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赞天地之化育,请问“参赞化育”这四个字各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索引
- 1,请问“参赞化育”这四个字各是什么意思?
- 2,求教,“参赞天地之化育”是什么意思
- 3,赞天地之化育什么意思
- 4,赞天地之化育什么意思
- 5,老子本章所说的“有物混成”的“物”指的是( )。
- 6,《道德经》全文,及翻译
- 7,"天行健"是那首诗里的,全诗是什么啊?
- 8,天地意象是什么意思
1,请问“参赞化育”这四个字各是什么意思?
“参赞化育”这四个字中,参的意思是参考,赞的意思是赞美,化是化解,育的意思是培养,代表形而上的意义追寻。 搞好学习的方法: 1、每天保证8小时睡眠。 晚上不要熬夜,定时就寝。中午坚持午睡。充足的睡眠、饱满的精神是提高效率的基本要求。 2、学习时要全神贯注。 玩的时候痛快玩,学的时候认真学。一天到晚伏案苦读,不是良策。学习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补充能量。学习之余,一定要注意休息。 如何理解汉字: 一、联想识字。看见一个字就要想出另一个与它有关的字两者组成词,由词想象出这个词的形态。例如下图春——春风——春风吹,由春、夏、秋、冬想到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 二、组词识记。有的词单独识记很难,如果组成词,记住这个词比单独记住这个字要容易一些,字变成词记住它的意义也就记住了这颗字和这个词,一举多得。例如下图肮——脏——肮脏,肮脏的意义是不干净,记住这个词很容易,单记肮就不容易了,又如龌——龊——龌龊,也是一样。
2,求教,“参赞天地之化育”是什么意思
回答:弥补天地的化育之不足。孔子名言。 延伸: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3,赞天地之化育什么意思
《中庸》有这么一段话:“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是能够充分实现自己天性的人;能够充分实现自己的天性,就能够充分实现他人的天性;能够帮助别人充分实现天性就能充分实现万物的天性;能够让万物充分实现天性,就可以赞助天地化育为物;可以赞助天地化育为物,就可以跟天和地并列为三了。
4,赞天地之化育什么意思
这句话需要连续在上下文中理解。
《中庸》里原文是:“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意思是: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是能够充分实现自己天性的人;能够充分实现自己的天性,就能够充分实现他人的天性;能够帮助别人充分实现天性就能充分实现万物的天性;能够让万物充分实现天性,就可以赞助天地化育为物;可以赞助天地化育为物,就可以跟天和地并列为三了。
5,老子本章所说的“有物混成”的“物”指的是( )。
这句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 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出现之前就存在了。 寂静无声啊,空虚无形啊,它独立长存而不改变,循环运行而不止息,可以作为天下万物的母体。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作它“道”,再勉强命名为“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返回本源。 所以,“道”是大的,天是大的,地是大的,人也是大的。存在界有四种大,而人是其中之一。 人所取法的是地,地所取法的是天,天所取法的是“道”,“道”所取法的是自己如此的状态。 所以这个物在这代表的是“道”
6,《道德经》全文,及翻译
《道德经》全文+解释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 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 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不相同), 同谓玄之又玄(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关窍)。 众妙之门(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 斯恶已(是因为丑恶的心灵在作崇); 皆知善之为善(皆知善之所以为善), 斯不善已(是因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故有无相生(因此而产生了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 是以圣人(但是圣人), 处无为之事(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 行不言之教(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 万物作焉而不辞(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为而不恃(竭尽全力而不自恃已能), 功成而弗居(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 夫为弗居(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 是以不去(所以他不会失去什么)。 第三章 不尚贤(不刻意招贤), 使民不争(使民众不去争名); 不贵难得之货(不稀罕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使民众不为盗)。 不见可欲(不见引发欲望的根源), 使心不乱(就不会产生动乱的动机)。 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 虚其心、实其腹(普及虚心、养身的道理), 弱其智、强其骨(宣传弱智、强骨的好处),【注:弱者道之用】 常使民无知无欲(常使人民深刻感悟无知无欲的益处),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无用武之地)。 为无为(以无为的境界处理政务), 则无不治(国家就没有治理不好的理由)。 第四章 道冲(道似一个器皿), 似万物之宗(好像万物的根源), 渊兮(它浩瀚无边啊), 而用之或不盈(永远取之不尽)。 挫其锐(压制锋芒), 解其纷(解脱纷扰); 和其光(和顺光辉), 同其尘(混同尘垢)。 湛兮(高深莫测啊), 似若存(好像无处不在)。 吾不知谁之子(我虽然不知它的来源), 象帝之先(但它却先于上帝)。 第五章 天地不仁(天地超越仁的概念), 以万物为刍狗(任凭万物像草狗那样自生自灭); 圣人不仁(圣人超越仁的概念), 以百姓为刍狗(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天地之间的一切生命), 其犹橐龠乎(犹如风箱一样), 虚而不淈(虚空但无穷尽), 动之愈出(越动付出愈多)。 多言数穷(言多必然有失), 不如守中(不如抱心守一)。 第六章 谷神不死(掌握采集大道能量的方法就可以长寿), 是谓玄牝(就好比掌握了复制生命的方法)。 玄牝之门(复制生命的不二法门), 是谓天地根(是与天地同寿的根本)。 绵绵若存(绵绵不断的生命形式就是这样存在的), 用之不勤(大道的能量是用之不竭的)。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 以其不自生(因为它不为自己而生), 故能长生(所以能长生)。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后其身而身先(因为谦让反而获得人民的拥戴), 外其身而身存(置之身外反而让人民依赖他的存在), 非以其无私邪(难道不是这种无私的精神)? 第八章 上善若水(上等的善就如水一样)。 水善(水善的表现形式是): 利万物而不争(滋养万物而不争功), 处众人之所恶(甘居众人之所唾弃), 故几于道(所以水最接近于大道)。 居善地(起居善于选择吉地), 心善渊(心态善于融入平静), 与善仁(交流善于把握仁爱), 言善信(言语善于表达诚信), 正善治(政见善于治理国家), 事善能(处事善于发挥能量), 动善时(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夫唯不争(惟有像水这样不争), 故无尤(所以才能万事无忧)。 第九章 持而盈之(财物执持盈满), 不如其已(不如适可而止); 揣而锐之(铁器磨得锐利), 不可长保(不可长期保存); 金玉满堂(金玉堆满堂屋), 莫之能守(不知谁人能守); 富贵而娇(富贵而生骄横), 自贻其咎(那是自找麻烦)。 功成身退(功成名就身退), 天之道(才是自然之道)。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精神与形体统一), 能无离乎(能永远不分离吗)? 专气致柔(结聚精气以致柔和), 能婴儿乎(能像初生的婴儿吗)? 涤除玄监(洗涤心灵之镜), 能无疵乎(能没有瑕疵吗)? 爱民治国(爱护百姓治理国家), 能无为乎(能顺应自然吗)? 天门开阖(感官自然开启), 能无雌乎(能不被引诱吗)? 明白四达(理事明白通达), 能无知乎(能没有成见吗)? 生之畜之(创造并养育万物的大道), 生而不有(创造万物而不占为己有), 为而不恃(无所不能而不自恃有功), 长而不宰(左右万物而不任意宰割), 是谓玄德(这就是恩泽天下的玄德)。 第十一章 卅辐共一毂(卅根辐条围成一个轱辘), 当其无有车之用(因为中间有空车才能行进)。 然埴以为器(燃烧粘土使其成为器皿), 当其无有器之用(因为中间有空器皿才能容纳)。 凿户牖以为室(开凿门窗建造居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因为中间有空居室才有光明)。 故有之以为利(有形的东西之所以被人们利用), 无之以为用(是因为看不见的无形在起作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贪图美色令人看不清丑恶); 五音令人耳聋(喜闻顺音令人听不到忠言); 五味令人口爽(美味佳肴令人品不了疾苦);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驰骋田猎令人心狂意躁);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难得之货令人图谋不轨)。 是以圣人之治(因此圣人治理国家), 为腹不为目(重视内在的充实而放弃表面的愉悦), 故去彼取此(所以知道如何舍得)。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什么叫宠辱若惊)? 辱为下(把荣辱看得比生命都重要), 得之若惊(得到了无比惊喜), 失之若惊(失去了无比惊恐)。 是谓宠辱若惊(这就叫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什么叫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我所以有强烈患得患失的心态), 为吾有身(因为我有自我的观念), 及吾无身(如果我抛开自我), 吾有何患(我还有什么理由患得患失)。 故贵以身为天下(所以重视自身为天下的人), 则可寄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于他); 爱以身为天下者(爱惜自身为天下的人), 乃可以托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看不到图象), 名曰夷(称着夷); 听之不闻(听不到声音 ), 名曰希(称着希); 抟之不得(触不到形体), 名曰微(称着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此无色、无声、无形之物无法用语言描述), 故混而为一(只能称它为阴阳未判之混元一气)。 其上不谬(它的上面不见光明), 其下不昧(它的下面不见黑暗), 绳绳不可名(实在是无法给它下定义), 复归于无物(还是把它复归于无物吧)。 是谓无状之状(这应该是无状态之状态), 无物之象(无物象之物象), 是谓恍惚(这就是似无似有的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往前追溯不知何时开始), 随之不见其后(往后跟随不知何时结束)。 执古之道(掌握上古的自然之道), 以御今之有(以驾御今天的生命之有), 以知古始(以感知上古的来龙去脉), 是谓道纪(这就是自然之道的纲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古时善于修道的人), 微妙玄通(见解微妙而深远通达), 深不可识(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 夫唯不可识(夫惟恐言不达意), 故强为之容(故努力为之形容): 豫兮若冬涉川(开始学道者谨慎的象严冬过河), 犹兮若畏四邻(尤其惧怕邻里的干扰), 俨兮其若客(严肃的好象虔诚的客人)。 涣兮若冰之将释(继而他的性格会变的洒脱无羁涣然冰释), 敦兮其若朴(品质会变的敦厚诚恳朴实无华), 旷兮其若谷(心胸会变的旷达开朗虚怀若谷), 浑兮其若浊(意识会经历浑浊及混乱的考验)。 孰能浊以止(如何将这种混乱的杂念止住呢)? 静之徐清(把心静下来漫漫就清澈了)。 孰能安以久(什么方法能保持安静状态长久)? 动之徐生(感悟静极生动带来的生机)。 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持这种方法修道的人不会骄傲自满), 夫唯不盈(正因为他不会骄傲自满), 故能敝而新成(所以才能敝弃陈旧获得更新)。 第十六章 至虚极(修道进入虚无至极的意境), 守静笃(安守宁静气定神闲)。 万物旁作(万物在时空的隧道中行进), 吾以观其复(我可以反复观察他们的循环)。 夫物芸芸(天地万物芸芸众生), 各复归其根(各自都要归于它们的因果)。 归根曰静(看到因果可以说是静的作用), 静曰复命(只有静才能了解生命的真谛)。 复命曰常(生命的真谛就是变化的规律), 知常曰明(了解变化规律才算通晓明白)。 不知常(如果不知道变化规律), 忘作凶(妄作非为自然带来凶险)。 知常容(知道变化规律才能包容一切), 容乃公(包容一切才能公正豁达), 公乃全(公正豁达才能完整周全), 全乃天(完整周全才能符合自然), 天乃道(符合自然就是遵循大道), 道乃久(遵循大道才能长治久安), 没身不殆(终身都不会感觉到不妥)。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 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的,人民近而赞美他)。 其次,畏之(再次的,人民畏惧他)。 其下,侮之(更次的,人民轻蔑他)。 信不足焉(信用不足的君主), 有不信焉(自然有不信任他的臣民)。 犹兮其贵言(谨慎做到不随意发号施令), 功成事遂(帮助人民实现心愿), 百姓皆谓:“我自然”(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第十八章 大道废(大道废除), 有仁义(自然出现仁义); 智慧出(智慧频出), 有大伪(自然混杂大伪); 六亲不和(六亲不和) , 有孝慈(自然彰显孝慈); 国家昏乱(国家昏乱), 有忠臣(自然产生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崇高的圣贤志士不用奸诈治国), 民利百倍(人民自然可以获得百倍的利益); 绝仁弃义(崇高的仁爱之士不搞义气用事), 民复孝慈(人民自然能恢复忠孝仁慈之心); 绝巧弃利(崇高的能工巧匠不去争夺名利), 盗贼无有(盗贼自然不会刻意打他的主意)。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仅此三者作为法则是远远不够的), 故另有所属(所以另外还须心有所属): 见素抱朴(保持纯朴的心态), 少私寡欲(减少自私的欲望)。 绝学无忧(这就是崇高而快乐无忧的学问)。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真理与谬误), 相去几何(相差多少)? 美之与恶(真善美与假恶丑), 相去何若(相差又在那里)? 人之所畏(人们所畏惧的东西), 不可不畏(也畏惧人吗)? 荒兮(浩瀚的荒漠啊), 其未央哉(又有多少悬而未决的道理)。 众人熙熙(众人都喜欢熙熙攘攘凑热闹), 如享太牢(比如去参加盛大的祭祀活动), 如春登台(比如春天登临楼台远眺美景)。 我独泊兮其未兆(我们确淡泊恬静好象未开窍), 如婴儿之未孩(如婴儿刚出世还没有学会笑)。 乘乘兮(随风漂泊啊), 若无所归(仿佛找不到归宿)。 众人皆有余(众人都希望自己富贵有余), 而我独若遗(而我们却希望自己扔掉包袱)。 我愚人之心也哉(我们这种愚人的心灵啊), 沌沌兮(多么象混沌无知啊)。 俗人昭昭(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明明白白的事情), 我独昏昏(惟独我们得道之士仿佛昏昏沉沉)。 俗人察察(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清清楚楚的事情), 我独闷闷(惟独我们得道之士仿佛蒙在鼓里)。 众人皆有以(众人皆有远大的志向), 而我独顽且鄙(惟独我们冥顽不化而且鄙陋寡闻)。 泽兮其若海(沉静啊就像地平线上的大海), 飂兮若无止(却有着无法遏止的生命动力)。 我独欲异于人(我们与众人不同的理由), 而贵食母(是因为推崇从道中得到养份)。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天人合一的通道可以容纳万众的意识), 唯道是从(只有符合大道才能被认从)。 道之为物(道作为未知世界的事物规律), 唯恍唯惚(只能以恍恍惚惚的形式存在)。 惚兮恍兮(在这种亦真亦幻的意境中), 其中有象(能看到万物的景象); 恍兮惚兮(在这种似有似无的意境中), 其中有物(能感知万物的本性); 窈兮冥兮(意识深远冥灭自性), 其中有精(就能把握其中的精华)。 其精甚真(其精华的真实程度毋庸置疑), 其中有信(这就是你确信无疑的感悟)。 自古及今(从古至今), 其名不去(这种悟道的方法就没有失去过), 以说众甫(用它可以了解众生万物的规律)。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我何以知道众生万物的规律)? 以此(就是用这种方法感悟的)。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弯曲形成了最完美的世界), 枉则直(大的弯曲则象是一条直线), 洼则盈(身置低洼处才会获得盈满), 敝则新(鄙弃旧观念才能推陈出新), 少则得(爱好越少越容易获得感悟), 多则惑(爱好越多反而会感到迷惑)。 是以圣人抱一(所以圣人悟道会专一致志), 为天下式(这样才能成为天下的榜样)。 不自见故明(不自持己见反能明白事理); 不自是故彰(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显);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负蛮干反能获得成功); 不自矜故长(不自认圣贤反能成为首领)。 夫唯不争(正因为你与世无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所以天下反而没人与你相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古人所言“曲则全”者), 岂虚言哉(怎么会是虚言呢)? 诚全而归之(诚信此道者天下将归属他)。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少发号令也是符合自然的)。 飘风不终朝(狂风不会坚持一上午), 骤雨不终日(骤雨不会坚持一整天)。 孰为此者(谁会这样大发雷霆)? 天地(这是天地的杰作)。 天地尚不能久(天地的狂暴尚不能长久保持), 而况于人乎(又何况于人呢)? 故从事于道者(所以生活在自然规律中的人们), 道者同于道(修道者喜欢同道在一起); 德者同于德(有德者喜欢同德在一起); 失者同于失(失落者喜欢同失落在一起)。 同于道者(于道相同的人), 道亦乐得之(道也愉快地接纳); 同于德者(于德相同的人), 德亦乐得之(德也愉快地接纳); 同于失者(于失落相同的人), 失亦乐得之(失落也愉快地接纳)。 信不足焉(诚信不足的人), 有不信焉(自然有不信他的人)。 第二十四章 跂者不立(脚不粘地不晓立者感受), 跨者不行(骑人肩膀不知行者甘苦)。 自见者不明(自我成见不能明白事理), 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不能彰显智慧), 自伐者无功(自我蛮干只能无功而返), 自矜者不长(自恃圣贤不能成为首领)。 其在道也(这样的人如果混入道中), 曰余食赘行(必然犯余食赘行的毛病)。 物或恶之(有人或许厌恶这种观点), 故有道者不处(但得道者会超越这种境界)。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有一种物质混然而成), 先天地生(先于天地产生)。 寂兮廖兮(寂静啊无形啊), 独立而不改(独立存在而永恒不变), 周行而不殆(周而复始而不会殆尽), 可以为天下母(可以认为它是天下万物的本源)。 吾不知其名(我不知它叫什么名字), 字之曰“道” (就送它一个字叫“道” ), 强为之名曰“大” (勉强为它起了一个名叫“大” )。 大曰逝(它可以说是遥不可及的过去和未来), 逝曰远(遥不可及的过去和未来也可以说是无比深远), 远曰反(知道它的深远是因为能了解它周而复始的缘故)。 故道大(所以说道是伟大的)、 天大(天是伟大的)、 地大(地是伟大的)、 人亦大(人也是伟大的), 域中有四大(宇宙中有四个伟大), 而人居其一焉(而人也占居其中之一)。 人法地(人尊循于地的法则), 地法天(地尊循于天的法则), 天法道(天尊循于道的法则), 道法自然(道尊循于自然的法则)。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稳重是飘然的根基), 静为躁君(宁静是狂躁的主宰)。 是以圣人(所以圣人), 终日行不离辎重(终日行进而不离载重车辆)。 虽有荣观(虽有豪华生活), 燕处超然(却能超然物外)。 奈何万乘之主(无奈有一些拥有万辆马车的国主), 而以身轻天下(只知满足自身欲望而轻天下社稷)。 轻则失本(因轻浮而失去道德跟本), 躁则失君(因狂躁而失去主宰地位)。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于行动不会留下痕迹), 善言无瑕谪(善于言谈不会留下话柄), 善数不用筹策(善于算术不用筹码工具), 善闭无关楗则不可开(善于关闭无需门闩顶杠也无法打开), 善结无绳约则不可解(善于捆绑不用绳索制约也无法解脱)。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常善救人(常常善于拯救世人), 故无弃人(所以没有人被遗弃); 常善救物(常常善于拯救万物), 故无弃物(所以没有物被遗弃)。 是谓袭明(这是传承大道之明)。 故善人者(所以善于拯救世人的人), 不善人之师(是不善于此道者的老师); 不善人者(不善于此道者的人), 善人之资(是善于此道者的资源)。 不贵其师(不尊重这样的老师), 不爱其资(不爱惜这样的资源), 虽智大迷(虽有智慧却身在迷中)。 是谓要妙(这是善人之道的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知道阳刚的雄健), 守其雌(却甘愿安守雌柔), 为天下溪(好比天下的溪流)。 为天下溪(成为天下的溪流), 常德不离(自然之德陪伴左右), 复归于婴儿(这样就能回复婴儿般的纯真自然)。 知其白(知道光明在那里), 守其黑(却安于暗昧之处), 为天下式(这是天下人的榜样)。 为天下式(成为天下人的榜样), 常德不忒(自然之德不会失却), 复归于无极(这样就能回复到最初的无极状态)。 知其荣(知道荣耀的珍贵), 守其辱(却能守得住谦卑), 为天下谷(就像天下的虚谷一样)。 为天下谷(天下的虚谷容纳万物), 常德乃足(自然之德才能富足), 复归于朴(这样就能回复到返朴归真的境界)。 朴散则为器(这种品质的人到哪里都是成大器者), 圣人用之(圣人如果用他), 则为官长(会让他做领导), 故大制不割(所以美好的制度不会割舍他的)。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将征服天下定为人生的目标), 吾见其不得已(我预见他不可能获得成功)。 天下神器(世界是神圣的), 不可为也(不可能让人为所欲为)。 为者败之(为所欲为者必败), 执者失之(执迷不悟者必失)。 故物或行或随(万物有独行的也有群随的), 或嘘或吹(有热血的也有冷血的), 或强或羸(有强大的也有羸弱的), 或载或隳(有天上飞的也有水中游的)。 是以圣人去甚(所以圣人去除一切极端的念想), 去奢(去除一切不切实际的奢望), 去泰(去除一切过度的要求)。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以道辅佐人的主观意识), 不以兵强天下(不以武力强行征服天下), 其事好还(这样的结果有好报应)。 师之所处(因为军队驻扎之处), 荆棘生焉(田地荒芜杂草丛生)。 大军之后(大的战役结束之后), 必有凶年(必定带来凶灾之年)。 善者果而己(善于把握结果者会适可而止), 不敢以取强(不敢用武力去强硬获取胜利)。 果而勿矜(达到目的不要自夸自大), 果而勿伐(达到目的不要盲目自负), 果而勿骄(达到目的不要骄傲自满), 果而不得已(达到目的要认为这是不得已的), 果而勿强(达到目的不要肆意逞强)。 物壮则老(事物发展到壮盛则是衰老的开始), 是谓不道(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不道早已(不遵从这个规律难免会过早衰亡)。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最好的军队), 不祥之器(是国家预防不测的机器)。 物或恶之(有人或是厌恶这种说法), 故有道者不处(所以有道者会超越凡人的境界)。 君子居则贵左(君子平时会强化士兵战斗的意志), 用兵则贵右(而在战争时却会强调冷静)。 兵者(军队), 不祥之器(是国家预防不测的机器), 非君子之器(不是君子一个人的机器), 不得已而用之(只有在不得已时才被迫使用)。 銛袭为上(依仗锋利的兵器偷袭为上), 胜而不美(即使是赢得胜利也不光彩)。 而美之者(而喜欢用这种战术赢得胜利的人), 是乐杀人(往往是乐于杀人的刽子手)。 夫乐杀人者(一个乐于杀人的刽子手), 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是不可能实现统一天下的志向的)。 吉事尚左(喜报可以鼓舞士气), 凶事尚右(厄报可以冷静思考)。 偏将军居左(偏将军的使用应当侧重勇猛), 上将军居右(上将军的使用应当侧重冷静), 言以丧礼处之(战斗的动员令要站在视死如归的高度)。 杀人之众(面对阵亡的众多将士), 以悲哀泣之(要以悲哀的心情来缅怀他们)。 战胜(取得战争的胜利之后), 以丧礼处之(要以办丧事的礼节来庆祝胜利)。
7,"天行健"是那首诗里的,全诗是什么啊?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上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流传更广。但两千年来,知者多,能解者少。而且,在学术界仍有不同的解释,目前,似乎还没有公认的正确训解。
周易原文
《易经》第一卦 乾 乾为天 乾上乾下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再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第二卦 坤 坤为地 坤上坤下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其道顺乎! 承天而时行。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
诠释一:
《易经》中认为:
乾为马,坤为牛。
用马来象征天。
故,天行健,就不难理解,骏马以形容自强不息;坤为牛,以牛来诠释人之品德。
有些古句是不需要详细解释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体味。
诠释二:
《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行健”与“地势坤”失去了对称,怎回事儿?
据帛书《周易》,“干”为“键”,“天行健”乃“天行键”,“键”乃“干”之古字,而“键”又训为“健”,串在一起:
天,行矣,干(键)。干,健也。
据帛书《周易》,“坤”为“川”,“势”乃“执”,“地势坤”乃“地执川”, “川”乃“坤”之古字,而“川”又训为“顺”,串在一起:
地,执也,坤(川)。坤,顺也。
“地”也有“原初的肯定性的强力”, “执”执力为“势”,所以“地执坤”变成了“地势坤”。 “执”执持、执守;“势”“势力”、 “形势”,坤之义大矣哉。
人参赞天地化育,参入“存在者之整体”,又能“复”,而得以“见天地之心”。天、地、人,三才而两之,中道而行,何惑之有?
天行矣,干。干,健也。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执也,坤。坤,顺也。君子以厚德载物。
诠释三:
“天行健”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
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8,天地意象是什么意思
在人生方面表现为四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四种境界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境界高低完全取决于觉解程度的深浅,标志着人格完善的程度。
冯友兰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还不是一个理想的人,还有比道德境界更高的境界。这个境界冯友兰称之为天地境界。天地境界是冯友兰境界说的真正用意之所在,也是其哲学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哲学观的依据。
天地境界的特征是,在此种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事天”的。在此境界中的人,了解于社会的全之外,还有宇宙的全,人必于知有宇宙的全时,始能使其所得于人之所以为人者尽量发展,始能尽性。只有达到这个境界的人,才是圣人,才具有真正的理想人格。因为,在冯友兰看来,天地境界的人不仅能尽人伦人职,而且能尽天伦天职,即能事天、乐天。也就是说,只有天地境界的人,才深悟人之所以为人之理,尽人之性,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就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来说,天地境界是最高的亦是最佳的境界。冯友兰指出: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的区别是尽人伦人职与尽天伦天职的区别,也是道德与超道德的区别,即于社会中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与于宇宙中做一个参天地赞化育的宇宙分子的区别。说到底是把人之所以为人者看成是“人之性”还是“天之理”的区别。或者说,道德境界中的人,是以人性的自觉行人道;而天地境界中的人,是以天理的自觉行天道;这样,天地境界的人便有了更广大的胸怀与更高尚的气节,真正可以“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真正成为“天之骄子”。
冯友兰所说的天地境界,看上去很有点宗教神秘主义的色彩,他自己也并不讳言。但他认为,宗教可以使人得到一种近似于天地境界的境界,但实质上并不是天地境界。因为,宗教只求人之信仰,不叫人洞察,没有洞察便是无明,无明便是无觉解,无觉解便不可能有天地境界。
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天地境界的人,凭借自己的觉解,最终使自己的境界(意义世界)拓展为宇宙(天或大全),这实际上类似于中国古代对天人关系的解决,即天人合一,这种合,是靠对天道的觉解和主动顺应解决的。一旦天人合一,那么天与人之间就不再隔绝,我心即天心,理世界即现实世界,人的精神自然能够无限博大,齐天地万物而作逍遥之游。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此身非我有”,本乎自然。无所谓生,无所谓死,知悉天地万物,明乎生命意义。
天地境界,也叫做“宗教境界”或者“宇宙境界”。这类人被尊为哲学意义上的“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