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陵有宝不予贼子,上海的演变史?
本文目录索引
1,上海的演变史?
上海,春秋属吴国。战国先后属越国、楚国,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别称为“申”。晋朝时期,因渔民创造捕鱼工具“扈”,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故上海简称“沪”。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上海县洋泾浜以北一带划为洋人居留地,后形成英租界。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以虹口一带划为美租界。 1956年经过行政调整,上海市辖区减为18个,辖15个市区和3个郊区。1958年,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将江苏所属上海地区的郊县划入上海市。 扩展资料: 上海话,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吴语上海话片。 上海话一般是指上海市区话,也就是现在被广泛使用和认同的上海主流通用方言。松江本地话是上海话的基础。 上海话是上海开埠以后吴语区各地移民口音在松江话基础上自然融合而成的新型城市吴语,成为吴语区的代表和共通语言。语音受移民中占优势的宁波和苏州两地影响巨大。 吴语上海话是上海文化及气质的载体,是海派文化的重要根基。上海话也和老洋房、弄堂、石库门、旗袍等一样,成为了上海风情的代表性符号。广义的上海话还包括上海郊区各大方言,上海郊区各乡镇属于典型的江南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海
2,修了53年的陵墓比秦皇陵还大,千古一帝汉武帝,为何死后让2万人殉葬?
其实主要还是为了陵墓的安全,因为这些工人全部参与了陵墓的建造,如果有一个人出去了,就很有可能把整个陵墓内部的信息散播出去,这对去世后的汉武帝来说,可不是个好消息,所以才让把他们全杀了的。其实在那个封建王朝,这种类似的事件有很多啊,几乎每个帝王,在修建陵墓时,都会把工人给杀了,主要其实就是为了自己的安全,不过汉武帝杀的这两万人,确实让人吃惊。 现在的人,经常用秦皇汉武,这个词来体现出,一个人的优秀功绩。这主要是因为,这两位皇帝确实为中国国力的发展前进,创建过非常不朽的成绩,例如汉武帝就曾经在十六岁的时候,继承了父亲的皇位。但是知道皇太后窦太后在后宫离世,他才可以说是真正掌握权力了。 从此之后他就开始励精图治了,之后不管政治方面、经济方面还是思想方面等等,整个国家都发生了全面的改革和发展。最终的成果就是,汉朝这个国家的实力,与日俱增,真正实现彻底的快速发展,其中还很厉害的打败了匈奴人的入侵。 但汉武帝也做了很多帝王最常做的事情,就像是修建自己的陵墓。而关键的是,他的陵墓竟然直接比秦始皇的陵墓还要面积大,这座陵墓前前后后一共修建了五十多年。而最近考古专家的一次发掘,更是让人唏嘘,在附近一块接近4万平米的区域内,竟葬的是,打造陵墓的工匠,里面的人数更是高达两万人以上,所以汉武帝死后,命令这两万人一起陪葬,这实在令人感到残酷。
3,清代皇陵还剩哪些没被盗过
清东陵只有顺治帝的孝陵没有被盗.由于历史传说孝陵只是一个衣冠冢,所以近代盗墓者都没有想去盗陵.但尽管可能孝陵不像乾隆、慈禧的陵墓那些有珍玩之类的物品,但应该有顺治帝生前的随身物品等.不见得是什么也没有的陵墓.像乾隆的裕陵都没有地宫所葬物品的记载,早在顺治帝时期更无从可考了. 清西陵只有光绪的崇陵被盗,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都没有被盗.其实历史有时很捉弄人,民间传说雍正皇帝怕见到自己的夫亲康熙帝而不愿意在东陵选择吉地建陵,而另辟清西陵.事实上雍正的本意并非此,但无论雍正皇帝的个人意愿如何,他却幸运的躲过了被盗的命运.他的儿子乾隆皇帝更愿意在东陵,于是自创了"昭穆次序、隔代埋葬"一说,他自己在清东陵建陵,他的儿子嘉庆皇帝在西陵建陵.嘉庆的儿子道光皇帝本来应在东陵建陵,但建造的地宫渗水,后来在西陵重建,于是也葬于西陵.同样,道光的慕陵也是没有被盗.
4,郑成功的故事?
1、有一天,郑成功带领将士去拜访高山族一个部落时,从欢迎的人群中走出4人,他们各自端着一个盘子,里面分别放着金、银、野草和泥土,献给郑成功。郑成功看了看面前4个盘子里的物品,略有所思后,笑着对高山族同胞说,他到台湾来是为了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国土,而不是为了要金银的。
说完后,他收下了野草和泥土,将盛有金、银的盘子都退还给高山族。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全岛,使高山族同胞很受感动。所以在收复台湾的多次战斗中,高山族同胞都积极大力支持郑军的驱荷斗争。
2、隆武政权灭亡后,郑成功避走金门,然后开始于沿海各地招兵买马、收编郑芝龙旧部,更在南澳募集了数千兵力。1647年(清顺治四年,永历元年)一月,郑成功在小金门(今日金门县烈屿乡),以“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之名誓师反清。
1647年(清顺治四年,永历元年)七月,郑成功会同郑彩部队攻打海澄,失败;八月,郑成功又与郑鸿逵部合围泉州府城,清漳州副将王进率援军至,郑军不敌败退。
1648年(清顺治五年,永历二年),南明浙江巡抚卢若腾等人来归,郑成功蓄积实力后再次出击,攻克同安县。五月,郑军围攻泉州;七月,清朝靖南将军陈泰、浙闽总督陈锦、福建提督赵国祚等转而攻击同安,郑军不敌,守将、军民死伤无数。
不久,清朝援军抵达泉州,郑成功乃解泉州之围,怆然退回海上。同年,清朝江西总兵金声桓、王得仁于江西起兵反清,清朝广东提督李成栋亦投向永历政权,使反清复明的声势一时大涨;只可惜各方反清势力在彼此没有默契、各自为政的情况下,大多沦为地方性的抗争。
不久后,清廷压制了江西的金声桓、王得仁势力;广东李成栋军亦于次年(1649年)灭亡。1649年(清顺治六年,永历三年),郑成功改奉永历年号为正朔;永历帝即册封其为“延平王”(郡王),从此亦有人称成功为“郑延平”。
3、郑成功自幼头脑就清楚,读书写文章,绝不拘古人的陈见,他写的作文,往往都是自己的思想,有时候,他老师都会感到惊讶。现在我们举一个他十一岁的作文,就可以的看出,他在少年时代是多么的特殊了。
有一天,老师给十一岁的郑成功,出了一个作文题目:"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像这样的作文题目,对现年十一岁的小学生来说,可能不懂得如何去下笔,即使是叫现在的大学生来写,恐怕也抓耳挠腮,搜索枯肠大半天,还是写不出几句话来。
可是十一岁的郑成功,他不但是一挥而就,而且气势万钧,他在文章中很简洁的说:"汤武之征诛,一洒扫也;尧舜之揖让,一进退应对也。"这样的文章,不但令他老师惊讶,即使是现代的人,看了也会感到自叹弗如。一篇文章的好坏,最重要的,就是他的思想。
4、清军入关之际,闽南地区呈现混乱的局面,除了明、清的官方部队以外,到处都有土豪、山贼拥据城寨,相互争并,并且就近向百姓课收钱粮,宛如军阀;相较于这些地方势力,郑成功拥有较完善的军备,但却也因为军队太庞大,而领土太少,面临筹集粮饷的重大问题。
1649年(清顺治六年,永历三年)十月,郑成功决定挥兵南下,除打击闽南清军外,也打算沿路收服各地的城寨以为粮源。
一个多月下来,从清军手上攻取漳浦、云霄等地,亦平定了达濠、霞美等寨;十一月,郑军攻诏安不克,乃决定转入粤东,经分水关至潮州一带征讨不合作的零星势力;至隔年五月之间,又第次收服了潮阳以及周边许多山寨。
潮州守将郝尚久虽已于1648年(清顺治五年,永历二年)随李成栋反清,但曾袭击施琅、郑鸿逵等部,也曾拒绝郑成功“联军”的要求,并在郑军攻打新墟寨时派兵与之为难,与郑成功素有嫌隙。
1650年(清顺治七年,永历四年)六月,郑成功军队行抵潮州,便以郝尚久立场“不清不明”为由,出兵击之;郝部不敌,退守府城,揭阳、普宁、惠来等县尽入郑军之手。
不久,清军再次攻入广东;郝尚久背腹受敌,负气降清,引清军入潮州城以抗郑军。郑军围困潮州城三月不克、士气低落,又面临粮饷接济问题,只得于八月解潮州围退回闽南。
5、1658年,郑成功统率水陆军十七万与浙东张煌言会师,大举北伐。大军进入长江之前,于羊山海域遭遇飓风,损失非常惨重,只得暂且退回厦门。
1659年,郑成功再次率领大军北伐,会同张煌言部队顺利进入长江,势如破竹,接连攻克镇江、瓜洲,接连取得定海关战役、瓜州战役、镇江战役的胜利,包围南京,开始了江宁白土山之役。张煌言部亦收复芜湖一带十数府县,一时江南震动。
后因郑成功中清军缓兵之计,意外遭到清军突袭,致使郑军大败,损兵折将,包括甘辉、万礼、林胜、陈魁、张英等大将皆死于是役。郑成功兵败后,试图攻取崇明县,做为再次进攻长江的阵地,却久攻不克,只好全军退回厦门。
南京之战可说是郑成功生涯当中最辉煌及最重要的一役,却是先盛后衰,以大败收场,使郑成功的反清大业受到致命挫折。1660年,在福建海门港(今龙海东)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师四万余人,取得厦门战役的胜利,声威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