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是谁发明,毛笔是谁发明的
本文目录索引
1,毛笔是谁发明的
毛笔是古代中国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发明的。 如今用的毛笔,相传是秦朝监督修筑万里长城的将军蒙恬首创。但是毛笔的发明权不能全归功于蒙恬一人。1954年,从湖南长沙左家公山一座史前古墓里发掘出来了整套的书写工具。这证明,在蒙恬之前就已经有所谓毛笔了。 百年前在安阳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揭开了中华文明的最大谜团,使传说中的商代成为信史。但殷墟研究结果表明,三千多年前中国人主要用毛笔而非用“刀笔”写字。 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看,中国至少在夏代已有了正式文字,如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殷商时期,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还有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扩展资料: 汉魏以来书法艺术的发展,对毛笔的制作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唐朝时,安徽宣州制出的“宣笔”笔料优良,制作精致,受到众多文人学士的称赞和推崇。宋元之际,天下大乱,宋室南迁,政治文化中心随之南移。 宣州笔工为避战乱,四处流亡,另谋生计。湖州逐渐取代了宣州,成为制笔中心,宣笔遂被湖笔所取代。自元代始,山西、湖南、浙江等多地出产名笔,但只有浙江湖州的湖笔能甲天下。 毛笔制作工艺也日趋成熟,由此出现了我国第一部关于毛笔的理论总结性著作《考槃余事》。其由明代屠隆编著,详细叙述我国毛笔的发展历史、制笔工艺以及历代制笔名家。 在书中,屠隆提出一款好的毛笔必须具有“四德”,即“尖、齐、圆、健”。“尖”指笔锋,尖如锥状;“齐”指笔锋打开后,齐如刀切,无参差;“圆”指笔头浑圆挺直,无凹凸;“健”指写画时富有弹性,落笔时健劲有力。 “四德”俱备才是好笔。它也暗含文人学士应具有“仁、义、礼、智”四德。好毛笔要合乎“尖、齐、圆、健”四个标准,一个人的言行也应符合“仁、义、礼、智”的规范。时至今日,“尖、齐、圆、健”这四大口诀,仍是评判优质毛笔的标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毛笔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艺术收藏>>最新资讯>>三千多年前中国人主要用毛笔写字
2,文房四宝中的毛笔是谁发明的
文房四宝中的毛笔是蒙恬发明的。据传,如今的毛笔为秦朝监督修筑万里长城的将军蒙恬所创。所以,至今被誉为“毛笔之乡”的河北衡水县侯店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时候,会包饺子、饮酒庆贺,以此来纪念蒙恬发明了毛笔。
文房四宝中的毛笔是谁发明的
所谓的文房四宝,是指中国独有的书法绘画工具(书画用具),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其中,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毛笔是一种源于中国的传统书写工具,也逐渐成为传统绘画工具。毛笔是古代中国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发明的。在创造毛笔之前,中国的笔墨是用刀契刻的。
相传公元前223年,边关战情变更很快,文书来往频繁,刀刻速率较慢,情急之下蒙恬从战士的装备上撕下一撮红缨绑在竹竿上,蘸着点色彩写起来。长沙左加公山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战国古墓,随葬品中发现了毛笔,笔毛是用上好的兔箭毛做的,这时迄今为止发现时代较早也是最完整的一支毛笔。
3,文房四宝中的毛笔,是谁发明的?
毛笔最初是由谁发明的并不可知,而现如今我们所熟知的毛笔则据传是由蒙恬改良而成的。有关于毛笔的出现,根据后世的考古发现,它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至先秦时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有人在位于湖南长沙的左家公山处发现了楚墓。后经由发掘,考古人员从这座楚墓之中发现了一套书写工具。这套书写工具既包括用于书写的竹片,也包括用来书写用的毛笔,此外还有装书写颜料的器物以及削竹片用的工具。 于这座楚墓之中被发现的毛笔,它是装在一个小竹管中埋入地下的。这支毛笔的笔杆长度大约有18.5厘米,笔毛部分则大约长2.5厘米。此外,这支毛笔的笔身直径约为0.4厘米。就制作方法来说,这支毛笔利用麻丝将笔毛牢牢缠绕在笔杆外圈处,然后再在外层涂抹上漆汁加以固定。笔杆处同样裹有一层麻丝以及涂抹有漆汁。这支毛笔所选用的笔毛是质量上乘的兔箭毫,拥有非常尖挺的笔锋,十分适用于竹片的书写。 该毛笔是中国截止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毛笔实物中年代最为久远的。实际上,中国开始使用毛笔进行书写的历史要比这支毛笔更为久远。根据研究,中国早在新石器时期便已出现毛笔。像甲骨文,据说就是先用毛笔书写出来,然后再用利器临摹雕刻出来的。因为相比起毛笔字,刻出来的字更易于长时间保存。由于时代久远,外加记载不详的缘故,毛笔的发明者已无从得知。 现如今我们所使用的毛笔,据传是经由秦国将领蒙恬的改良之后出现的。公元前223年的时候蒙恬带兵与楚交战,期间因需报告战况而常常需要使用到毛笔。但是当时的毛笔十分不好用,所以蒙恬因此萌生了改良毛笔的想法。后来蒙恬于一次打猎中发现兔子尾巴貌似可拿来书写用,于是便动手制作了一支“兔毛笔”。之后用:“兔毛笔”书写时,蒙恬也是几经波折才用它写出流畅的文字来。 顺利掌握“兔毛笔”的使用方法之后,蒙恬将这支笔取名为“笔”,而“笔”这一字便就是“笔”的繁体。这一称呼源自于当时人们对笔的常用称呼“聿”,外加竹子材料的使用。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各诸侯国对于毛笔的称呼也是各不相同的。而待秦国统一六国之后, 毛笔的称呼便被统一为了“毛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