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什么时候冬至,冬至什么时候

本文目录索引

1,冬至什么时候

2020年的12月21号。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二十四节气”原以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确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廿四节气有着密切关系。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北斗七星会指向不同的方位,也因此成为上古时代人们判断季节节气变化的依据,即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规律。 在传统文化中,干支时间与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为起点,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立春为岁首。当斗柄指向正北的“子”位时为冬至节气。

冬至什么时候

2,冬至是什么时候

每年公历12月21或22或23日 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是时年八节之一,古时民间有在“八节”拜神祭祖的习俗。 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在我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至今仍延续冬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扩展资料: 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的祭祖节日。冬至是时年八节之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传统,以示孝敬、不忘本。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 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灵,供品主要有三牲饭菜、三茶五酒等。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又被称为“亚岁”、“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古时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这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冬至

3,什么时候是冬至日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黑夜会慢慢变短;南半球接近这一年的黄昏,北半球接近下一年的早晨。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老福州图说冬至旧俗 节前理发做“米时”粿(3张)”。冬至并非一年最冷的一天,人们所说的“进九”之后,还有一个月才是一年里最冷的时间(即翌年1月8日—1月18日交节)。中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冬至前是大雪(12月7-9日交节),冬至后是小寒(翌年1月4-6日交节),冬至是12月21日至12月23日交节。

4,冬天有什么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

一、冬至 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23日,俗称“冬节”“长至节”或“亚岁”等,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 古时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这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祖等习俗,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广东人冬至吃烧腊与姜饭,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潮汕一带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所以,客家人冬至酿酒已成为习俗。 二、除夕 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 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 三、春节 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亦为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春节期间贴年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风土人情的不同,细微处又各有其特色。春节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 四、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五、腊八节 即是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即是吃腊八粥)的习俗。相传十二月初八这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腊八”一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称为“腊日”,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冬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除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宵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腊八节

5,冬至的日期是每年的12月几日或几日?

冬至日一般都在公历的12月21日或12月23日之间。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而2020年的冬至在12月21日。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扩展资料: 冬至的饮食 1、羊肉汤 每到冬至各地吃羊肉,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温补羊肉被视为冬天进补佳,选。对于老百姓来说,吃羊肉是冬季进补御寒的主要方法之一。中、医上讲究“四季五补”,其中冬季“滋补”是时宜进补方法。冬至吃羊肉是为御寒滋补。 2、汤圆 冬至汤圆,又称冬节丸、冬至团等。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潮汕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之说,其中“冬节圆”就是汤圆了。冬至吃汤圆,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便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6,冬至是每年的12月21号吗?

冬至不是每年的12月21号,冬至节是每年公历的十二月二十一号到十二月二十三号之间,并不是就是在十二月二十一号,不是那么固定在那一天。 冬至日中的“至”可以理解为“最”或“极”的意思。冬至日的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270度,处于北半球的我国白天时间最短,黑夜时间最长,影子的长度最长的一天,得到的阳光照射也是最少的(比南半球约少50%)的一天。 而从这一天以后,一直到夏至日之间,我国的白天会越来越长,黑夜则会慢慢变短。正是由于每年12月22日前后这一天有这样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所以在天文历法先进的古代中国,古人们才把观察到的这一个天文现象叫做冬至日。 扩展资料: 在天文意义的气候特点上,冬至日的白昼虽短,但是冬至日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冬至前不会很冷,因地表尚有"积热",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后;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天文意义上的气候特点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 冬至这天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而南方大部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东北大地千里冰封,琼装玉琢;黄淮地区常常是银装素裹;江南地区冬作物仍继续生长;而冬至这天华南沿海的平均气温通常在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