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揭竿而起的主人公,揭竿而起的主要人物是谁

本文目录索引

1,揭竿而起的主要人物是谁

是陈胜、吴广


附录:

来历:

赵高、二世准备安葬秦始皇,从各地征调几十万囚犯、奴隶和民夫修理秦始皇在世时已在骊(lí)山下开辟的坟地,把铜化了灌下去铸成地基,上面修盖石室、墓道和墓穴,挖出江河大海的样子,灌上水银,还有别的花样说也说不完。大坟里埋着无数的珍珠、玉石、黄金和不少宫女。为防盗坟,墓穴里安了好些杀人机关,完工后把所有做坟的工匠全都封死在墓道里。
二世胡亥葬了他父亲以后,怕篡夺皇位的事泄露,屠杀了全部十多个哥哥、十来个公主,杀光难对付的大臣,下令建造秦始皇在世时就开始造的阿房(ē páng)宫。
那时,中原的人口不过两千万,被征发去造大坟、修阿房宫、筑长城、守岭南的差不多就有二百万人。北方的地区很大,除了驻扎军队还得押送大批贫苦农民去防守。
公元前209年七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了两名军官,押着强征来的九百名贫民壮丁,动身到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去。有一个叫陈胜、一个叫吴广的贫苦农民也在里头。
陈胜年轻时,跟别的雇农一块儿给地主耕地。一天,大伙儿在地头上休息,陈胜对大家说:“咱们将来富贵了,大伙儿可别忘了老朋友!”
大伙儿笑着说:“你给人家扛活耕地,哪儿来的富贵?”
陈胜说:“唉!你们怎么知道有志向的人呢!”
现在军官督促这一批壮丁往北赶路。他们到了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正赶上下大雨,没法走,但误了日期,就得杀头。陈胜偷偷地跟吴广说:“这儿离渔阳还有几千里地。就算雨马上就停,怎么也赶不上日期,这不是白白地去送死吗?咱去也是死,起来造反失败了也是死,一样的死,还不如借着楚将项燕的名义号召天下,起来造反。”
吴广也情愿跟着陈胜一块儿干。第二天,陈胜替伙夫去买鱼,伙夫剖鱼从鱼的肚子里剖出了一块绸子,上面有“陈胜王”三个字。大伙儿仨(sā)一群儿,俩一伙儿地咬着耳朵聊着。半夜里,大伙儿听到野外有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那是吴广在荒郊破祠堂里,学着狐狸叫的。谁知道呢!大家就对陈胜指指点点。
时机到了!早晨,陈胜叫了吴广一起去见凶恶的军官,大伙儿也一齐跟了去。两个人进了营帐,对军官说:“天下雨,误了期,就要杀头,还是让我们回去种地吧。”
那两个军官,一个拔出宝剑就向吴广砍去。陈胜手疾眼快,一个飞腿,啪的一声,把那把宝剑踢下来,连忙拣起,顺手把他杀了。吴广夺过另一个军官砍来的刀,把他的脑袋劈开了。就这么着,外面的人也都拥进了营帐。
陈胜、吴广大声对众人说:“弟兄们!咱们要活命,就得造反了!”
大伙儿大声喊叫:“咱们杀出去!”
陈胜叫弟兄们做了一面大旗,旗上写了斗大的一个“楚”字。大伙儿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替楚将项燕报仇,大伙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陈胜就自己称为将军,称吴广为都尉。九百条好汉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
大泽乡的农民一听到陈胜、吴广出来反抗秦朝,都拿出粮食来慰劳他们。青年子弟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什么的,到陈胜、吴广的营里来投军。人多了,一下子要这么多的刀枪哪儿来呢?他们就砍了许多木棍做刀枪,砍了许多竹子,梢儿上留着枝子,当作旗子。陈胜、吴广带领着这么一支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浩浩荡荡出发去打县城。“揭竿而起”的成语说的就是这件事。
起义军打下了陈县(今河南淮阳),陈胜召集陈县的父老共同商议大事。陈县的父老一见陈胜的军队不抢东西,不伤害老百姓,个个喜欢。他们说:“将军替天下百姓报仇,征伐暴虐的秦二世,我们请将军做楚王。”
于是,陈胜就称了王,国号“张楚”。陈胜派吴广带领一部分人马去打荥(xíng)阳(今河南郑州西),派周文带领另一部分人马往西去打京城咸阳,又派了几路人马去接应各地的起义。
陈胜派到各地去的军队都得到当地农民的拥护,原来旧六国的地盘大部分都给起义军占领,起义军没到的地方也纷纷起兵响应,秦朝的统治眼看就给起义军推翻了。
起义军节节胜利,占领了大片的地方,可战线越拉越长,号令不能统一,有好多地方反倒给旧六国贵族分子霸占了。陈胜起兵不到三个月,赵国、齐国、燕国、魏国都有人自立为王,不去支援吴广和周文他们。后来吴广在荥阳碰上了秦国的大将李由,周文碰上了秦国的大将章邯(hán),抵挡不住,打了败仗,都死了。最后,这位首先起义、为天下除害的张楚王陈胜给叛徒杀害了。
陈胜、吴广虽然死了,由他们点起来的反抗秦朝残暴统治的那把火越烧越厉害,尤其是在会稽、在沛县,出了不少英雄好汉。

揭竿而起的主要人物是谁

2,成语故事是哪位主人公做的? 韦编三绝 揭竿而起 一鼓作气 入木三分 闻鸡起舞 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

释 义 韦: 熟牛皮;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揭竿而起;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一鼓作气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曹刿 闻鸡起舞: 《晋书,祖狄传》祖狄,刘琨 囊萤映雪: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悬梁刺股;战国苏秦

3,揭竿而起,一鼓作气,东山再起的主人公

揭竿而起
秦始皇统治时期,全国人口不过二千万,但是被征发筑、守卫开发南方、修筑奢华的、造大墓等等劳役,合起来共用了二三百万人之多,耗费了不知多少人力财力。百姓们的负担太重了,生活得很苦很惨。
公元前二零九年阳城(河南省登封县东南)的地方官派了两名军官押送九百名民工到渔阳(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去防守。他们每天都急着赶路,怕误了日期。因为秦朝的法令很严酷,误了期限,就要被杀头。
这些人走到大泽乡(安徽省宿县东南)时,赶上连日大雨,路被淹没,无法通行。他们只好停下等待,眼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了。
民工中有一个叫的,他和他的朋友偷偷商量:“这里离渔阳有几千里远,怎么走也赶不上期限了,难道我们白白去送死吗?”吴广说:“咱们逃跑吧。”陈涉说:“不行,逃走被抓回来也是死,反正都是死,不如起来造反,就是死了也比白送死强,百姓们吃秦朝的苦也吃够了。听说秦二世是小儿子,该当皇帝的是他哥哥扶苏。还有楚国的大将项燕是条好汉,咱们打着扶苏和项燕的名义,号召天下人去打二世,楚国的人一定会来帮助我们的。”
于是陈涉把大家召集起来说:“男子汉不能白白去送死,死要死出个名堂。王侯将相,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


大家赞成,一致推选陈涉、吴广为首领,九百人一下子把大泽乡占领了,他们打起了“楚国”的旗号。临近的农民听到消息纷纷响应,没有武器,他们就砍木棒做刀枪,削了竹子做旗竿,队伍很快壮大起来,历史上把这叫做“揭竿而起”。


一鼓作气
春秋时代,在周庄王13年的时候,齐国君主齐桓公,派兵攻打鲁国,由大将鲍叔牙率领,部队到达鲁国的郊外时,鲁庄公知道了,请了一名谋士,一起去迎敌,这位谋士名叫曹刿。

两国的兵将都整齐的列队在郊外,齐国的鲍叔牙刚刚打了个大胜伏,非常的傲气,根本不把鲁国的军队放在眼里,上来就命令冲杀,并且发出告示,谁先攻占阵地,都有重赏。这一边鲁庄公听到齐国的战鼓震天响,冲过来,内心非常着急,也急着命令,击鼓迎敌。这时候,谋士曹刿出来制止他,并说:“大王,现在齐国的官兵士气正高涨,我们急于迎敌对我们很不利,现在最好不要出战,等待时机”。鲁庄公听了认为有一定的道理,于是就下命收兵,站好阵容,不准乱动。齐国的军队冲到鲁军阵前,鲁军固若金汤,没机可趁只得后退,鲍叔牙很惊奇,又鸣鼓冲杀,可是鲁庄公那边仍然是岿然不动,鲍叔牙更奇怪了,心里想,“莫非是敌军胆小,害怕作战?我已冲了两次,他们都不敢动,如果再冲一次,他们肯定会乱了”于是又发起第三次攻击。

这边鲁庄公也十分奇怪,更着急,正在这时一直在观战的曹刿沉着又迅速的对庄公说:“现在是时候了,鸣鼓出击!”。已经憋了很久的鲁国官兵,立刻,斗志昂扬,战鼓齐鸣,如雷鸣一样划破天空,士兵们在金鼓的响声中,如饿虎扑食一样的冲了上去。

鲁军虽然是第一次鸣鼓,而齐国却已是第三次鸣鼓了。前两次鸣鼓,鲁国却没有动静,士兵们的情绪已经松懈了,心想这次也不会交战的,谁知对方一声鼓 响,士兵象大潮涌来,势不可挡,顿时慌了,仓促交战,可是也是松松垮垮,根本敌挡不了鲁国的气势,大败而归。

鲁庄公大获全胜,十分高兴,问曹刿:“为什么我们只击一次鼓却能打败敌人击三次鼓?”曹刿说:“在两军兵力差不多的情况下,是要靠‘士气’取胜的,兵将有勇气就会胜,相反泻了气就要失败。鸣鼓就是鼓舞士气,而第一次鸣鼓时,士气最旺,没有交战。第二次再鸣鼓就差了,劲头没那么足了,第三次鸣鼓士兵的劲头已经衰退了,人也累了,这时出击迎敌最有力,我们一直保持‘士气’,这时‘一鼓作气’,肯定会将敌击败,”这就是一鼓作气的典故。


东山再起的典故出处是《晋书·谢安传》。指的是东晋的谢安重新出山做官的故事。因为谢安久居东山(当然不是海南的东山岭),所以称为“东山再起”。

4,一字之师,东山再起,图穷匕见,揭竿而起,老当益壮,投笔从戎,有关历史人物分别是谁

一字之师 郑谷
典出《宋·魏庆之·诗人玉屑》:“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开数枝。’谷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唐僧齐己,性喜赋诗。 一日,齐己作一首《早梅》诗,中有两句:“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以为梅花既已数枝开,则非早梅矣。於是将后句中“数”改为“一”。齐己深感佩服,后诸学者称郑谷为“一字之师” 。
《宋·陈辅之·诗话》:“萧楚才知溧阳县时,张乖崖作牧。一日召食,见公几案有一绝云:‘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萧改‘恨’字作‘幸’字。公出视稿曰:‘谁改吾诗?’左右以实对。萧曰:‘与公全身。公功高位重,奸人侧目之秋;且天下一统,公独恨太平,何也?’公曰:‘萧弟‘一字师’也。’”
萧楚才为溧阳县令时,张乖崖为太守。一日召萧共食,萧见案上有一绝云:“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萧改张“恨”为“幸”,张出视稿而问曰:“谁改吾诗?”左右据实以对。萧曰:“保公全身,今位高权重,奸人监察之际;且天下统一,公独恨太平,何也?”张答曰:“萧弟真‘一字师’也。”按“恨太平”即於天下太平不满,“幸太平”乃以天下太平而感庆幸,一字之改而诗意迥异。在屡兴文字狱之封建时代,萧楚才之改,不仅点铁成金,亦可谓起死回生,即以一字救张乖崖一命也!
“一字之师”。称呼在诗文中能改正或更动一字,而使其更完美之人。

东山再起 谢安

【典故】东晋时期的谢安,少年时候就很聪明,不仅学识很高,而且擅长书法,写得一手好字。谢安年轻时不愿意做官,任著作郎不久便以有病为借口辞官归家。隐居在浙江会稽的东山,经常与王羲之、许询等一起游山玩水,写诗作文。朝廷知道他很有才干,征召他做吏部侍郎,也被他拒绝了。
后来,征西大将军、明帝司马绍的女婿桓温请谢安做司马。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谢安只好答应,这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在谢安将要出任的那天,朝廷的官员们都前来送行。这时有位中丞名叫高菘,同他开玩笑说:“你过去高卧东山,屡次违背朝廷旨意,不肯出来做官,想不到今天到底出来了!”谢安听了这话,感到很羞愧。
谢安到了桓温幕府,桓温很高兴,两个人交谈了一整天,言语间甚是投机。
谢安后来官至宰相。桓温死后,他接替桓温掌握了东晋的军政大权。在前秦国与东晋的淝水之战中,他派弟弟和侄子为大将,领兵迎敌,击败了苻坚的百万大军。

5,百步穿扬、一鸣惊人、不求甚解、乐不思蜀、揭竿而起,这些成语的相关人物?

百步穿杨  春秋战国,楚国有个著名的射箭手,名叫养由基。此人年轻时就勇力过人,练成了一手好箭法。当时还有一个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长射箭。一天,两人在场地上比试射箭,许多人都围着观看。靶子设在五十步外,那里撑起一块板,板上有一个红心。潘虎拉开强弓,一连三箭都正中红心,博得围观的人一片喝彩声。潘虎也洋洋得意地向养由基拱拱手,表示请他指教。养由基环视一下四周,说:“射五十步外的红心,目标大近、太大了,还是射百步外的柳叶吧!”说罢,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杨柳树,叫人在树上选一片叶子,涂上红色作为靶子。接着,他拉开弓,“嗖”的一声射去,结果箭链正好贯穿在这片杨柳叶的中心。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潘虎自知没有这样高明的本领,但又不相信养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叶,便走到那棵杨柳树下;选择了三片杨柳叶,在上面用颜色编上号,请养由基按编号次序再射。养由基走前几步,看清了编号,然后退到百步之外,拉开弓,“嗖”、“嗖”、“嗖”三箭,分别射中三片编上号的杨柳叶。这一来,喝彩声雷动,潘虎也口服心服。就在一片喝彩声中,有个人在养由基身旁冷冷地说:“喂,有了百步穿扬的本领,才可以教他射箭了!” 养由基听此人口气这么大,不禁生气地转过身去问道:“你准备怎样教我射箭?” 那人平静地说:“我并不是来教你怎样弯弓射箭,而是来提醒你该怎样保持射箭名声的。你是否想过,一旦你力气用尽,只要一箭不中,你那百发百中的名声就会受到影响。一个真正善于射箭的人,应当注意保持名声!” 养由基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再三向他道谢。 一鸣惊人  春秋时期,先后有五个国家称霸中原,史称“春秋五霸”。在“五霸”当中,以楚国的地域最大、人口最多,物产最丰,文化最盛。楚庄王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的统一,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楚庄王据载生年不祥,卒于公元前591年,又称荆庄王,熊氏,名旅(一作吕,侣),春秋时楚国最有作为的国君,中原五霸之一。郢都即今江陵纪南城人,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4年继位。登位三年,不发号令,终日郊游围猎,沉湎声色,并下命::“有敢谏者,死无赦!”大夫伍举冒死进谏,逢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间。伍举请猜谜语“有鸟止于阜,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庄王答:“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但数月之后,庄王依然依旧,享乐更甚。大夫苏从又进谏。庄王抽出宝剑,要杀苏从。苏从无所畏惧,坚持劝谏。于是,庄王罢淫乐,亲理朝政,并举伍举、苏从担任要职。这就是“一鸣惊人”的来历,后任用孙叔敖为令尹,讲求得失,稳定了政局,发展了生产,从而为楚国的争霸奠定了基础。
  庄王三年即公元前611年,国内发生灾荒,戎人骚扰,附属的庸国、麋国勾结百濮叛楚。庄王集中力量伐灭威胁最大的庸国,又吞并了麋国,控制局面,增强了国力。此后,又极力整顿内政,任用贤才,厉行法治,加强兵备,使楚国出现一派国富兵强的景象。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军北上,在周的直辖区耀武扬威,并遣使问象征王权的九鼎之轻重,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气势。
  公元前597年,楚军围郑,连攻三个月,破郑都。晋遣兵来救,与楚军大战于邲(河南荥阳东北),结果大败。战后,楚庄王饮马黄河,雄视北方。隔了两年,楚又借故围攻宋国,迫使其屈服。这时,中原诸小国,又相继依附楚国,楚庄王一时做了中原盟主。庄王二十年即公元前594年冬,楚、鲁、蔡、许、秦、宋、陈、卫、郑、齐、曹、邾、薛、鄫等十四国在蜀(今山东泰安西)开会结盟,正式推举楚国主盟,楚庄王遂成为称雄中原的霸主。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因病逝世,归葬纪南城郊。其儿子审继位,称楚共王。楚王墓、樊妃墓在今江陵城西北。郢城内原有庄王庙,今已废。
不求甚解  陶渊明十八岁那年为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作为自己的号了。先生喜爱闲静,不多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很喜欢读书,似对所读的书不执着于字句的解释;每当对书中的意义有一些体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生性爱喝酒,可是因为家里贫穷,不能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我这个情况,所以时常备了酒邀我去喝。而我呢,到那里去总是把他们备的酒喝光。乐不思蜀司马文王同刘禅一起欢宴,特地为刘禅演唱刘禅故国蜀地的乐音舞蹈,在旁的人们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帮助不了这个昏庸的君主,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他要是不这样昏庸,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又另一天,司马文王问刘禅:“你很思念蜀国吗?”刘禅说:“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国。”,郤正知道了这事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着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着。”等到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着郤正教他的话回答,说完并闭上眼睛,想装出要哭的样子。司马昭于是说:“为何你刚才所说的话,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着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揭竿而起  秦朝统治时期,全国人口不过二千万,但是被征发筑长城、守卫开发南方、修筑奢华的阿房宫、造秦始皇大墓等等劳役,合起来共用了二三百万人之多,耗费了不知多少人力财力。赋税.兵役.徭役.刑法也很重百姓们的负担太重了,生活得很苦很苦。
  公元前二零九年阳城(河南省登封县东南)的地方官派了两名军官押送九百名民工到渔阳(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去防守。他们每天都急着赶路,怕误了日期。因为秦朝的法令很严酷,误了期限,就要被杀头。
  这些人走到大泽乡(安徽省宿县东南)时,赶上连日大雨,路被淹没,无法通行。他们只好停下等待,眼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了。
  民工中有一个叫陈胜的,他和他的朋友吴广偷偷商量:“这里离渔阳有几千里远,怎么走也赶不上期限了,难道我们白白去送死吗?”吴广说:“咱们逃跑吧。”陈胜说:“不行,逃走被抓回来也是死,反正都是死,不如起来造反,就是死了也比白送死强,百姓们吃秦朝的苦也吃够了。听说秦二世是小儿子,该当皇帝的是他哥哥扶苏。还有楚国的大将项燕是条好汉,咱们打着扶苏和项燕的名义,号召天下人去打二世,楚国的人一定会来帮助我们的。”
  于是陈胜把大家召集起来说:“男子汉不能白白去送死,死要死出个名堂。王侯将相,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
  大家赞成,一致推选陈胜、吴广为首领,九百人一下子把大泽乡占领了,他们打起了“楚国”的旗号。临近的农民听到消息纷纷响应,没有武器,他们就砍木棒做刀枪,削了竹子做旗竿,队伍很快壮大起来,历史上把这叫做“揭竿而起”。
  这支起义军打下了陈县(河南省淮阳),陈胜被拥戴为“王”,国号叫“张楚”。
  在这支起义军的带动下,各地百姓纷纷杀了官吏,响应起义,风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但是因为起义军的战线太长,号令不统一,在秦军的猛烈反击又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仅维持了三个月就失败了,陈胜也被叛徒杀害了。但是由他们点起的反秦烈火到处燃烧起来,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6,水穿百渔我不杨石不竭舍而吐快滴布穿谁泽其,组成成语

1、水滴石穿(或 滴水穿石) 2、竭泽而渔 3、百步穿杨 4、不吐不快 5、舍我其谁 不吐不快 bù tǔ bù kuài 【解释】吐:倾诉;快:痛快。不说出来就不痛快 【出处】叶圣陶《在民间》:“庞怀着一腔的意思,又丰富,又热烈,不吐不快,故而高兴地这样问。” 【结构】联合式成语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一吐为快 【近义词】一吐为快、口无遮拦 【反义词】胸有城府 【例句】曹禺《和剧作家们谈读书和写作》:“我想写作要有对生活的真实感受,逼得你非写不可,不吐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