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红尘剧情介绍,费玉清滚滚红尘讲的是什么?
本文目录索引
- 1,费玉清滚滚红尘讲的是什么?
- 2,三毛写《滚滚红尘》是参照张爱玲生平经历写的,还是,仅仅只是巧合?
- 3,谁知道三毛编剧的《滚滚红尘》的故事梗概?
- 4,滚滚红尘的剧情介绍
- 5,《滚滚红尘》大概讲述的是什么?
- 6,有谁知道三毛、海子的简介?
- 7,滚滚红尘的剧情简介
- 8,歌曲《滚滚红尘》是哪部电影的片尾曲啊
- 9,滚滚红尘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
1,费玉清滚滚红尘讲的是什么?
滚滚红尘有两首歌曲,还有一本三毛的小说。不知道你问的哪个?
费玉清的 滚滚红尘是一首歌,没有剧情。从歌词看,讲的是一个征战沙场的将军思念远方爱人的故事。歌词如下
歌名-滚滚红尘
歌手-费玉清
专辑-莫言醉
纵横天下 心怀汉家
踏遍关山明月 不教边庭牧马
怕三月春城见落花飞絮 错过良辰美景
以绣阁之彦 扮红粉英雄 琼闺依旧有琴声
身似黄叶各自飘零 我俩何日再相逢
挥闪闪秋水 赶茫茫前程 一夕功成酬天庭
纵横天下 心怀汉家
踏遍关山明月 不教边庭牧马
怕三月春城见落花飞絮 错过良辰美景
以绣阁之彦 扮红粉英雄 琼闺依旧有琴声
身似黄叶各自飘零 我俩何日再相逢
挥闪闪秋水 赶茫茫前程 一夕功成酬天庭
------------------------------------------
还有一个三毛的小说,也叫滚滚红尘,改编成电影了,是以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故事为蓝本写的。电影版的插曲也叫滚滚红尘,是陈淑桦唱的。
歌名-滚滚红尘
作词:罗大佑
作曲:罗大佑
起初不经意的你 和少年不经世的我
红尘中的情缘 只因那生命匆匆不语的胶着
想是人世间的错 或前世流传的因果
终生的所有 也不惜获取刹那阴阳的交流
来易来去难去 数十载的人世游
分易分聚难聚
本应属于你的心
它依然护紧我胸口
为只为那尘世转变的面孔后的翻云覆雨手
来易来去难去 数十载的人世游 分易分聚难聚
爱与恨的千古愁 于是不愿走的你 要告别已不见的我
至今世间仍有隐约的耳语
滚滚红尘里有隐约的耳语
跟随我俩的传说
2,三毛写《滚滚红尘》是参照张爱玲生平经历写的,还是,仅仅只是巧合?
三毛写《滚滚红尘》是参照张爱玲生平经历写的。 1990年4月,三毛重返中国大陆旅行。但好事多磨,临行之前,导演严浩与林青霞、秦汉出面邀请三毛写电影剧本。当夜,三毛兴致很好,竟不想喝得极酣畅,渐入醉意。 回家上楼之时,一个不留神,重重摔下。肋骨摔断,负了伤。也因此,旅行计划被迫推迟了一段时日。也是在病床之上,三毛创作完成了《滚滚红尘》的电影剧本。 《滚滚红尘》是以张爱玲的故事为蓝本,三毛将自己的爱情精神价值观移到战乱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 扩展资料: 《滚滚红尘》内容简介: 沈韶华出生在一个封建买办家庭,幼年丧母。当学生时代爱上家境贫寒的小康,但年幼的小花的父亲不允许两人交往,而年幼的小花被锁在家里,年幼的小花无果而终。父亲去世后,沈家道下山,邵华搬出去以写作为生。 沈韶华接到他的粉丝日本傀儡部长张只能寄一封信,两人见面后,互相吐露心事。邵华后来负责报馆的古印那里知道可以卖国贼,但此时两人已经相爱了。约会两个人彼此的心,却要知道自己的身份会伤害到年轻而又深深痛苦。 沈韶华好朋友月娥回来了,知道了两件事。两人在烫发时遇到了惹了国难钱的俞老板后,俞老板对邵华一见钟情。 沈韶华、可心、冯三等人在约会时遇到国民党引爆了办公楼。 抗日战争胜利后,沈韶华独自逃跑,被追杀到共产党那里。少华追着可心逃到了乡下寡妇荣生嫂子家。邵华看到可心和荣生嫂子关系亲密,气愤地跑开,可心走后失败了。 沈韶华回到上海,就和冯小勇和她的男朋友住在一起,生活很艰难。只能回到少华家之前才发现少华没有住在那里。岳峰和小勇因参加学生运动,而被警察击毙,消息传出后得知邵华心灰意冷。 当老板和沈韶华见面的时候,余少华追来追去,两人为了原谅,决定离开。与此同时,俞老板给了少华一张离开的票。上船时,邵华和能才在一起,并把票给了他,自己跳下了船。俞老板见邵华下船,于是下船。 四十年后,能才回国找韶华,才得知她早已在“文革"中丧生,仅留下一本以自己为原型的小说《白玉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滚滚红尘 (三毛所著图书)
3,谁知道三毛编剧的《滚滚红尘》的故事梗概?
《滚滚红尘》
出品:汤臣
片长:94’
发行:嘉禾
作曲:史撷咏
导演:严浩
摄影:潘恒生
编剧:三毛
演员:秦汉 林青霞 张曼玉
故事梗概:
韶华因长期受父亲禁锢,只好将心中抑郁,发于纸上,成为一位作家。父亲去世后,韶华重获自由并独立生活。
一夜,章能才(一个替日本人做事的文化官)冒昧访韶华,倾吐爱慕之意,二人气质相若,彼此相爱起来。
时局转变,日本战败,在一片抓汉奸风声中,能才躲到僻远的农村里;但当韶华万里迢迢来找能才时,出现在她跟前的却是一个叫她心碎的场面。
和平后,韶华与能才再度重逢,但韶已是一买办情妇,而能才则变得穷途潦倒。她恨他,却仍在众人逃离大陆之际,把唯一一张船票,留给了他。
影片分析:
醉笑陪君三千场,不诉离伤
影片开始:林青霞扮演的沈韶华,坐在阁楼的床边,疯狂的念着一段文字:“玉兰名叫白玉兰,又叫往望春花,因为它的花洁白如玉,即称玉兰。……玉兰名叫白玉兰又叫往望春花因为它的花洁白如玉,即称玉兰。”
一遍遍的重复,神经的、执拗的,语速越来越快,发疯似的。
镜头缓缓从她不断地抖动的身体移开,透过木条封住的窗台,向院中望去。一个青年爬在墙头大声呼叫:让我见她,让我见她。在众多的仆人拉扯下,他被一阵殴打。
接下来的那组镜头,让我铭记许久:
这个女人,坐在潮湿的阁楼中央。阴暗的房间,墙面写满了字,用手指和血划出的痕迹。外面的风雨,拍打着窗户。哐嘡一声,玻璃掉了下来。碎片在地上反着光。
她捡起一片。
过分潮湿,空气里仿佛有苔藓的味道。整个画面呈现在一片墨绿色当中,镜头上仿佛有一层水汽。
女人,低下头,头发浓密的散落下来,遮住了憔悴而凛冽的脸颊。张开双腿,右手割了下去。
她不呻吟,也不哭泣。
左手低垂,深深陷入在阴影中。
那些墨绿色的可以窒息的色泽,穿过一个女人脆弱敏感的身体,穿过四十年代的颠沛流离,穿过旧上海的风霜和暴雨,落在半个世纪后的我的房间里。
这是一个以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故事为蓝本创作的影片。
“韶华是一个敏感且有才华的女子。她从富有而冷酷的家庭中挣脱出来,靠写作为生。作为她的读者,章能才这个无奈地苟活于乱世的男子走入了她的生活。渐渐地,张爱玲的轮廓跳跃出来,一样的家世,一样的才情,一样的承受世间责难的恋情。上海的魅力永远有一部分归自张爱玲的光芒。那是个非上海莫有的奇女子,在那座金玉其外、骨子里荒凉透了的城市里孤独地生,孤独地走。
抗战时期,上海沦陷,此时正值张爱玲红遍上海之际,一位特殊读者因为读了她的小说而生爱慕之情,随后两人结下了一段乱世姻缘,他就是汪伪政权宣传部副部长胡兰成。张爱玲的文字成熟老练,对于世事和情爱却认知尚浅。胡兰成长她十五岁,性情风流,且已有过两次婚姻的经历。1944年两人签订婚约。抗战胜利前,胡兰成先到武汉办报,在此期间他曾与一医院护士周氏女子交往频繁。日本战败后胡兰成成为通缉犯,他后来逃避至杭州和温州一带,又与一乡间富孀范秀美同居,在张爱玲探望他的时候也不掩饰与范的亲近。张爱玲伤心之极,“你与我结婚时婚书上写现世安稳,你不给我安稳?”于是两人最终了断了这份乱世姻缘。不久胡兰成与范秀美结婚,后又逃往日本,又与大汉奸吴四宝的遗孀余爱珍结婚。”
4,滚滚红尘的剧情介绍
沈韶华(林青霞饰)少时因父亲不准其与恋人相处而被锁于家中,自杀未遂,只好将心中抑郁抒发为文,长大后成为了一位作家。父亲去世后,韶华重获自由独立生活,并以写小说为生,开始在报纸上连载自传小说《白玉兰》。某日她接到一位名叫章能才(秦汉饰)的读者来信,一日两人见面,章能才倾吐爱慕之意,韶华对其一见倾心。然而章能才为日本皇军效劳,做着汉奸事,令韶华内心不安。同时韶华的闺密月凤(张曼玉饰)因与男友(严浩饰)赌气来找她倾诉,韶华一边规劝,一边甜蜜地介绍爱人章能才。一日三人一同出游,却恰巧碰见日军设障审查,当街凌辱中国人,章能才的身份随即暴露,月凤顿觉其面目可憎,三人闹得不欢而散。时局转变,日本战败,国民政府四处抓捕汉奸,章能才躲到僻远农村。韶华几经周折在农舍中找到他,却见他为遮掩活命而与寡妇同居,韶华顿感悲愤。韶华在绝望中回到女友月凤的住所生活,过去的邻居知晓后带人前来抄家,月凤维护韶华而被打伤。此时隔壁的余老板爱慕韶华已久,赶忙伸出援手。不久后月凤因与革命男友参加反政府集会而双双遇难。韶华则靠余老板救济生活,此后偶遇穷困潦倒的章能才。解放前夕,余老板用金条换来两张末班赴台船票,欲携韶华离开大陆,韶华却将章能才送上轮船,余老板也放弃离开的机会留下照顾韶华。四十年后 ,章能才返大陆寻找爱人,只见到韶华写的长篇小说《白玉兰》。
5,《滚滚红尘》大概讲述的是什么?
《滚滚红尘》是由中国现代作家三毛创作于1990年的一本中文剧本,也是三毛的遗作,首次出版于1990年12月。作品讲述了抗战时期女作家沈韶华和为日本人办事的章能才之间的爱情纠葛。剧本采用剧中剧的形式。1990年,作品被改编为同名电影。 剧情简介 沈韶华出生于封建买办家庭,年幼丧母。当在还是学生的时候,我爱上了家里穷的小健,但是沈韶华的父亲不允许他们互相交流,把沈韶华锁在家里。沈韶华家道中落。父亲死后,沈韶华搬出去写作谋生。 沈韶华收到了他的日伪爱好者张能才的来信。后两个人见了面,谈得很愉快。沈韶华后来从出版社老板顾寅那里得知,能是个叛徒,但这时他们已经坠入爱河。约会的时候,他们互相表达自己的感情,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知道自己的身份会伤害邵华,并深深地感到痛苦。 抗日战争胜利后,能才独自逃亡,邵华被追捕能才的共产党打败。韶华追到了能才躲避在乡下寡妇荣生嫂嫂家。韶华见能才和荣生嫂嫂关系亲密,负气出走,能才去追未果。 韶华回到上海,和月凤的男朋友小勇一起生活,后者正处于困境中。能才回到韶华之前的房子,发现韶华没有住在那里。月凤和小勇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而被军队和警察射杀。韶华得知这消息后很失望。 四十年后,她回到家里寻找韶华,却得知自己已经在文化大革命中失去了生命,只留下了一本以自己的原型为基础的小说《白玉兰》。 扩展资料 人物简介 沈韶华 出场时约二十二三岁,出生于上海的女子。所受思想与教育,来自母亲甚大,韶华丧母后并没有得到父亲特别的关爱。对金钱并不关心,将生命的注意力放在情感与自我上,一生只追求两件事:一、情感的归依,二、自我生命的展现。将爱情与生活混为一体,是“燃烧灵魂”的代表 。 章能才 出场时约三十九岁至四十二岁,身份为国民党上海维持会(汪精卫伪政府)文化方面的官员。在能才的性格中,交杂着自信心和无力感,对于本身的行为,坦坦荡荡,替日本人做事在他的心里境界上,“不是一桩罪恶的事”。 月凤 出场时二十二岁至二十三岁,未婚,无父母,跟韶华是同学。性格独立,因为太聪明,没有任何“实质工作”上的执着,凡事不肯用心,是一种大大方方混日子的人,和韶华本质上是相同的。月凤对于生命的执着只有两件:一、活下去,好活,歹活,都是活,鲜明的活下去。二、请求来上那么一个人,好使她那颗心,摆下去。她自称为“爱情动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滚滚红尘
6,有谁知道三毛、海子的简介?
海子(1964年3月26日~1989年3月26日),原名查海生。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他生日这一天)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
三毛于1943年3月26日(农历2月21日)生于四川重庆。幼年时期的三毛就表现对书本的爱好,五年级下学期第一次看《红楼梦》。初中时期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亲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次坚实的基础。并先后跟随顾福生、韩湘宁、邵幼轩三位画家习画。三毛在她的散文《我的三位老师》中记录了这三位绘画老师。
1964年,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先生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
1967年再次休学,只身远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间,前后就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哥德书院,在美国伊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对她的人生经验和语文进修上有很大助益。
1970年回国,受张其均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学系任教。后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余,再次离开,又到西班牙。与苦恋她6年的荷西重逢。
1973年,于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与荷西公证结婚。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她潜藏的写作才华,并受当时《联合报》主编的鼓励,作品源源不断,并且开始结集出书。
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
1979年9月30日夫婿荷西因潜水意外事件丧生,回到台湾。
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国内定居。同年1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之后,三毛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1984年,因健康关系,辞卸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生活重心。
1989后4月首次回大陆家乡,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许多的读者。并专诚拜访以漫画《三毛流浪记》驰名的张乐平先生,了却夙愿。
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
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享年48岁。
三毛作品欣赏: 《逃学为读书》《孤独的长跑者》《哭泣的骆驼》《背影》《稻草人手记》《送你一匹马》
台湾女作家三毛已去世多年,可是她的确切死因至今仍是一个谜。近日,一本名为《三毛死于谋杀》的图书纷纷出现在上海各家书店中。但其中对三毛的很多事都进行质疑,让人不得不怀疑他用三毛助自己出名的动机。
三毛一生“流浪”过54个国家。1991年1月2日,她因子宫内膜肥厚,住进台湾荣民总医院,3日开刀完成手术。4日清晨,医院清洁女工进入7楼妇产科单人特等病房,打扫浴室的时候,看见坐厕旁点滴架的吊钩上,悬挂着三毛被尼龙丝袜吊颈的身体。她身着白底红花睡衣,现场没有任何遗书。
法医推断三毛死亡的时间是凌晨2时。第二天,台湾所有的报纸都报道了三毛的死讯,香港80余家报纸也对此作了详细报道。然而事隔不到半年,就有各界人士对三毛的死因提出疑问,认为警方的现场勘察太匆忙、“因病厌世、自缢身亡”的结论太武断,会不会有真正的凶犯逃脱法网。
三毛崇敬爱情。1973年,三毛与西班牙美男子荷西在撒哈拉结婚,1979年荷西在北非潜水时丧生,三毛哭得死去活来,从此生活在对荷西的思念中。
三毛热爱祖国。她很早就提出“两岸不能再分离了”。1985年,她在一个几千人参加的演讲会上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她是在台湾第一个把《义勇军进行曲》公开唱出来的人。唱后台下一片肃静,许多人替她担心。
三毛对大陆文化名人张乐平、姚雪垠、贾平凹、王洛宾等有着非同一般的友谊。1989年,三毛到上海与画家张乐平相见,认画家为“爸爸”。她用上海话告诉画家:“我3岁多就离开了上海,那时我刚懂事,看的第一本书就是《三毛流浪记》,那个到处流浪、永远也长不大的男孩对我影响可大了。许多年以后,当我在异国他乡写第一本书的时候,我就取笔名用了‘三毛’这个名字。”
三毛写过一首《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这首歌在台湾被禁唱了十几年,因为当局认为歌词中“远方”指的就是中国大陆。1990年12月,三毛编剧的电影《滚滚红尘》参加台湾金马奖角逐,夺取8项大奖,却没有三毛的最佳原著编剧奖。《滚滚红尘》引起台湾某些当权者的愤怒:“刻意歌颂中共、肆意攻击政府、丑化国军……”有人认为,三毛有可能因此成为政治牺牲品。
书中把对三毛死因的各种猜测,比如绝症无望说、孤单寂寞说、为情所困说、江郎才尽说及自杀情结说等,都一一予以驳斥。书中还引用了10位著名人士对三毛的谈论,认为三毛死得怪异、突然,她没有理由自裁。把三毛的死解释成自杀是对她的不公平,甚至是对她人格的污辱。
[编辑本段]3〉三毛致贾平凹的信
附:三毛致贾平凹的信
平凹先生:
现在时刻是西元一九九一年一月一日清晨两点。下雨了。
今年开笔的头一封信,写给您:我心极喜爱的大师。恭恭敬敬的。
感谢您的这枝笔,带给读者如我,许多个不睡的夜。虽然只看过两本您的大作,《天狗》与《浮躁》,可是反反复复,也看了快二十遍以上,等于四十本书了。
在当代中国作家中,与您的文笔最有感应,看到后来,看成了某种孤寂。一生酷爱读书,是个读书的人,只可惜很少有朋友能够讲讲这方面的心得。读您的书,内心寂寞尤甚,没有功力的人看您的书,要看走样的。
在台湾,有一个女朋友,她拿了您的书去看,而且肯跟我讨论,但她看书不深入,能够抓捉一些味道,我也没有选择的只有跟这位朋友讲讲“天狗”。这一年来,内心积压着一种苦闷,它不来自我个人生活,而是因为认识了您的书本。在大陆,会有人搭我的话,说“贾平凹是好呀!”我盯住人看,追问“怎么好法?”人说不上来,我就再一次把自己闷死。看您书的人等闲看看,我不开心。
平凹先生,您是大师级的作家,看了您的小说之后,我胸口闷住已有很久,这种情形,在看“红楼梦”,看张爱玲时也出现过,但他们仍不那么“对位”,直到有一次在香港有人讲起大陆作家群,其中提到您的名字。一口气买了十数位的,一位一位拜读,到您的书出现,方才松了口气,想长啸起来。对了,是一位大师。一颗巨星的诞生,就是如此。我没有看走眼。以后就凭那两本手边的书,一天四五小时的读您。
要不是您的赠书来了,可能一辈子没有动机写出这样的信。就算现在写出来,想这份感觉——由您书中获得的,也是经过了我个人读书历程的“再创造”,即使面对的是作者您本人,我的被封闭感仍然如旧,但有一点也许我们是可以沟通的,那就是:您的作品实在太深刻。不是背景取材问题:是您本身的灵魂。
今天阅读三个人的作品,在二十次以上,一位是曹禺,一位是张爱玲,一位是您。深深感谢。
没有说一句客套的话,您所赠给我的重礼,今生今世当好好保存,珍爱,是我极为看重的书籍。不寄我的书给您,原因很简单,相比之下,三毛的作品是写给一般人看的,贾平凹的著作,是写给三毛这种真正以一生的时光来阅读的人看的。我的书,不上您的书架,除非是友谊而不是文字。
台湾有位作家,叫做“七等生”,他的书不销,但极为独特,如果您想看他,我很乐于介绍您这些书。
想我们都是书痴,昨日翻看您的“自选集”,看到您的散文部分,一时里有些惊吓。原先看您的小说,作者是躲在幕后的,散文是生活的部分,作者没有窗帘可挡,我轻轻地翻了数页。合上了书,有些想退的感觉。散文是那么直接,更明显的真诚,令人不舍一下子进入作者的家园,那不是“黑氏”的生活告白,那是您的。今晨我再去读。以后会再读,再念,将来再将感想告诉您。先念了三遍“观察”(人道与文道杂说之二)。
四月(一九九○年)底在西安下了飞机,站在外面那大广场上发呆,想,贾平凹就住在这个城市里,心里有着一份巨大的茫然,抽了几支烟,在冷空气中看烟慢慢散去,尔后我走了,若有所失的一种举步。
吃了止痛药才写这封信的,后天将住院开刀去了,一时里没法出远门,没法工作起码一年,有不大好的病。
如果身子不那么累了,也许四五个月可以来西安,看看您吗?倒不必陪了游玩,只想跟您讲讲我心目中所知所感的当代大师——贾平凹。
用了最宝爱的毛边纸给您写信,此地信纸太白。这种纸台北不好买了,我存放着的。我地址在信封上。
您的故乡,成了我的“梦魅”。商州不存在的。
三毛敬上
7,滚滚红尘的剧情简介
1919年,顾海棠和姐姐因父母双亡而被卖进了青楼,几年后,姐姐被迫害致死,顾海棠带着侄女菱子逃往上海。顾海棠刚到上海,菱子便被人拐走,巡捕黄龙帮她找回,自此便对她展开追求。工人运动时,顾海棠遇到初恋、革命党人于立凡,为其铤而走险运输枪支被捕,在狱中受尽折磨,出狱后被赶出法租界。离开法租界的顾海棠历尽艰辛成为小有名气的企业家,于立凡为了掩护身份与表妹结婚。于立凡因刺杀国民党要员受到通缉,海棠冒死将其送出上海使他得已逃脱。抗战期间,顾海棠与于立凡、黄龙假借商人身份为共产党运送物资及情报,黄龙在一次运送物资途中为了掩护于立凡而牺牲。抗战胜利后于立凡被国民党屠杀,顾海棠因反对内战被国民党入狱,后在我党的救援下出狱,为党默默地工作。改革开放后,黄龙被追认为抗日烈士 。
8,歌曲《滚滚红尘》是哪部电影的片尾曲啊
滚滚红尘是电影《滚滚红尘》的主题曲。 电影《滚滚红尘》由严浩导演,三毛、严浩编剧,林青霞、秦汉、张曼玉、吴耀汉主演,1990年11月23日公映。影片内容影射民国时期女作家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感情纠葛以及张爱玲与炎樱的姐妹情感。 本片根据三毛最后一部同名作品改编,获第2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严浩获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林青霞获最佳女主角,张曼玉最佳女配角。 电影主题曲《滚滚红尘》由罗大佑创作,陈淑桦演唱。 扩展资料: 《滚滚红尘》剧情简介 日伪时期,女作家沈韶华在报纸上连载她的自传体小说《白玉兰》,很多情节感同身受。某日,她接到了一位神秘的读者来信。她对这个名叫章能才的男人充满了好奇。终于,两人见面,一见钟情。 然而,因为章是汉奸,常有外人滋事,令韶华很是不安。此时,她的闺中密友月凤因与男友赌气,来找她倾诉。韶华一边规劝,一边把爱人介绍给她。三人一起出游,感情很好。 然而,见到日本军人凌辱中国人,月凤顿觉章面目可憎。三人闹得不欢而散。此后,时局动荡,日本投降,国共开战,韶华的情感经历了更加复杂的波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滚滚红尘
9,滚滚红尘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
歌曲《滚滚红尘》是电视剧《滚滚红尘》的主题曲,该曲还曾被马景涛版《倚天屠龙记》、《涩女郎》、电影版《滚滚红尘》使用过。《滚滚红尘》是由罗大佑作词作曲并与陈淑桦合唱的一首歌,先后收录在陈淑桦1990年的专辑《一生守候》和罗大佑1991年发行的专辑《追梦》中。 《滚滚红尘》是广西电视台自制,由香港导演潘文杰执导,郑嘉颖与秦岚领衔主演的年代传奇剧。该剧讲述了一段民国时期跨越长达几十年的“乱世情缘”,展现了大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的情感抉择与苦涩人生。 扩展资料:剧情简介: 1919年,顾海棠和姐姐因父母双亡而被卖进了青楼,几年后,姐姐被迫害致死,顾海棠带着侄女菱子逃往上海。顾海棠刚到上海,菱子便被人拐走,巡捕黄龙帮她找回,自此便对她展开追求。工人运动时,顾海棠遇到初恋、革命党人于立凡,为其铤而走险运输枪支被捕,在狱中受尽折磨,出狱后被赶出法租界。 离开法租界的顾海棠历尽艰辛成为小有名气的企业家,于立凡为了掩护身份与表妹结婚。于立凡因刺杀国民党要员受到通缉,海棠冒死将其送出上海使他得以逃脱。抗战期间,顾海棠与于立凡、黄龙假借商人身份为共产党运送物资及情报,黄龙在一次运送物资途中为了掩护于立凡而牺牲。 抗战胜利后于立凡被国民党屠杀,顾海棠因反对内战被国民党入狱,后在我党的救援下出狱,为党默默地工作。改革开放后,黄龙被追认为抗日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