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浩然正气的意思,浩然正气,什么意思.浩然什么意思,在线急等..

本文目录索引

1,浩然正气,什么意思.浩然什么意思,在线急等...详细点

“浩然之气”这个词,一般用来形容一种刚正宏大的精神,这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创造的一个词语,是一个富有创新思维的哲学概念。它对二千多年来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的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孟子·公孙丑上》记载,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公孙丑问孟子,说:“请问老师,您的长处是什么?”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公孙丑又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这很难描述清楚。如果大致去说的话,首先它是充满在天地之间,一种十分浩大、十分刚强的气。其次,这种气是用正义和道德日积月累形成的,反之,如果没有正义和道德存储其中,它也就消退无力了。这种气,是凝聚了正义和道德从人的自身中产生出来的,是不能靠伪善或是挂上正义和道德的招牌而获取的。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孟子认为,一个人有了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面对外界一切巨大的诱惑也好,威胁也好,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达到“不动心”的境界。也就是孟子曾经说过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

对孟子说的浩然正气,曾有一首长诗作出过生动的文学描绘,这就是一身正气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写的《正气歌》。诗中写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月浩然,沛乎塞苍冥。……”意思是说,浩然正气寄寓于宇宙间各种不断变化的形体之中。在大自然,便是构成日、月、星辰、高山大河的元气;在人间社会,天下太平、政治清明时,便表现为祥和之气,而在国家、民族处于危难关头时,便表现为仁人志士刚正不阿、宁死不屈的气节。社会秩序靠它维系而得以长存,道义是它产生的根本。他还列举了中国历史上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如不怕杀头仍秉笔直书的晋国史官董狐;坚贞不屈,誓死不降,在匈奴牧羊十九载的苏武;被俘后大喝“蜀中只有断头将军,而无投降将军的严颜;率部渡江北伐、中流击楫、发誓收复中原的东晋名将祖逖,还有充满忠贞正直之气的诸葛亮的《出师表》……等等,作为例证,说明浩然之气长存于天地之间。
参考资料:http://daode.youth.cn/chenyu/t20050414_19476.htm;

浩然正气,什么意思.浩然什么意思,在线急等...详细点

2,浩然正气的意思是什么?

浩然正气的意思是:正大刚直的气势。 浩然正气 【出处】王朔《懵然无知》:“于德利一脸浩然正气,昂首走进招待所大门。” 【语法】作主语、宾语;指正大刚直的精神。 【近义词】浩然之气、光明正大、光明磊落、刚正不阿 【反义词】不正之风 扩展资料 1、浩然正气的近义词 浩然之气 【解释】:浩:盛大、刚直的样子;气:指精神。指浩大刚正的精神。 【出自】:战国·孟子《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善于培养自己浩大刚正的精神 【示例】:贫薄把人灰,且养就这~。 ◎元·汤显祖《牡丹亭·言怀》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正大刚直的精神 2、浩然正气的反义词 【解释】:不正当的社会风气。 【出自】:晋代·葛洪《抱朴子·辩问》:“移不正之风,易流遁之俗。” 改变不正当的社会风气,改变放荡的习俗。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3,什么是文学啊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比较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文学是属于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它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最先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 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扩展资料 (一)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古今中外都曾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现代专指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故又称“语言艺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将文学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现代通常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体裁。在各种体裁中又有多种样式。 (二)孔门四科之一, 《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 邢炳疏:“若文章博学,则有子游、子夏二人也。”亦指教贵族子弟的学科。《宋书·雷次宗传》:“上留心艺术,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 (三)指辞章修养,元结《大唐中兴颂序》:“非老于文学,其谁宜为?” (四)官,汉代置于州郡及王国,或称“文学掾”,或称“文学史”,为后世教官所由来。汉武帝为选拔人才特设“贤良文学”科目,由各郡举荐人才上京考试,被举荐者便叫“贤良文学”。“贤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的人;“文学”则指精通儒家经典的人。魏晋以后有“文学从事”之名。唐代于州县置“博士”,德宗时改称“文学”,太子及诸王以下亦置“文学”。明清废。 (五)文学是艺术的一个门类,属社会意识形态。中国在先秦时,含文学与博学二义。现代专指以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并作用于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国一般分其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等四类。 (六)文学具有全人类性、社会性、民族性、人民性、阶级性和真实性等。文学的发展是受文学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一般说,文学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文学的社会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认识作用,二是教育作用,三是美感作用。三种作用同时发生,构成了文学的社会功能。 (七)文学,意识的产物,生活的反映,文学是客观的东西到了人的头脑中后,人重新组织编出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八)文学不管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存在着,但是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有不同之处。例如:外国的小说分类和中国的有所不同。 (九)文艺复兴之后,世界对文学的定义逐步演变成:文学即一种以文字语言为载体的艺术。因为其载体为语言文字,所以区别于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

4,文学的概念

广义的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这是文学的文化含义。 狭义的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这是文学的审美含义。 文学首先必须是一个语言文本,这个文本有它的存在形态,如语音,词语,结构等。它可以口头的形式代代传承下去,也可以文字作为载体传承,也可以印刷品,网络媒体形式存在。尽管载体各异,但都离不开具体的语言这一客观事实。 文学作品,由一个又一个修辞构成,当然,文学的基础还是文字、词语和句法,但是这些结构主义喜欢的东西,本身并不能形成“作品”,对它们的支离也让我们对文学更加难以把握。 确实得承认,修辞就是一种句法。但是纯粹的句子并非文学,只有被布满篇章、形成更强大的隐喻之后,文学才宣告出生。 扩展资料 文学与新闻作品是相互有交叉的,比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既是新闻作品,又有很强的艺术性,文学性,所以文学与新闻作品是很难有明确界限的。 其次文学与历史作品也是难以明确划开界限,比如丘吉尔的演讲词,既是实用的鼓动性文章,有很有文学特色。 最后文学与哲学论著也不容易区分,比如英国的培根的《论人生》既有哲学道理也有文学意蕴,叔本华的散文集、哲学家萨特的哲学著作也很有文学意蕴,因此他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粗略概述如下:文学的语言具有独特地表现力;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特性;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