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曹魏五子良将,三国演义里魏国五子良将是哪五个?

本文目录索引

1,三国演义里魏国五子良将是哪五个?

辽(文远),张郃(俊艾),徐晃(公明),乐进(文谦),于禁(文则)。


以下是五子良将的历史生平,可见魏国五子良将个个都是能征惯战的好手。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三国魏名将。昔从属丁原、董卓、吕布。及吕布败亡,归曹操。辽随曹军征讨,战功累累。与关羽同解白马围,降昌豨于东海,攻袁尚于邺城,率先锋斩乌丸单于蹋顿于白狼山,又讨平梅成、陈兰等贼寇。曹操赤壁败退,独任张辽引李典、乐进等守合肥,以御孙权。后孙权引军入寇,张辽率队迎击,以八百之众袭孙权主力,使敌军十万退却,更差点活捉孙权,威震敌国,名威天下,为操拜为征东将军。曹丕践祚,仍令张辽守御孙权。黄初二年,张辽屯雍丘,染病。黄初三年,抱病退吴将吕范。辽病笃,卒于江都,谥刚侯。卒年五十四岁。

张郃是三国时期魏国名将,曹操部下“五子良将”之一,先从韩馥,后投袁绍,在与公孙瓒的交战中多有功劳。官渡之战时,张郃受郭图陷害,率众投降于曹操,得以重用,随曹操平定北方,远征乌桓,平马超,灭张鲁,多有战功。后来,张郃随夏侯渊驻守汉中,在夏侯渊被杀后暂代主帅,维持败兵。魏明帝时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张郃奉命救援陇右,在街亭大败蜀将马谡,导致诸葛亮撤兵;诸葛亮第四次时,张郃随司马懿前往相拒。后诸葛亮粮尽退兵,张郃追至木门,与诸葛亮军交战,被飞矢射中右膝而亡。


徐晃是曹操部下“五子良将”之一,原跟随杨奉,曾保护汉献帝东行,有功。后降于曹操,跟随曹操四处征战,于延津率兵击杀文丑,于官渡率兵截烧粮草,平马超时率先渡河,守汉中时大败蜀将陈式,多有战功。特别是在解樊城之围的战斗中,徐晃率军长驱之入,一举击退蜀军,立下了大功,受到曹操的赞扬。魏明帝时期,徐晃病逝。

于禁,魏国五良将之一。他最早随鲍信起兵,后来又一起归附曹操,被任为官军司马。从此跟随曹操四处征战。有一次曹操的青州兵四处抢劫,被于禁追杀后就去告发于禁叛变,恰好此时张绣叛变来攻,于禁就先扎下营寨才去见曹操,曹操问他怎么不先来解释,于禁认为分辩事小,退敌事大,曹操因此十分高兴,于是封他为益寿亭侯。后来败吕布,破袁绍,于禁与其它五良将都轮流任先锋官而表现活跃。还有一次曹操厌恶朱灵并想撤掉他的兵权,就派于禁去办,于禁手执文书仅带数十骑就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就是这样地令人畏惧,被迁至左将军。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包围曹仁,于禁去救援,但被水淹七军而被擒,于禁投降了敌人,而他手下的庞德却不屈被杀。后来关羽被孙权所破,于禁也就归属了吴国,直到黄初二年才被送回魏国,那时他都已经须发皆白,面容憔悴,泪流满面。曹丕就命他去拜见高陵(曹操的陵墓),因为陵中画有他屈膝降敌,庞德不屈的图画,所以于禁不久就羞愧发病而死,死后追谥为厉侯。

乐进,字文谦,阳平卫国人,三国时曹魏名将。最早投到曹操帐下,胆勇过人,随军多年,南征北讨,战功无数。赤壁之战后,曹操留乐进与张辽、李典屯于合肥,以当孙权。其时孙权入寇,双方对阵,乐进忽施突袭,一骑马一口刀,如一道电光,折贾华、宋谦之双戟,几乎擒得孙权。后来与吴将凌统鏖战,得曹休之助,本可取胜,却被吴将甘宁发箭所伤,退入军中调治伤势

三国演义里魏国五子良将是哪五个?

2,《三国演义》里魏国五子良将是哪五个?

《三国演义》里魏国五子良将是: 辽(文远),张郃(俊艾),徐晃(公明),乐进(文谦),于禁(文则)。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三国魏名将。昔从属丁原、董卓、吕布,及吕布败亡,归曹操。辽随曹军征讨,战功累累。 张郃是三国时期魏国名将,曹操部下“五子良将”之一,先从韩馥,后投袁绍,在与公孙瓒的交战中多有功劳。 徐晃是曹操部下“五子良将”之一,原跟随杨奉,曾保护汉献帝东行,有功。 于禁,魏国五良将之一。他最早随鲍信起兵,后来又一起归附曹操,被任为官军司马,从此跟随曹操四处征战。 乐进,字文谦,阳平卫国人,三国时曹魏名将,最早投到曹操帐下,胆勇过人,随军多年,南征北讨,战功无数。 三国演义里的五虎上将是: 五虎上将,是指罗贯中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中,蜀汉昭烈帝刘备麾下的五员猛将。 分别是: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 原文描写为“五虎大将”,后人惯称“五虎上将”。

3,三国时期魏国五子良将都有谁

“魏国五子良将”是指曹操手下的五位将军,即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个人,曹操在行军作战时,进攻时常常用这五个人为先锋,撤军时常用这个五个人断后。陈寿在撰写《三国志》时将这五个人列为一传,在进行总评时说:“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近现代以来人们开始将其合称为魏国五子良将,但子只是一个量词,“五子”意思就是说“这五个人”。

4,三国时期的曹魏五子良将都有谁呀?

陈寿《三国志》评道:“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张郃巧变为称,乐进以骁勇显名,张辽果敢沉稳,徐晃却以严谨著称。 附:戏作蜀之“五虎上将”与魏之“五子良将”比较: 魏之良将,五子为先,即:张辽(文远),张郃(隽义),徐晃(公明),乐进(文谦),于禁(文则); 刘备麾下五虎大将者:关羽(云长),张飞(翼德),赵云(子龙),马超(孟起),黄忠(汉升). 单从他们的字号来看:魏五子都跟”文”有关系,文远,文谦,文则是很直接的”文”,张郃的”艾”徐晃的”公明”都与文字有勾搭.五虎的字号几乎都跟”猛”字牵扯,云长在云上长,翼德二字看起来都觉得猛,龙,孟,升都与”猛”脱离不了干系.三国里以”德”为字的有曹孟德,刘玄德,张翼德,张飞是三个人中混的最差劲的所以叫翼德.马孟起因孟(德)而起. 再做个比较,魏五子似乎更适合领兵打仗,而五虎则适合阵前单挑.张辽800骑兵破东吴10万雄师,关羽却大意失荆州是很好的证据.张郃带兵更痹慌飞强应该没人否定,赵云多半是以保镖的身份出现,就只马超曾经让曹操割须弃袍,黄忠只有在被激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潜力,比不成乐进,于禁威风(虽然于曾降关羽,但是其识大体始终受人称赞的).蜀国的魏延颇有将才,可惜没能进五虎却最终由于诸葛的排挤落个叛将的名声,实在冤枉.关羽太傲,张飞过于霸道,马超降刘后失去武将风采,黄忠太老,赵云过于稳重.只能说蜀多武夫,曹魏多将才,所以蜀只经历60年被灭,最终统一天下的是曹魏,只可惜曹氏后几代太懦,江山落入司马手中. 魏五子的贡献总是多于五虎上将的.带兵打仗五虎不如五子,单挑五虎却可以称霸天下的. 其实蜀的五虎,正史可没这样说过,三国志是没有记载的,只是把这五个人放在一起作传,乃《关张马黄赵传》;但是魏的五个人,却是史实记载。 其实带兵打仗并不是智力游戏,怎么能完全靠脑子?蜀国的五虎,都属于能统兵的人物,能带兵杀敌,那就是很牛的了,像张辽这样智勇兼备的,徐晃勉强算一个,剩下的这些人都不太行。而且张辽也不是神,八百军士破十万大军,那百八人只是敢死队,后面好歹还有几千人(合肥守军七千多,多少能再分一点出来);“贼至乃发”,也确实是曹操定下的计谋(《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但是张辽本人的威名,确实建立了,而且他一向能征善战且多有智谋,所以列为第一也没问题。 后面就不好说了,谁都有自己的道理,但是我认为,蜀军五虎绝不是单纯的莽夫,带兵打仗都还算一套一套。说五虎只是武夫的,去看看《三国志》,这五个人都有善于打仗的记载。前面也说了,带兵打仗不是智力游戏。但是魏国五子,除了乐进只是冲锋陷阵的料,其他都是可为统帅的人物,整体来讲还是比五虎强。这个观点我绝对认同。 但是真正到了阵仗上,就不好说了,正史上,张郃确实在汉中败给张飞,夏侯渊也被老黄忠斩了,带兵打仗,除人谋之外,还有天时地利等多种因素,不是可以像咱们这样纸上谈兵的。 魏国之强,不在五子,而是因为曹操重视人才,不论出身。蜀汉早期也是这样,但是这个政权安定之后,因为是遵奉汉室正统,所以很多规矩就出来了,比如看重门第,所以蜀汉才灭亡。 说远了,就是一句话,单纯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5,曹魏五子良将各自最后的下场?

都死了。
什么五子良将?不知道是谁,历史上和演义上都没有这个说法。
曹魏的主要将领命运。
夏侯敦,征吕布失明,以后多为闲置和幕后工作,曹操死后不久病死。
夏侯渊,曹操委以西方重任,刘备二征汉中的时候,死于乱军之中,传说是被刘备杀死,但刘禅和姜维都不承认。演义的定军山是杜撰的。
曹仁,守荆州,乌林大战后,虽然曹仁丢了南郡,但是在荆州仍然有襄阳。虽然关羽猛烈进攻,但是在徐晃的帮助下,曹仁还是保住了曹军在荆州的最后一点土地。曹操死后亦病死。
曹洪,被曹丕削官,曹丕死后复职,6年后死。
典韦,征张绣时战死。
许褚,曹操保镖,后为曹丕重用。曹睿即位后病死。
所谓的五子良将,即张乐于张徐。
张辽,带兵征孙权,病死。
乐进,曹操死之前病死。
于禁,因曹丕挂其投降关羽画像,气死。
张颌,追击诸葛亮,被乱箭射死。
徐晃,曹丕时病死。
虽然三国志有此皆良将之说,但是除了威震一方的二曹二夏侯,许褚的位置也绝对比他们高。典韦早死,襄阳一战,庞德比于禁强得多。何况还有魏国还有李曼成等名将。所以,所谓的五子良将或者曹魏五虎将的说法基本不成立。

6,三国时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将是哪几位?

张辽,徐晃,张颌,于禁,乐进 。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将上述五人的列传合为一传,并在评论中说道:“时之良将,五子(指上述五人)为先。”后人因称五人为“五子良将”。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当初追随吕布,后来归顺曹操,是三国时候的著名大将。他使一把大刀,武功高强,又谋略过人,多次建立奇功。还有着武将少有的突出的语言才能。
在吕布手下时,其武勇多次让曹操吃了苦头。最后因为吕布目光短浅,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被曹操打败,张辽与吕布一同被曹操所俘虏。吕布贪生怕死,请刘备说情。刘备不肯,吕布骂骂咧咧个不停。张辽听到了,非常鄙夷吕布,在外大叫道:“吕布匹夫!死就死呗,有什么怕的!”曹操觉得这个人面熟,张辽说:“濮阳城中曾经相遇,怎么忘记了?”操笑曰:“你原来也记得!”辽曰:“只是可惜!”操曰:“可惜什么?”辽曰:“可惜当天的火不大,没有烧死你这国贼!”操大怒道:“你是我手下败将,怎么还敢侮辱我!”拔出剑来,要亲自杀死张辽。张辽一点也不害怕,伸出脖子在那里等着。刘备关羽都为张辽说情,曹操就扔了剑,亲自为张辽解开绳索,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他穿上,张辽很感激,就归顺了曹操。曹操封张辽为中郎将,赐爵关内侯。
归从曹操后,张辽随军征讨,在与袁绍父子的较量中,跟随曹操南征北战,东打西杀,成为曹操手下的著名大将,为剿灭袁氏集团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用“三罪”说劝服关羽,最终使关羽暂时投降了曹操。曹操待他如亲信,备加礼遇。
在赤壁大战中,曹操处境艰难,多亏张辽死命救护,最终化险为夷。
赤壁战后,曹操认为合肥是紧要之地,任命张辽为主将守卫合肥。后来孙权果然来进攻合肥,张辽率军迎击,大败孙权。太史慈有个同乡戈定,他的朋友后槽在张辽手下养马。因为后槽受到了责骂,对张辽怀恨在心。太史慈献计,利用后槽刺杀张辽,自己带兵在外接应,以报失败之仇。诸葛瑾(jin)劝止,孙权因为宋谦大将被打死,急要为他报仇,就听从了太史慈的计策。
戈定当日混在军中,进了合肥城,找到养马后槽,两个商议。后槽曰:“这地方离中军较远,夜间不容易过去,现在在草堆上放起一把火,你去前面呼反,城中兵乱,趁机刺杀张辽。”当晚,张辽得胜回城,犒赏(犒kao)三军,并且传令不许士兵解甲睡觉。左右有疑惑,张辽认为领兵打仗千万要注意不要胜骄败馁,要时刻做好准备。果然后寨火起,一片叫反声。张辽临危不乱,出帐上马,唤亲从十多人,站在路上观察。左右说:“喊声很急,可以去看看到底怎么回事。”张辽说:“怎么会全城都反?这是造反之人,故意惊动军心。”没一小会,李典把戈定和后槽抓过来。张辽讯问后,知道了详情,把两人立即斩了。这时城门外喊声大震。张辽说:“这是吴兵的外应,可将计就计。”让人在城门内放起一把火,众人都叫反,大开城门,放下吊桥,骗太史慈见城门大开,以为里面已经行动,挺枪纵马先冲进去。城上一声炮响,乱箭射下,太史慈急退,身中数箭。这次袭击又失败了,孙权不得不退兵,太史慈因病重没几天就去世了。
以后孙权又来进攻。先攻打皖城,张辽的救兵没来得及赶到,就失陷了。于是回到合肥,心中愁闷。正在这时,曹操派薛悌送来一个木匣,外边纸条上有曹操的亲笔:“贼来乃发。”这天报说孙权引十万大军,来攻合肥。张辽便打开匣子,里面说:“如果孙权兵至,张、李二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张辽分析后说:“曹操远征在外,吴兵以为一定会打败我们。我们应该先发兵迎击,奋力作战,打他个措手不及,使军心大定,只有这样才能守住城池。”李典平时就与张辽关系不是很好,听了张辽这番话,默不做声。乐进见李典不语,就说:“贼众我寡,难以迎敌,不如坚守。”张辽说:“你们俩私心太重,不顾及公事。我自己出去作战,与敌人决以死战。”李典被张坚决赴敌的精神所感动,捐弃前嫌,团结御敌。张辽作了周密部署。用诈降计诱孙权至逍遥津,张辽和李典从两路杀来,孙权大惊,差点将其活捉,十万吴兵在这场战役中折了大半。这一战杀得江南人人害怕;只要一说张辽大名,小孩晚上都不敢哭。在张辽的精心指挥下,以区区几千人破了敌军十万,可谓威震逍遥津,名扬天下。
因为屡立功勋,张辽多受赏赐提升。曹操死后,张辽又随曹丕征江东,被吴将丁奉用箭射中腰部,回营后不治身亡,一代名将就这样与世长辞了。
徐晃早年在郡里作小吏,因随杨奉镇压黄巾起义有功,被拜为骑都尉。
【192年】 王允和吕布谋杀了董卓,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攻破长安城,又杀王允等人。徐晃说杨奉护送汉献帝东入洛阳,杨奉接受了这个建议。汉献帝渡河至安邑时,封赏保驾有功人员,徐晃被封为都亭侯。
【196年】 汉献帝回到了洛阳,杨奉被拜为车骑将军,驻兵大梁。徐晃见韩暹和董承之间争斗日益加剧,就劝杨奉归附曹操,杨奉决定听从徐晃的建议。第二年,曹操保护着汉献帝要迁都许昌的时候,杨奉在韩暹的挑拨下又改变了主意,跟韩暹一起出兵去劫驾,在梁地被曹军杀得大败,徐晃则投奔了曹操。曹操分兵给徐晃,派其攻打卷、原武两地,获胜,被拜为裨将军;随曹操攻吕布,降吕布将领赵庶、李邹等;后又与史涣在河内斩杀眭固。
【200年】 徐晃随曹操击败了徐州的刘备,又随曹操击败颜良,攻克白马,进至延津,在此击败文丑,被拜为偏将军。徐晃与曹洪攻打祝臂,获胜。曹操又派徐晃和史涣带着几千骑兵共同攻打韩猛,在故市截烧其辎重。此战徐晃功劳最大,被封为都亭侯。
【204年】 曹操围攻邺城,又攻破了邯郸。易阳令韩范诈降而自守,曹操派徐晃前去攻打,徐晃兵临城下,给韩范写了封信,用箭射入城中,陈明利害,劝韩范投降。韩范被说服后改变主张,决定以全城投降。徐晃劝告曹操说:“如今袁谭、袁尚还没有被击败,没有攻下的城池都等待消息,如果今日灭了易阳,明日那些城池都会死命防守,河北就没有平定的那一天了。请求您招降易阳来给各城看,那样他们都会望风归顺。”曹操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很快地翦除邺城羽翼,攻克邺城,夺得翼州。随后徐晃又攻毛城,设伏兵大败袁军,攻破三屯。之后,徐晃又随曹操征讨袁谭以及平原叛贼,均大获全胜。
【207年】 徐晃随曹操北征乌桓,大败敌军,被为拜横野将军。
【208年】 徐晃随曹操南征,别屯樊城,攻中庐、临沮、宜城,又与满宠在汉津征讨关羽。后曹操在赤壁之战中为孙刘联军所败,曹操留徐晃与曹仁共守江陵,抵抗吴将周瑜的进攻。
【210年】 徐晃随夏侯渊去太原平叛,攻克大陵,斩其首领商曜。
【211年】 马超、韩遂在关右地区叛乱,曹操命徐晃屯守汾阴,以镇抚河东。曹操到达潼关后,担心无法顺利渡过黄河,于是问计于徐晃。徐晃说:“您已带大兵到此,而敌人不再分兵守卫蒲阪,可知他们缺乏谋略。请给我一支精兵,渡过蒲坂津,作为大军的先导,截断敌人的后路,就可抓住他们了。”曹操同意此举,派徐晃率四千精兵从蒲坂津乘虚渡过黄河,阵地尚未建成,敌人梁兴夜间率步骑五千余人攻徐晃,徐晃将其击走,曹军从此渡河,最终大破关中军。
【212年】 曹操派徐晃与夏侯渊平隃麋,和曹操会师于安定。曹操还邺后,又派徐晃与夏侯渊平鄜、夏阳余贼,斩杀梁兴,降三千余户。同年七月,徐晃随曹操征讨张鲁,因功升为平寇将军。此战中,徐晃解将军张顺之围,击陈福等三十余屯,皆破之。同月,曹操回邺,任夏侯渊为都护将军,督徐晃、张郃驻守阳平关。
【215年】 刘备进攻汉中。同年四月,蜀军进至阳平关,夏侯渊、张郃、徐晃等率军阻击。刘备派部将陈式等十余营袭击马鸣阁,企图切断曹军后方通道,被徐晃击败,蜀军自投山谷,死者甚多。曹操闻后,大喜,给了徐晃指挥军队的符节,并下令说:“此阁道是汉中的险要咽喉。刘备欲断绝西南与内地的联系,以取汉中,将军一举打乱了敌人的计划,真是太好了。”后来,夏侯渊阵亡,曹操亲到汉中,撤出了剩余的部队。
【216年】 曹操派徐晃协助曹仁征讨关羽,驻于宛县。正赶上汉水暴涨,于禁等全军覆没。关羽围曹仁于樊城,又在襄阳包围了吕常等几支部队。当时徐晃所部多为新兵,难以与关羽争锋,于是进至阳陵坡驻扎。曹操又派将军徐商、吕建等到徐晃那里,传令:“要等到兵马集结后,一起前进。”当时关羽前部屯偃城,徐晃佯筑长堑,示以将切断蜀军后路。蜀军惧被围,烧营撤走,徐晃军进据偃城,两面连营,渐向围城蜀军逼近,徐晃军营距关羽所围仅三丈。曹操又先后派殷署、朱盖等十二营兵进至偃城,悉归徐晃指挥。关羽军主力屯围头,另屯有四冢。徐晃以声东击西战术,扬言欲攻围头,却出其不意突袭四冢。关羽恐四冢有失,自率步骑五千出战,被徐晃击败。徐晃趁胜追击,冲入蜀军围内,蜀军大败,很多自投沔水而死。关羽遂撤围退走,樊城围解。曹操下令说:“敌人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我用兵三十余年,以及所听说过的古代善于用兵的人,没有能够这样长驱直入敌围的。况且樊、襄阳之围,胜过以前的莒、即墨之围,所以将军之功,胜过孙武、穰苴。”徐晃凯旋至摩陂,曹操亲自出营七里迎接徐晃,并设宴庆贺,慰劳徐晃。曹操举杯对徐晃说:“保全樊、襄阳,都是将军你的功劳。”徐晃治军严谨,令行禁止,当时诸军云集于摩陂,曹操案行诸营,不少士兵出阵围观,唯有徐晃部下军营整齐,将士驻阵不动。曹操叹到:“徐将军可谓有周亚夫之风啊!”
【220年】 曹操去世,曹丕即魏王位,封徐晃为右将军,进封逮乡侯。同年,曹丕称帝,又进封徐晃为杨侯,与征南将军夏侯尚在上庸攻打蜀将刘封,攻破其军。因徐晃镇守阳平关,故改封为阳平侯。
【226年】 曹丕去世,曹睿继位。吴国乘机派左将军诸葛瑾等攻襄阳,徐晃与司马懿击败诸葛瑾。徐晃因功增食邑200户,前后共计3100户。后徐晃得病,魏明帝亲自派人为他找寻药方。
【227年】 徐晃去世,谥曰壮侯,儿子徐盖继嗣。
于禁。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鲍信招合徒众,于禁附从起兵。

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领兖州牧,于禁与其党俱封为都伯,属将军王朗。王朗异之,向曹操推荐于禁之才可任大将。曹操召见于禁,拜军司马。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曹操使于禁领兵攻徐州广威,拔之,拜陷陈都尉。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跟从曹操讨吕布于濮阳,单独领兵攻破吕布二营于城南,又单独领兵攻破高雅于须昌。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跟从曹操攻寿张、定陶、离狐,围张超于雍丘,皆破之。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跟从曹操征黄巾刘辟、黄邵等,屯版梁。黄邵等夜袭太祖营,于禁率麾下击破之,斩刘辟黄邵等,尽降其众。迁平虏校尉。从围袁术将桥蕤于若县,斩桥蕤等四将。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跟从曹操至宛,招降张绣。张绣复叛,曹操与战不利,军败,还舞阴。这时军乱,各抄小路奔太祖,于禁独领所属数百人,且战且退,虽有死伤不相离。虏追稍缓,于禁徐整行队,鸣鼓而还。未至曹操所,道见十余人被创裸走,禁问其故,曰:“为青州兵所劫。”当初黄巾降后精锐被编成青州兵,曹操宽之,故敢因缘为略。于禁大怒,令其众曰:“青州兵同属曹公,而还为贼乎!”乃讨之。青州兵逃走向曹操告发。于禁见敌兵将至,先立营垒,没有时间见曹操。有的人对于禁说:“青州兵已告状,你赶快去申辩吧。”于禁曰:“今贼在后,很快就会追击至此,不先做准备,何以待敌?且曹公(耳)聪(目)明,何必申辩!”后来见了曹操,具陈其状。曹操很高兴,对于禁曰:“淯水之难,吾其急也,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于是录禁前后功,封益寿亭侯。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复从曹操攻张绣于穰,擒吕布于下邳。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与史涣、曹仁攻眭固于射犬,破斩之。曹操初征袁绍,袁绍兵盛,于禁愿为先锋。曹操壮之,乃遣步卒二千人,使于禁为大将,守延津以拒袁绍,曹操引军还官渡。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刘备在徐州叛变,曹操东征之。袁绍攻于禁,于禁坚守,袁绍不能攻下. 随后主动出击袁绍的侧翼营寨,从延津向西南沿黄河攻取汲县, 并与乐进等率步骑五千渡河攻取获嘉县,总共焚烧保聚三十馀屯,斩首获生各数千,招降袁绍将何茂、王摩等二十馀人。随后曹操又使于禁单独领兵进驻原武,攻击袁绍在杜氏津的营寨,破之。迁裨将军,后从还官渡。曹操与袁绍连营,起土山相对。袁绍命令士兵向曹操的营中射箭,曹操的士卒多死伤,军中惧。于禁督守土山,力战,士气大振。袁绍破,迁偏将军。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冀州平。昌豨复叛,遣于禁征之。于禁急进攻昌豨;昌豨与于禁有旧,降于禁。诸将皆以为昌豨已降,当送还曹操,于禁曰:“诸君不知主公令乎!围而后降者不赦。奉法行令,事上之节也。昌豨虽我旧友,但我可失节乎!”自临与昌豨决,陨涕而斩之。曹操闻而叹曰:“昌豨降不诣吾而归禁,岂非命耶!”更加器重于禁。东海平,曹操表汉帝,称于禁曰:“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质忠性一,守执节义,每临战攻,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别征,统御师旅,抚众则和,奉令无犯,当敌制决,靡有遗失。论功纪用,宜各显宠。”拜禁虎威将军。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与臧霸等攻梅成,张辽、张郃等讨陈兰。于禁到,成举众三千馀人降。既降复叛,其众奔兰。张辽等与兰相持,军食少,于禁运粮前后相属,张辽遂斩兰、成。增邑二百户,并前千二百户。

这时,于禁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俱为名将,曹操每次征伐,不是用为行军前锋,就是用为后拒;而于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曹操曾经恼恨朱灵,欲夺其兵权。曹操因为于禁有威重,遣于禁引数十骑,赍令书,往朱灵营夺其军,朱灵及其部众无人敢动。曹操让朱灵为于禁部下,众皆震服,其见惮如此。迁左将军,假节钺,分邑五百户,封其一子为列侯。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于樊城,又遣于禁助曹仁。正值秋季大雨,汉水泛滥,平地水数丈,于禁等七军皆没。于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没有地方可以逃走,关羽乘大船攻于禁等,于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于禁被关押在江陵。曹操闻之,哀叹者久之,曰:“于禁跟从我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

吕蒙攻破江陵后,孙权释放于禁并与他会面,于禁乘马与孙权并行,虞翻喝曰:“尔乃降虏,还敢与我主齐马?”还差点挥鞭击之,幸得孙权喝止。后孙权于楼船与群臣会饮,于禁听闻乐声后流泪,虞翻又曰:“汝欲作伪求免罪?”于禁虽为他所恶,但犹赞叹其忠义。

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曹丕称帝,孙权称臣,欲遣送于禁。虞翻谏曰:“斩之以令三军,警惕人臣敢有二心者。”但孙权一心备战刘备的东征而欲曹魏中立,故还是送遣于禁还魏。

文帝曹丕引于禁须发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顿首,拜于禁为安远将军。曹丕欲遣使至吴,便命他去拜见曹操的陵墓,陵中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之状。于禁见,惭愧病发而死。子于圭封益寿亭侯。谥禁曰厉侯。

7,曹操的“五子良将”是哪五位?

指的是: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左将军于禁、征西车骑将军张郃以及后将军徐晃。 “五子良将”是指曹操手下的五位将军,即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人,曹操在行军作战时,进攻时常常用这五个人为先锋,撤军时常用这个五个人断后。 陈寿在撰写《三国志》时将这五个人列为一传,在进行总评时说:“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近现代以来人们开始将其合称为五子良将,但子只是一个量词,“五子”意思就是说“这五个人”。 人物介绍: 1、张辽 雁门马邑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将领同时也是杰出的军事家。曾从属丁原、董卓、吕布。下邳之战后,归顺曹操。曾担任先锋,于白狼山斩杀乌桓单于蹋顿。镇守合肥时多次击退孙权的进攻。222年去世,谥“刚侯”。被后世称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 2、乐进 字文谦,阳平卫国人。多年来随曹操南征北伐,屡立战功,勇猛果敢,常为先锋将领。后与张辽镇守合肥。218年去世,谥“威侯”。 3、于禁 字文则,泰山钜平人。原属鲍信,后归曹操,为将坚毅庄重,被曹操称赞可以比喻古代名将,襄樊之战时被关羽击败后被俘投降,归国后被羞辱至死,谥“厉侯”。 4、张郃 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军事家,先后历仕韩馥、袁绍,官渡之战时归降曹操,为将以巧变著称,为刘备、诸葛亮所忌惮,曾一举击破诸葛亮的北伐。后于木门道中伏而死,谥“壮侯”。 5、徐晃 字公明,河东杨人。在三国时期,着名的军事战略家曹伟原来是杨峰,后来投了曹操。他在汉中与襄樊之战中表现出色,被曹操誉为周亚夫之风。在227年,他在办公室去世,他“强壮”。 陈寿撰写魏书卷十七时,他召集了五个人,描述了同志们的人生故事:“太祖剑兹武术,时间好,五个儿子是第一个”,所以现代人称之为“五子将”或“魏五子”。 扩展资料: 五子良将影响: 五子良将先后跟随曹操的时间不同,乐进、于禁加入曹操的时间最早,其次是徐晃、张辽,最后是张郃,而早期五子良将的战绩也多是从攻,进攻时被任命为先锋,撤军时负责断后。 建安20年,张辽和乐金一起保护合肥,曹操镇汉中张路士,东吴孙权趁机攻击10万名士兵,而张辽威士兵只有7000人,招募800名勇士熬夜孙权发动突袭,孙权围攻合肥十多天,开始撤军,张辽和乐进趁机追击,几乎抓住孙权。然后他接受了这种疾病并与孙权作战,击败了董武和陆凡。 张绣反叛时,曹操从被击败的黄巾军组建的青州兵趁机打家劫舍,曹操对青州兵管理比较宽松,于禁率军将这些趁火打劫的青州兵进行讨伐,平定了青州兵所带来的祸患。但在后来的襄樊之战时,于禁被关羽放水进攻,所率七军全部覆没,于禁也因为投降被指责。 张郃是刘备最忌讳的人。在汉中战争期间,夏厚远被拘留。张伟是汉中军队的指挥官。他稳住了曹伟军队的不安,坚持曹操亲自带领军队到汉中。当诸葛亮第一次去北伐时,右翼和右边的县都响应了汉朝,关中震惊了。张伟砸在街头的亭子里将导致马朱进入毫无根据的行列,直接导致了诸葛亮北伐的失败。 在汉中战争期间,徐晃突破了捕捉马明格口号陈式的企图,直接粉碎了刘备分离汉中和关中的计划。在襄樊的战斗中,曹仁被一种非常批判的形式所包围。在禁令中,第七军也被关羽击败。关羽是对中国的致敬。由许黄带领的军队大多是一名新兵,但徐晃直奔车道,甚至打破关羽,然后打破了关羽,被引为为保全襄樊第一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子良将

8,曹操的五子良将,按照个人武力排名?

曹操手下猛将很多,其中,以五子良将最为知名,这五人分别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子良将中,单以武力论,于禁应该最弱,那么,谁最厉害呢?他们应该如何排名? 先看他们的战绩,然后以战绩来比较。 官渡之战,张辽曾和张郃五十合战平,但是,曹操派许褚助战,高览迎战许褚。从以上分析来看,曹操让许褚助战,已经说明张郃强于张辽,不然,派人助战做什么? 一般都认为是张辽比张郃厉害,实际上,张郃比张辽厉害。 虽然张辽七八十合战平太史慈,但合肥之战,张辽和凌统五十合战平。 《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凌统领命,引着三千人马,离濡须坞。尘头起处,曹兵早到。先锋张辽与凌统交锋,斗五十合,不分胜败。 张辽五十合战平凌统,乐进也五十合战平凌统。 《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对阵圆处,张辽出马,左有李典,右有乐进。凌统纵马提刀,出至阵前。张辽使乐进出迎。两个斗到五十合,未分胜败。 因为张辽派乐进迎战凌统,如果乐进高于张辽,乐进也不服,所以,推测乐进稍弱于张辽。 徐晃虽然八十合战平关羽,但关羽当时有箭伤。而徐晃五十合战平许褚,已说明实力不低,但不排除曹操想招降徐晃,许褚放水的可能。 《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操出马视之,见徐晃威风凛凛,暗暗称奇;便令许褚出马与徐晃交 锋。刀斧相交,战五十余合,不分胜败。 张郃二十合败给马超,于禁八九合败给马超,说明张郃强于禁很多。 另外,徐晃二十合败给颜良,败给文丑,张郃三十合败给赵云,赵云五六十合战平文丑。 颜良和文丑武力相当,那么,可以分析,徐晃应该稍弱于张郃。 而徐晃是否高于张辽呢?从文丑射倒张辽之后,来杀张辽,徐晃截住文丑来看,徐晃应该武力比张辽稍弱,否则,文丑也不会射张辽,因为,文丑肯定想先射倒最强的那一个,再对付稍弱的。 《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那马跪倒前蹄,张辽落地。文丑回马复来,徐晃急轮大斧,截住厮杀。只见文丑后面军马齐到,晃料敌不过,拨马而回。 张郃高于徐晃,高于张辽,张辽高于徐晃,乐进低于张辽,于禁低于乐进。 从以上分析来看,武力值排名从高到低,依次是,张郃96、张辽95、徐晃94、乐进92、于禁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