“贵而为交者,为贱也;富而为交者,为贫也。夫魏齐者,胜之友也,在,固不出也,今又不在臣所。”昭王乃遗赵王书曰:“王之弟在秦,范君之仇魏齐在平原君之家。王使人疾持其头来;不然,吾举兵而伐赵,又不出王之弟於关。”赵孝成王乃发卒围平原君家,急,魏齐夜亡出,见赵相虞卿。虞卿度赵王终不可说,乃解其相印,与魏齐亡,间行,念诸侯莫可以急抵者,乃复走大梁,欲因信陵君以走楚。信陵君闻之,畏秦,犹豫未肯见,曰:“虞卿何如人也?”时侯嬴在旁,曰:“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夫虞卿蹑屩檐簦,一见赵王,赐白璧一双,黄金百镒;再见,拜为上卿;三见,卒受相印,封万户侯。当此之时,天下争知之。夫魏齐穷困过虞卿,虞卿不敢重爵禄之尊,解相印,捐万户侯而间行。急士之穷而归公子,公子曰‘何如人’。人固不易知,知人亦未易也!”信陵君大惭,驾如野迎之。魏齐闻信陵君之初难见之,怒而自刭。赵王闻之,卒取其头予秦。秦昭王乃出平原君归赵。】
7,为什么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句话,是一句熟语,说的是一个人要能忍隐,善于等待时机,象报仇雪恨这种事,即便等待十年也不算晚。既然是熟语,就是大部分人会说能用,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不需要做过多解释。但这句话有两个问题还是需要搞明白:一是“君子”所指对象的演变;二是为什么是十年,而不是更少。 “君子”一词,现在指的是人格高尚的人,而在古代指的是地位高的人,即统治者和贵族男子。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关键在于经济社会方式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君子也由少数地位较高的人转变为群体更大的有才德的人。 在周代早期及以前,人大约分为五个等级:天子、诸侯、大夫、民、奴隶。天子管天管地,不管具体事儿,奴隶没有政治权利,民只管自己管不了别人,管地管人的只有诸侯和大夫,也就是君子。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士,他们有能力却不掌握国家的命脉,有奴隶土地用不着自己耕种。他们原本是一部分上不够天,下不着地的人,也就是介入贵族和民这个阶层的那一部分。如“士民”,是说士在民当中处于最高等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精英”,但还有句话叫做“士庶”,就是说虽然他们在民当中等级最高,但仍然摆脱不了庶民这个群体。这些人是不安分的人,也是积极要求变革,一心想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人。于是他们“头悬梁、锥刺股”苦读书然后游说君王,或者是仗剑天下建功立业。前者如苏秦张仪,更早的有商鞅吴起,晚一点的有毛遂李斯等;后者有孙膑庞涓白起等等,更有甚者如专诸荆轲之流也是此列中人。这些人一旦被“君子”们相中,马上就会得到高官厚禄,其中的佼佼者动辄就是上卿相国大将军。由于有了这样的示范作用,他们的群体越来越大,带来的是整个群体社会地位的必然提高。于是,他们从民当中分离了出来,进入了大夫阶层,这就有了“士大夫”一说。因此,整个社会不再是有限的那么几个君子,说不定你身边到处都是君子,那个不起眼的读书人,那个穿着破衣挎着佩剑到处游走的人,说不定明天就成了“君子”,这样一来,遍地都是君子,“君子”一词也就失去了它的本来意义。 再来说为什么“十年不晚”。 这需要把君子恢复到最早意义上来理解,也就是说,这个要报仇的君子是国君或者大夫。他们所结的仇可能是一个人的,也可能是一个较大的团体,无论是一个个人还是一个群体,要想报复,都需要依靠一个强有力的群体。换句话说,结仇是一个人对一个人,后果波及到一个群体甚至一个国家,报复也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就像伍子胥,杀他父兄的是楚平王,他要报仇,针对的却是整个楚国。这显然是他一个人不能办到的。要想达到目的,他只能依靠一个国家,于是出走吴国,并帮助公子光杀掉吴王僚,让后者登上了吴王之位。春秋战国时期这样的例子很多,像孙膑与庞涓、范睢与魏齐,赵氏孤儿赵武与屠岸贾等等。 还有就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仇恨,要想报复,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办到的事情,十年能够实现,一定是早的,绝对不算晚。像燕昭王报复齐国,用了二十八年。楚昭王执政时,国都城陷,宗庙被毁,父亲的尸体被人鞭辱,靠着秦国的力量恢复了王位,但到死也没有能力报仇。其他的如晋文公报复曹卫,用了十四年;赵氏孤儿赵武报仇十五年;伍子胥报仇十四年;孙膑从围魏救赵开始公开与庞涓为敌,到马陵杀死庞涓,仅报仇之路就走了十三年。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能报仇就是很难得的,不用说是十年。 好像还是没有说清楚十年的问题。君子的仇恨就是国家的仇恨,既然是国仇,需要用军队来报仇,这就需要一大批人来完成这件事。古代人以十五岁为成年人,只有成年人才能当兵打仗,参加这种国或者家族的报仇行动。君子的仇恨,往往是经过战争或者杀戮结下的,事件过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家族的青壮年男子往往会伤亡惨重,这种情况在古代不乏事例。楚国曾经何其强大,吴国攻进郢都,从此一蹶不振;魏国军队曾经所向无敌,马陵一役全军覆没,魏国从此没落,再也难显梁惠王时的辉煌;赵有良将廉颇,此后也不乏名将,曾经是山东六国抵御秦国的中坚和屏障,长平之战,秦国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赵国衰落,秦国向东进军再无障碍。所以,要想报仇,必须要等待下一代人成长起来,这是需要时间的。 究竟需要多少时间呢?结论是十年不晚!据《左传》记载,吴国打败越国,越王勾践求和,吴王夫差打算同意,伍子胥极力劝说,夫差没有听从。伍子胥从夫差那儿退出来说:“越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这话说的很明白,要用十年生育人口,聚集失散,还要用十年对这些人进行教育和训导。没有人报不了仇,有了人还要“教训”,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打仗,并且要具备打仗的本领。越国实际上正是这样做的,他们鼓励生育,制定了奖励政策,规定生一个男孩国家给一条狗,生一个女孩奖励一头猪,并将原来的一些十来岁的孩子拉到山中进行军事训练,做着报仇的准备。在会稽交战十三年后,趁着吴国北上中原争霸之际,越国对国内空虚的吴国发动了战争并打败了吴国。即便是这样,越国觉得还没有能力完全灭亡吴国,仍然和他们讲和。又过了九年,越国发动了第二次对吴战争并彻底灭了吴国,前后用了二十二年的时间,比伍子胥说的二十年还多了二年。 总之,君子是指诸侯大夫这些有地位的人,这样的人要报仇,需要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大家族共同完成,所使用的往往是战争的形式。当一代青壮男子缺少,就需要下一代来完成,这个生聚的过程,不会少于十年。当社会进入到中央集权时期,君子所指由有地位的人转变为有才德的人,形式也由集团群体变为个人对个人,十年之期也转变为一种时机的选择,告诉人们的是要能够忍耐。在今天来说,这句话是否还有规劝的意思呢?当一个人时刻想着报仇的时候,拿这句话来劝说一下,不要始终被仇恨所笼罩,除此之外,可能还有其他很多事情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