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是什么意思,春分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春分呢?
本文目录索引
1,春分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春分呢?
春分是指二十四节气之一,即太阳位于黄经0°(春分点)时。于公历3月20日或3月21日交节。春分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故春分也称“升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 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它不仅有天文学上的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 春分时,从理论上说,全球昼夜等长(参见晨昏蒙影)。春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各地夜渐长昼渐短。 春分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春分之后,北极附近开始极昼,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结束,极夜开始,范围渐大。春分一到,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此时也是早稻的播种期。 扩展资料: “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一个“分”字道出了昼夜、寒暑的界限。这时太阳黄经为0度,太阳的位置在赤道上方。农历书中记载“斗指壬为春分,约行周天,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两极除外),又当春之半,故名为春分。” 欧阳修对春分也曾有过一段精彩的描述:“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无论南方北方,春分节气都是春意融融的大好时节,我国的台湾省更是兰花盛开的时候。
2,春分三候都是什么意思
春分有三候:“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具体意思如下: 一候玄鸟至。根据古人的测定标准:“初候玄鸟至”,玄鸟就是燕子,属于季节性候鸟,春分时节北方天气变暖,在南方越冬的燕子又飞回北方,衔草含泥筑巢居住,又开始新一年的生活。 二候雷乃发声,雷鸣之后再过五日,看见闪电。虽说惊蛰有雷声,可是真正多雨的时节是在春分,这个时候天气转暖,雨水增多,空气潮湿,于是有二候“雷乃生”。 三候始电。由于雨量渐多,伴随着的是雷声和闪电。这时人们经常可以看见从云间凌空劈下的闪电,古代的文人们将这些自然现象想象成有生命的神仙,写进了作品中,于是在中国的文学上就出现了风师、雨伯、雷公、电母这些神仙的模型。伴随着此时节气开放的,是二十四花信风中的海棠、梨花和木兰花。 扩展资料 春分的起居养生: 春分时节,在大自然中阴阳各占一半,因此日常饮食方面要遵循阴阳平衡原则,保持机体功能的平衡协调稳定。 此外,春分时节气候十分适宜各种病菌的繁殖和传播,要注意经常打开门窗给房屋通风,在屋内种一些花草,提高空气质量和负离子浓度,对人体的健康和心理调适非常有利。
3,问下,地理意义上的春分是怎么定义的?
简单一点来记,你可以在脑中画一个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图来记住这个原理,方法如下:
3月21,翻地理书吧,3月21的时候,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所以是春分
然后太阳的直射点不断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的时候,就是夏至,6月22日,同时北半球会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会出现极夜现象。
接着太阳直射点不断向南移回,又回到赤道的时候,就是秋分了,9月23日左右。
最后太阳直射点不断向南移动,一直到南回归线,这个时候是11月22日左右,就是冬至,这个时候南半球是极昼,北半球是极夜。
ps:其实还可以联系生活来想,为什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的时候就是春分和秋分?因为热量缘故,你在北半球生活,当太阳直射点在赤道的时候太阳传输的热量是不是比不上太阳在北回归线传输的热量多嘛。南半球同理。
还有,要是记不住具体日期,你可以这样记:夏、冬“至”的日期都是22号,只有春分和秋分不一样,一个是21一个是23,由于春天来得比秋天早,所以春分是21号,秋分是23号。
根本不用看那些超级深奥的原理。地理要联系生活。
纯手打,忘采纳。
4,怎样判断地理图示中什么是春分日,冬至日,秋分日,夏至日
据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1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1天为夏至,最长的1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到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24节气的概念。
在古代,1年分为12个月纪,每个月纪有2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后人就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24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5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4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3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零摄氏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5,春分的传统含义是什么?
每年公历3月20日左右,太阳位于黄经0°(春分点)时,为春分。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几乎昼夜等长(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的折射与晨昏蒙影)。 古时又称春分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明史·历一》说:“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所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至于中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古代黄河流域与之相应的物候现象为“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见《农桑通诀》)。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地区农谚:“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干金。”春分亦是传统节日。在周代,春分有祭日仪式。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春分日,民并种戒火草于屋上。有鸟如乌,先鸡而鸣,架架格格,民候此鸟则入田,以为候。”明代山东淄川于是日栽植树木,作春酒,酿酷。《文水县志》载:“春分日,酿酒拌酷,移花接木。” 中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春分在中国古历中的记载为:“春分前三日,太阳入赤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