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土著人,澳大利亚人主要人种是?
本文目录索引
1,澳大利亚人主要人种是?
白人。 2006年人口普查中,白人占92%,多数澳大利亚人的祖先是19、20世纪的英国移民,来自其他国家者也很多。 有37.13%的人自称为澳大利亚人,接着是英格兰裔澳大利亚人的31.65%、爱尔兰裔澳大利亚人9.08%、苏格兰裔澳大利亚人7.56%、意大利裔澳大利亚人4.29%、德裔澳大利亚人4.09%、华裔3.37%以及希腊裔1.84%。 扩展资料澳大利亚人口突破2400万,海外净移民成增长动力 据澳洲网报道,澳大利亚统计局2016年02月公布了该国人口多年来的变化趋势,以及新移民对人口多样性带来的贡献。数据显示,澳大利亚人口近日突破2400万大关,而海外移民对人口增长贡献巨大。 据报道,澳大利亚统计局人口统计主管贝达尔(Beidar Cho)指出,澳大利亚在1901年成为联邦国家,当时的人口为370万。澳大利亚花了整整58年时间,才突破了1000万人口。截至1964年,澳人口每隔4到5年增长100万人。 贝达尔表示,在2003年末,澳人口达到2000万,自那时起,每3年增长100万人。据最新的数据显示,2015年6月,在所有增长的澳人口中,海外净移民数就占了53%之多,而剩余的47%属于自然增长。 贝达尔还指出,自2006年起,海外净移民就成为澳每年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在2009年,移民对人口增长的贡献达到峰值,占人口增长总数的66%。 澳大利亚统计局的数据还揭示了人们定居地点的变化轨迹。1901年,澳大利亚仅有两个州的人口突破了100万。其中,新南威尔士州140万,维多利亚州120万。2015年,新州仍是澳大利亚人口最多的州,共有人口760万,紧随其后的维州有590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澳大利亚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澳大利亚人口突破2400万 海外净移民成增长动力
2,澳大利亚人是什么色人种
传统的澳大利亚土著人为棕色人种,英裔澳大利亚人为白种人,英裔澳大利亚人是澳大利亚人口占多数的民族,占全国人口的82%。 澳大利亚土著人是澳大利亚最早的居民,他们属游牧民族。澳大利亚土著人的基本外貌特征与巴布亚人相仿,通常为长颅型,深棕肤色,眉弓隆起,突颌厚唇,所不同的是澳大利亚土著人鼻子较为宽塌,头发多呈波浪形。澳洲土著人平均身高1.72米,属中等身高,身材一般比较粗壮。 英裔澳大利亚人属欧罗巴人种,通用英语文,属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多数信基督教,部分信天主教。主要由英国和爱尔兰移民的后裔结合而成。 扩展资料 澳大利亚棕色人种的特征 棕色人种包括澳大利亚土著人、美拉尼西亚人、巴布亚人和维达人(原始澳大利亚人)等支系。棕色人种是大洋洲、南亚次大陆和南洋群岛地区最早的居民。 澳大利亚人种在同其他三大人种相比,有着最粗壮的眉弓 ,通常为长颅型、黑色卷发、下颚粗大、突颌、巧克力色肤色、眼睛深棕色或者黑色 。 澳大利亚棕色人种的基本外貌特征与巴布亚人相仿,通常为长颅型,深棕肤色,眉弓隆起,突颌厚唇,所不同的是澳大利亚土著人鼻子较为宽塌,头发多呈波浪形。澳洲土著人平均身高1.72米,属中等身高,身材一般比较粗壮。
3,澳大利亚的原始居民是什么种人
1、澳大利亚的原始居民是棕色人种,也叫澳大利亚人种。
2、特征
澳大利亚地理人种肤色浓黑,发波状至卷曲状,身材细长、体毛中等至浓密、男子秃顶率高、并伴有小腿无毛现象。牙齿大、眉嵴高、下颌突出。B型血型出现率很低,N型血型出现率极高,无S型血型。无异常血红蛋白,无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症。
3、涵盖人群
澳大利亚人种包括澳大利亚、巴布亚、美拉尼西亚原著民、尼格利托,有时也指斯里兰卡、印度的维达人(Vedda)或者类似维达的人群。
4,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起源是什么?
在澳大利亚发现的人类化石及较早的人类骨骼明显地有两种类型,一类是骨骼粗壮、身材魁梧的人群,如科萨克、塔尔盖、莫斯吉尔、科阿沼泽等;另一类是骨骼较为细致、身材纤细的人,如凯洛、芒戈湖等。两者的文化也不相同。 澳大利亚的人类化石中年代最早的不过距今3万多年,以后可能会发现更早一些的人类化石,但不可能太早,应该不会比5万年多多少。因此,可以肯定,澳大利亚的土著人是由其他地区的早期人类迁入的。但对他们究竟来自何方这个问题,长时期来有着不同的意见。 1922年,人类学专家在分析爪哇发现的瓦贾克头骨性状时,就曾指出它与澳大利亚土著人的关系。1946年根据爪哇发现的特里尼尔和桑吉兰直立人化石以及昂栋头骨的性状,提出爪哇的材料与澳大利亚的人类化石和现代人有着明显的相似性,表明澳大利亚的现代人是由爪哇的直立人经昂栋、瓦贾克发展而来的,因为澳大利亚的塔尔盖、科休纳头骨等保留了一些类似猿人的原始的粗壮性状。但也有人认为爪哇的人类化石与澳大利亚的人类化石在形态上没有明显的联系。 伯塞尔在1949年、1967年和1977年一再倡导三次混合说。他根据现代人形态的变异,提出过去发生过形态上不同的人群,三次经过印度尼西亚到澳大利亚的理论。第一次为大洋洲小黑人,其来源地点不明;第二次为默雷伊人,其来源与阿伊努人有关;最后一次迁入的人群是以印度为其进化中心的卡彭塔里人。弗里德曼、洛弗格伦在1979年,索恩在1980年,提出两种来源的理论。他们认为,在澳洲曾经有过两次互不相干的迁移。一是南路,一批以粗大骨骼为代表的体格魁梧的人来自东南亚,可能从爪哇经过帝汶而进入澳大利亚西北部,然后沿西海岸南下;另一是北路,可能是从中国华南来的体态较为纤细(根据骨骼)的人群,经过印度支那、加里曼丹和新几内亚进入澳大利亚东北部,随后沿东海岸南下,其中一部分也许最后越过陆桥而到达塔斯马尼亚。这两批不同来源的人群互相混杂,产生了现代澳洲土著人,其形态介于这两种祖先类型之间。 对澳大利亚近邻地区发现的人类化石的形态分析,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起源。 柳江头骨是在我国南方形成中的蒙古人种的最早代表,同时其许多性状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蒙古人种与澳大利亚人种之间。 爪哇的瓦贾克头骨,一方面有一些性状与澳大利亚土著人相似,如明显的齿槽突颌,鼻腔下缘不明显,头骨壁很厚,牙齿巨大等;另一方面又有一些与蒙古人种相似的性状,如宽阔和平扁的面部,平扁而不凹陷的鼻根等。但瓦贾克头骨的年代一直未能确定。最初从其石化程度判断,认为可能属更新世晚期;后来得知骨的成分以及同相关动物群的对比,表明其年代较晚,可能属全新世。 菲律宾塔邦洞发现的头骨,一方面具有与澳大利亚土著人相似的一些性状,如额骨长,眶间宽度小,眶上脊部分盟显前突等;另一方面又与周口店的山顶洞101号头骨有相似的性状,如很发达的眉间区和宽阔的眶上沟等。 加里曼丹的尼亚头骨和新几内亚的艾塔普头骨也有类似的情况。 从以上所作的比较中,表明柳江人、瓦贾克人、塔邦人、尼亚人和艾塔普人是蒙古人种与澳大利亚人种之间的过渡型,这也暗示,存在着原始人类从我国华南地区逐渐迁徙到澳洲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