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后一句

本文目录索引

1,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后一句是什么意思?

“人至察则无徒”,察,就是苛察。徒,即同类或伙伴的意思,现在就是指 “朋友”。 这引喻现实社会里,人太精明而过分苛察,就不能容人,就没有伙伴没有朋友。因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人的过错或性格上的差异。 原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 译文:水清到极点就没有鱼,人太苛求就没有伙伴,冠冕前悬垂着旒,用来遮蔽视线;以黄色丝绵塞住耳朵,用来降低听觉。 扩展资料 出自《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第三十五: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盖圣人之教化如此,欲其自得之;自得之,则敏且广矣。 水至清则无鱼,后人多用此告诫人们并指责人们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 哲学原理和矛盾原理: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水清适合鱼类生存,但是当清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反而不适合鱼生长了,所以向相反面转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后一句是什么意思?

2,“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什么意思?

释义: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出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 这句话一直被人们用作告诫人的方式和诫律。人太精明、太过计较得失、太完美可苛了,朋友就少,落地众叛亲离。 扩展资料人至察则无徒的代表人物:伯夷 伯夷是商末孤竹国人,殷商时期契的后代。伯夷为人十分清高,对人对己都以高标准严格要求。不屑于与诸侯朝臣中的恶人来往,后因对周武王在父亲丧期发动战争,以暴制暴取得的王位的行为感到不满,认为武王行为有辱“仁义”二字,遂不食周粟饥饿致死。孟子曾评论伯夷为人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孟子·公孙丑上

3,“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什么意思?

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出自: 《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第六十五。 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统絖塞耳,所以弇聪也。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释义: “古来帝王的冠冕上,垂挂着一串串的玉,正为着警惕自己,不可看得太明察了;用棉絮塞耳,是为着警惕自己,不可听得太精细了。所以水太清澈,就没有鱼还能生存下去;人太精明,就没有人跟你做伙伴了。” 扩展资料: “水至清则无鱼”居然成了一些贪官自甘堕落与贪污受贿的信条。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两千多年前的东方朔老先生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说的这句话居然害了不少贪官。本来,东方朔老先生这句话的本意是劝人要以宽容的精神待人处事,令其始料不及的是,不少贪官居然将其本意曲解,成了自甘堕落与贪污受贿的借口。 贪官将“水至清则无鱼”信奉为为官处世之道,自比为鱼,认为如果太过清廉就无法生存下去,开始是拿它自我安慰,继之成为贪污受贿的借口,久而久之也就成为自己为官的信条。 其实,与其说“水至清则无鱼”误了贪官,倒不如说是贪官自己害了自己。“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谆谆之言听而不闻,“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名言视而不见,把“水至清则无鱼”当信条完全是自甘堕落,怨不得别人,更怨不得“水至清则无鱼”。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但愿官员们能够正确理解,别再像余治平那样曲解,曲解“水至清则无鱼”只会害了自己,也害了家人。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人民网-“水至清则无鱼”误了多少卿卿性命?

4,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出自哪里?

百度 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察则无徒.出自于? 匿名 | 2013-09-13 | 分享 这句话出自于哪里?内在含义是什么 10分钟内有问必答前往下载 我来解答 推荐回答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俗话,最早出自《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意思是:水太清澈就没有鱼,人过分精明就没有朋友。水太清,没有杂质,自然也没有虾米,没有虾米,那也就是没有鱼生存的必备条件。另之,水太清,鱼没有躲藏地地方,自然也就无鱼。察,意为精明。人,太精明了,那也就没人敢与他做朋友。或许人在说不清、道不明的人情世故的海洋里,也只有随波逐流才能在社会中谋得一角天地。 热心网友 | 2013-09-14 47 5 相关问题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出自谁的诗?2 难道真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204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37 人至察则无徒是什么意思?168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什么意思?6 人至察则无徒,水至清则无鱼...什么意思.全句是什么15 水至清则无鱼、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什么意思?5 更多相关问题>> 用APP一键提问“水至清则...”的问题 回答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典故出处 班固《汉书》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诗》云:‘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所以日夜孳孳,敏行而不敢怠也。辟若鹡鸰,飞且鸣矣。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故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盖圣人教化如此,欲自得之;自得之,则敏且广矣。 “今世之处士,魁然无徒,廓然独居,上观许由,下察接舆,计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与义相扶,寡耦少徒,固其宜也,子何疑于我哉?若夫燕之用乐毅,秦之任李斯,郦食其之下齐,说行如流,曲从如环,所欲必得,功若丘山,海内定,国家安,是遇其时也,子又 ... 展开全部> 热心网友 | 2013-09-14 5 0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我最早是从《增广贤文》看到的 热心网友 | 2013-09-14 2 0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出自《汉书 东方朔》。 热心网友 | 2013-09-14 2 0 关于“水至清则无鱼”的更多知识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什么意思?1662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贱则无敌!981 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贱则无敌 什么意思560 水至清则无鱼 人之贱则无敌160 请给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这句话的完整翻译。41 求助关于"水至清则无鱼..."的问题 鳄鱼高高手的知道|退出|设置 电脑版|客户端|联系我们|反馈 2014 Baidu

5,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什么意思?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一、出处 《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第六十五 故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达诸民之情;既知其以生有习,然后民特从命也。故世举则民亲之,政均则民无怨。故君子莅民,不临以高,不道以远,不责民之所不能。今临之明王之成功,而民严而不迎也;道以数年之业,则民疾,疾者辟矣。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 统絖塞耳,所以弇聪也。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故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民有小罪,必以其善以赦其过,如死使之生,其善也,是以上下亲而不离。故惠者政之始也,政不正则不可教也,不习则民不可使也。 二、译文 所以,一个有学问有德行的人,在治理百姓时,不可以不知道百姓的本性,不可以不了解百姓的心理,知道了他们先天的情理和后天的习惯,百姓才能彻底的服从你的政令。所以说,国家治理得好,百姓便爱戴你;政治清明平和,百姓自然没有怨尤。 所以一个有学问有德行的人,在治理百姓时,理想不可要求太高,目标不可设得太远,不要责求百姓干能力做不到的事。如果你用古圣先王成功的理想,来要求百姓即时达到,恐怕百姓要敬而远之,不敢欢迎了。 你告诉他们长远未来的目标,百姓做得痛苦,当他们痛苦时,就要避开了。所以古来帝王的冠冕上,垂挂着一串串的玉,正为着警惕自己,不可看得太明察了;用棉絮塞耳,是为着警惕自己,不可听得太精细了。所以水太清澈,就没有鱼还能生存下去;人太精明,就没有人跟你做伙伴了。 所以把百姓邪枉的坏事改正过来,使他们自己心安理得;用宽大怀柔的办法引导百姓,使他们自己能寻求本身的完美;度量百姓的资秉,因材施教,使他们自己能找到前途。百姓偶然犯了小的过错,必要找出他的好处,来赦免他;如果要判死刑的,想法子让他活下去,这样他就会好了。 因此,上下就能打成一片,融成一体,而不相离了。所以仁惠是施政的先要,施政不当,就没法教导百姓,百姓未会学习,就不能驱使他们。 扩展资料作品简介 《大戴礼记》原有八十五篇,但今仅存三十九篇。其余的四十六篇,即第一篇至第三十八篇、第四十三篇至第四十五篇、第六十一篇、第八十二篇至第八十五篇,至迟在唐代已亡佚。尽管如此,它的史料价值和学术意义仍不可低估。 其中多数篇章记述从战国到汉代儒家学派的言论,是研究中国早期儒学的基本资料。《大戴礼记》当初和《小戴礼记》(即《礼记》)并行而传。但《小戴礼记》因得着郑玄作注而在唐代列为“经书”;《大戴礼记》却从此长期被冷落,多赖北周学者卢辩的注释得以流传。 至清代,《大戴礼记》方日益受到重视,陆续有学者进行整理研究。成绩卓著者,当推孔广森的《大戴礼记补注》和王聘珍的《大戴礼记解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