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嫔和太子妃的区别,大明太子嫔和太子妃的区别
本文目录索引
- 1,大明太子嫔和太子妃的区别
- 2,古代的“凤冠”,“霞帔”是什么样的
- 3,古代,太子妃和贵妃谁的地位更高
- 4,古代太子妃嫔等级划分
- 5,世子妃和世子嫔有什么区别
- 6,王世子的正妻到底是世子妃还是世子嫔?。。。。。
1,大明太子嫔和太子妃的区别
大明太子嫔和太子妃的区别:太子妃册封仪当中太子妃要到各宫皇妃宫中行四拜礼而且皇妃受礼还是排在太子受礼之前。等级顺序为从小到大:奉仪、昭训、承徽、良媛、良娣、太子嫔、贵妃、侧妃、正妃(即太子妃)。太子正妃只有一名,太子可晋级太子妃,级别低的要遵从级别高的。太子嫔妃等级为:太子妃一人,下有良娣二人,良媛六人,承徽十人,昭训十六人,奉仪二十四人。排在太子妃后面就是太子嫔。
2,古代的“凤冠”,“霞帔”是什么样的
凤冠霞帔 指旧时富家女子出嫁时的装束,以示荣耀。也指古代贵族女子和受朝廷诰封的命妇的装束。【出处】1.元·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解下了这金花八宝凤冠儿,解下了这云霞五彩帔肩儿,都送与张家小姐妆台次,我甘心倒做了梅香听使。”2.《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花烛之下,乌纱绛袍,凤冠霞帔,好不气象。”3.《红楼梦·第五回》:后面又画着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也有判云: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辞海》:凤冠:古代贵族妇女所戴的礼冠。明清时一般女子盛饰所用彩冠也叫凤冠,多用于婚礼时。霞帔:1.古代妇女的一种披肩服饰。宋以后定为命服,随品级高低而不同。明朝皇后的凤冠霞帔规定,一品至九品,各有不同。2.道家的一种贵重服装。 凤冠,因以凤凰点缀得名。凤凰是万鸟之王,所以只有皇后或公主才配得上它,通常只在隆重庆典,如婚礼上才戴,普通平民一概不能佩戴。帔,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饰,大领对襟是它的一大特点,所以又称为对襟长袍。另外它左右胯下开叉,有水袖,是华贵又奔放的休闲服饰。在戏曲中帔一直是帝王、将相、官吏、豪绅的常服,有男帔,女帔之别,颜色分红、蓝、黄、绛、紫、粉红、天青等,其中红色是新婚或喜庆的代表色彩。 唐代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 和微之》中咏道:“虹裳霞帔步摇冠, 钿璎累累佩珊珊。”每每读到此,便想到古时的那些头戴凤冠身披霞帔的出阁女子,极是羡慕她们,在人生最幸福的那一天可以装扮得如斯华丽,缨络垂旒,玉带蟒袍,下面百花裥裙,大红绣鞋,一抹浓艳满身喜庆一如心中漫溢的幸福。想那凤冠霞帔原是后妃之服,拜天地又是帝王的郊天之礼,中国民间便女子的一生亦是王者。古代贵族妇女往往以凤凰为冠饰。明制,皇后礼服的冠饰有九龙四凤。明神宗定陵出土了四顶凤冠,龙凤数目各不相同。其中一顶为六龙三凤,龙在顶两端,口衔长串珠滴,似有戏凤之意。正面有三只展翅凤凰。冠后下方有左右各三扇博鬓,展开后如同五彩缤纷的凤尾。 皇妃、公主、太子妃的凤冠九翚四凤。翚是有五彩的雉。一品至七品命妇的凤冠没有凤,绣有不同数量的雉。 霞帔亦称“霞披”、“披帛”,以其艳丽如彩霞,故名。披帛以一幅丝帛绕过肩背,交于胸前。《事林广记·服饰类》载:“晋永嘉中,制绛晕帔子,令王妃以下通服之。”宋代定为命妇冠服,非恩赐不得服。明代始为命妇品级的服饰,自公侯一品至九品命妇,皆服用不同绣纹的霞帔。 帔子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得此名。到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明代时发展成了霞帔——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明代服用此式较为普遍,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服用时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
3,古代,太子妃和贵妃谁的地位更高
从周到清,太子妃始终是从一品的宫眷,也就是说地位在皇后之下,后宫妃嫔之上,可以说是很崇高的。 如果没有发生变故,太子妃就是预备皇后,因此从明朝开始,在国家的重要仪式上,不但皇帝、皇后要出席,皇太子和太子妃也要出席,太子夫妇通常坐在帝后的左下方。太子衣装与皇帝差别不大,太子妃也同皇后一般,身着凤冠霞帔——只是皇后的凤冠是“六屏”,太子妃的凤冠是“四屏”而已。 而贵妃初设时地位次于皇后,自隋至清多沿置。其中唐玄宗初年曾停置,旋恢复。渤海称王之妻为贵妃,则相当于中原各朝皇后。明成化年间,明宪宗在其上另设皇贵妃,位降一等。清代沿用。 故而品阶不尽相同,大多为正一品。
4,古代太子妃嫔等级划分
嫔妃,即妃嫔,是指君主的妾室。经过正式的册封后,会拥有不同等级的位号、待遇。在东亚一夫一妻多妾制婚姻的影响下,君主通常会拥有一位皇后和数量不等的妃嫔,妃嫔可从数人至千人不等。各个时代嫔妃的等级排列都不相同。 夏 正妃一人,次妃等妃共十一人或正夫人一人 侧庶室夫人共十一人 商 中宫王后、东宫王妃、西宫贵妃(中宫皇后,东宫皇妃,西宫贵妃),四妃:德妃、淑妃、惠妃、庄妃、九嫔,其余的全统称为美人。或正妃一人,侧庶妃共计38人 周 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 秦 皇后。皇帝之妾皆称夫人。并立八品。皇后、其余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皆无定数。 西汉 皇后。共设十四等,昭仪、婕妤、娙娥、傛华、美人、八子、充仪、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宫、顺常、无涓,与无涓同等的还有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此外,还有上家人子、中家人子。 王莽托古改制,和嫔、美御、和人三人,即三夫人,嫔九人,美人二十七,相当二十七世妇,御人八十一,八十一御妻也。 东汉 皇后、贵人。后又置美人、宫人、采女三等。 魏 (三国) 曹操建魏国,在王后之下设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五等,曹丕称帝,增设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魏明帝曹睿即位,增设淑妃、昭华、修仪三等,去除顺成。于是皇后之下共设12个等级,依次是贵嫔、夫人、淑妃、淑媛、昭仪、昭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美人、良人。 晋 武帝时,皇后以下设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容、修华、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九嫔以下设美人、才人、中才人等作为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 南北朝 皇后以下置贵妃,位于贵嫔之上,又以昭仪、昭容、昭华代修华、修容、修仪。以后又有修改,如以三淑、三昭、三修为九嫔,而以婕妤、容华、充华等位其下。 南北朝代均有增损。梁以贵妃、贵嫔、贵姬为三夫人,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为五职,又有美人、才人、良人称三职 。 北魏 皇后。北魏初年,未立定制,北魏孝文帝改定内官,有左昭仪、右昭仪、三夫人、九嫔、世妇、御女等,复设置女侍中、女尚书以至奚官女奴等执事人员。 北齐 皇后。三夫人,贵嫔、贵姬、贵妃,北齐前几帝所置内职很少,齐武成帝好内,颁布河清新令,内命妇依古制有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又准汉制置有,昭仪,有左右二人,三夫人改称为,弘德、正德、崇德,九嫔,上嫔,光猷、昭训、隆徽,下嫔,宣徽、凝晖、宣明、顺华、凝华、光训。 二十七世妇为,正华、令侧、修训、曜仪、明淑、芳华、敬婉、昭华、光正、昭宁、贞范、弘徽、和德、弘猷、茂光、明信、静训、曜德、广训、晖范、敬训、芳猷、婉华、明范、艳仪、晖则、敬信,比从三品。 八十一御女为,穆光、茂德、贞懿、曜光、贞凝、光范、令仪、内范、穆闺、婉德、明婉、艳婉、妙范、晖章、敬茂、静肃、琼章、穆华、慎仪、妙仪、明懿、崇明、丽则、婉仪、彭媛、修闲、修静、弘慎、艳光、漪容、徽淑、秀仪、芳婉、贞慎、明艳、贞穆、修范、肃容、茂仪、英淑、弘艳、正信、凝婉、英范、怀顺、修媛、良则、瑶章、训成、润仪、宁训、淑懿、柔则、穆仪、修礼、昭慎、贞媛、肃闺、敬顺、柔华、昭顺、敬宁、明训、弘仪、崇敬、修敬、承闲、昭容、丽仪、闲华、思柔、媛光、怀德、良媛、淑猗、茂范、良信、艳华、徽娥、肃仪、妙则,比正四品。 北周 称三夫人为三妃,以下有六嫔、御媛、御婉等号。 隋 隋文帝在独孤皇后死后,确立妃嫔制度。 皇后,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九嫔,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二十七世妇,婕妤十二员,为正三品,美人、才人共十五员,八十一御妻,保林二十员,为正五品,御女二十四员,为正六品,采女,三十七员,隋炀帝时还有"承衣刀人"等姬妾,随意而置。 唐 高祖武德初年 皇后下 贵淑德贤四妃 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 婕妤 美人 才人各九人曰二十七世妇 宝林 御女 采女各二十七人曰八十一御妻 折叠唐高宗时裁撤后宫人数 更易内官名称 置赞德两人代替四妃 宣仪四人代九嫔 承闺五人代美人 承旨五人代才人 卫仙六人代保林 供奉八人代御女 侍栉二十人代采女 又置侍巾三十统称"内官"。 折叠唐玄宗时根据法象之意 改四妃为三妃惠妃、丽妃、华妃(但仍封杨玉环为贵妃均为正一品) 改九嫔为六仪淑仪、德仪、贤仪、顺仪、婉仪、芳仪 美人四人 才人七人 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 其余各司各典的女官为六品至九品[2] 此外唐制太子也有[内宫] 太子妃一人 下有良娣二人 良媛六人 承徽十人 昭训十六人 奉仪二十四人 五代十国 除皇后外,妃嫔与宫廷女官合二为一,名目繁多,人数多达数千人,暂不明细。 宋 皇后 贵、淑、德、贤、宸 贵仪、贵容、淑仪、淑容、顺仪、顺容、婉仪、婉容, 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 婕妤 美人 才人 辽 皇后 元妃、贵妃、德妃、文妃 昭容、昭仪、淑仪、和仪、丽仪、顺仪、芳仪等 皇后外,惟见妃子之称,无其他等级。 金 皇后 贵妃 真妃 淑妃 丽妃 柔妃 婕妤 丽人 才人 顺仪 淑华 淑仪 尚宫夫人,尚宫左夫人、尚宫右夫人、宫正夫人、宝华夫人、尚仪夫人、尚服夫人、尚寝夫人、钦圣夫人、资明夫人 尚仪御侍、尚服御侍、尚寝御侍、尚正御侍、宝符宸侍、奉恩令人、奉光令人、奉徽令人、奉美令人 司正御侍、宝符御侍、司仪御侍、司符御侍,司寝御侍、司饰御侍、司设御侍、司衣御侍、司膳御侍、司药御侍、仙韶使、光训良侍、明训良侍、遵训良侍、从训良侍 典仪御侍、典膳御侍、典寝御侍、典饰御侍、典设御侍、典衣御侍、典药御侍、仙韶副使、承和良侍、承惠良侍、承宜良侍 掌仪御侍、掌服御侍、掌寝御侍、掌饰御侍、掌设御侍、掌衣御侍、掌膳御侍、掌药御侍、仙韶掌音、祗肃良侍、祗敬良侍、祗愿良侍 海陵王执政时,宠妃多达十二位。 元妃、姝妃、惠妃、贵妃、贤妃、宸妃、丽妃、淑妃、德妃、昭妃、温妃、柔妃。金世宗天定年间,后宫简少。金章宗明昌时期,后宫规制大备,仿照汉制立了嫔御制度,规定。[3] 皇后 贵妃、贤妃、德妃 昭仪 昭容 昭媛 修仪 修容 修媛 充仪 充容 充媛 婕妤九人 美人九人 才人九人 二十七世妇 宝林二十七人 御女二十七人 采女二十七人,比八十一御妻 又有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皆内官也。 元 后妃封号惟皇后、妃二等,再没有别的名号 明 明太祖 皇后 贵妃 贤妃、淑妃、庄妃、敬妃、惠妃、顺妃、康妃、宁妃 后妃以下,杂置宫嫔,而间以昭仪、婕妤、贵人、美人等名号。 嘉靖十年(1531年)仿古礼册立 皇后 皇贵妃 嫔 才人 选侍 清 五宫并建,清宁宫皇后关睢宫宸妃 麟趾宫贵妃 衍庆宫淑妃永福宫庄妃 折叠顺治十五年 乾清宫设夫人1名,淑仪1名,婉侍1名,柔婉、芳婉都是30名。 慈宁宫设贞容1名,慎容2名,勤侍没有定数。 此外还有女官。然而这个制度并没有真正执行。 折叠康熙后典制完善了 设皇后1名,居中宫,皇贵妃1名,贵妃2名,妃4名,嫔6名,贵人、常在、答应,不限人数。 分居东西12宫 扩展资料 民间 在民间传说中,谈到皇帝的家庭生活时,经常说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或者说三千粉黛。总之,皇帝是妻妾众多。这些说法自然有一定的道理。皇帝是封建社会中的最高统治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这种权威表现在各个方面,对异性随心所欲的大量占有,就是这种权威的一种表现。 为了满足皇帝无止境的私欲,同时也为了子嗣众多,便于挑选皇位的继承者,于是,一套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后妃制度就逐渐确立和健全起来。 总结 纵观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出,封建帝王的这种多妻制是一种极端罪恶腐败的制度。 首先,它是对妇女的摧残压迫。“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白居易对这些被压迫少女的命运表现了深切的同情。她们或始而得幸,旋即被弃;或终生望幸,却永宿空房,不得见皇帝一面;或小有不慎,触怒帝尊,则刀斧加身。 高墙深宫,月圆月缺,不知有几多怨叹,几多血泪。黄宗义曾愤怒地斥责封建皇帝,“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造成民间多怨夫,宫中多怨女。其实这还只是后妃制度罪恶之一端。 其次,这种多妻制也腐蚀皇帝本身。他们有的春宵苦短,懒于国政,倾复邦国;有的因纵欲过度,而伤身害命。中国皇帝长寿者少,后妃如云,纵欲无度,淫乐自状实为原因之一。 再而,官闱内部,争宠嫉妒,倾轧残杀,以及种种秽闻丑行,更对整个官僚机器隐寓着潜在的危险。众所周知,如汉之吕后残杀戚夫人,何其残忍。这种嫉妒残害,仇杀报复的惨剧,在历代宫廷中屡见不鲜,其罪恶之源,即在皇帝的一夫多妻制。 汉成帝时,赵飞燕姐妹切盼生子,以巩固其受宠的地位。但她两人又偏偏不孕,于是赵飞燕即专选一些多子的侍郎宫属和宫奴等与他们私通。其妹则在成帝面前为她巧加掩饰,即使如此,她仍不孕。 对宫中其他美人,已怀孕者令其堕胎,已生子者加以杀害,赵氏姐妹绝不让其他宫人生子破坏她们的地位,因此死于她们手中的生命不知有多少。封建帝王都高唱伦理道德,似乎只有他们才是知礼守法的典范。殊不知宫闱以内,失德败行,秽乱官掖的丑闻屡见于史。 臭名昭著者如贾南风即是伤风败俗的典型,她是晋惠帝皇后,她不只狠毒悍嫉,而且淫丑外张。她连生四女,偏不生男。她比赵飞燕姐妹更凶悍,竞用卫士所执的大戟,当胸将一怀孕官妾刺死。晋武帝自矜“朕本诸生家,传礼来久”,是最尊崇“礼法”的。 贾南风的秽行丑闻,则无异于给了晋武帝一个响亮的耳光,打下了司马氏家族虚伪惑人的“礼法”面具,彻底暴露了辉煌宠丽的宫廷中的腐朽污秽。凡此种种,必将影响庞大约封建官僚机器的运转,削弱历代帝王的统治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妃嫔等级
5,世子妃和世子嫔有什么区别
世子妃就是世子嫔,翻译问题而已。
王世子嫔,是朝鲜王朝王世子的正妻的封号,亦称世子嫔、嫔宫、东宫嫔、春宫嫔。朝鲜王朝,由于曾为中国明、清两朝的藩属国,其君主称王,王的正妻称王妃。因此其王位继承人不得称“皇太子”,须降称“王世子”;同理,王世子配偶亦降称“王世子嫔”。
不过电视剧翻译都翻译成世子妃,王妃也翻译成皇后。有的电视剧王世子还被翻译成皇太子。
6,王世子的正妻到底是世子妃还是世子嫔?。。。。。
世子妃是正妻,而世子嫔,是朝鲜王朝王世子的正妻的封号,亦称王世子嫔、嫔宫、东宫嫔、春宫嫔。
朝鲜王朝由于曾为中国明清两朝的藩属国,因此其王位继承人不得称“皇太子”,须降称“王世子”;同理,王世子配偶亦降称“王世子嫔”。若王位继承人为国王之弟,则称王世弟、其正配称王世弟嫔;若王位继承人为国王之孙,则称王世孙、其正配称王世孙嫔。
王世子嫔有很大的可能性在王世子继位后成为下任王妃,因此和王妃、王大妃等一般,位列超品,或称无品阶。王世子嫔的人选,是透过朝廷下达“禁婚令”、禁止贵族及两班嫡出适婚女子的婚嫁,再从其中透过“世子嫔拣择”的方式选出的。
朝鲜王朝初期,在册封王世子嫔时,亦同时加上徽号,称“王世子某嫔”(或称“某嫔”):如定宗之妻定安王后最初被封为“王世子德嫔”。不过此种做法容易使王世子嫔与国王后宫的“嫔”相混淆。于是在世宗十四年(1432年),礼曹官员上奏:“谨稽古典,天子之配匹曰皇后,王之配匹曰王妃,历代之制未尝以美号加之,至于宫人,则各称号以别名位。本朝之制,王妃称某妃,王世子嫔称某嫔,皆加徽号,有违于礼,今遵古制,只称王妃、王世子嫔。”世宗接受这项建议,从此王妃以及王世子嫔不再加上徽号。
因此,在《朝鲜王朝实录》中,于世宗之后,历任世子嫔中除昭惠王后、恭怀嫔尹氏册封之初分别封为“贞嫔”、“德嫔”外,其余皆只称“王世子嫔”。直到英祖时期,由于孝章世子在即位前过世,其妻赵氏以已故世子之妻的身份改封“贤嫔”;之后庄献世子亦在即位前过世,王世子嫔洪氏亦改封“惠嫔”,此后,若王世子在即位前逝世,其遗孀世子嫔加徽号改封“某嫔”,是为了与新任王世子嫔有所区别。
另外,若王世子嫔在王世子即位前过世,谥号称“某某嫔”,如王世子李珦的第三任世子嫔权氏(即显德王后)病逝后,谥号“显德嫔”;王世子李昀嫡娶的世子嫔沈氏(即端懿王后)则是“端懿嫔”,这两位王世子嫔都是在丈夫即位后,才被追封为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