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凌烟阁24功臣排名第一位的是谁

本文目录索引

1,凌烟阁24功臣排名第一位的是谁

赵国公长孙无忌。 武德九年(626年),长孙无忌参与发动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居功甚伟。贞观元年,曾担任尚书右仆射,贞观二年初回家避嫌,直到贞观末才复出。贞观十一年(637年)奉命与房玄龄等修《贞观律》。 贞观十七年,图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长孙无忌虚衔为司空,群臣之首,故居第一。长孙无忌身为外戚,善避嫌疑,贞观时期在家赋闲将近二十年。贞观二十二年,长孙无忌在执掌朝政二十多年的贞观首辅房玄龄病危之际,接替了朝廷政务。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 扩展资料 凌烟阁24功臣是: 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勣和秦琼。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唐朝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为纪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而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比例皆真人大小,画像均面北而立,唐太宗时常前往怀旧。阁中分为三层:最内一层所画为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中间一层所画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

凌烟阁24功臣排名第一位的是谁

2,唐朝凌烟阁24功臣都有谁

▪ 赵国公长孙无忌
▪ 河间王李孝恭
▪ 莱国公杜如晦
▪ 郑国公魏征
▪ 梁国公房玄龄
▪ 申国公高士廉
▪ 鄂国公尉迟敬德
▪ 卫国公李靖
▪ 宋国公萧瑀
▪ 褒国公段志玄
▪ 夔国公刘弘基
▪ 蒋国公屈突通
▪ 勋国公殷开山
▪ 谯国公柴绍
▪ 邳国公长孙顺德
▪ 郧国公张亮
▪ 陈国公侯君集
▪ 郯国公张公瑾
▪ 鲁国公程咬金
▪ 永兴公虞世南
▪ 邢国公刘政会
▪ 莒国公唐俭
▪ 英国公李勣
▪ 胡国公秦叔宝

3,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都是谁?他们的结局是怎样的?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唐朝贞观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而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分别是:长孙无忌 ( 赵国公) , 李孝恭 ( 河间郡王) , 杜如晦 ( 莱国公) , 魏征 ( 郑国公), 房玄龄 ( 梁国公) , 高士廉 ( 申国公) , 尉迟恭 ( 鄂国公) , 李靖 ( 卫国公), 萧瑀 ( 宋国公) , 段志玄 ( 褒国公) , 刘弘基 ( 夔国公) , 屈突通 ( 蒋国公), 殷开山 ( 勋国公) , 柴绍 ( 谯国公) , 长孙顺德 ( 邳国公) , 张亮 ( 郧国公), 侯君集 ( 陈国公) , 张公瑾 ( 郯国公) , 程知节 ( 卢国公) , 虞世南 ( 永兴县子), 刘政会 ( 邢国公) , 唐俭 ( 莒国公) , 李勣 ( 英国公) , 秦琼 ( 胡国公)。 1、房玄龄 房玄龄,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唐初齐州人,房彦谦之子。贞观二十二年七月廿四癸卯日,房玄龄病逝,谥文昭。永徽三年,玄龄次子遗爱与其妻高阳公主被指谋反,遗爱被处死,公主赐自尽,诸子被发配流放到岭表。玄龄嗣子遗直也被连累,被贬为铜陵尉。房玄龄配享太庙的待遇也因而被停止。 2、虞世南 永兴文懿公虞世南,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贞观十二年卒,年八十一,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配葬昭陵。贞观十七年,绘像凌烟阁。 3、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字机辅,河南洛阳人。先世乃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后遭武氏以谋反罪 名诬陷,全宗族或杀或流放,长孙无忌本人遭流放至黔州,不久被迫自缢。 4、李孝恭 李孝恭,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唐朝宗室,大将。贞观十四年,李孝恭暴病而死,时年五十岁。 5、杜如晦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贞观四年,杜如晦病重,李世民亲自去他家中探望,抚之流泪,在他咽气前超升其子杜构为尚舍奉御。即使皇帝如此贵重其人,杜如晦仍旧抗不过疾病之侵,死时年仅四十六。 6、尉迟恭 尉迟恭,字敬德,朔州鄯阳人。唐高宗显庆三年二月去世,享年74岁,李治亲为他“举哀”,在京五品以上官员前去哀悼。 7、魏征 魏征,字玄成,钜鹿郡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贞观十七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 葬礼从简。 同年入凌烟阁。 8、李靖 李靖,字药师,原名药师,汉族,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出生于官宦之家,唐初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军事理论家。 贞观二十三年四月二十三日,李靖溘然逝去,享年七十九岁。 9、刘政会 刘政会,汉族,滑州胙城(今河南滑县)人。贞观九年卒,谥曰襄。 10、萧瑀 萧瑀,字时文 ,萧皇后的弟弟。 贞观二十一年,萧瑀病死,年七十四。宫廷太常上谥曰"肃",太宗认为萧瑀性多猜贰,刚忌太过,最后谥曰"贞褊公",册赠司空,陪葬唐高祖陵。 11、段志玄 段志玄,汉族,唐初齐州临淄(今济南市)人。贞观十六年病卒,赠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陪葬昭陵。 12、刘弘基 刘弘基少时落拓不羁,好侠仗义,不事家产。高宗永微元年病死,年六十九,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襄,陪葬昭陵。 13、屈突通 屈突通,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数民族,屈突氏,隋末唐初大将贞观二年,屈突通病逝,享年七十二岁。唐太宗痛惜良久,赠予尚书右仆射,谥忠。 14、殷开山 殷开山,名崤,以字行,京兆鄂 (今陕西 鄂县)人。为隋太谷长。 从讨王世充,进爵国公,征刘黑闼时病卒。诏赠右仆射,谥曰节。 15、柴绍 柴绍,字嗣昌,汉族,晋州临汾(今山西临汾)人, 贞观十二年柴绍病重,唐太宗亲自前去探望。不久,柴绍去世,赠荆州都督,谥号襄。 16、长孙顺德 长孙顺德是李世民文德皇后的族叔贞观年间,长孙顺德居官贪婪,几次被削爵,最后病发身死。李世民仍念旧情旧功,赠荆州都督,谥曰襄。 17、李勣 英国贞武公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汉族,唐初名将,与李靖并称,被封为英国公。总章二年十二月初三戊申日,李勣卒,享年七十六岁,唐高宗辍朝七日,赠李勣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陪葬昭陵。 18、张亮 张亮早年以务农为业,后投靠瓦岗,隶属于徐世绩部下,随徐世绩降唐。贞观二十年,张亮被告谋反,斩于西市。 19、侯君集 侯君集,唐初大臣。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县)人。他跟随李世民征战多年,屡立战功,尤其是协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夺取帝位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后因参与皇太子李承乾谋杀魏王李泰的活动,被唐太宗处斩。 20、张公谨 张公谨,字弘慎,汉族,魏州繁水人,唐朝初期政治人物和军事将领,曾在唐与- 厥的战争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另外,在玄武门之变中辅佐了日后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在襄州都督任上,张公谨病死,时年仅三十九。 21、程咬金 程咬金,别名程知节、程义贞、阿丑,唐朝开国元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665年2月27日,程咬金在怀德里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谥号襄公,追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 22、唐俭 唐俭,字茂约,汉族,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俭生于乱世之北周大象元年,卒于唐高宗显庆元年,经历三朝五帝,年近八旬而逝,可称当时官场的老寿星。 23、秦琼 秦琼,字叔宝,隋末唐初名将,封爵翼国公(死后追改胡国公),因常年征战,秦琼也时常病痛缠身,于贞观十二年病死,追赠徐州都督。 24、高士廉 高士廉名俭,字士廉,以字行,汉族,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唐代开国功臣,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高劢之子。 高士廉为人谨慎缜密,表奏皇帝的草稿一概焚毁,不使左右知晓。贞观二十一年病死,时年七十二。

4,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及排名

1.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
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兄,自幼与李世民友善,李渊太原起兵后投靠李世民。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尤其在玄武门之变中起主谋作用。终身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李世民去世后,受遗命辅佐唐高宗。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而失宠,后来被诬陷谋反,自杀。

2.司空、扬州都督、河间元王李孝恭
其父为李渊堂弟,李渊起兵后,他负责经略巴蜀。得李靖之助,灭萧铣、辅公祏,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战功几可与李世民分庭抗礼。李世民登基后,退出权力中心,以歌舞美人自娱。贞观十四年,暴病身亡。

3.司空、莱国成公杜如晦
李世民主要幕僚。李渊攻克长安时投靠李世民,得房玄龄推荐而受李世民重用,为十八学士之首。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贞观年间与房玄龄共掌朝政,但于贞观四年病故,年仅四十六岁。其死深为李世民痛惜,死后极尽哀荣。

4.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魏征
原为李密谋士,后随李密降唐,为唐朝招降李世绩。窦建德进攻河北时被俘,窦灭亡后重回唐朝,隶太子建成麾下。玄武门之变后,归顺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无不言,以进谏著称。终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说贞观之前辅佐之功以房玄龄第一,贞观之后以魏征第一。贞观十六年病故。

5.司空、梁国公房玄龄
李世民主要幕僚,善于谋略。李渊起兵后派李世民进攻渭北,受温彦博推荐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李世民登基后论功行赏,被比为汉之萧何。贞观年间负责行政,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出征高丽时被委以留守重任。贞观二十三年病故。

6.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高士廉
李世民长孙后、长孙无忌的亲舅舅,二人之父早死,实际由高士廉抚养。高对李世民极为器重,以至主动将长孙后许配给李世民。因得罪杨广,被发配岭南,随后中原大乱,被隔绝在外,直到李靖灭萧铣南巡时才得以回归。其人善行政、文学,为李世民心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

7.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恭
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得以稳固地位,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角色,亲手杀死齐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拥立之功第一。突厥倾国进犯时以骑兵迎击取胜,为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础。天下安定后无用武之地,晚年闭门不出,最终得享天年。

8.特进、卫国公李靖
是“使功不如使过”的典型,曾试图揭发李渊谋反,因此几乎被李渊处死,幸而为李世民所救。后来戴罪立功,协助李孝恭经营巴蜀、灭萧铣、辅公祏,被李渊评价为“萧、辅之膏肓”。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负责抵御突厥,成功地消灭突厥政权,战功无人可及。后来又挂帅出征,消灭吐谷浑势力。因军事能力过高遭人疑忌,屡次被诬告谋反,为免嫌疑,主动退休闭门不出,直到老死。

9.特进、宋国公萧瑀
隋炀帝萧后之弟,以外戚为隋炀帝重臣。因反对出征高丽,被贬为河池郡守,到任后受薛举进攻,奋力抵御。李渊起兵后,归附唐朝,善行政,终生为李渊重用。李世民即位后,因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从不“改过自新”。后来李世民评价其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10.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忠壮公段志玄
李渊在太原时的旧部,首义功臣。参加李唐历次重要战役,以勇武著名。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拒绝建成、元吉的拉拢,忠于李世民,并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其人治军严谨,李世民评价为“周亚夫无以加焉”。贞观十六年病故。

11.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刘弘基
游侠,隋炀帝征高丽时,因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太原起兵时,与长孙顺德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途中于霍邑之战阵斩隋主将宋老生,攻克长安后被评为战功第一。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力尽被擒,李世民灭薛氏后获救。又在刘武周进攻太原时战败被俘,侥幸自己逃回,随后配合李世民在介休歼灭宋金刚。因唐朝与突厥关系恶化,常年驻守北边抵御突厥。贞观年间曾随李世民征高丽。唐高宗时病故。

12.尚书左仆射、蒋忠公屈突通
原为隋朝大将,历仕杨坚、杨广,战功赫赫。杨广南巡江都,委以镇守都城长安的重任。李渊起兵后进攻长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战,力尽后自杀未遂,最终投降李渊,被封为兵部尚书。后参与唐朝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尤其灭王世充被评为战功第一。后被委派镇守洛阳,于贞观元年病故。

13.陕东道行台右仆射、郧节公殷开山
李渊旧部,太原起兵时投奔李渊,参与进攻长安。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与刘文静一同被追究责任,贬为庶民。后随李世民灭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在进攻刘黑闼时,得病身亡,是凌烟阁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个。

14.荆州都督、谯襄公柴绍
李渊之婿,娶平阳公主。李渊起兵时身在长安,侥幸逃脱追捕前往太原。参与攻克长安、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战役。贞观年间作为主将消灭最后一位反王梁师都。贞观十二年病故。

15.荆州都督、邳襄公长孙顺德
李世民长孙后之叔,外戚。隋炀帝出兵高丽时,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与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时,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此后功劳不显。玄武门之变充当打手角色。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贬官而已,病故。

16.洛州都督、郧国公张亮
原为李密部下,隶属李世绩,随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龄、李世绩推荐入李世民幕府。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派其到洛阳招募私党,被元吉告发而下狱,张拒不招供掩护了李世民,因而有功。贞观年间,因善于行政而颇得信任,又揭发侯君集谋反、随征高丽而立功。但其后因好巫术而逐渐名声败坏,贞观二十年被告谋反,受诛。

17.光禄大夫、吏部尚书、陈国公侯君集
李世民心腹,常年担任其幕僚。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贞观年间,担任李靖副将击败吐谷浑,又任主将击灭高昌。回朝后因私吞高昌战利品而被弹劾,为此怀恨在心。李世民诸子争当太子的斗争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图谋杀李世民拥立承乾,事泄被杀。

18.左骁卫大将军、郯襄公张公谨
原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荐进入李世民幕府。因参与玄武门之变的谋划而得到赏识,又在事变时充当主要打手,功劳很大。李世民登基后,以其为李靖副将抵御突厥,协助李靖灭亡突厥。次年病故,仅三十九岁。

19.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
本名程咬金,原为瓦岗军勇将,李密失败后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秦叔宝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时出征贺鲁,屠杀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后病故。

20.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
隋朝奸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学著称。宇文化及江都兵变后被裹胁北返,宇文被灭后归窦建德,窦死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尽心辅佐李世民,被评价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病故。

21.户部尚书、渝襄公刘政会
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的老部下,随李渊起兵,首义功臣。此后负责留守太原,刘武周进攻时被俘。忠心不屈,还找机会打探刘武周军情秘报李渊。刘武周灭亡后获救。曾担任刑部尚书,贞观九年病故。

22.光禄大夫、户部尚书、莒国公唐俭
唐家与李家均为北齐大臣,有世交之谊,唐俭亦与李渊为友。参与李渊太原起兵的策划,为首义功臣。最大功劳是揭发独孤怀恩谋反,被特赐免死罪一次。贞观初年负责与突厥外交事宜,被李靖“谋害”,竟奇迹般逃生。后来任民部尚书,因怠于政事贬官。唐高宗年间病故。

23.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英国公徐世绩
原为瓦岗军大将,少年从翟让起兵,翟死后跟随李密。李密降唐后成为独立势力,但仍坚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渊称为“纯臣”。遭窦建德进攻后,因父亲被窦擒为人质不得已投降。密谋暗杀窦重归唐朝,但未能成功,侥幸逃走。随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又担任主将灭徐元朗,随李孝恭灭辅公祏。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与李靖一起灭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负责唐朝北边防御,多次击败薛延陀势力,又随李世民进攻高丽。李世民死后辅佐唐高宗,被委以军事,担任主将再次出征高丽,终于将高丽灭亡。唐高宗重画其形象于凌烟阁。灭高丽后次年病逝。

24.徐州都督、胡壮公秦叔宝
本为张须陀部下勇将,张死后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为瓦岗军大将。在李密与宇文化及童山之战中立下大功。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程知节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每战必冲锋在先。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后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贞观十二年病故。

5,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指哪些人?

贞观十七年(643年),为怀念当初一起打江山的功臣,唐太宗命阎立本在凌烟阁画二十四位功臣画像,他们是: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和秦琼。文臣武将都以能被绘入凌烟阁图画为荣,凌烟阁功臣成为唐代豪杰功成名就的标志。由于凌烟阁功臣多为武将,所以李贺有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6,凌烟阁24功臣排名第一位的是谁?

凌烟阁24功臣排名第一位的是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唐朝初期政治家,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为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文德皇后同母兄。 自幼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聪明鉴悟,雅有武略,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进而结为姻亲。晋阳起兵后,前往谒见投效,跟随唐太宗征战四方,成为心腹谋臣,封上党县公,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 扩展资料: 凌烟阁功臣图系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春,唐太宗李世民为褒彰长孙无忌、魏徵、尉迟敬德等开国元勋,亲自作赞,诏令褚遂良题阁,由画家阎立本绘制完成。因而成为集初唐文采、书法和绘画最高成就的三绝之作。为历代史学家所称道。同时,这种褒崇勋德的传统,由此继往开来,延续至今。 由于凌烟阁毁于战乱,二十四功臣图仅见于史学家和诗人的描写之中,而无图像可稽考。现存仅有宋人游师雄刻石残片四幅,无法辩识 ,清代虽有苏州刘源重刻版画,但与唐风相去甚远。 以从事于文物题材画创作见长的蔡昌林先生,充分发挥其博物馆学者的资源优势,在两年多时间里,参阅了大量的文献史料和文物图像, 走访和考察了与之相关的古迹遗存,并运用互联网,从国际范围遍访名家,考证史实,正本清源,精心创作,使之成为唐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和西安旅游新亮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孙无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7,凌烟阁24功臣排名第一位的是谁?

长孙无忌 ( 赵国公 ) ? 李孝恭 ( 河间郡王 ) ? 杜如晦 ( 莱国公 ) ? 魏征 ( 郑国公 ) ? 房玄龄 ( 梁国公 ) ? 高士廉 ( 申国公 ) ? 尉迟恭 ( 鄂国公 ) ? 李靖 ( 卫国公 ) ? 萧瑀 ( 宋国公 ) ? 段志玄 ( 褒国公 ) ? 刘弘基 ( 夔国公 ) ? 屈突通 ( 蒋国公 ) ? 殷开山 ( 勋国公 ) ? 柴绍 ( 谯国公 ) ? 长孙顺德 ( 邳国公 ) ? 张亮 ( 郧国公 ) ? 侯君集 ( 陈国公 ) ? 张公瑾 ( 郯国公 ) ? 程知节 ( 卢国公 ) ? 虞世南 ( 永兴县子 ) ? 刘政会 ( 邢国公 ) ? 唐俭 ( 莒国公 ) ? 李绩 ( 英国公 ) ? 秦琼 ( 胡国公 ) 以上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第一的是长孙无忌

8,唐朝的二十四功臣为何秦琼排在最后?

看过电视剧《隋唐英雄》《隋唐演义》的人都会对秦琼有一个很好的印象,高大帅气,英勇有头脑,可以说是协助李世民成就霸业的一个好手,但是实际上,秦琼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里面排行只是最后,这是因为凌烟阁功臣是李世民根本本人的意愿来排名的,当然是对自己贡献比较大,和自己关系比较好的人,排名更靠前一些,而秦琼,显然能力并没有那么大,只是在小说和电视剧中,被美化了许多。 一、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根据功劳排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在李世民上位之后,他为了纪念那些和他一起打天下,开创太平盛世的功臣,才有了这二十四功臣的排名。但是并不完全是根本我们所理解的功臣来的,要知道,李渊才是开国功臣,但是李渊的老功臣尚且不能上榜,所以秦琼,没有排在前面,也是很有可能的了。 二、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主要是对李世民来说的。要知道,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李世民排出来的,那么对李世民贡献大的很,才可能会往前排一些。李世民是在玄武门兵变之后才上位的,而秦琼,通过对他的描述,我们不难看出,秦琼是在玄武门兵变之前的功劳最大,所以相对李世民来说,秦琼给李渊建立的战功最多。而李世民则是通过玄武门兵变上位的,所以李世民会觉得,自己上位时期的功臣,真是真正的功臣。 三、秦琼并没有参与玄武门兵变。要知道,玄武门兵变秦琼并没有参加。也有一说,说是秦琼发现了李世民要叛变的迹象,本来是不同意要去举报的,但是后来并没有举报,当然也不可能参加。这些只是传言,历史没有记载,但是李世民却是没有很重视秦琼,这倒是真的。

9,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为什么长孙无忌排名第一?

唐朝著名诗人在《南园十三首·其五》中写道: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对于唐朝的文臣武将来说,能够成为凌烟阁中的功臣,无疑是梦寐以求的荣誉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唐朝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为纪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而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彼时,唐太宗李世民已经50多岁了,回忆起一生的风风雨雨,自然对跟随自己多年的手下非常感激,这才有了将这些唐朝功臣列入到凌烟阁的决定。 对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来说,排名如下: 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尉迟恭)、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程咬金)、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绩(徐茂公)、秦琼。 那么,问题来了,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长孙无忌凭什么排名第一?对此,在笔者看来,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长孙无忌和李世民既是布衣之交,也是姻亲 长孙无忌(?—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长孙无忌幼年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聪明鉴悟,雅有武略,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进而结为姻亲。长孙无忌和李世民结识的时候,双方虽然严格来说不是布衣,但是,当时的李世民还不是秦王,长孙无忌也不是唐朝功臣,双方都还没有取得什么成就。因此,此时的友谊无疑是相对纯粹的,可谓志同道合,一见如故。 除了较早建立的友谊,高士廉见李世民才华出众,便将甥女嫁给他,而这,意味着长孙无忌与李世民成为了姻亲。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册封长孙无忌的妹妹为皇后,诞下三子四女。由此,因为既是布衣之交,也是姻亲,所以长孙无忌和李世民之间的关系,自然要比其他人更加亲近。对比三国时期的刘备势力,如果李世民是刘备的话,那么长孙无忌就是关羽、张飞。而这,成为长孙无忌可以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的重要原因。 二、玄武门之变中,长孙无忌积极谋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玄武门之变中,秦王李世民击杀了太子李建成。不过,齐王李元吉差一点就杀了秦王李世民,在这个关键时刻,尉迟恭(尉迟敬德)赶到,不仅救了李世民,还成功击杀了齐王李元吉。因此,从这一点来看,尉迟恭(尉迟敬德)在玄武门之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就长孙无忌来说,之前的谋划作用,也是不可忽略。比如刘备打江山,离不开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但是,诸葛亮、庞统等谋士的作用,也是非常关键的。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中记载:无忌曰:“不从敬德之言,事今败矣。敬德等必不为王有,无忌亦当相随而去,不能复事大王矣!” 在玄武门之变前,秦王李世民犹豫不决,毕竟李建成是自己的兄弟。但是,在李世民犹豫不决的时候,长孙无忌果断劝谏,促使李世民逐渐坚定了发动兵变的决心。紧接着,李世民命令长孙无忌秘密地将房玄龄等人召回。在秦王李世民不方便出面的时候,长孙无忌成为李世民联系其他手下的重要桥梁。正是长孙无忌的积极谋划和前后奔波,帮助李世民成功除掉了李建成、李元吉。因此,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不仅长孙无忌,尉迟恭(尉迟敬德)等参与玄武门之变的功臣,很多都获得了相对靠前的排名。 三、长孙无忌的官职品级最高,理应排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 其实,就第三点原因,是建立在前两个原因之上的,正是因为长孙无忌和唐太宗李世民之间的亲密关系,加上参与了玄武门之变,促使长孙无忌获得唐朝最高品级的官职。贞观元年(627年),长孙无忌改任吏部尚书,并被定为功臣第一,进封齐国公,食实封一千三百户。贞观七年(633年),唐太宗册拜长孙无忌为司空。对此,长孙无忌再三推辞,不过,唐太宗李世民还是坚持授予长孙无忌司空一职。 在隋唐这一历史阶段,司空,位列三公,官职品级为正一品。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正一品的官职,已经是位极人臣了。比如在清朝时期,总督、巡抚等官职,都还没有达到正一品。因此,担任司空的长孙无忌,可以说是贞观年间的文臣武将之首了。作为对比的是,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授尉迟恭(尉迟敬德)开府仪同三司。在隋唐时期,开府仪同三司是从一品的官职,也即在官职品级上,尉迟恭(尉迟敬德)略微低于长孙无忌。至于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等人,在官职品级上,也无法和长孙无忌平起平坐。综上,长孙无忌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显然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