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糖体结合位点,核糖体结合位点(RBS)在基因注释中有什么作用
本文目录索引
- 1,核糖体结合位点(RBS)在基因注释中有什么作用
- 2,用什么软件能分析一个基因的核糖体结合位点
- 3,核糖体中的A位、P位、E位各有什么作用?
- 4,核糖体结合位点的简介
- 5,核糖体结合位点的核糖体的理化特性
- 6,一个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为什么形成2个tRNA结合位点?
- 7,高中生物,一个核糖体为什么与mRNA的结合部位形成2个tRNA
- 8,核糖体结合位点的相关介绍
- 9,一个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为什么形成2个tRNA结合位点?
- 10,高中生物,一个核糖体为什么与mRNA的结合部位形成2个tRNA
1,核糖体结合位点(RBS)在基因注释中有什么作用
核糖体结合位点(RBS)在基因注释中有什么作用
核糖体的主要成份为蛋白质和rRNA,二者比例在原核细胞中为1.5:1,在真核细胞中为1:1,每个亚基中,以一条或二条高度折叠的rRNA为骨架,将几十种蛋白质组织起来,紧密结合,使rRNA大部分围在内部,小部分露在表面。由于RNA的磷酸基带负电荷超过了蛋白质带的正电荷[/ur颂翘逑?颂翘逑郧康肿url]负电性,易与阳离子和碱性染料结合。
单个核糖体上存在四个活性部位,在蛋白质合成中各有专一的识别作用。
1.A部位:氨基酸部位或受位:主要在大亚基上,是接受氨酰基-tRNA的部位。
2.P部位:肽基部位或供位:主要在小亚基上。
3.肽基转移酶部位(肽合成酶),简称T因子:位于大亚基上,催化氨基酸间形成肽键,使肽链延长。
4.GTP酶部位:即转位酶,简称G因子,对GTP具有活性,催化肽键从供体部位→受体部位。
另外,核糖体上还有许多与起始因子、延长因子、释放因子以及各种酶相结合的位点。核糖体的大小是以沉降系数S来表示,S数值越大、颗粒越大、分子量越大。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核糖体的大小亚基是不同的。
50S(大亚基)23S,5SRNAS+原核(70S)34种蛋白质55种蛋白质30S(小亚基)21种蛋白质+16SRNA
真核(80S)60S(大亚基)28S5.8S5SRNA+45种蛋白质78种蛋白质40S(小亚基)33种蛋白质,+18SRNA
2,用什么软件能分析一个基因的核糖体结合位点
核糖体小亚基先和mRNA5’端帽子结合,然后沿mRNA从5’端向3’端开始扫描,当遇到第一个ATG时便停下来,然后大亚基和一些起始因子结合上来,开始翻译。当然,你可以用软件分析一下RNA的二级结构,如果第一个ATG在一个很大的发夹结构中,这个基因的表达可能会失败。如果第一个ATG周围的序列符合KOZAK序列(NNNPuNNATGG),小亚基将会在此驻留较长的时间,从而更有利于组装成完整的核糖体,使翻译效率提高。
3,核糖体中的A位、P位、E位各有什么作用?
在翻译过程中,核糖体有多个结合位点以及催化位点,保证翻译能顺利、快速的进行,核糖体与tRNA的结合位点有3个,并不能说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位点也相应的有3个,但因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削减了许多繁琐的内容,简化教学知识,就采用了“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会形成2个tRNA结合位点”这样的语言来进行描述。
具体原因如下:
肽链的延伸循环可分为三个阶段:进位、肽键形成和移位。进位是指aa-tRNA(氨酰tRNA)进入A位。aa-tRNA是以eEF-1a·GTP·aa-tRNA复合物的形式进人A位的,并需要GTP的水解。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保证正确aa-tRNA的进入即翻译的准确性是一关键问题。目前有两种模型,一种认为对aa-tRNA经过了二步选择,第一步是在三元复合物进入A位时;第二步是在GTP水解后和肽键形成前。另一种是三位点模型,认为除A和P位外,还存在一个aa-tRNA结合位点。在原核生物三个位点(E位点)已被证实,而真核生物资料还不充分。已发现兔肝80S核糖体有三个aa-tRNA结合位点。
核糖体有3个tRNA的结合位点,分别称为A、P和E位点。
蛋白质合成开始时,先由一个较小的核糖体亚基(30S)结合到mRNA,在一些起始蛋白质—— σ 因子等的协助下,构成一个30S—mRNA起始复合体。
真核生物mRNA具有m7GpppNp帽子结构,核糖体上有专一位点或因子识别mRNA的帽子,使mRNA与核糖体结合。
在多肽合成过程中,不同的tRNA将相应的氨基酸带到蛋白质合成部位,并与mRNA进行专一性的相互作用,以选择对信息专一的AA-tRNA(氨酰tRNA)。核糖体还必须能同时容纳另一种携带肽链的tRNA,即肽基mtRNA(peptidyl-tRNA),并使之处于肽键易于生成的位置上。核糖体必须包括至少5个活性中心,即mRNA结合部位、结合或接受AA-tRNA部位(A位)、结合或接受肽基tRNA的部位、肽基转移部位(P位)及形成肽键的部位(转肽酶中心)。此外,还应有负责肽链延伸的各种延伸因子的结合位点。核糖体小亚基负责对模板mRNA进行序列特异性识别,如起始部分识别、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相互作用等,mRNA的结合位点也在小亚基上。大亚基具有携带氨基酸和tRNA的功能。此外,肽键的形成、AA-tRNA、肽基-tRNA的结合位、P位、转肽酶中心等都在大亚基上完成。
从以上资料可知,在翻译过程中,核糖体有多个结合位点以及催化位点,保证翻译能顺利、快速的进行,核糖体与tRNA的结合位点有3个,并不能说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位点也相应的有3个,但因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削减了许多繁琐的内容,简化教学知识,就采用了“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会形成2个tRNA结合位点”这样的语言来进行描述。
4,核糖体结合位点的简介
一种新的多肽--人含ATP/GTP结合位点的核糖体蛋白S17-9.68和编码这种多肽的多核苷酸申请号/专利号:00127193我是一名民间科学家,本人发明公开了一种新的多肽-人含ATP/GTP结合位点的核糖体蛋白S17-9.68,编码此多肽的多核苷酸和经DNA重组技术产生这种多肽的方法。本发明还公开了此多肽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的方法,如恶性肿瘤,血液病,HIV感染和免疫性疾病和各类炎症等。本发明还公开了抗此多肽的拮抗剂及其治疗作用。本发明还公开了编码这种新的人含ATP/GTP结合位点的核糖体蛋白S17-9.68的多核苷酸的用途。
5,核糖体结合位点的核糖体的理化特性
核糖体的主要成份为蛋白质和rRNA,二者比例在原核细胞中为1.5:1,在真核细胞中为1:1,每个亚基中,以一条或二条高度折叠的rRNA为骨架,将几十种蛋白质组织起来,紧密结合,使rRNA大部分围在内部,小部分露在表面。由于RNA的磷酸基带负电荷超过了蛋白质带的正电荷[/ur颂翘逑?颂翘逑郧康肿url]负电性,易与阳离子和碱性染料结合。单个核糖体上存在四个活性部位,在蛋白质合成中各有专一的识别作用。1.A部位:氨基酸部位或受位:主要在大亚基上,是接受氨酰基-tRNA的部位。2.P部位:肽基部位或供位:主要在小亚基上。3.肽基转移酶部位(肽合成酶),简称T因子:位于大亚基上,催化氨基酸间形成肽键,使肽链延长。4.GTP酶部位:即转位酶,简称G因子,对GTP具有活性,催化肽键从供体部位→受体部位。另外,核糖体上还有许多与起始因子、延长因子、释放因子以及各种酶相结合的位点。核糖体的大小是以沉降系数S来表示,S数值越大、颗粒越大、分子量越大。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核糖体的大小亚基是不同的。50S(大亚基)23S,5SRNAS+原核(70S)34种蛋白质55种蛋白质30S(小亚基)21种蛋白质+16SRNA真核(80S)60S(大亚基)28S5.8S5SRNA+45种蛋白质78种蛋白质40S(小亚基)33种蛋白质,+18SRNA
6,一个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为什么形成2个tRNA结合位点?
肽链的延伸循环可分为三个阶段:进位、肽键形成和移位。进位是指aa-trna(氨酰trna)进入a位。aa-trna是以eef-1a·gtp·aa-trna复合物的形式进人a位的,并需要gtp的水解。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保证正确aa-trna的进入即翻译的准确性是一关键问题。 在翻译时,核糖体的大亚单位在上面,以形成更大的空间;mRNA贯穿于核糖体大小亚单位之间,在大亚单位空间内,一次会有两个tRNA的结合位点。伴随着tRNA在核糖体上的移动,肽链得以延伸。 蛋白质构成 核糖体是细胞内一种核糖核蛋白颗粒,主要由rRNA和蛋白质构成,其唯一功能是按照mRNA的指令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多肽链,所以核糖体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分子机器。 构成核糖体的蛋白质。大肠杆菌核糖体蛋白的初级结构均被确定。大肠杆菌核糖体的30S亚基含S1—S21共21种蛋白质,50S亚基含L1—L34共34种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已被全部分离纯化。分子量约1万到3万。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核糖体结合位点
7,高中生物,一个核糖体为什么与mRNA的结合部位形成2个tRNA
核糖体有7个功能部位: mRNA结合位点:与转录来的信使RNA相结合. P位点:肽酰基tRNA位或者给位,是结合起始tRNA(就是起始密码子对应的转运RNA,通常是甲酰甲硫氨酸)的位点. A位点:氨基酰-tRNA(就是活化的氨基酸与tRNA的结合物)结合位点或受位,结合新进入的氨基酸. 肽基转移酶活性位点:将肽链转移到另一个氨基酸上面,就是将肽链延长. 5S RNA位点:与核糖体小亚基(5SRNA)的结合位点.注意:核糖体其实是两个亚基结合起来的,小的叫小亚基,大的叫大亚基.通常,两个亚基是分开的,只有当开始翻译的时候才互相结合. EF-Tu位点:EF-Tu循环位点,可以理解为翻译过程中能量的供应点. 转位因子EF-G结合位点:使得新合成的肽链转移到P位点. 所以,与tRNA结合的位点有且只有一个!
8,核糖体结合位点的相关介绍
核糖体是最小的细胞器,光镜下见不到的结构。在1953年由Ribinson和Broun用电镜观察植物细胞时发现胞质中存在一种颗粒物质。1955年Palade在动物细胞中也看到同样的颗粒,进一步研究了这些颗粒的化学成份和结构。1958年Roberts根据化学成份命名为核糖核蛋白体,简称核糖体Ribosome。又称核蛋白体。核糖体除哺乳类成熟的红细胞外,一切活细胞(真核细胞、原核细胞)中均有,它是进行蛋白质合成的重要胞器,在快速增殖、分泌功能旺盛的细胞中尤其多。多核糖体循环单个核糖体的翻译过程,事实上在细胞内一条mRNA链上结合着多个核糖体,甚至可多到几百个。蛋白质开始合成时,第一个核糖体在mRNA的起始部位结合,引入第一个蛋氨酸,然后核糖体向mRNA的3’端移动一定距离后,第二个核糖体又在mRNA的起始部位结合,现向前移动一定的距离后,在起始部位又结合第三个核糖体,依次下去,直至终止。两个核糖体之间有一定的长度间隔,每个核糖体都独立完成一条多肽链的合成,所以这种多核糖体可以在一条mRNA链上同时合成多条相同的多肽链,这就大大提高了翻译的效率。
9,一个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为什么形成2个tRNA结合位点?
在翻译过程中,核糖体有多个结合位点以及催化位点,保证翻译能顺利、快速的进行,核糖体与trna的结合位点有3个,并不能说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位点也相应的有3个,但因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削减了许多繁琐的内容,简化教学知识,就采用了“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会形成2个trna结合位点”这样的语言来进行描述。
具体原因如下:
肽链的延伸循环可分为三个阶段:进位、肽键形成和移位。进位是指aa-trna(氨酰trna)进入a位。aa-trna是以eef-1a·gtp·aa-trna复合物的形式进人a位的,并需要gtp的水解。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保证正确aa-trna的进入即翻译的准确性是一关键问题。目前有两种模型,一种认为对aa-trna经过了二步选择,第一步是在三元复合物进入a位时;第二步是在gtp水解后和肽键形成前。另一种是三位点模型,认为除a和p位外,还存在一个aa-trna结合位点。在原核生物三个位点(e位点)已被证实,而真核生物资料还不充分。已发现兔肝80s核糖体有三个aa-trna结合位点。
核糖体有3个trna的结合位点,分别称为a、p和e位点。
蛋白质合成开始时,先由一个较小的核糖体亚基(30s)结合到mrna,在一些起始蛋白质——
σ
因子等的协助下,构成一个30s—mrna起始复合体。
真核生物mrna具有m7gpppnp帽子结构,核糖体上有专一位点或因子识别mrna的帽子,使mrna与核糖体结合。
在多肽合成过程中,不同的trna将相应的氨基酸带到蛋白质合成部位,并与mrna进行专一性的相互作用,以选择对信息专一的aa-trna(氨酰trna)。核糖体还必须能同时容纳另一种携带肽链的trna,即肽基mtrna(peptidyl-trna),并使之处于肽键易于生成的位置上。核糖体必须包括至少5个活性中心,即mrna结合部位、结合或接受aa-trna部位(a位)、结合或接受肽基trna的部位、肽基转移部位(p位)及形成肽键的部位(转肽酶中心)。此外,还应有负责肽链延伸的各种延伸因子的结合位点。核糖体小亚基负责对模板mrna进行序列特异性识别,如起始部分识别、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相互作用等,mrna的结合位点也在小亚基上。大亚基具有携带氨基酸和trna的功能。此外,肽键的形成、aa-trna、肽基-trna的结合位、p位、转肽酶中心等都在大亚基上完成。
从以上资料可知,在翻译过程中,核糖体有多个结合位点以及催化位点,保证翻译能顺利、快速的进行,核糖体与trna的结合位点有3个,并不能说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位点也相应的有3个,但因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削减了许多繁琐的内容,简化教学知识,就采用了“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会形成2个trna结合位点”这样的语言来进行描述。
10,高中生物,一个核糖体为什么与mRNA的结合部位形成2个tRNA
一个核糖体上可以覆盖mRNA上6个碱基的位置,刚好可以允许2个tRNA进入。
这一结构现象可以说是生物体集约化利用资源的一个典型案例,既保证反应正常进行,又避免浪费
2个tRNA能够携带2个氨基酸进入核糖体,随后相邻的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反应生成肽键形成多肽,如果有3个tRNA的位置,要形成2个肽键,根据tRNA进入的速度及肽键形成的速度而定,显然时间资源出现浪费,如果仅有1个tRNA的位置,则不会出现氨基酸相邻形成肽键的过程。
故我认为,这个机制是生物体提高效率的最佳选择,也可以看成是生物进化,适应环境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