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的内容
本文目录索引
- 1,战时共产主义的内容
- 2, 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起到什么作用
- 4,战时共产主义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怎么理解?
- 5,寻找一些政治理论、时事政治、法律常识、公文写作、科技人文的知识!考试用.......
- 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何特点
- 7,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实物配给制是指什么,
- 8,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是什么?
1,战时共产主义的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
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生产企业实行监督;
商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分配:实行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新经济政策
农业:用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工业:大企业收归国有,对于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中小企业,可由本国资本家和外国资本经营;商业:恢复自由贸易;
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2, 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把国家经济转入战时轨道;劳动义务制,不劳动者不得食;实行严厉的余粮收集制,禁止私人买卖粮食。新经济政策:实行粮食税,农民纳税后剩余的粮食可以在市场上出售,交换所需的工业品和其它商品;帮助私人小工业、小商品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采取租让制,国家把无力经营或不擅长经营的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容许一定范围的贸易自由。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起到什么作用
积极作用:在战争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能将国家经济纳入战争轨道,使经济为战争服务,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进行战争,降低了国家的动员成本和协调成本。
消极作用:1、国家无条件地征收所有产出进行定量配给极大地挫伤了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导致怠工等现象的出现。2、定量配给制又极大地降低了国民的福利水平。3、造成商品经济极度萧条,社会经济水平倒退。
4,战时共产主义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怎么理解?
战时共产主义”体制的实质和经验教训 关于战时共产主义的实质,在学术界比较普遍的有两种观点。
第一,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是企图绕过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期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其主要根据是列宁后来在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所说过的一段话:“当时在某种程度上由于军事任务突然压来,由于共和国在帝国主义战争结束时似乎已经陷于绝境,由于这一些和其他一些情况,我们犯了错误。决定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这种观点虽然指出了战时共产主义的要害,但未能准确、具体概括出战时共产主义体制的核心是余粮征集制。而余粮征集制是以取消商业这个联系千百万私有者利市场的中间环节,取消商品交换而实行直接工农业之间、企事业之间的产品交换为其特征的。所以,认为战时共产主义的实质在于否定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余粮征集制确实是战时共产主义极其重要的内容,而否定商品货币的作用,经济实物化也确是战时共产主义的典型表现,但它们也不能全面概括战时共产主义体制,不仅在分配方面,而且在生产方面,尤其在管理方面的实质。
我们认为,战时共产主义体制的实质是在一个落后的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企图以建立高度集中的生产、分配和管理体制来实现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其主要内容是:在工业方面,加速推行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生产资料公有化基础上,建立以一长制为核心的、以行政命令方式为主的高度集中的总管理局制;在农业方面,采用余粮征集制,试图割断千百万小农和市场的联系,由国家直接实行工农业之间的产品交换;在分配方面,否定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调节的作用,推行经济实物化。
应当指出,战时共产主义的一些主要措施,在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中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它们保证了前线的胜利。这些作用着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手里集中全国所有的原料、物质和人力资源的储备,保证了红军日益增长的武器和军备供应;
2.建立了领导国家最重要的国民经济部门的各级苏维埃经济机构;
3.镇压了资产阶级公开的反抗,剥夺了其在生产和流通领域内的主要手段。剥削阶级及其残余在国内经济生活中已不起决定作用;
4.打击了富农利用手中余粮进行投机的活动,富农进一步被削弱,农民保住了从富农手中夺取的土地等革命胜利的果实;
5.完成了自己最主要的任务,即战胜了国外武装侵略者的进攻和平息了国内反革命分子的武装暴乱。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终于站住了脚,作为无产阶级专政基础的工农联盟经受住了考验。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然而,正如列宁指出,我们“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特别是在战时共产主义后期,当从战争转向和平建设时期之时,当布尔什维克党人试图把这些应付战争行之有效的措施固定化,制度化,向资本主义发起最后冲击,建立以高度集中为特征的管理体制以解决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时,战时共产主义体制遭到了失败。布哈林后来在总结这条路线失败的原因时指出:“这乃是我们关于向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某些荒谬见解的错误观念的破产,而这些见解和观念都与所谓的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有联系……”布哈林还指出:“如果说我们过去关于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想法是,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以后我们立即消灭市场,从而立即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和立即实行计划经济,那么在这里我们是错了。不是立即,而是通过排挤、战胜和改造一系列过渡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关系、货币、交易所、银行等等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
战时共产主义体制所带来的直接后果不仅表现在工农业生产的破坏,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石——工农联盟面临着破裂的危险。列宁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个情况,他说:“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遭到了严重的失败,这次失败比高尔察克、邓尼金或皮尔苏茨基使我们遭到的任何一次失败都要严重得多,重大得多,危险得多。这次失败表现在: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正反两方而的经验教训使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终于决定抛弃战时共产主义体制,转向新经济政策。苏维埃俄国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5,寻找一些政治理论、时事政治、法律常识、公文写作、科技人文的知识!考试用.......
这个2010年考试用时事政治半月谈了望资料有没有用
2010考试时事政治电子书(1011)--2010年11月1日更新
时事政治和测试更新2010年10月;《半月评论》更新2010年第20期;《了望时评》更新2010年第43期;半月谈时事和小测验更新2010年第20期;101个申论写作模板及范文资料主题,新增十七届五中全会专期更新。收集整理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期间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资料,内容分为“时事政治备考学习方法汇总”附录,以及“时政阅览部分”、“半月谈重大时事及小测试”、“时政测试部分”、“半月评论”、“了望时评”、“申论写作模板及范文”、“时政热点精选”、“历年党代会文件及政府工作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大事记”九部分,计80000多字、2000多道测试题。
可以上网搜索一下“2010考试时事政治电子书”的下载地址
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何特点
战时共产主义具体包括以下措施:
颁布余粮收集制法令,强制征收农民除维持生存量之外的所有粮食。 实行实物配给制,食物与商品集中计划配给。 所有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实施国有化,小工业企业则实行监督。 国家经营所有的外贸活动。 对工人采取严格的管理制度,罢工者即行枪决。 全国实施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政策的实质至今仍有争议,包括部分布尔什维克主义者在内一些人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唯一目即为夺取国内革命的胜利。但另有观点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领导人直接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一项尝试,并冀希望于通过的该政策实施使经济产量大幅攀升。
7,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实物配给制是指什么,
配给制是指社会主义国家在战时或物资匮乏条件下实行的一种经济体制。 配给制主要特点有: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不存在多样化形式,而是单一的国有化。大型工业企业、中小企业等一律由国家实行严格监督。 ②消费品分配,实行配给,其中一部分免费供应,禁止私人贸易。食品部门实行生产和分配的全面集中制;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之间不存在分配差别,在生活条件和报酬上人与人之间一律平均。 ③资源分配,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高度的集中管理,对工矿企业采用实物配给,生产资料无偿供应,产品直接上交,由中央直接分配;粮食由中央垄断。配给制的突出特点是平均主义,排斥商品货币关系。 战时共产主义亦称“军事共产主义”,是苏俄在1918—1921年实行的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为:进一步剥夺资产阶级,对小企业普遍实行国有化;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日用必需品的私人贸易,实行产品实物供应及主要消费品配给制; 取消货币和核算制,实行总管理局制,国家直接给每个企业制定产、供、销计划;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战时共产主义是在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爆发时期,为适应战争需要而采取的临时措施,对集中国内一切人力、物力,粉碎外国武装干涉,赢得国内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1920年底,苏俄开始进入经济恢复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再适应形势需要,改行新经济政策。 扩展资料: 战时共产主义的内容 ①国内贸易国有化。1918年11月21日,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关于组织一切产品、个人消费品及日用品的居民供应》的法令,规定:一切食品、个人消费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国家和合作社组织供应,取代私商。国家继粮食垄断制之后,这时开始对糖、茶、盐、火柴、布匹、鞋、肥皂等实行国家垄断。 ②余粮收集制。1919年1月11日,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国家在出产谷物的省份征粮办法》的命令,在全国各地实行了谷物和饲料的余粮收集制。征收数额由粮食部根据收成情况规定,原则是富农多征,中农少征,贫农不征。不按期完成的,其储粮一经发现,当即没收。 ③实物配给制。一切非农业人口都必须加入消费合作社(一度称消费公社),由合作社分配站按照工种定量配售食品及日用品。但其供应量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1920年开始逐渐改为免费供应,使工资实物化,货币工资失去实际意义。 ④劳动义务制。要求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参加劳动,并强迫剥削阶级分子参加体力劳动。强制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政府可以招募公民完成不同的社会工作,而不论其担任何种经常性工作。 ⑤全部工业国有化。大工业国有化是内战前就开始的,1918年6月正式颁布法令,加快了国有化速度。1920年11月29日,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决定,将拥有机械动力,工人在5人以上的,或没有机械动力,工人超过10人的私营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时共产主义
8,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是什么?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又称“军事共产主义”。苏维埃俄国在国内战争时期实行的一种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1918年夏,协约国帝国主义与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联合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起进攻,很快占领了苏俄大约3/4的国土,致使国内最重要的粮食和燃料来源被切断,40%的工厂因缺乏燃料而停工、停产,交通运输几近瘫痪,人民忍饥挨饿,苏维埃政权抵御侵略的物质后盾极其匮乏、脆弱,形势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苏维埃政府决定把国内一切工作都纳入战时轨道,制定并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基本内容有:①国内贸易国有化.1918年11月21日,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关于组织一切产品,个人消费品及日用品的居民供应》的法令.规定:一切食品,个人消费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国家和合作社组织供应,取代私商.国家继粮食垄断制之后,这时开始对糖,茶,盐,火柴,布匹,鞋,肥皂等实行国家垄断.②余粮收集制.1919年1月11日,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国家在出产谷物的省份征粮办法》的命令,在全国各地实行了谷物和饲料的余粮收集制.征收数额由粮食部根据收成情况规定,原则是富裕农民多征,中农少征,贫农不征.不按期完成的,其储粮一经发现,当即没收.③产品配给制.一切非农业人口都必须加入消费合作社(一度称消费公社),由合作社分配站按照工种定量配售食品及日用品.但其供应量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1920年开始逐渐改为免费供应,使工资实物化,货币工资失去实际意义.④劳动义务制.要求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参加劳动,并强迫剥削阶级分子参加体力劳动.强制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政府可以招募公民完成不同的社会工作,而不论其担任何种经常性工作.⑤全部工业国有化.大工业国有化是内战前就开始的,1918年6月正式颁布法令,加快了国有化速度.1920年11月29日,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决定,将拥有机械动力,工人在5人以上的,或没有机械动力,工人超过10人的私营企业,全部收归国有."战时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迫于战争和经济严重困难而实行的政策,它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经阶段.但在当时条件下,它保证了军民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对于击败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卫军起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