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第一次绿色革命,中国农业的“绿色革命”是什么时候兴起的?
本文目录索引
- 1,中国农业的“绿色革命”是什么时候兴起的?
- 2,什么是第一次绿色革命,什么是第二次绿色革命说
- 3,第二次绿色革命是怎么回事?
- 4,绿色革命的两次差别
- 5,农业的三色革命是什么
- 6,第一次绿色革命指的是什么?
- 7,印度的两次绿色革命?
- 8,中国历史共有几次农业革命
- 9,中国历史共有几次农业革命?
1,中国农业的“绿色革命”是什么时候兴起的?
“绿色革命”是60年代中期在发展中国家兴起的,以采用农作物高产良种为中心的一场新技术革命。主要内容是大规模地推广矮秆、半矮秆、抗倒伏、产量高、适应性广泛的小麦和水稻等优良作物品种,并配合灌溉、施肥等技术的改进,以获得农作物高产、稳产,解决急剧增长的粮食需要。这一农业技术革命取得了惊人的成果,因而被誉为“绿色革命”。
中国农业的“绿色革命”比国外开展得更早,规模更大,成效更为显著。“绿色革命”给我国带来了农业科技进步的曙光。良种与良法相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相结合、高产与优质高效相结合,是中国“绿色革命”的特征,使中国在世界“绿色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
当国际上“绿色革命”处于酝酿阶段时,我国的矮秆育种已在大江南北全面启动。早在1956年,广东省的农民育种专家洪群英以两棵变异矮稻为育种材料,就培育出中国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矮秆、耐肥、抗倒、早熟、高产的旱籼稻良种“矮脚南特”。此后,随着“广场矮”、“珍珠矮”等一系列矮秆品种的育成和推广,1965年南方稻区基本上实现籼稻矮秆化,每亩产量由200~2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这是中国水稻育种上的一大突破,在第一次“绿色革命”中也发挥着先锋作用。
中国在“绿色革命”中成就辉煌。1983~1994年,通过实施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育成常规水稻新品种62个,推广近亿亩;杂交水稻新组合33个,较好地解决了旱、中熟配套问题;小麦新品种42个,推广近8000万亩;玉米抗病新杂交种43个,推广效益显著;棉花新品种45个,使纤维品质、丰产性、抗病性明显提高;大豆新品种42个,早熟品种的育成和应用使大豆栽培区由南向北推进100多公里。此外,中国在人工选育油料、糖料、蔬菜等作物优良品种方面也取得了可喜进展。
2,什么是第一次绿色革命,什么是第二次绿色革命说
第一次绿色革命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初,其主要特征是把水稻的高秆变矮秆,另外辅助于农药和农业机械,从而解决了19个发展中国家粮食自给问题。世界上一些国家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一般都在70%以上,像以色列这样一个极度缺水的国家,它的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 第二次绿色革命(second green revolution)是指通过国际社会共同努力,运用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培育既高产又富含营养的动植物新品种以及功能菌种,促使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在促进农业生产及食品增长的同时,确保环境可持续发展。 扩展资料: 20世纪中期,一些发达国家和墨西哥、菲律宾、印度、巴基斯坦等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展利用“矮化基因”,培育和推广矮秆、耐肥、抗倒伏的高产水稻、小麦、玉米等新品种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技术活动,其目标是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粮食问题。 当时有人认为这场改革活动对世界农业生产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犹如18世纪蒸汽机在欧洲所引起的产业革命一样,故称之为“第一次绿色革命”。但以后这场改革活动暴露出许多缺陷:技术和经济上要求高,耗资大而不易推广;污染严重,能源浪费等。 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开始应用生物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等,改革传统的农业生产,把它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次绿色革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二次绿色革命
3,第二次绿色革命是怎么回事?
中文名称:绿色革命 英文名称:green revolution 定义1:20世纪中期,一些国家利用“矮化基因”和生物技术,开展培育和推广高产粮食作物品种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技术改革活动。 所属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经济地理学(二级学科) 定义2:20世纪60年代起,国际农业发展组织将高产谷物品种和与之配套的施肥、灌溉等技术推广到亚洲、非洲、南美洲的部分地区,促使其粮食增产的一项技术改革活动。 所属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农业生态学(二级学科)
1.由于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水资源下降,全球粮食产量增长速度还将放慢,而人口到2025年将达到85亿,结实要产生比现在多%50的粮食才能解决仅人口增长一项导致的食物需求问题。 尽管第一次绿色革命的成功实施,是中国,墨西哥,印度等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产量上升了70%,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着贫困和食品短缺的威胁。形势严峻。 2.第一次绿色革命也存在着一些障碍和负面影响 瘠薄土壤的广大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无法应用第一次绿色革命成果。 由于自然条件所限,以及第一次绿色革命的种子对水,化肥,农药的以来,粮食产量在国家间,地区 间,高中低产田间仍存在较大差异。 由于高产产品对化肥,农药,灌溉依赖过度,导致土壤,水系污染,病虫害的抗性增强,土壤次生盐 渍化等生态和环境问题,以及生产成本上升的问题。 农村出现新的两极分化,贫困和妇女作用问题日渐突出。 第一次绿色革命成功地跨越了农民文化素质低,市场不发达和缺乏社会化服务体系等障碍,但这些问题都成为现在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障碍。
4,绿色革命的两次差别
按照绿色革命成功的主要标志:粮食产量普遍性大幅度提高和农业新技术的可持续利用,后者包括人们愿意接受新技术的普遍程度和新技术给生活方式及种植文化带来的适应性,第二次绿色革命尚处于局部酝酿之中,即处在全球性规模化革命的形成之前。第二次绿色革命假设能够形成,那么将在其问题背景、发展目的、技术进步及其传播、政策等方面与第一次绿色革命具有以下相似之处:(1)人口与食品供求关系的巨大矛盾。(2)以解决食品危机为主要目的。(3)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来开发作物新品种,这些品种在其增产、地区适应性方面优于以往品种。(4)新品种技术的影响对于发展中国家农业及食品生产至关重要。出于各种原因,这些技术尚未传播普及到本该受益最大的地区。(5)政策与农技培训对于绿色革命的范围和最终成功与否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第二次绿色革命与第一次绿色革命的不同点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1)时代背景与目标导向不同第一次绿色革命发生在人类社会主流已经进入的工业经济时代,当时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农业经济时代;第二次绿色革命面临的是信息经济时代和生物经济成长阶段。在即将到来的生物经济时代,农业的功能,除满足人们温饱条件、为工业增值提供原材料外,还将体现在增进人类健康、提高营养品质和生活质量、满足人们消费多元化和崇尚生活情趣、个性化定制食品和药物以及供人们以回归自然与绿意享受等,即突出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注重营养品质、产品人性化与个性化等“人本化”特征。农业发展目标不仅在于食品增产,而且还在于在食品产量增长的同时,农产品质量得以提升,环境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也就是说,相对于第一次绿色革命的目标导向主要是增加食品产量而言,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目标导向是多元的,即在追求食品增长的同时,更加关注生活质量的提升与环境可持续发展。(2)技术系统不同第一次绿色革命依托的主要技术是植物常规育种和杂交育种,以及与高产品种配套的灌溉系统、化肥和杀虫剂的广泛使用。而第二次绿色革命依托的技术将主要是以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以及其他配套的有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技术。第二次绿色革命依托的技术,如研制转基因作物种子所需的科学技术,比创造第一次绿色革命农业进步所用的科学技术要复杂得多。(3)知识产权的界定和研发部门不同以转基因种子为例,转基因种子主要是由私营公司,尤其是由兼营种子与化学工业的跨国公司研制,而非如第一次绿色革命那样——新品种主要由公共部门投资研制出来。由此带来的种子成本和知识产权问题非常突出,以致成为目前推广使用生物技术产品的巨大障碍因素。(4)政策环境和政治气候不同第一次绿色革命被认为是在一个特殊的政策环境中实现的,这种政策环境包括人口过剩、担心饥荒、慈善事业、冷战政治因素等。这一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被积极鼓励,政策法规相对宽松,有助于农业革命。而第二次绿色革命已不存在来自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且有关转基因食品等的政策法规更加严格;非政府组织、公众意识和舆论已形成重要的政治力量,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使得公众的关注度和知情状况发生改观,从而使转基因等技术的推广应用面临更多的挑战。(5)负面效应不同第一次绿色革命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主要是由于过量使用化肥、除草剂等化学物质而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以及由于农作物品种单一化而引起的农业种质资源减少及农业生态系统退化。第二次绿色革命可能造成的负面效应主要是食品安全、生物伦理以及生物多样性等问题。由于转基因作物种植导致化肥、除草剂等化学物质使用量的减少,被认为将有益于环境。 若要促使第二次绿色革命在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广泛展开,还有诸多障碍因素需要消除,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研发成本与发展中国家农民购买力差异,知识产权保护,利益相关者关系,转基因等生物技术产品的规制环境。根据两次绿色革命的异同点,第二次绿色革命可从第一次绿色革命中借鉴之处在于:(1)降低农业生物技术研发成本,使发展中国家农民能够买得起在第一次绿色革命期间,新的高产良种和相应的化学物质同样比农民用传统方法培育的种子昂贵,但由于制定了成本减免计划,建立了贷款体系,从而克服了种子成本和农民购买力之间的矛盾。而转基因技术及其种子成本更高,为此,第二次绿色革命同样需要制定和建立类似的成本减免计划和贷款体系,以便发展中国家农民能够买得起。(2)加大公共部门投资,建立公共部门与私营企业研发的伙伴关系在第一次绿色革命期间,由于技术研发及其产品几乎全部来源于公共领域,因而不存在知识产权障碍。目前转基因食品的投资多来自私营部门,知识产权保护非常重要,以致有人称“知识产权问题是基因革命的核心”。如何在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更大规模的扩散之间建立起适宜的平衡,从而使转基因技术呈现革命性规模化应用,是第二次绿色革命成功的一大挑战。显然,加大公共部门投资,建立公共部门与私营企业研发的伙伴关系,将有利于生物技术的保护和传播。(3)强调农业对全球问题的重要性,通过公共政策来促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绿色革命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是指各级政府、公共机构、私营公司和非政府组织。在对待转基因作物态度上,各利益相关者应当从农业及食品安全对于全球稳定和安全以及公共福利出发,形成农业发展对全球问题极其重要性的共识。在“二战”后的30年间,有关政策制定者认为农业发展对于世界和平来说绝对必要,为此美国、亚洲及拉美的决策者从一开始就支持第一次绿色革命。而在当今世界,农业发展对于维持全球稳定和安全及发展的重要性依然存在,甚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发展”。因此需要加大公共政策的支持,以促进各利益相关者合作,共同推进第二次绿色革命。(4)发展中国家的决策者必须制定合适的规制标准,这些标准同时考虑到转基因食品的现实利益和风险第一次绿色革命的规制环境极为宽容,科学家可以在各国自由活动,帮助育种和种植高产品种作物,对这些作物生产的食品也不必标识。而当今不同,各国或地区对待转基因食品的法规制度不同,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例如,如果没有一些明确考虑转基因作物对农民和消费者潜在利益的法规,那些本可以从转基因作物受益最大的国家如非洲一些国家,可能会考虑为了获得欧盟的财政援助而打消允许本国种植的念头。(5)第一次绿色革命带来的过量使用灌溉用水和化肥、除草剂等化学物质而造成的环境负面效应,应当引以为戒。为实现节能减排、生态文明等可持续发展目标,第二次绿色革命应当强调开发应用高产、环境友好的绿色技术,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在实现食品增长的同时注重环境可持续发展。
5,农业的三色革命是什么
农业的“三色革命”
绿色革命:农作物的最高产量在很大程序上取决于光能利用效率的高低。目前一般作物光能利用率仅0.4%左右。但从光合作用本身的效率来计算,理论上最高可达20%左右,根据这一计算,仅水稻亩产就能达7000~10000千克。因此,把扩大农作物叶绿素体面积以加强光合作用,提高农作物产出率,称为“绿色革命”。
白色革命:地球上的植物资源极其丰富,用来发展畜牧业,将粗蛋白转化为以奶品、肉类为主的高级蛋白质,既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扩大了食物的来源。因为蛋白质呈白色,所以称之为“白色革命”。
蓝色革命:海洋占地球总面积71%,不仅生物品种多,而且数量巨大,但目前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十分有限。海洋可提供的食物,比陆地全部可耕地提供的食物多得多。因为海洋呈蓝色,所以把人类征服海洋、建立以海洋为主的水体农业称为“蓝色革命”。
6,第一次绿色革命指的是什么?
2004年是 国际技术年 国际大米年 国际运动教育年 中法文化年
超级稻( Super Rice )由位于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于1989年首先提出,也称为新株型稻。何为超级稻,迄今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严格定义,其主要原因是各家各派提出的产量指标并不相同。而且过去的超级稻界定为产量潜力比现有高产品种提高15%~20%,绝对产量12~15 t/hm2。现代超级稻界定不仅其产量潜力大幅度提高,而且稻米品质得到明显改善,对主要病虫害的抗性全面提高。因此,超级稻是指根据特定的生态环境,利用各种育种方法和技术,按照预定的理想株型结构模式选育而成的抗性和米质等主要农艺性状与对照品种相仿、产量潜力有大幅度提高的新品种(组合)。
第一次绿色革命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水稻育种发生了两次大的突破:第一次是50年代开始的“矮秆多穗育种”(即“矮化育种”,下同);第二次是70年代开始的“半矮秆穗粒兼顾育种”(含杂种F1代优势利用——“杂交稻育种”和杂种非F1代优势重组的纯合利利用——“理想株型育种”,下同)。这两次水稻育种突破都首先发生在我国,都是以提高经济系数为主要增产途径,即第一次绿色革命。
7,印度的两次绿色革命?
印度的两次“绿色革命”。 20 世纪60年代,印度进行了第一次“绿色革命”,印度政府为解决粮食问题而推行的农业发展新战略,引进并培育新品种,使用化肥,改进灌溉技术,推广机械化生产,“绿色革命”的进行。 使印度基本上实现了低水平的粮食自给 (1984年人均达到180公斤),某些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也有较大提高。但贫苦农民获利甚少,两极分化加剧,农业内部结构亦不平衡。 2004年开始,印度进行了第二次“绿色革命”,利用生物技术的进步改良品种,推广高效无毒农药,完善水利灌溉系统,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管理中的运用等,这次“绿色革命”不仅明显提高了粮食产量,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 扩展资料 绿色革命主要内容为 1、引进高产良种,加强水利、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方面的投资。 2、 政府扩大农业信贷、吸收外国农业贷款,对农业投入给予财政补贴。 3、成立国营粮食公司,实行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 4、加强农业科研和农业教育,选择一些雨量充足、水利设施较好的地区重点推行一揽子农业现代化技术。 印度农业发展 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2%。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拥有世界10%的可耕地,面积约1.6亿公顷,据欧盟报告:印度已成为农产品净出口国。 因为印度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其中西南季风很不稳定,使印度降水量的时间分配很不稳定,水旱灾频繁,使印度的粮食生产很不稳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印度绿色革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印度
8,中国历史共有几次农业革命
新石器时代,人类发明了农业、畜牧业.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这场革命被称为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观察和熟悉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慢慢懂得了如何栽培作物.世界各地区的人民,在采集经济的基础上,积累了经验,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农业.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农业出现的时间很不一致,大约为从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有些氏族和部落在新石器时代仍长期以采集和渔猎为生.考古资料显示,世界上主要的早期农耕中心有三个地区,即西亚、东亚(包括南亚)、中南美洲.如西亚的扎格罗斯山区、小亚细亚半岛南部、东地中海沿岸的约旦、巴勒斯坦、黎巴嫩等地,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也是大麦、小麦、小扁豆等栽培作物的原产地.中国黄河中上游、长江中下游很早就种植粟和水稻.中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鲁、玻利维亚分别是玉米、豆类、马铃薯等作物的原产地.新石器时代还出现了畜牧业.早在中石器时代或更早些时候,人们已开始驯养与人类经济活动和生活关系较密切的某些小动物.狗和绵羊是最早被人驯养的动物.如伊拉克的帕勒高拉洞穴遗址内发现公元前1万年家养狗的骨骼.
.2、农业革命促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收获.这样,人类从旧石器时代的迁徙生活逐渐转为定居生活.
3、农业革命为以后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创造了物质基础.在狩猎采集经济下,人们难以获得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即使在短暂时期内获得,也无法长期储存.人类从事农耕和畜牧后,才可能比较稳定地获得较丰富的食物来源,而且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并储存它.这就使人口得以较大的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还使某些人有可能积聚财富,导致原始社会的崩溃.
9,中国历史共有几次农业革命?
新石器时代,人类发明了农业、畜牧业。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这场革命被称为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观察和熟悉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慢慢懂得了如何栽培作物。世界各地区的人民,在采集经济的基础上,积累了经验,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农业。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农业出现的时间很不一致,大约为从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有些氏族和部落在新石器时代仍长期以采集和渔猎为生。考古资料显示,世界上主要的早期农耕中心有三个地区,即西亚、东亚(包括南亚)、中南美洲。如西亚的扎格罗斯山区、小亚细亚半岛南部、东地中海沿岸的约旦、巴勒斯坦、黎巴嫩等地,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也是大麦、小麦、小扁豆等栽培作物的原产地。中国黄河中上游、长江中下游很早就种植粟和水稻。中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鲁、玻利维亚分别是玉米、豆类、马铃薯等作物的原产地。新石器时代还出现了畜牧业。早在中石器时代或更早些时候,人们已开始驯养与人类经济活动和生活关系较密切的某些小动物。狗和绵羊是最早被人驯养的动物。如伊拉克的帕勒高拉洞穴遗址内发现公元前1万年家养狗的骨骼。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1、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的经济以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攫取性经济转变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这一获得食物方式的转变,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农业和畜牧业的发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个飞跃,标志着人类在“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方面,从较多地依靠、适应自然转为利用、改造自然。农业畜牧业的全部生产活动要求人类更多地认识、改造自然界,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的经济服务。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2、农业革命促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收获。这样,人类从旧石器时代的迁徙生活逐渐转为定居生活。3、农业革命为以后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创造了物质基础。在狩猎采集经济下,人们难以获得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即使在短暂时期内获得,也无法长期储存。人类从事农耕和畜牧后,才可能比较稳定地获得较丰富的食物来源,而且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并储存它。这就使人口得以较大的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还使某些人有可能积聚财富,导致原始社会的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