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楚怀王 屈原,屈原的故事,一定要短一点哦!50~90字左右。

本文目录索引

1,屈原的故事,一定要短一点哦!50~90字左右。

屈原的故事如下:
自投汨罗
秦国对楚王的妥协退让,并不满足。楚顷襄王十九年(前280年),秦将司马错攻楚,楚割让上庸、汉北地;第二年,秦白起攻楚,取邪、邓、西陵;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白起更进一步攻下了郢都,顷襄王只好跟那些执政的贵族们一起,狼狈不堪地逃难,“保于陈城(今河南淮阳县)”。屈原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了。这一年大概是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屈原当时62岁左右。
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地楚国丹阳,湖北省宜昌市,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志,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屈原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屈原的故事,一定要短一点哦!50~90字左右。

2,屈原和楚怀王的关系?

屈原和楚怀王是君臣关系。 屈原(约前342—前278),名正则,字灵均,一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楚国大夫。汉族,出生于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人,少年时代与其父亲伯庸隐居在楚国南方,青年时期以一首《国殇》抒发自己的理想而引起了楚怀王的注意,致使楚怀王创作了《山鬼》、《云中君》,并历经周折的寻找到了在湘水边隐居的屈原,楚怀王以歌《湘君》劝屈原主政楚国,屈原也以歌《湘夫人》同意,二人宣誓而达成君臣之约,楚怀王短暂的任命屈原改革楚国,之后因楚怀王贪念美声色而失信于屈原,疏远屈原。屈原终生未失信,坚持自己的高洁品质,直至被一再流放,见楚国无望,年老而投江而死 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国将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并在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焚烧楚先王陵墓。忧国忧民的屈原在汨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 楚怀王熊槐(前374年―前296年),芈姓,熊氏,名槐,楚威王之子,楚顷襄王之父,战国时期楚国国君,前328年―前299年在位。楚国本来是六国中的强国,拥有强大的国力,但楚怀王贪婪成性,屡次中秦国丞相张仪的计谋,得不偿失,本是齐国的坚定盟友,却背齐投秦,使的楚国力耗尽,终于身死异国,秦国把怀王的尸体送回楚国时,楚国人人都感到悲痛,秦、楚关系也就彻底破裂了。

3,关于离骚 屈原与楚怀王的关系

找到这个很详尽的,大人看一下吧……
屈原与楚怀王不得不说的故事
——由《离骚》浅析屈原断袖本质的可能性以及屈原与楚怀王之间的JQ内幕


摘要:《离骚》是战国末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历代文人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今笔者发现,《离骚》一诗其实并不简单,它很可能是屈原向楚王示爱不成,万分悲痛之下所作,所以反映出一个问题:屈原很可能是个断袖。本文将就次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离骚》 屈原 楚怀王 断袖

《离骚》是战国末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此诗哀婉动人、如泣如诉,足见诗人是倾注了全部的情感和才华,将自己的感情倾吐得淋漓尽致才能达到如此之高的艺术境界。那么,究竟是什么对诗人的情感有如此之大的触动呢?众所周知,屈原是一为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一生心系楚国,至死不渝,这种伟大的人格和爱国情怀是值得学习的。但是,在这种爱国情感的背后,还隐藏着另一种情感——与楚怀王的JQ。(尼亚加拉瀑布汗……我能忍到现在不笑实在是不容易啊……= =|||)以下,我们就此问题逐步分析。

一、《离骚》一诗的多重隐喻
诗的开篇,诗人先做了一番自我介绍,把自己的身家背景完完全全地叙述了一遍。关于这点,笔者是这样认为的:古人说话做事讲究谦恭礼让,能像屈原这样把自己的家庭背景和自身条件吹得如此天花乱坠的并不多见,所以他这样说是有目的的。我们可以想象,通常只有在媒人给女子说媒的时候才会这样不乏溢美之词,但屈原深有苦衷(因为是男的么,封建社会里想公开说媒貌似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不便过于直白地表达,所以在始终这样描写自己、把香草全挂在自己身上的行为也就可以理解了。
接下来,诗人将三代帝王高尚德行与夏桀、商纣的昏庸做对比,引出对出国前途的担忧。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在这里特别加上了这样一句:“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笔者看来,诗人强调这样的担心是为了国家,实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目的是为了掩饰自己对楚怀王的真实情感。然而,由于当时诗人的情绪波动十分激烈,所以这种掩饰在下文马上露出了马脚:

“荃不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诗人对楚怀王不能体会自己的一片衷情,听信谗言对自己发怒的事情十分伤心。回忆起当初的誓言,和楚怀王背弃誓言的往事,诗人更是觉得心如刀割。至于他们当年约定了什么呢?在屈原的另一篇《九歌•抽丝》中有这样的句子:“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可见此二人曾经也是恩爱的一对,只可惜后来楚怀王突然变心,怎能不令诗人肝肠寸断呢?而后文诗人又强调了自己的伤心不是因为自己,而是因为君王的胸无定见,这里再次此地无银三百两。
接下来,诗人用很大的篇幅来叙述自己是如何洁身自好、如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如何每天修身养性、种花种草……成功地博得了读者的同情和好感,接下来便说了如下的话: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到这里为止,我们终于明白诗人想说的是什么了——怪楚怀王看不清自己的一片真心、恨后宫N多嫔妃对自己的嫉妒中伤,表明自己要和恶势力划清界限、坚持不懈做斗争的决心。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身为一别扭小受的本质,还有失宠的时候常见的心态——嫉妒。这和小媳妇对丈夫有理说不清一个人摔盆子砸碗的行为,在精神实质上是有着共同之处的……= =|||
接下来,诗人的表现则越发别扭。先是说自己如何委屈、如何贞洁、如何清白,接着赌气扭头就走,跑到深山老林里给自己用荷叶做新衣服,用荷花做新裙子,戴高帽子、扎彩色丝带,又挂满身香草(OMG~!穿成这样想象不能啊~~!!!!= =|||),把自己打扮得花团锦簇、五彩缤纷,十里以外都能闻到喷喷香……并且不停地指桑骂槐碎碎念,念了还不承认,非说是人家女媭说的……这种行为即使不必咨询心理医生,我们也可以知道:绝对是受了极大刺激的表现……= =|||而这种刺激是什么呢?其实答案很简单,两个字:失恋。
后文中,作者叙述了寒浞等一干人的荒淫行为:
[font=楷体_GB2
312]“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
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
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

这些表面上是说国君纵欲无度是不好的,可是内心深处还有一层更深的含义,那就是对楚怀王的埋怨和对嫔妃们的嫉妒。说明此刻诗人已经对自己一时冲动跑出来有点后悔了,一想到心爱的人和别的女人XXOO,心里就郁闷无比……诗人越想越郁闷,流下了伤心的泪水,最终更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心想活着真是没有意义了,还不如死了算了!
于是诗人开始YY自己的灵魂神游向外的情景。我们看下面的内容: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
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
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繣其难迁。
夕归次於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
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
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览相观於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
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
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
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
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
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
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
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
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

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
索琼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
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
曰:“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
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世幽昧以昡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
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
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

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
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沬。
和调度以自娱兮,聊浮游而求女。
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

诗人YY自己见到了多么美丽的景色,遇见一个又一个美女,可是最后为什么没有和美女们在一起呢?当然因为他是断袖了~!至于文中给自己找的那些接口大可以无视,同人女们都是有常识的——别扭小受不都是这么口是心非么……= =|||
最终,诗人从美好的想象(自我安慰?)中回到了现实,这个现实就是:自己已经被甩了,再想别的是没有用的!子曰:有招想去,没招死去(孔子:靠!我啥时候说过了!),诗人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选择一死:

“已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最终,屈原跳进了汨罗江,一段缠绵悱恻、凄婉哀怨的爱情故事就这样画上了句号。(放背景音乐:人鬼情未了……)

二、关于诗中一些意象和隐喻的着重分析
《离骚》一诗中,最有代表性的意象有两个:一是美人,二是香草。
诗人用美人这一意象来比喻君王或自喻。试想,在中国古代,一个大男人通常会把自己比作什么呢?貌似最酸的也只不过比个梅兰竹菊什么的……介大哥……好么~直接把自己当美人了,这说他不是断袖谁信啊?
再说香草,本来是挺好的东西没错,可是他非得要挂满身都是不可,而且整天和花草为伍,种了这个种那个……我们在被呛得晕头转向的同时也不得不说一句:这孩子真贤惠啊……= =|||
《离骚》继承了《诗经》中赋比兴的写作手法,诗中用了不少比喻,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当属以夫妇喻君臣这一项。不过,这种说法是前人的理解。曾有学者指出这种比喻方法是符合当时的思维习惯、易于被人接受的,但我认为这种解释未免过于牵强。在封建社会君臣关系是多么严肃和纯洁的啊,用夫妇来乱比喻怎么行呢?所以笔者认为,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只有一个:这君臣俩根本就是夫妇~!

三、对《离骚》及屈原的重新审视
我国古典文学专家孙次舟先生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曾先后撰文《屈原是文学弄臣的发疑》和《屈原讨论的最后申辩》,指出屈原是断袖的可能。闻一多先生也曾在其《屈原问题》中论证这一观点。战国时期美男风盛行,《战国策•魏策》中就记载了我国现今为止有据可查的最早的断袖——龙阳君的故事。相传屈原在当年是个风姿出众的美男子,所以楚怀王将其纳位男宠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抹汗……)
所以,综合以上观点,屈原和楚怀王之间一定有JQ啊有JQ~并且《离骚》实质上就是屈原跳江殉情前留下的遗书。但笔者并没有丝毫否认《离骚》的文学价值和屈原本身。笔者认为屈原不仅有伟大的爱国精神,而且对爱情忠贞不渝,这些都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4,屈原和楚怀王的爱情 楚怀王和屈原是什么关系

两者都是芈姓,是楚武王后人的不同分支,都有共同的先祖,具体屈原和楚威王之间的辈分关系未知。  人物简介  1、屈原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2、楚威王  楚威王熊商(?―前329年),芈姓,熊氏,名商,楚宣王之子,战国时期楚国国君,继承其父楚宣王救赵伐魏与开拓巴蜀的格局,战国时代,楚国继楚悼王以后,使楚国国势发展最强的君王,他一生以恢复楚庄王时代的霸业为志业,力图使楚国冠绝诸国之首。  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打败越王无疆,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在长江边石头山(今清凉山)上建立金陵邑(南京城)。宋代有所谓威王埋金的故事,楚威王觉得南京“有王气”,吩咐在龙湾(今狮子山以北的江边)埋金。  同一时期楚威王大军伐齐,与齐将申缚战于泗水,进围徐州,大败申缚。楚国的势力至此不仅直推泗水之上,更扩张到长江中下游与江淮地区。楚威王的声望,显赫一时。威王十一年而卒,子楚怀王熊槐继位。

5,对屈原死的看法

对屈原之死的另类看法 在这青粽飘香的季节里;屈原----这个端午节不得不谈的历史人物;屈原是高尚的,是爱国的更是伟大的.....他的死重于泰山,成为流芳千古的佳话......但:个人对此却有点不同的看法.....

在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史上;屈原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以伟大的爱国者的身份出现。我们赞颂屈原是个伟大的政治家,因为屈原的死与当时楚国有关,他的对楚国的忠贞被称为爱国行为;他的死重于泰山,中国历史和文学史上刘安,王逸,司马迁等很多文人志士都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屈原已经,成为很多国人心目中的精神楷模。然而,无论多么伟大的人物,其本质还是个有着常人心态的凡人。屈原对楚王如和楚国忠心耿耿,"虽九死其犹未悔";为什么最终去选择跳江自尽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他这种结束生命的方式是升华了屈原人格还是舍弃的只是屈原的生命?

屈原在当政之时深得楚怀王的赏识。对楚怀王也是竭尽忠诚;被谤放逐后依然不改初衷,然而,历史的车轮不以个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在战国那个群雄争霸的时代,楚国虽有一定的势力,但还不足以统天下;楚国的腐败,奸臣的横行;天下当然不会属于楚国。历史最终宣告了楚国的灭亡与屈原忠君时代的结束。在无君可忠,无国可爱,在情感上,楚国,楚王已经成为屈原精神世界的支柱;屈原无法拯救楚国,更无力挽救那个时代,最后绝望而投入汩罗江。宁愿跳江,葬身鱼腹,也不愿蒙世俗的尘埃。

屈原不想离开楚国与楚王,然而他最终还是离开了;因为他忠于的楚国已经不复存在,这是历史原因的被动;屈原虽然无奈,但他终于还是跳江自沉了,这却是一种主动行为。在"是生存还是死亡"面前 他当时肯定作过痛苦的思想选择。他为什么不选择活下来,以屈原这样的人才,到了其它任何国家,都会是需要的。为什么就不愿去国就远,完成自己的宏伟理想抱负呢?

屈原主动选择了死亡,很多人说死的高尚,死的其所;但它也是有很多负面的影响:令亲者痛仇者快;于国是毁灭,于军是溃败,于人是摧残。那么追根溯源,根源在于中国流传几千年的封建帝王思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连生死的自由都没有,又怎么会有言论的自由,更不必说决断的自由。忠言逆耳,帝王们不高兴了,再多的忠贞也没有用。商有比干,吴有子胥,汉有贾谊.....他们是历史的镜子。面对这些历史事实,我们可以指责君王们的独断专行,也会从另外一个角度贬抑臣子们所谓的愚忠.........

屈原他无法垂下自己高昂的头颅,对着自己的敌人低头;他无法面对国家的破灭,去流离他乡;他更无法在精神支柱失去以后还能保持一颗凡人的心。那么只有死了,惟有死才能够解脱精神的痛苦,完成对理想的殉情。有人说是他的死是爱国激情的爆发,死得很高尚,应该而且必须被发扬与赞颂。事实上历史也正是以褒扬的方式让屈原投江自尽传诵为了爱国精神。如果没有这种传诵;就没有今天的端午节;.......

但是我觉得屈原死的很冤屈;死的很遗憾;一个人才又从地球上消失了.....屈原之死并未能挽救一个楚国,屈原选择死之路也并没能拯救自己。尽管他认为以这样的形式来证明自己是忠贞品格;但是以一种结束生命的在方式来证实存在的意义,并且,这种自我我解脱的方式是以放弃自我的方式并不可取,但它竟然作为一种美德流传下来了。这种以结束生命来证实自己人格的才子们:之于国家,之于民族,之于时代却没有半点的改变。 我想,与其用死来拯救自己,不如用活来实现自己。生者,总是较死者能做更多有益的事情。

较之于屈原,我个人更崇尚司马迁;在我眼里,司马迁死的才叫价值;并且对屈原之死也是一个反面衬托;司马迁受到官刑之后,终于以残缺之身写成了流传千古的史书--《史记》。《史记》是司马迁的理想,为了它司马迁可以忽略了生命的种种屈辱与种种痛苦。司马迁是真正敢于正视逆境,逆境中也不忘实现自己的价值。即使死的默默无闻;死的没有屈原那样轰轰烈烈;但他却在书中传达出自己的声音,守住自己的理想。比较这两位历史人物,我觉得屈原选择投江自尽不是一个上策;甚至在内心里有点鄙视,如果选择继续活着也许会有更多的《离骚》诞生.....可惜历史不会重演!!自己也只有对屈原之死深表惋惜!!

6,在楚怀王死后屈原为何被放逐到湘南?

楚国的国力就越来越弱,秦国趁机派兵进攻楚国,楚国打了败仗,于是很想和齐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这时秦昭襄王写信给楚怀王,约请他到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南)相会,当面订立盟约。 楚怀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国;去呢,又怕出危险。他就跟大臣们商量。 屈原对楚怀王说:“秦国强暴得像豺狼一样,咱们受秦国的欺负不只一次了。这次秦国肯定没安什么好心,说不定又是一个圈套,大王一去,准上他们的当。” 可是公子子兰却一股劲儿劝楚怀王去,说:“咱们把秦国当做敌人,结果死了好多人,又丢了土地。如今秦国愿意跟咱们和好,怎么能拒绝人家呢。” 楚怀王听信了公子子兰的话,就上秦国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进秦国的武关,立刻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路。在会见时,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让给秦国,楚怀王没答应。秦昭襄王就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要楚国大臣拿土地来赎才放他。 楚国的大臣们听到国君被押,无奈之下,决定把太子立为新的国君,拒绝割让土地。这个国君就是楚顷襄王,而公子子兰当了楚国的令尹。 楚怀王在秦国被押了一年多,吃尽苦头。他冒险逃出咸阳,又被秦国派兵追捕回去。 楚怀王连气带病,没有多久就死在秦国。 楚国人因为楚怀王受秦国欺负,死在外头,心里很不平。特别是屈原,更是气愤。他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 可是他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倒招来了令尹子兰和大臣靳尚等人的仇视。他们天天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他们对楚顷襄王说:“大王没听说屈原数落您吗?他老跟人家说:‘大王忘了秦国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们不主张抗秦,就是不忠。楚国出了这种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儿能不亡国呢?’大王,你想想这叫什么话?” 楚顷襄王听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