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之心的下一句,歇后语司马昭之心的下一句是什么
本文目录索引
- 1,歇后语司马昭之心的下一句是什么
- 2,司马昭之心后面一句歇后语是?
- 3,歇后语 司马昭之心的后半句
- 4,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出自谁口?那人有何下场?
- 5,曹髦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指的是什么?
- 6,“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什么典故?
- 7,俗语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里的司马昭之心指的是什么心呢?
1,歇后语司马昭之心的下一句是什么
“司马昭之心”的下一句是:路人皆知。 1、“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出自:《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传》。 2、 寓意为: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 3、 这句歇后语的由来是:三国时,魏文帝曹丕死后,由司马懿和曹爽辅佐曹睿执政。曹睿 死,司马懿杀了曹爽,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立曹髦为皇帝。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不把曹髦看在 眼里,威胁要封晋公。曹髦气愤不过,说:“司马昭的心,路人所知也。” 参考资料 搜狗问问:http://wenwen.sogou.com/z/q766492974.htm
2,司马昭之心后面一句歇后语是?
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 典故: 在魏、蜀、吴三国中,魏国地广人多,经济发展快,实力最强,但大权逐渐落入司马氏家族手里。曹丕建立魏国时,得到大将司马懿的支持。曹丕死后,魏明帝曹睿即位,司马懿和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专权时,篡位野心日益显露,魏帝曹髦曾气愤地对大臣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等他来夺走皇位。”不久,曹髦策划除掉司马昭,结果事情败露,反被司马昭杀死。司马昭立曹奂为帝。从此,在曹魏政权中,再也没有人敢公开反对司马氏的统治啊了。 263年,魏国灭蜀。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帝,自称皇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大举进攻吴国,吴国投降。西晋统一南北,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 这也成了典故“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出处,寓意为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
3,歇后语 司马昭之心的后半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语见《三国志·卷四·魏书·三少帝纪·高贵乡公髦纪·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宋史·卷四七一·奸臣传一·安敦传》:“无君之恶,同司马昭之心;擅事之迹,过赵高指鹿为马。”
三国时,魏国政权由曹氏渐入司马氏手中。司马懿杀曹爽;其子司马师废曹芳,另立曹髦为帝;司马师之弟司马昭益专横跋扈,自为相国,独擅朝政,恣意妄为,尽屠曹氏中人,逼曹髦封之为晋公,加九锡。昭佯辞不受,谋篡帝位。曹髦召近臣共商对策时,愤曰:“‘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吾不能坐受其辱,誓与卿等共讨之。”后曹髦为司马昭所杀。
亦作“司马昭之心,路人皆见”。
今人多列为歇后语。喻人所共知之阴谋或野心。
4,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出自谁口?那人有何下场?
《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典故】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文帝曹丕死后,魏国的大权实际上落到司马懿手里。
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辅助十三岁的皇帝曹髦,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多久,就病死了。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在场的一个叫王经的对曹髦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军王您力量软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
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5,曹髦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指的是什么?
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司马懿与张春华的次子,司马师的弟弟,西晋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父亲。早年随父抗蜀,多有战功。景初二年,封新城乡侯。正始初,迁洛阳典农中郎将。曹髦时,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走向代魏之路。甘露五年,魏帝曹髦死后,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伐蜀。封晋公。 甘露五年,曹髦虽身为皇帝,但国家政事自己不能做主,打算在殿上召集百官废黜司马昭。五月初六夜里,使冗从仆射李昭等在陵云台部署甲士,召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愤慨说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我不能坐受被废之辱,如今亲自率领你们去讨伐他。” 王沈、王业急速将此事告知司马昭,司马昭召护军贾充等作戒备。曹髦知道事情泄露,率领左右进攻司马昭所在的府邸,声称要讨伐有罪之人,敢有骚动抵抗者灭族。相府中的兵将都不敢迎战,贾充呵斥诸将说:“司马公平时养活你们,正是为了今天啊!”太子舍人成济拿起戈向曹髦车驾进攻,刺中曹髦,戈刃从背上穿出,曹髦在车中驾崩。 事后,司马昭召集百官商议事变的原委。并专请仆射陈泰到一个幽静的房间,对他说:“玄伯,现在天下人是怎样看待我呢?”陈泰说:“只有腰斩贾充,才能向天下人略表谢意。”司马昭说:“你再想一想退一步的办法。”陈泰说:“我只有此上策,未有其次。”于是司马昭归罪于成济兄弟,成济兄弟不服罪,光着身子跑到屋顶,大骂司马昭逆贼,被军士从下乱箭射杀。 司马昭又杀尚书王经,认为他和自己不一心。五月初八,司马昭向太后上奏说:“臣枉充宰辅之位,有安定国家的义务,即连续发命,不得迫近天子辇车。而成济私自闯入兵阵,以致发生这样的大事故,臣悲哀痛恨,五脏摧裂。成济违反国家法纪,死不足以抵其罪,应逮捕成济家属,交付廷尉治罪。”太后听了这个意见,诛灭了成济三族。与公卿们商议,立燕王曹宇之子常道乡公曹璜为天子,改元景元。 我们知道司马昭还在世的时候就消灭了蜀汉,并且还掌握了魏国的实际大权,可以说,当时的司马昭实际上已经是拥有当时江山的三分之二了。据相关历史表明,司马昭是在265年去世的,而他的儿子司马炎也就在那一年登基称帝并建立晋朝。 在晋朝的皇帝,甚至包括西晋和东晋的皇帝中,没有一个能力是行的,像什么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这些个事件都让百姓们饱受战乱之苦,有苦说不出。所以可以说,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糟糕的一个王朝。但换一个方向想一下,如果司马昭能称帝或许至少能够给晋朝留下一点辉煌的时期,司马昭的德行可能不怎么样,但他的能力却可以,而且司马昭的能力应该远远超过晋朝的所有皇帝。那他为什么不自己当皇帝呢? 还有一种猜测就是,司马昭当时的确都已经具备了称帝的条件,只可惜的是,他去世的太早了,历史上他是在265年就去世了,如果他能够再多活几年的话,说不定他肯定会称帝的。当然之前要做的就是,集中精力讨伐四方,也许就是这样,就没有多余的时间来考虑称帝了。
6,“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什么典故?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说白了就是,司马昭这种撺掇某位的想法,大家都看的出来了。 而这句话的典故是这么来的:司马昭是司马懿的第二个孩子,司马懿在曹丕死后其实就掌管了朝中大权了。 但是后来司马懿也死了后,辅佐曹髦的便成了司马昭的哥哥司马师,在曹髦13岁的时候,司马师也死了。 然后呢,这个辅佐曹髦的大任务就交给了自个儿的弟弟司马昭,相当于就是司马家自己一代一代的辅佐曹家,当时的司马昭就手握重权了。 换句话来说,就是不管是政策啊之类的,全部都是有司马昭说了算。 当时的皇帝是曹髦,说白了也就是个傀儡,也就是说,虽然当时的皇帝是曹髦,但是权力不在曹髦手上,在司马昭手上。 曹髦就觉得自己时刻生活在危机里,觉得自己得把自己的这个权利给要回来,想要自己当真正的实权皇帝。这种情况下,司马昭肯定不能把自己手里握着的皇权给他呀。于是便开始进行谋略,想办法。 曹髦已经明白司马昭的用意了,得知自己的皇权是拿不回来了,想要跟司马昭拼个你死我活,从而对自己的群臣说便说出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 最后在与司马昭火拼时,曹髦战败,被杀。但是聪明的司马昭不想让别人知道是自己把曹髦给杀掉的,便假装找各种借口,除了这种事情当然得找替罪羊了。 在群臣当中,大家就当不知道这事儿,就当曹髦病死了。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司马昭的那点野心。
7,俗语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里的司马昭之心指的是什么心呢?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其实是有三层含义。第一是司马昭想顶替魏帝;第二是司马昭想为父亲复仇;第三是扫荡吴国和蜀国让司马家族一统天下。由此不难看出这是一句十分有野心的话。 就在司马昭父亲和哥哥相继去世后,魏国的军政掌控权就被司马昭所得到的。让然因为司马昭的父亲和哥哥的去世自己所得到的权利并没有多少。魏帝也知道正因如此自己说不定那天就会被司马昭刺死。所以他想亲自杀了司马昭,并说了这句话。 这次事件不足以表明司马昭的野心之大。我们就来说说此心所只第二点。在三国时代,北部是魏国、南部是东吴、南部是蜀国。哪个国家都有想要灭掉其他两个国家的意图。因此,第二就是指司马昭想要扫荡蜀吴一统天下。 因此,在魏帝死后魏国的权利变得更加稳定,他开始了蜀的攻击策略。以及为什么我们应该攻击蜀而不是吴国,司马昭甚至在诸葛亮和司马懿时间内也重复报告蜀,反复攻击魏国并还发送了司马昭父亲[ 司马懿被要求在一个空旷的城市报仇,并计为他父亲的报仇司马懿。 蜀国灭亡以后,司马昭也准备顺势攻下吴国。可不幸的是,此时司马昭病重,很早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司马炎废除了魏元帝,之后也建立起了晋朝自己也顺势当上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