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约法三章讲的是谁的故事,刘邦的约法三章是什么

本文目录索引

1,刘邦的约法三章是什么

一、约法三章:
出 处——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从文中可看出好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即:
1.杀人者要处死.
2.伤人者要抵罪.
3.盗窃者也要判罪!
二、典故故事: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 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 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 霸上。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 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 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 法三章。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出处《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的约法三章是什么

2,刘邦“约法三章”指哪三章?

约法三章

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释义 “约”,协商,议定。“章’,条目。临时议定三条法令。比喻以语言或文字规定出几条共同遵守的条款。


故事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 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 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 霸上。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 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 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 法三章。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3,约法三章的故事讲的是谁

约法三章讲的是谁的故事,小编也是第一时间了解到约法三章讲的是谁的故事的相关信息,下面就来为大家推荐约法三章讲的是谁的故事的相关内容吧 约法三章的故事讲的是谁?在梦幻西游中可以通过参加科举来获得奖励,因此很多玩家们都迫不急待地想参加,那么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约法三章的故事的问题答案解析,希望你能答对。 问:约法三章讲的是谁的故事? 答:刘邦 约法三章的故事出处《史记·高祖本纪》: 秦朝末年,人民苦于沉重的捐税、繁重的徭役和严酷的刑罚,纷纷揭竿而起。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朝皇都咸阳只有几十里的灞上。仅当了四十六天秦王的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接受大将樊哙和张良的建议,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灞上。 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百姓苦于秦朝的严刑苛法已经很久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与父老乡亲们约法三章:一是杀人的判处死刑,二是伤人的治罪,三是抢劫的受罚。我到这里来,是为了替父老乡亲们除害,不是来侵害你们的,请大家放心。”父老乡亲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 接着,刘邦又派人到各县各乡,将约法三章通告于百姓。百姓得知后都非常高兴,纷纷带着牛、羊、酒、食前来犒劳刘邦的军队。刘邦一再谦让不肯接受,说:“我们的军粮并不缺乏,不想再麻烦百姓了。”百姓们更加高兴,唯恐刘邦不做王。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成语“约法三章”即指规定出几条共同遵守的条款。约,协商,议定;章,指条目。 约法三章的故事你现在知道讲的是谁了吧,其实这道题难度不低,但通过以上解格,相信大家对于这道题目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各位玩家。更多梦幻西游科举题目,请关注铁骨。

4,约法三章说明的是哪个历史故事

刘邦的军队进了咸阳,将士们纷纷争着去找皇宫的仓库,各人都拣值钱的金银财宝拿,
闹得乱哄哄的。
刘邦在将士陪同下,来到了豪华的阿房宫。他看见宫殿这么富丽,幔帐、摆设儿好看得叫人睁不开眼睛。 这时候,他的部将樊哙(音kuài)闯了进来,说:“沛公要打天下,还是要当个富翁呀?这些奢侈华丽的东西,使秦朝亡了,您还要这些干么?还是赶快回到军营里去吧!”
刘邦不听他的话,说:“让我歇歇吧。”
恰巧张良也进来了,听到樊哙的话,对刘邦说:“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
利于病。樊哙的话说得很对呀,希望您听从他的劝告。”
刘邦是一向很信任张良的,听了他的话,马上醒悟过来,吩咐将士封了仓库,带着将士
仍旧回到灞上。
接着,刘邦召集了咸阳附近各县的父老,对他们说:“你们被秦朝的残酷的法令害苦
了。今天,我跟诸位父老约定三条法令:第一,杀人的偿命;第二,打伤人的办罪;第三,
偷盗的办罪。除了这三条,其他秦国的法律、禁令,一律废除。
父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不必惊慌。”
刘邦还叫各县父老和原来秦国的官吏到咸阳附近的各县去宣布这三条法令。
百姓听到了刘邦的约法三章,高兴得了不得。大伙儿争先恐后地拿着牛肉、羊肉、酒和
粮食来慰劳刘邦的将士,刘邦好言好语地劝他们把这些东西拿回去,他说:“粮仓里有的是
粮食,不要再让你们费心了。”
打那时候起,刘邦的军队在关中的百姓中留下了好的印象,人们都巴不得刘邦能留在关
中做王。

5,刘邦的约法三章内容是什么。

刘邦的约法三章内容如下: 1、杀人者要处死。 2、伤人者要抵罪。 3、盗窃者也要判罪。 汉太祖高刘邦,沛丰邑中阳里人,是汉代文化的伟大先驱之一,是汉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杰出的战略家、指挥家,为中国的发展和汉民族的统一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以上来源于汉代《史记·高祖本纪》,约法三章,虽然只有十个字、三条法规。但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所有统治者在任何时候、任何时候颁布的所有法律中最好的法律。 其约法三章的内容简单明了,却影响很大。首先体恤民众,顺应民意,废除了秦朝原有的残酷刑罚制度,制定了公平合理的法规;其次给予百姓权利,限制犯罪分子和英雄豪杰起义。刘邦约法第一条是杀人者偿命,其主要对象是平民百姓,因为秦朝时期,实行商鞅变法,采取杀人连坐制度,刑罚也极其残忍。 扩展资料: 约法三章的典故: 公元前207年,军队率领军队进入关中,到达距秦都数十里的霸上。子婴在秦始皇在位仅46天就投降了。刘邦金想住在豪华的宫殿里,但是樊哙和张良警告他不要这样做,以免失去人心。 刘邦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下令关闭皇宫,留下几个士兵,用大量的宝藏保护皇宫和国库。为了赢得人民的心,他召见关中的父亲和先生们,庄严地对他们说:“严酷的严酷的法律已经使所有的人受苦,应该被废除。 并众位约定,不管你是谁,你都应该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法律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亲、长辈和英雄都表示支持。随后,他又派出大量人员到各县乡宣传这三条法律。 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出处《史记·高祖本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约法三章

6,刘邦约法三章主要内容

1、杀人者要处死。2、伤人者要抵罪。3、盗窃者也要判罪!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 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 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1、杀人者要处死。2、伤人者要抵罪。3、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 法三章.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查看全部4个回答 对话小说软件,对话形式的小说.. 全平台不限号,下载送书券!可互动的剧情,可选择的支线,可攻略的恋人,可.. 1001.qq.com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刘邦的约法三章内容是什么。 刘邦的约法三章内容如下: 1、杀人者要处死。 2、伤人者要抵罪。 3、盗窃者也要判罪。 汉太祖高刘邦,沛丰邑中阳里人,是汉代文化的伟大先驱之一,是汉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杰出的战略家、指挥家,为中国的发展和汉民族的统一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以上来源于汉代《史记·高祖本纪》,约法三章,虽然只有十个字、三条法规。但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所有统治者在任何时候、任何时候颁布的所有法律中最好的法律。 其约法三章的内容简单明了,却影响很大。首先体恤民众,顺应民意,废除了秦朝原有的残酷刑罚制度,制定了公平合理的法规;其次给予百姓权利,限制犯罪分子和英雄豪杰起义。刘邦约法第一条是杀人者偿命,其主要对象是平民百姓,因为秦朝时期,实行商鞅变法,采取杀人连坐制度,刑罚也极其残忍。 扩展资料: 约法三章的典故: 公元前207年,军队率领军队进入关中,到达距秦都数十里的霸上。子婴在秦始皇在位仅46天就投降了。刘邦金想住在豪华的宫殿里,但是樊哙和张良警告他不要这样做,以免失去人心。 刘邦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下令关闭皇宫,留下几个士兵,用大量的宝藏保护皇宫和国库。为了赢得人民的心,他召见关中的父亲和先生们,庄严地对他们说:“严酷的严酷的法律已经使所有的人受苦,应该被废除。 并众位约定,不管你是谁,你都应该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法律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亲、长辈和英雄都表示支持。随后,他又派出大量人员到各县乡宣传这三条法律。 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出处《史记·高祖本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约法三章 8 浏览61582019-10-03 刘邦约法三章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杀人者要处死. 2.伤人者要抵罪. 3.盗窃者也要判罪! 典故故事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 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 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 霸上。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 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 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 法三章。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出处《史记·高祖本纪》 177 浏览116632017-09-19 以刘邦“约法三章为例”,简述舆论传播的作用 刘邦平民出身,秦末时带兵争夺天下,秦灭亡后建立了汉朝,发生在他身上的著名事件很多,其中约法三章的事件尤为著名,刘邦和谁约法三章也成为后世历史学家研究的细节之一。刘邦和谁约法三章对刘邦最终取得胜利颇具意义,历史记载刘邦在攻破关中地区后,在城池下召集群众,与大家进行约法三章。后期历史学者的研究过程中,将刘邦约法三章的对象划分为三类:一是平民百姓;二是英雄豪杰;三是有犯罪前科和犯罪意识的人。 其约法三章的内容简单明了,却影响很大。首先体恤民众,顺应民意,废除了秦朝原有的残酷刑罚制度,制定了公平合理的法规;其次给予百姓权利,限制犯罪分子和英雄豪杰起义。刘邦约法第一条是杀人者偿命,其主要对象是平民百姓,因为秦朝时期,实行商鞅变法,采取杀人连坐制度,刑罚也极其残忍,第一条的约定就明确犯罪受罚只在个人,废除苛邢厉法维护百姓的安定;第二章约定伤人者治罪,其主要约定对象为各路英雄豪杰,伤人不再按照帮派定罪,按照个人的伤人程度,这就减少了一人伤人,其他人盲目跟从和共同起义的情况。第三章偷盗者治罪,意在惩罚犯罪者的趁乱投机,对刑罚控制张弛有度的表现。历史证明,刘邦和谁约法三章就是对那一个阶层的维护,至此之后,百姓拥戴刘邦,豪杰响应刘邦,刘邦真正得到了人心。 刘邦约法三章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事件,约法三章的内容也是简单明了。但人们对刘邦约法三章的目的知之甚少。据史书记载,刘邦与百姓约法三章后,民心聚拢,百姓欢呼。约定的内容为三点:第一,杀人者不再连坐,采取杀人者偿命;第二,伤人者按罪论处;第三,偷盗者盗取外人财务,按刑罚治罪。约定实行后,得到了很好的反馈效果,民心所向,这就是刘邦约法三章的目的。  刘邦约法三章的目的都是围绕拉拢民心,治理天下。第一章内容,杀人者偿命。其目的为废除秦朝严苛残酷的刑罚,给予百姓说话的权利和不必因为严酷的刑罚弄的家破人亡。秦朝时期,商鞅制定了连坐制,一个人犯罪,周边亲戚朋友都要受到处罚。所以当刘邦第一章约定后,百姓就不用再担心再有人白白无辜送命,公平很多,让民众认为他是一个人性化的君主;第二章内容伤人者治罪,其目的在于限制豪杰手中的权利,大多杀人伤人者,都是秦朝的英雄豪杰,意在告诉他们,如果杀人和伤人,身边不会有人作为帮凶为其遮掩,其最终受罚是其自己,不能轻举妄动。第三章内容是偷盗者治罪,意在体恤百姓,同时减少百姓趁乱投机的事情,维护社会安定。约法三章的结果完全达到了刘邦约法三章的目的,作为领袖胸怀争夺天下的大志,其远见和圆滑处理事件的能力为刘邦赢过项羽、建立汉朝做了重要的铺垫。 1 浏览1592018-06-12 刘邦约法三章是怎样的典故? 曾经和项羽在一起打雍丘、杀死秦将李由的刘邦,是沛县丰乡(今江苏省丰县)人,做过泗水亭长。亭是县下面最小的行政单位,十里一亭。由于押送民夫去建阿房宫,修骊山墓,刘邦多次去过咸阳。他亲眼看到秦始皇在咸阳街道上出巡的情景,十分羡慕地叹息说:“唉!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取得天下,当上皇帝才威风啊!” 有一次,刘邦又押着一批民夫到骊山去。一路上,民夫不断开小差,刘邦估计到达骊山的时候,这一批人都会逃跑完了。一天夜里,他叫民夫们都吃饱了饭,喝足了酒,对大家说:“你们干脆都逃走吧!我也准备从此逃亡哩。”说罢,把民夫全给放了。有十几个壮丁看到刘邦如此仗义,不肯离开他,愿意跟他一块儿去逃亡。 他们一行人乘着黑夜往前逃走,进入一片沼泽地。走着,走着,前面探路的人突然跑了回来,吓得结结巴巴地说:“不……不……得了,前面路……路当中有……有一条大蛇!”刘邦这时候已经醉醺醺的,他乘着酒性说:“壮士走路,还怕什么蛇!”他拔出宝剑,壮着胆子,冲到大蛇跟前,一剑把蛇斩成了两段。壮丁们看到刘邦如此勇敢,更加佩服他了。 为了表示刘邦是“真命天子”,有人把他斩蛇的事情,加枝添叶地编成一段迷信故事,说:“刘邦斩蛇走了以后,有人经过斩蛇的地方,看见一个老婆婆,坐在死蛇旁边放声痛哭。那人问她为什么哭,她说:‘我的儿子被人杀了,所以我哭。’又问:‘你的儿子被谁杀了?’她说:‘我儿子是白帝的儿子,他变化成一条蛇,躺在路当中,结果被赤帝的儿子给杀了,我怎么能不哭呢!’说完,老婆婆就不见了。”什么白帝赤帝,显然是编造出来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刘邦了不起增加他的号召力,使得人们更加信服他,拥护他。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的时候,许多郡县的老百姓都杀死郡守县令,起兵响应。刘邦的老朋友、在沛县当文书的萧何和当监狱官的曹参〔参,人名念shēn〕,听说刘邦逃亡在外,打发刘邦的连襟樊哙把刘邦找了回来。几个人一商量,就杀了沛县县令,拥护刘邦做沛公,在沛县起兵反秦。 刘邦按照前面编造的“白帝赤帝”的故事,以赤帝的儿子自居。他派人做了许多赤色旗帜,绣上刘字,在沛县一带招兵买马,干了起来。没几天工夫,这支起义军就拥有二、三千人了。刘邦带着起义军在沛县一带活动了一阵子,觉得自己力量不足,需要找个靠山,就带着人马到薛城投奔了项梁,开始和项羽并肩作战。 项梁在定陶被章邯打败牺牲以后,楚怀王命令项羽北上救赵,派刘邦带兵西进,攻打咸阳。楚怀王还和诸将约定,谁先打进咸阳、平定关中的,就封他在关中做王。 刘邦的军队打到高阳,有个叫郦食其〔lì yì jī〕的读书人来投奔他。刘邦平日不喜欢读书人,派人回绝说:“现在是战争时期,不见儒生。”郦食其生气了,他对管事的人说:“你给我进去报告,老子是高阳酒徒,不是儒生。”管事的人赶快进去报告,于是刘邦就把郦食其请进去了。当时刘邦正在洗脚,没有站起来迎接。郦食其向刘邦作了一个揖,劈头就问:“你究竟要不要推翻秦朝,夺取天下?你为什么轻视长者?”刘邦听了,赶快趿〔tā〕上鞋,站起来给郦食其赔礼让座。郦食其看到刘邦挺能接受意见,就贡献了一条重要的计策,建议刘邦去进攻陈留。刘邦采纳了这个意见,带兵打下了陈留,结果得到许多粮食,解决了军粮不足的问题。 接着,刘邦的军队向西南进军,打到了南阳郡,把那里的重要城市宛城包围了三层,逼得南阳郡的郡守想要自杀。后来刘邦采纳别人的意见,引诱南阳郡守投降,并且封他做了殷侯。这种手段很有效。从此,刘邦的军队所到之处,秦军纷纷投降。刘邦的军队顺利地向咸阳推进。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八月,刘邦进到了武关。赵高杀了秦二世,派人来接洽投降的事,条件是要让赵高做关中王。刘邦没有答应,而赵高不久也被秦王子婴杀死。十月,刘邦打到咸阳附近的霸上。秦王子婴看到大势已去,就乘了素车白马,带着代表国家政权的玉玺,还在自己的脖子上套根绳子表示有罪,亲自到霸上向刘邦投降。刘邦派人把子婴看管起来,自己带着兵马进了咸阳。 咸阳的阿房宫真是个迷人的地方,刘邦一进到里面,就被金碧辉煌的宫殿,价值连城的珠宝迷住了。他真想住在里面不出来了。樊哙、张良再三劝说,叫他不要贪图眼前的享受,应当以打天下的大事为重,六国的旧贵族都在向咸阳打来,可得认真对付,千万大意不得。刘邦一听很对,马上派人封了贮藏金银财宝的库房,带兵回到霸上。他派人去把守函谷关,阻挡六国旧贵族进入关中。 过了几天,刘邦召集各县有威望的父老豪杰到霸上,告诉大家说:“你们已经吃足了秦朝的苦头,什么诽谤一下朝政就要满门抄斩啦,偷输议论一下时势就要杀头啦,这种法律实在太残暴了。现在我只和大家约法三章:第一,杀人的要偿命;第二,打伤人的要判罪;第三,偷盗的要判罪。除了这三条,其余秦朝的法律一概废除。我是替父老们除害来的,决不坑害大家,希望大家不要害怕,也希望大家回去把我的话转告给百姓们!” 老百姓听说沛公刘邦如此宽大仁慈,也都很高兴。他们争先恐后地拿着牛羊肉、酒和粮食来慰劳士兵。刘邦再三辞谢说:“仓库里有的是粮食,乡亲们千万别破费了。”老百姓看到刘邦这样爱护他们,自然更高兴。他们都希望刘邦能够永远在关中做王,代替秦朝的统治。

7,约法三章的历史典故 约法三章讲的是谁的故事

约法三章是一个汉语成语,是指事先约好或明确规定的事。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出自汉·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
公元前208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 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 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 霸上。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 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 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 法三章。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出处《史记·高祖本纪》

8,司马迁的史记中约法三章的主人公是汉朝的哪位皇帝?

指汉高祖刘邦。 出自《高祖本纪》,选自西汉司马迁《史记》。 节选原文: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译文: 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我和诸侯们约定,谁首先进入关中就在这里做王,所以我应当当关中王。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 其余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废除。所有官吏和百姓都象往常一样,安居乐业。总之,我到这里来,就是要为父老们除害,不会对你们有任何侵害,请不要害怕!再说,我把军队撤回霸上的原因,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来,共同制定一个规约罢了。 扩展资料 《高祖本纪》该文记述了汉高祖刘邦从布衣到皇帝的传奇一生。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所以史称太祖高皇帝、汉高祖或汉高帝。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强大和汉文化的保护和发扬有着决定性的贡献。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祖本纪

9,《约法三章》是指哪一位历史人物

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汉·荀悦《汉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
鸿门宴
刘邦进入咸阳后,部下诸将见到秦宫室中的珍奇玩好、金银财宝,不禁眼花缭乱,馋涎欲滴。惊奇之余便肆无忌惮地你争我夺,闹得不可开交。一时间,咸阳城中混乱不堪。一贯好酒及色的沛公以征服者的姿态大摇大摆地走进秦宫室,面对不可胜数的帷帐珠玉重宝和数以千计的后宫美女,也不禁贪婪地想止宫休舍 ,体验一下做关中王的滋味。好在刘邦手下诸将中还有头脑清醒的人,不断地提醒着他。
比如,樊哙对他说:沛公,你是打算将来统一天下,还是打算占有这些财富,只做一个富翁而已?珠宝玉器和美人妇女都是秦所以亡天下的原因,你怎么能留在宫中呢?应该赶快还军灞上。但刘邦此时正沉迷于胜利之中,根本听不进樊哙的话。张良听说此事后,也对他说:秦为无道,沛公你才得以至此。这和暴秦有什么两样呢?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希望你能听从樊哙的劝告。在樊哙和张良的苦苦劝说之下,刘邦这才醒悟过来,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灞上 ①。
刘邦还军灞上后,便召集诸县父老豪杰,向他们发布安民告示: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且吾所以还军灞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②这个安民告示,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约法三章。关于刘邦的约法三章 ,有三点值得注意:首先,它是刘邦由农民起义领袖向地主阶级代表转变的标志。在秦末农民起义过程中, 县杀其令丞,郡杀其守尉的现象屡见不鲜,是合理的。在根据约法三章 ,如果谁敢于再像陈胜、吴广那样杀死将尉,斩木为兵,揭竿而起的话,那就要被处死。因此,这是保护地主阶级生命财产的法令。其次,命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实际上是保留了秦王朝的行政机构和官员,并使之为自己服务,他们行县乡邑 ,将刘邦的约法三章传达给乡绅百姓,这一作法从本质上讲保护了关中地主集团的利益。第三,更为直接的是,刘邦当众宣布怀王与诸侯的约定,并刻意笼络人心,一再表示他率军入关是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 ,便在很大程度上博得了关中地主集团的好感。于是,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而刘邦则辞让不受,说: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这样一来,人又益喜 ,他们终于消除了对刘邦的怀疑和戒备, 唯恐沛公不为秦王。这样,刘邦在未来与项羽对关中的争夺中,已经棋先一着了。
正当刘邦在灞上约法三章时,项羽也已扫平河北,率诸侯的40万联军和秦将章邯的20万降军一路浩浩荡荡地渡河进抵新安(今河南渑池)。由于诸侯联军中的士兵从前大多曾被秦征发到关中服徭役,轻折辱秦吏卒。这样,项羽部下的两部分军卒中间,便产生了很深的隔阂和猜忌。
秦降卒们担心,万一入关后不能取胜,项羽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项羽听说此事,不但没有想办法安抚,反而害怕这些秦吏卒人心不服,到关中后无法约束,会出乱子,便在一夜之间将20万降卒统统活埋在新安城南,只留下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3人,从而造成了自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在长平坑杀赵40万降卒以后的第二次大惨案。
项羽根本就没有将刘邦放在眼里,对这个从前的沛县亭长先行入关更是愤愤然。还在西进的路上,他便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雍在关中,表明项羽根本不准备承认刘邦入主关中。刘邦本来就对项羽深怀忌惮,听到这个消息,不禁又气又惊。正在这时,有人向他提出 距(拒)关,毋内(纳)诸侯,秦地可尽王也的建议,便不顾刚刚向关中父老豪杰许下的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的诺言,立即派兵关闭函谷关,准备将项羽率领的诸侯军拒之门外。这一举动无疑是不明智的,因为当时项羽已拥兵40万,号称100万,而刘邦的兵力只有10万,力量对比相当悬殊。况且诸侯联盟尚未破裂,此举无异于将自己放在了诸侯联盟的对立面,犯了众怒。果然,项羽军至函谷关而不得入,大怒,立即下令家发薪一束,欲烧关,并命令黥布等破关而入,直至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与刘邦驻军的霸上仅相距40里。一时间,咸阳之东战云密布,气氛十分紧张。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看形势不对,忙转变立场,暗地向项羽报告说:刘邦想称王关中,任子婴为相,他还想独吞秦宫中的珍宝。项羽的谋士范增也对项羽说:刘邦一贯贪财好色,可入关以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劝项羽急击勿失。①正当项羽紧张地部署消灭刘邦时,不料消息不翼而飞。项羽的叔父项伯在秦未亡时曾因杀人犯罪而被张良所救,所以听到消息,连夜驰往刘邦营中,劝张良赶快逃走。张良急忙将这一重要情报报告给了刘邦。刘邦在张良的提醒之下意识到,宴请项伯。席间,刘邦不仅频频为项伯祝寿,而且约为婚姻。在赢得了项伯的好感后,又竭力表白自己,并请项伯在项羽面前多多美言。项伯连夜回营,力劝项羽改变初衷: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②有勇无谋的项羽被说动,暂时放弃了消灭刘邦的计划,从而失去了一次取胜的良机。
第二天,刘邦率张良、樊哙等百余骑赴鸿门项羽军中,再次表白:我和将军齐心协力,自己无意作关中王。致使项羽改变了消灭刘邦的初衷。但范增仍不相信刘邦的表白,主张趁机杀死他以除后患。所以在宴饮之时,再三示意项羽下手,但项羽却默然不应。范增无奈,只好令项羽从弟项庄在席前舞剑,伺机刺杀刘邦。正所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项伯也拔剑起舞,用身体掩护刘邦,使项庄无法下手。张良见刘邦处境危险,便至军门召来樊哙。樊哙带剑拥盾冲入宴席,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羽见樊哙如此威猛,便赐酒一斗,生猪肘一块,樊哙一饮而尽,拔剑切而食之。项羽又问樊哙还能饮酒否?樊哙借题发挥: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不恐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发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①项羽无言以对,只好请他入座。
刘邦见气氛有所缓和,便借口入厕离席,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逃出项羽军营,回至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