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本文目录索引

1,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什么意思

这句诗的意思是: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诗人借古讽今,通过唐玄宗不惜劳民伤财地为杨贵妃供应荔枝的事件,深刻地讽喻了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最高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荒淫误国的无比愤慨之情。原诗为: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译文: 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 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华清宫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修建的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后代有许多诗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而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是其中的名作。 二、古诗赏析 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犹如电影摄影师,在观众面前先展现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又是形容骊山的美不胜收,语意双关。 接着,场景向前推进,展现出山顶上那座雄伟壮观的行宫。平日紧闭的宫门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缓地打开了。接下来,又是两个特写镜头:宫外,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宫内,妃子嫣然而笑了。 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收到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全诗不用难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什么意思

2,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什么意思?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出自晚唐杜牧的《过华清宫三首·其一》。 原诗: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唐代: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释义: 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 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扩展资料: 这三首诗是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华清宫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修建的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后代有许多诗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而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是其中的名作。 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 “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读到这里时,读者是很容易联想到这个尽人皆知的故事。“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 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骑”知,还有一个诗中没有点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这样写,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3,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的是什么

是杜牧的《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译文:从长安回望骊山,只见林木、花卉、建筑、宛如一堆锦绣,山顶上一道道宫门逐层地开着。驿马奔驰神速,看不清所载何物,惟有杨贵妃在山上远望,知道是最心爱的荔枝被运来,欣然而笑。
这首咏史诗是杜牧路经华清宫抵达长安时,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荒淫误国而作的。华清宫曾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游乐之所,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因此,许多差官累死、驿马倒毙于四川至长安的路上。《过华清宫绝句》截取了这一历史事实,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4,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整首诗是什么

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人到晚年,常常会回忆青春年少的风华,思索人生途中的得失教训。一个王朝的

兴、盛、衰、亡正与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相仿。对于晚唐诗人来说,开元、天宝盛世正如同青春的美梦,而安史之乱恰似惊破美梦的怪影。于是这段史事,便成了诗人们反复歌咏的题材,杜牧这首《过华清宫绝句》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一首。

这首咏史诗是杜牧路经华清宫抵达长安时,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荒淫误国而作的。华清宫曾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游乐之所,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因此,许多差官累死、驿马倒毙于四川至长安的路上。《过华清宫绝句》截取了这一历史事实,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诗咏华清宫,却以“长安回望”领起,由望中景色的展开,导引读者渐入深境。首句叙写诗人在长安回首南望华清宫时所见的华清全景,“回望”二字既是实写,又启下。“绣成堆”语意双关,既点明骊山被两旁的东绣岭和西绣岭所簇拥,佳木葱茏,花繁叶茂,又是描绘有无数层叠有致、富丽堂皇的建筑掩映其间,宛如一堆锦绣,暗隐开元繁华如花团锦簇。由此,诗人蓦地升腾起一种回顾历史、反省历史的责任感,由景而发历史之感慨。正是“山顶千门次第开”以下三句,承上而来,回顾历史。第二句将镜头推进集中于“绣堆”的顶端,露出了那深宫重苑,从中可见唐玄宗、杨贵妃当年生活的奢华,并给读者设下疑窦:殿门森重,那“山顶千门”为何要“次第”大开?第三句前四字“一骑红尘”犹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又将读者的视点移向了山路:黄土飞扬,一骑如飞。人们不禁因这两幅跳跃的景象再生悬念:禁门连开,快马驿传,难道有什么军国大事?然而“妃子笑”三字忽作转折,使人虽然松了口气,却越加不解,甚至因神秘的气氛憋得非要马上知道结果,诗人这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无人知是荔枝来”。原来这都是杨贵妃使然。当她看见“一骑红尘”奔驰而至,知是供口腹享受的荔枝到了,故欣然而“笑”。其他人以为这是来传送紧急公文,谁想道马上所载的是来自涪洲的鲜荔枝呢!诗的结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揭示了“安史之乱”的祸根:这繁华世界的奢侈,已到了人们难以想象的地步!让人不禁联想到当年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而导致了西周的败亡。诗人咏叹天宝轶事,旨在警醒后来的君主,不要因贪图享乐而延误国事。但是,诗人既未写“安史”乱起、玄宗仓惶出逃、马嵬坡演出悲剧的惨状,也没有罗列玄宗游乐疏政、骄奢淫逸的生活现象,而是把千里送荔枝博取贵妃一笑这样一件“小事”突现出来,于细微处发现历史问题。“一骑红尘妃子笑”,把骑马飞奔,千辛万苦赶送鲜荔枝的差官,同贵妃嫣然一笑进行了绝妙的对比,把如此严肃的历史主题在一个“笑”字中形象表现出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性。

杜牧创作本题时共写了三首,组诗的二、三首分写华清宫中杨妃《霓裳羽衣舞》、安禄山《胡旋舞》二事,而以“舞破中原始下来”、“风过重峦下笑声”分别作结,点出结果,启人沉思。此录以互参: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其二)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其三)

5,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有什么典故。

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读者是很容易联想到这个尽人皆知的故事。出自唐代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释义: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三首诗是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华清宫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修建的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后代有许多诗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而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是其中的名作。 赏析: 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骑”知,还有一个诗中没有点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 这样写,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6,红尘一骑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全诗是什么

[原诗欣赏]
过华清宫绝句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佳句解析]
这首诗描述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据传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听说海南的荔枝要比四川产的荔枝好吃,便向唐玄宗撒娇,想吃海南的荔枝。可是,当时交通不便,海南离长安有数千里之遥,运得慢了,荔枝就会腐烂。于是,唐玄宗为了博得杨贵妃一笑,传令快马日夜兼程将海南的荔枝送往长安,路途中累死了多少匹战马,士兵们流了多少汗水,为的却是令妃子一笑,此举可与“烽火戏诸侯”一拼。本句辛辣尖刻地描绘出唐玄宗荒淫的生活,它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7,一骑红尘妃子笑,是那首诗,作者是谁?

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首句“长安回望”四字极为重要。长安是当时的京城,明皇应在京城日理万机,妃子自应留在京城,因而飞送荔枝者直奔长安,而皇帝、贵妃却在骊山行乐!这就出现了“长安回望绣成堆”的镜头。唐明皇时,骊山遍植花木如绵绣,故称绣岭。用“绣成堆”写“一骑”遥望中的骊山总貌,很传神。次句承 “绣成堆” 写骊山华清宫的建筑群。这时候,“一骑”已近骊山,望见“山顶千门次第开”;山上人也早已望见“红尘”飞扬,“一骑”将到,因而将“山顶千门”次第打开。紧接着,便出现了“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戏剧性场景。一方面,是以卷起“红尘”的高速日夜奔驰,送来荔枝的“一骑”,挥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则是得到新鲜荔枝的贵妃,嫣然一笑,乐不可支。两相对照,蕴含着对骄奢淫逸生活的无言谴责。前三句诗根本不提荔枝,压根儿不知道为什么要从长安回望骊山,不知道“山顶千门”为什么要一重接一重地打开,更不知道“一骑红尘”是干什么的、“妃子”为什么要“笑”,给读者留下一连患悬念。最后一句,应该是解释悬念了,可又出人意料地用了一个否定句:“无人知是荔枝来。”的确,卷风扬尘,“一骑”急驰华清宫千门,从山下到山顶一重重为他敞开,谁都会认为那是飞送关于军国大事的紧急情报,怎能设想那是为贵妃送荔枝!“无人知”三字画龙点睛,蕴含深广,把全诗的思想境界提升到惊人的高度。
周幽王的烽火台也在骊山顶上。作者让杨贵妃在骊山“山顶”望见“一骑红尘”,并且特意用“妃子笑”三字,是有意使读者产生联想,想起“褒妃一笑倾周”的历史教训的

8,“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诗中“妃子”是指谁??

杨贵妃
杨玉环
杨玉环与西施、王昭君、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唐代蒲州永乐人(山西永济人)。天宝四年(745)入宫,得唐玄宗宠幸,封为贵妃,(时玄宗年六十一,贵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下。贵妃每次乘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亲至执鞭,贵妃的织绣工就有七百人,更有争献珍玩者。岭南经略史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因所献精美,二人均被升官。于是,百官竟相仿效。杨贵妃喜爱岭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计急运新鲜荔枝到长安。
后安史之乱,唐玄宗逃离长安,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说是因为杨国忠(贵妃之堂兄)通于胡人,而致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为息军心,乃杀杨国忠。六军又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于路祠。安史治乱与杨贵妃无关,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杨玉环(公元719-756年):唐代宫廷音乐家、歌舞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开元七年719年农历六月初一生于容州(今广西玉林容县),出身宦门世家,曾祖父杨汪是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唐初被李世民所杀,父杨玄琰,是蜀州司户,叔父杨玄珪曾任河南府土曹,杨玉环的童年是在四川度过的,10岁左右,父亲去世,她寄养在洛阳的三叔杨玄珪家。
  杨玉环天生丽质,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虽为美女,但仍有缺陷:其体有狐臭,因此特别喜欢沐浴。
  开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也应邀参加。咸阳公主之胞弟寿王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当年就下诏册立她为寿王妃。婚后,两人甜美异常。
  开元二十五年十二月初七 杨玉环(719—756),号太真,蒲州永乐人,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杨氏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开元二十二载(734年)她被册立为李瑁的妃子,后又受令出家,天宝四载(745年),杨氏正式被玄宗册封为贵妃。天宝十五载(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玄宗西逃四川,杨氏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

9,诗歌和诗词的区别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俄罗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 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 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 现今总是令人悲哀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 而那逝去的将变得可爱 2、《当你老了》叶芝(爱尔兰) 当你老了,白发苍苍,睡意朦胧 在炉前打盹,请取下这本诗篇 慢慢吟诵,梦见你当年的双眼 那柔美的光芒与青幽的晕影 多少人真情假意,爱过你的美丽 爱过你欢乐而迷人的青春 唯独一人爱你朝圣者的心 爱你日益凋谢的脸上的哀戚 当你佝偻着,在灼热的炉栅边 你将轻轻诉说,带着一丝伤感 逝去的爱,如今已步上高山 在密密星群里埋藏它的赧颜 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Eu65pOrTkS4kcFHJeqcVUA ?pwd=73u3 提取码: 73u3

10,从文学角度看诗词曲赋都是诗歌吗

是的,都是以诗歌的表现形式。
诗歌体与词曲体文学特征的不同表现在这样五个方面:
1、和音乐的关系的差异
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有着很大的区别,下面我们就以格律诗和词的对比来说明诗体和词体文学特征的差异。首先,诗词和音乐的关系是不同的。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就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但是诗最终与音乐分离,并且在与音乐分离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荣。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即使在南宋词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音乐的烙印依然是不可抹煞的。
2、外部形式的差异
外部形式的差异表现在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方面。
首先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古诗长短随意;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但是词的唱段不齐也是由格律规定的;其次,诗词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二三、二二三节奏;词的句法却灵活多样,一字逗念去去千里烟波;再次,诗词的押韵规则也不一样,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词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但由格律规定;最后,诗词的对仗规定也很不相同,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如鼎足对,可对可不对。《眼儿媚》
3、题材内容的差异
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
4、语言特色的差异
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缪越先生曾经形象地把诗词语言特色比喻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园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词因为题材多关乎女性,故而词的语言也带有女性化的色彩,更加轻灵细巧、纤柔香艳。
5、风格的差异
诗词风格上的差异被精练地概括为诗庄词媚(清李东琪语),即使题材内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也大相径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诗词作品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这与诗词题材内容和语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