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切尔夫人的儿子,撒切尔夫人的儿子简介
本文目录索引
- 1,撒切尔夫人的儿子简介
- 2,撒切尔夫人是怎样对待子女的?
- 3,什么原因导致撒切尔夫人陷入了一场严重的精神危机?
- 4,阿曼达·撒切尔的人物经历
- 5,撒切尔夫人的家庭教育反思录:晚景凄凉,一双儿女为何对她冷若冰霜
- 6,希尔达的家庭与婚姻是怎样的?
- 7,为什么撒切尔夫人的儿子马克会给她带来一场严重的精神危机?
- 8,关于撒切尔夫人的人格分析
1,撒切尔夫人的儿子简介
玛格丽特·撒切尔的儿子是马克·撒切尔,马克·撒切尔爵士一直受到各种争议的困扰。他于1982年在撒哈拉沙漠失踪。 2005年1月,他因资助购买飞机策划赤道几内亚政变而被捕,在南非被停职4年,并被罚款300万雷亚尔。 扩展资料: 英国干派:认为撒切尔夫人属于保守党的新活力右翼。在她任职期间,该派被称为干派,以与称为湿派的老式和自由主义的托利党人相对。 她主张个人应有更多的独立,少依赖政府,政府对经济不作过分的干预,减少公共开支和货币印制。在70年代后期,失业人数增加不快,但在她前两届任期内几乎增加3倍。 即已由110万人增加为300万人,同时人数众多的下等阶级在扩大。而且,她为了减少通货膨胀所实行的紧缩政策,使得商业损失和破产均有增加。 虽然保守党在议会中占大多数,但在1987年选举中只以稍稍超过40%得胜,这一数字是1922年以来保守党在选举中的最低份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撒切尔夫人
2,撒切尔夫人是怎样对待子女的?
撒切尔夫人在与丹尼斯结婚一年后,生下了一对孪生子女——儿子马克和女儿卡罗尔。她像所有普通的母亲一样,非常爱她的孩子,对他们关怀备至。在她当上首相之前,孩子还在寄宿学校读书的时候,她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每周都给孩子写信,还出席孩子们的发奖仪式和学校的其他活动。她的外出旅行,都尽量安排在孩子们放假的时候,以便能带上他们。 奇怪的是,像撒切尔夫人这样的女强人,在对待子女方面,却有重男轻女的倾向。在两个孩子中,她明显地更宠爱马克,甚至有些溺爱。不知是不是由于不同的教育方式的影响。两个孩子长大后,性格有很大的差异。马克受娇宠惯了,成了一个喜欢吃喝玩乐的花花公子,他做事放纵、无所顾忌,经常惹出一些麻烦来,让撒切尔夫人感到头疼;而女儿卡罗尔却非常懂事,自立的能力很强,她一点也不想借母亲的光,凡事喜欢自己解决。
3,什么原因导致撒切尔夫人陷入了一场严重的精神危机?
撒切尔夫人这样的女强人,在对待子女方面,有重男轻女的倾向。在两个孩子中,她明显地更宠爱马克,甚至有些溺爱。不知是不是由于不同的教育方式的影响。两个孩子长大后,性格有很大的差异。马克受娇宠惯了,成了一个喜欢吃喝玩乐的花花公子,他做事放纵、无所顾忌,经常惹出一些麻烦来,让撒切尔夫人感到头疼;而女儿卡罗尔却非常懂事,自立的能力很强,她一点也不想借母亲的光,凡事喜欢自己解决。 马克有一项特别热衷的爱好,就是赛车。赛车是一项危险性很大的运动,马克曾在赛车中多次出事,却一点也没影响他对赛车的兴趣。1982年发生了一次严重的事故,虽没把马克吓倒,却使他的母亲——撒切尔夫人陷入了一场严重的精神危机。 1982年,在英阿马岛战争爆发的前几天,撒切尔夫人正全神贯注于英阿两国的谈判,处在是否发动战争的反复思考和犹豫之中,却不料发生了一件雪上加霜的事情。当时马克正在国外参加一场汽车大赛,突然有消息说马克和她的女伴在沙漠里失踪了。 这个消息对撒切尔夫人来说就像是晴天霹雳,使她忧心如焚。撒切尔夫人作为一位女性政治家和领袖,一向是一个性情坚毅,在危机面前沉着镇定、方寸不乱的人,但这一次却不同以往。因为作为母亲,她和其他普通的女人没什么区别,对自己的孩子怀有深沉的、无私的母爱。儿子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一旦他有什么三长两短,将是令撒切尔夫人最为痛苦的事情。因此,这件事给了她巨大的精神打击。 报纸上充斥着有关马克的报道。因为作为撒切尔夫人的儿子,马克在国内知名度很高,有的报纸还分析,沙漠中的气候恶劣,以前有许多人在这种情况下遇了难,因而马克生还的机会很小。撒切尔夫人看了,心如刀绞,在私下里,流了不少眼泪,有时一边工作一边哭。但是在公开的场合,她还是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像往常一样召开内阁会议,处理各种公务。可是有一次,在会议之后,一位记者问撒切尔夫人:搜寻马克的工作进行得怎么样了?撒切尔夫人不禁悲从中来,在众人面前流下了眼泪。
4,阿曼达·撒切尔的人物经历
阿曼达·撒切尔,是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儿子马克的女儿,阿曼达和哥哥麦克是撒切尔夫人仅有的2个孙辈。1995年,阿曼达在美国出生,之后随着父亲马克和母亲移民南非成长。因父母离异,他们随着母亲改嫁定居美国得州,目前(2013年)在弗吉尼亚州里士满大学就读。虽父母离异,阿曼达的母亲与撒切尔夫人依然关系密切,保持联系。20世纪九十年代,撒切尔夫人曾对记者提到,收到儿媳妇寄来孙子与孙女的照片,总是能为她带来极大的喜悦,这种喜悦是其他事物所无法超越的。阿曼达与哥哥麦克虽然有位国际知名的祖母,但他们个性低调,待人谦和,2012年阿曼达高中毕业,被同学选为“最可能改变世界的人”,她热衷运动,身材修长。
5,撒切尔夫人的家庭教育反思录:晚景凄凉,一双儿女为何对她冷若冰霜
她是铁娘子,在政坛叱咤风云,她曾有一双可爱的龙凤胎儿女,却教子无方,成了英国公认的“母慈子败”的案例。她的名言竟然是:家就是你没事可做时去的地方。 她赢了天下,却输了家庭,晚景凄凉!撒切尔夫人的家庭教育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家庭教育何其重要,疏忽家庭教育,终将付出高的代价,甚至孤独至老。 由于一直忙于政治活动,撒切尔没有时间陪伴子女。女儿与她的关系非常冷淡,儿子虽然跟撒切尔的关系很亲密,但儿子却一直不给她争气,学习成绩差,还依仗母亲的权势在学校里称王称霸,连老师都不敢管。 成年后,儿子参加拉力赛,在沙漠中走失。得知儿子出事的撒切尔后,出任首相以来,第一次在公众面前落泪,恳请各国政府帮忙解救儿子。被营救后,撒切尔的儿子又因在酒店里消费大量酒水拒不支付,并认为政府解救他理所应当,与外交官和酒店工作人员争执不休,最后以警方介入而告终。
6,希尔达的家庭与婚姻是怎样的?
1925年4月13日,玛格丽特·希尔达·罗伯茨诞生在英国北部的小城市——格兰森市。 18岁那年,她不顾中学校长的反对,比同龄学生提前一年报考大学,并如愿以偿地考取了牛津大学化学系。 玛格丽特来到牛津大学之后,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由于学习刻苦,她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不过,和书本知识比起来,更令她感兴趣的是,在学校里可以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并结识形形色色的人。 从牛津大学毕业以后,一个偶然的机会,玛格丽特结识了富有的商人丹尼斯·撒切尔。两年后二人结为连理。玛格丽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终生伴侣。 撒切尔夫人在与丹尼斯结婚一年后,生下了一对孪生子女——儿子马克和女儿卡罗尔。她像所有普通的母亲一样,非常爱她的孩子,对他们关怀备至。在她当上首相之前,孩子还在寄宿学校读书的时候,她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每周都给孩子写信,还出席孩子们的发奖仪式和学校的其他活动。她的外出旅行,都尽量安排在孩子们放假的时候,以便能带上他们。 奇怪的是,像撒切尔夫人这样的女强人,在对待子女方面,却有重男轻女的倾向。在两个孩子中,她明显地更宠爱马克,甚至有些溺爱。不知是不是由于不同的教育方式的影响。两个孩子长大后,性格有很大的差异。马克受娇宠惯了,成了一个喜欢吃喝玩乐的花花公子,他做事放纵、无所顾忌,经常惹出一些麻烦来,让撒切尔夫人感到头疼;而女儿卡罗尔却非常懂事,自立的能力很强,她一点也不想借母亲的光,凡事喜欢自己解决。 马克有一项特别热衷的爱好,就是赛车。赛车是一项危险性很大的运动,马克曾在赛车中多次出事,却一点也没影响他对赛车的兴趣。1982年发生了一次严重的事故,虽没把马克吓倒,却使他的母亲——撒切尔夫人陷入了一场严重的精神危机。 1982年,在英阿马岛战争爆发的前几天,撒切尔夫人正全神贯注于英阿两国的谈判,处在是否发动战争的反复思考和犹豫之中,却不料发生了一件雪上加霜的事情。当时马克正在国外参加一场汽车大赛,突然有消息说马克和她的女伴在沙漠里失踪了。 这个消息对撒切尔夫人来说就像是晴天霹雳,使她忧心如焚。撒切尔夫人作为一位女性政治家和领袖,一向是一个性情坚毅,在危机面前沉着镇定、方寸不乱的人,但这一次却不同以往。因为作为母亲,她和其他普通的女人没什么区别,对自己的孩子怀有深沉的、无私的母爱。儿子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一旦他有什么三长两短,将是令撒切尔夫人最为痛苦的事情。因此,这件事给了她巨大的精神打击。 报纸上充斥着有关马克的报道。因为作为撒切尔夫人的儿子,马克在国内知名度很高,有的报纸还分析,沙漠中的气候恶劣,以前有许多人在这种情况下遇了难,因而马克生还的机会很小。撒切尔夫人看了,心如刀绞,在私下里,流了不少眼泪,有时一边工作一边哭。但是在公开的场合,她还是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像往常一样召开内阁会议,处理各种公务。可是有一次,在会议之后,一位记者问撒切尔夫人:搜寻马克的工作进行得怎么样了?撒切尔夫人不禁悲从中来,在众人面前流下了眼泪。 马克失踪的那片沙漠在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境内,不仅英国派人寻找马克,阿尔及利亚警方也帮助寻找,而且政府还派出了军队。 不过,在这种充满焦虑和煎熬的时刻,撒切尔先生表现出了男子汉特有的冷静和沉着。虽然他心里也一样着急,但在撒切尔夫人面前却几乎从不表现出来,这让撒切尔夫人的心情安定了不少。 在马克失踪6天之后,终于传来了令撒切尔一家惊喜的消息:马克被找到了,而且平安无事。撒切尔夫人一得到消息,立刻恢复了正常状态,她没有沉浸在惊喜和庆幸的情绪之中,而是立刻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 没想到马克回来后,却对人们的关注感到迷惑不解,觉得是大惊小怪。他说:“真奇怪,怎么有这么多记者采访我?”回到家里,他绘声绘色地向家人描述了他在沙漠中的历险记。他哪里知道身为首相的母亲在他失踪的这些天里,吃不香、睡不着,经历了多少煎熬。这6天真是撒切尔夫人一生中最痛苦的日子。新闻界认为,撒切尔夫人在这件事情中表现出了“圣洁的母爱”。 在关心孩子的同时,撒切尔夫人也像大多数妻子一样,对丈夫非常体贴、关心。在1974年撒切尔夫人任教育部长的时候,丹尼斯所在的公司总部从伦敦迁到离伦敦40公里的地方。当时为了照顾在伦敦上班的撒切尔夫人,他们的家仍留在伦敦。这样,每天丹尼斯上班都得走远远的路,每天早上六点就得吃早饭。撒切尔夫人在工作非常繁忙的情况下,还坚持每天早上起床为丈夫做早餐。而她每天到深夜一两点钟才上床睡觉,睡眠时间只有四个多小时。 当然,作为政府的最高领导,撒切尔夫人也常常不由自主地把工作中的领导作风带到家里来。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撒切尔夫人生活中的一切都要以她的工作为核心,以她的工作为转移。因而,在生活中,撒切尔夫人也像在工作中一样“处于领导地位”。这样,丹尼斯在生活中就不得不扮演一种男子汉所不愿扮演的角色。不过,他知道,处于这个位置上,就必须以大局为重。对妻子生活上的支持也就是对她工作上的支持,而她的工作对整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更何况,撒切尔夫人的体贴也使他获得了心理上的温暖和平衡。在任何事情上,他总是撒切尔夫人背后坚定的支持者。可以说,撒切尔夫人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与丹尼斯是分不开的。 撒切尔夫人特殊的工作性质、特殊的地位决定了她的家庭也必然是一个特殊的家庭。在沉重而繁忙的工作之外,家庭是她的“避风港”,是她休息的地方。因而在家里,她从不愿再谈论工作上的事。有一次,在一家人吃饭的时候,家里人在某个政治问题上和撒切尔夫人产生了分歧,就发生了争论。撒切尔夫人气愤地说:“我在议会里和反对党辩论,没想到回到家来还要和家里人辩论!”一家人顿时都沉默下来。家里人一下子明白过来,撒切尔夫人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回到家中,她多么希望得到家庭的温暖与闲适啊。于是,家里以后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家中不谈政治。此外,家庭琐事也很少烦找她。马克说:“我们从来不去问她洗衣店的衣服取回来没有这一类问题。”因为撒切尔夫人满脑子装的都是国家大事,谁都明白,不应该用别的事情去分她的心。即使不得已要麻烦她某件事,也要事先注意她的情况,见机行事。
7,为什么撒切尔夫人的儿子马克会给她带来一场严重的精神危机?
撒切尔夫人的儿子马克有一项特别热衷的爱好,就是赛车。赛车是一项危险性很大的运动,马克曾在赛车中多次出事,却一点也没影响他对赛车的兴趣。1982年发生了一次严重的事故,虽没把马克吓倒,却使他的母亲——撒切尔夫人陷入了一场严重的精神危机。 1982年,在英阿马岛战争爆发的前几天,撒切尔夫人正全神贯注于英阿两国的谈判,处在是否发动战争的反复思考和犹豫之中,却不料发生了一件雪上加霜的事情。当时马克正在国外参加一场汽车大赛,突然有消息说马克和她的女伴在沙漠里失踪了。 这个消息对撒切尔夫人来说就像是晴天霹雳,使她忧心如焚。撒切尔夫人作为一位女性政治家和领袖,一向是一个性情坚毅,在危机面前沉着镇定、方寸不乱的人,但这一次却不同以往。因为作为母亲,她和其他普通的女人没什么区别,对自己的孩子怀有深沉的、无私的母爱。儿子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一旦他有什么三长两短,将是令撒切尔夫人最为痛苦的事情。因此,这件事给了她巨大的精神打击。 报纸上充斥着有关马克的报道。因为作为撒切尔夫人的儿子,马克在国内知名度很高,有的报纸还分析,沙漠中的气候恶劣,以前有许多人在这种情况下遇了难,因而马克生还的机会很小。撒切尔夫人看了,心如刀绞,在私下里,流了不少眼泪,有时一边工作一边哭。但是在公开的场合,她还是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像往常一样召开内阁会议,处理各种公务。可是有一次,在会议之后,一位记者问撒切尔夫人:搜寻马克的工作进行得怎么样了?撒切尔夫人不禁悲从中来,在众人面前流下了眼泪。 马克失踪的那片沙漠在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境内,不仅英国派人寻找马克,阿尔及利亚警方也帮助寻找,而且政府还派出了军队。 不过,在这种充满焦虑和煎熬的时刻,撒切尔先生表现出了男子汉特有的冷静和沉着。虽然他心里也一样着急,但在撒切尔夫人面前却几乎从不表现出来,这让撒切尔夫人的心情安定了不少。 在马克失踪6天之后,终于传来了令撒切尔一家惊喜的消息:马克被找到了,而且平安无事。撒切尔夫人一得到消息,立刻恢复了正常状态,她没有沉浸在惊喜和庆幸的情绪之中,而是立刻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 没想到马克回来后,却对人们的关注感到迷惑不解,觉得是大惊小怪。他说:“真奇怪,怎么有这么多记者采访我?”回到家里,他绘声绘色地向家人描述了他在沙漠中的历险记。他哪里知道身为首相的母亲在他失踪的这些天里,吃不香、睡不着,经历了多少煎熬。这6天真是撒切尔夫人一生中最痛苦的日子。新闻界认为,撒切尔夫人在这件事情中表现出了“圣洁的母爱”。
8,关于撒切尔夫人的人格分析
坚强、决不妥协的性格女人
坚强、决不妥协的性格女人
“铁娘子”的称谓是在撒切尔夫人担任首相之后得到的。人们选她为首相,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希望她能够对英国当时存在的各种棘手的问题拿出较好的解决办法。如降低通货膨胀率、创造新的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强英国的防御力量等。在对外关系方面,撒切尔夫人极力维护英国的利益和形象,有人形容说,她对英国利益的维护与当年戴高乐维护法国利益没有什么两样。在国内经济发展方面,撒切尔夫人就任后不久,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们从她的改革精神和各种举措上看出,她领导的这届政府是有作为的政府。
在撒切尔夫人任职首相期间,她的许多政策都不同程度地带有强硬的色彩,最能够反映其“铁”的性格的举动之一是同阿根廷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的战争。位于阿根廷本土以南大西洋上的马尔维纳斯群岛在1833年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虽然许多国际会议已经确认,这个群岛属于阿根廷,但英国不认可,因此该群岛一直是英阿两国的争端所在。1982年,阿根廷军队进驻该群岛,英国朝野一片哗然。撒切尔夫人的态度是坚定的,但还没有达到动用武力的程度。一些议员为了使撒切尔夫人早日下决心开战,故意采用煽动性语言,刺激这位女首相的自尊心。有人甚至对她说:“首相在就任不久就得到了‘铁夫人’的称号……但是没有理由假设尊敬的夫人是不欢迎这个称号的,相反她确实引为骄傲。在今后的一两周内,全民族和尊敬的夫人本人都将知道她到底是哪种金属铸造的。”撒切尔夫人当然不能忍受别人对她有这种议论,况且大英帝国也不应该把一个小小的阿根廷放在眼里。她不仅下决心出兵远征,而且希望尽快结束这场战争。撒切尔夫人主战的强硬态度压倒了其他不同的意见,虽经议会批准,但却是她一手操办的。尽管英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总算打赢了这场战争,撒切尔夫人和大英帝国都没有丢面子。尤其重要的是,这场战争为撒切尔夫人下一次竞选增加了“筹码”。
撒切尔夫人第二次参加首相竞选,她再一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和中心。选民们对她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一家报纸评论说:“这个女人在英国进行了一场革命,不是通过她的常常引起争论的政策,而是通过她的坚强的意志。”在各种议论中,人们似乎没有忘记“铁娘子”的性格,认为她是一个坚强、毫不妥协的女人。外国舆论也评论说,撒尔切夫人是丘吉尔任首相以来最强有力、最有争议的首相。撒尔尔夫人终于如愿以偿地连任首相。
撒切尔夫人的意志坚强是有目共睹的。她的“铁”的性格不仅在她的政策中可以看出来,在她的具体工作中也可以看到。她更加努力地工作,从未有丝毫松懈。在舆论界和周围人心目中,“铁娘子”工作起来也颇具“铁人”的性格。她从不知疲倦,经常在首相府过夜,经常是第一个进办公室的人。其实,“铁娘子”只是撒切尔夫人在官场、政界的形象,在生活中她则是一位出色的家庭主妇,而且什么事情都喜欢亲自动手。“铁娘子”也有浓浓的骨肉亲情。她的儿子马克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作探险旅行时,一度失踪10天。撒切尔夫人心急如焚,有生以来第一次中断工作,为自己的家事操心,铁骨柔肠,溢于言表。
工作中,撒切尔夫人难免遇到一系列棘手的问题,但每逢这时她总是毫无退缩之意。在她连任首相后不久,爱尔兰共和军在保守党开会的旅馆安放了炸弹,想炸死撒切尔夫人。炸弹爆炸时,撒切尔夫人距离爆炸地点仅几步之遥,整座5层楼房被炸毁。事后有记者问她,是否会因这件事而改变自己的看法。撒切尔夫人坚定地回答:“不!”一位记者曾经问撒切尔夫人,在当了6年的首相之后,她的“铁娘子”形象是否已经发生了改变,撒切尔夫人听后断然回答说:“不,不,不……如果你希望哪个人软弱的话,请不要打我的主意。”这真是“江山易变,秉性难移”啊!
撒切尔夫人在任期间,也经常改组内阁,调换一些大臣、部长等。那些被调换的大臣并不是从根本上反对首相的政策或方针,而只是在处理问题的方法上存在异议。无论内政,还是外交,撒尔切夫人实行的办事原则是非常鲜明的,非此即彼,决不存在一条“中间道路”。由于撒尔切夫人工作上的专断、听不进不同意见,因此在她的周围,知心朋友不多,尤其是没有持不同意见的朋友或同事。
1987年,撒切尔夫人再次将1988年的大选提前。如果说,上一次连任是马岛战争帮了撒切尔夫人大忙的话,那么这次大选则是英国经济的转机帮了她忙。但是即使“铁娘子”全力以赴地对付英国的经济问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生产滑坡等,所谓的“英国病”仍表现出难以医治的顽症特征。到了撒切尔夫人执掌首相大印第10个年头时,局面仍然没有多大的改变。虽然撒切尔夫人有不服输的劲头,但对于英国眼前的局面她也只能硬撑着往前走。
1990年年底,撒切尔夫人已经当了11年半的首相。人们对这位“铁娘?”的看法越来越多样化。当初,英国人寄希望于“铁娘子”,希望她能够振兴国家。十几年过去了,英国经济的总体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善。人们不禁要问,是不是这位首相不应该采取“铁”的措施和工作作风呢?在撒切尔夫人所在的保守党内,离心力也日益增大。1990年11月22日,撒切尔夫人宣布不参加第二轮竞选。
撒切尔夫人决定退出竞选,并连夜赶到唐宁街10号的首相府所在地,起草自己的辞职演说。撒切尔夫人从内心不愿意离开终生向往、喜爱的政治舞台,自幼对政治格外感兴趣的撒切尔夫人,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达到了英国人政治生涯的最高点(首相之上是女王,而女王是世袭的),真让她离开自己钟爱的首相府,她的心情之沉重,情绪之低落,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铁娘子”毕竟是“铁娘子”,她再一次向人们展示了她本人超凡的克制力,她不仅要辞去首相职务,而且要亲自起草演讲稿。
11月28日,这是连任三届的首相撒切尔夫人最后一次召开内阁会议,不免有些悲壮的色彩。撒尔切夫人最后一次向她的臣僚们讲话,而且是辞职声明。撒切尔夫人实在抑制不住内心的痛苦,声音颤抖,热泪盈眶。这时,大法官詹姆斯·麦基轻轻地搂住撒切尔夫人的臂膀,低声对她说:“让我来读,首相。”“不!”撒切尔夫人坚决地回答。撒切尔夫人又一次以她坚韧的毅力,控制住自己的感情,以别人意想不到的平常语调,继续朗读她的辞职演说。此时,她的几位同僚早已禁不住热泪纵横了。最后,她表情漠然地注视着前方说:“好了,就讲到这里,我们做其他事吧!”宦海沉浮,仕途难料,古往今来莫不如此。但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失败和挫折,却是各有千秋。撒切尔夫人不是激流勇退的人,这不符合她的性格。撒切尔夫人是当代英国政治史上杰出的首相和政治家,她选择辞职决不是一时冲动。在时局对她已经不利的情况下,她退出竞争是明智的选择。
在这里,我们所需要理解和体会的是,她政治家的心胸和风度。面对失败的结局,她不可能没有沮丧、悲伤。尤其是作为对政治情有独钟的职业政治家,撒切尔夫人在得失面前表现了高度的自制力,并能够不计前嫌,保持自己政治家在公众面前的形象。人们对撒切尔夫人的辞职演讲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最长时间吸引议院听众的一次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