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的音乐家,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有哪些?
本文目录索引
1,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有哪些?
古今中外著名音乐家,据不完全统计,能超过200位。中国古代伶伦、俞伯牙、钟子期、韩娥、许合子、李延年、李龟年、李隆基、苏qi婆等等;中国近现代的冼星海、聂耳、贺绿汀、马可、吕骥、王洛宾、王云阶、王酩、施光南、赵季平、王立平等;西方的就更多,贝多芬、巴赫、舒伯特、莫札特、施特劳斯家族、 肖邦、李斯特、柴可夫斯基。
2,莫扎特的简介
莫扎特:欧洲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 莫扎特的生平: 一:1756年,沃尔夫冈·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出生于萨尔兹堡,自幼他便展现出那无与伦比的音乐天赋:3岁开始弹琴,6岁开始作曲,8岁写下了第一部交响乐,11岁便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剧,14岁是指挥乐队演出了该歌剧。 二:16岁时的莫扎特被任命为萨尔兹堡宫廷的管风琴师。虽然在这段时间,莫扎特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在维也纳,莫扎特*教私人学生,举行音乐会演出和出版作品为生。在这段时间,莫扎特接触到了巴赫、亨得尔的作品,并结识了海顿,从而丰富了他的音乐理念。 三:1778年5月,莫扎特抵达巴黎,由于母亲病逝,加上未能谋到职位,在1779年1月返回萨尔茨堡。这一时期,莫扎特在曼海姆创作了2首长笛协奏曲、1首双簧管协奏曲、7首钢琴小提琴奏鸣曲、3首钢琴奏鸣曲,这些作品反映了曼海姆乐派的影响。 四:1782年7月,莫扎特创作的《后宫诱逃》在维也纳布尔格剧院首演。 五:1791年,莫扎特创作歌剧《蒂托的仁慈》但未获成功 。9月,完成最后一部歌剧《魔笛》 。之后莫扎特开始创作大型宗教音乐作品《安魂曲》,于12月5日0时55分《安魂曲》还未完成莫扎特就离奇死亡,享年35岁,入葬于维也纳。 扩展资料: 1.莫扎特善于把艺术中美好的东西和渗透生活的深刻性结合起来,再把强大的力量、直率的气质和刚毅的意志以及现实意义的感觉结合 。 2.莫扎特的作品具有古典乐派的严谨,对称的特点以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他的艺术歌曲中,令人称道的是诗与音乐完美的结合,贯穿了他的创作时期的始终,因此也体现出不同时期的艺术特征和创作特点 。 3.他的音乐作品主题完整,有着鲜明的轮廓,细小的结构单位之间也有精致的、动机的联系 。 4.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之一,其大量作品涉及各种体裁,其音乐博采德、奥、意、法诸国精华,风格典雅,感情真挚,朝气明快。后期的作品,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 5.钢琴协奏曲是莫扎特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作品富于创新精神,思维活跃。 6.他的小提琴协奏曲美妙动听、晶莹剔透、充满幽默感。
3,莫扎特的生平简介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德语: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35岁。 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他的父亲奥莫扎特生平(10张)波德是那座城中宫廷大主教乐团的小提琴手,也是一个作曲家。他的母亲也酷爱音乐,会拉大提琴和小提琴。莫扎特有很多兄弟姐妹,他是家中的第7个孩子;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享年35岁。其中最出名的乐剧是:《费加罗的婚礼》 和《唐璜》和《魔笛》。 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一共创作了549部作品,其中包括22部歌剧、41 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莫扎特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作有29部加K.107三首钢琴协奏曲,他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Gluck)、瓦格纳(Wagner)和威尔第(Verdi)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他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交响乐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另外,他的《安魂曲》也成为宗教音乐中难能可贵的一部杰作。作为18世纪末时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优美欢乐性,然而,其中又深含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4,莫扎特的详细资料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德语: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古典时期的作曲家及钢琴家。 莫扎特是位多产的作曲家,一生创作了600多部作品,几乎涵盖所有形式体裁,他在短暂的生命里将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臻于成熟并发扬光大,其作品也被广泛视为古典音乐的典型,对后世有极大影响。莫扎特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萨尔茨堡,自小即展现了他过人的音乐天赋。在多年的游历及巡演中不断成长,17岁时便已作为萨尔茨堡的宫廷音乐家,但他仍继续寻觅更好的职务。 1781年,莫扎特决定摆脱父亲和大主教的掌控,他辞职并前往维也纳深造,得到了名声与财富,但因理财不善而导致晚年拮据。在维也纳的十年里,莫扎特创作了许多他最为知名的交响曲、协奏曲、歌剧和声乐作品。 莫扎特于1756年出生于萨尔茨堡粮食胡同9号,在当时这是萨尔茨堡总教区的首府,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父亲是作曲家李奥波德·莫扎特(1719年—1787年),母亲为安娜·玛丽亚·波特尔(Anna Maria Pertl)(1720年—1778年)。 身为家中第七个小孩,在他姐姐玛利亚·安娜(Maria Anna,昵称南妮儿(Nannerl))1751年出生之前,以及之后至他出生之间的这段时间,分别有3位及2位不幸夭于年幼。出生受洗时,他被命名为“Joannes Chrysostomus Wolfgangus Theophilus Mozart”。 “Theophilus”来自希腊文,意为“天主之爱”,这个名字相当于德语的“Gottlieb”、意大利文“Amedeo”以及拉丁文“Amadeus”,但生前却从未有人以此名号称呼他。现在,我们所认识莫扎特的名字“Wolfgang Amadeus Mozart”为莫扎特在正式场合用的名字。 李奥波德原籍奥格斯堡(位于今德国),是位小有名气的作曲家与经验丰富的教师。1743年,他被时任萨尔茨堡亲王大主教的李奥波德·安东·冯·菲尔米安任命为其乐队的小提琴手;四年后,他与安娜·玛丽亚结婚。在莫扎特出生的当年,李奥波德出版了《论小提琴演奏准则》并受到欢迎。1763年,他成为该乐队的副乐长。 在莫扎特7岁的姐姐南妮儿开始向父亲学习键盘演奏时,3岁的莫扎特便已展现出他非凡的音乐才能,他不仅具备绝对音准更有超出常人的记忆力,5岁时更请求父亲教大键琴给他学,随后亦猎及小提琴、管风琴和乐曲创作,至此他的能力一飞冲天,在学会阅读、书写或计算甚至能懂得乐谱视读、巧弄拍律后,时值1762年,6岁的莫扎特已谱出四首小步舞曲(KV.1、2、4、5)和一曲快板(KV.3)。 在莫扎特幼年,他的父亲是他唯一的教师,除了音乐还教导他其他语言及学科。李奥波德对孩子的教育相当投入,而莫扎特的进步每每超越其父亲所授。莫扎特年幼的最初作品和小提琴演奏技巧,展现了他自己的早熟与独创精神,这不但震惊李奥波德,也使得他逐渐放弃作曲,转而积极栽培莫扎特。 扩展资料: 一、不同阶段 1、早期 在莫扎特的早期创作时期,其作品受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的影响较为深刻,尤其在建筑、文学、历史背景上都有不同方面的影射。 2、中期 在莫扎特的创作中期,他的作品更显出一种轻松、愉快和简单高贵的特点。从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一种“自由”、“向往”和“憧憬”的情感。在维也纳的旅行演出中,莫扎特接受了当时最先进的艺术熏陶,同时也学到了更为先进的歌剧、歌曲的写作手法及和声对位。这为他日后的歌剧领域中的地位和艺术歌曲伴奏中形成的独特的和声方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后期 莫扎特创作最后十年——维也纳时期,是他最重要的创作时期,这个时期中影响莫扎特的最重要的人是海顿。期间,莫扎特的歌剧作品更为复杂,情节更加生动,音乐和舞台的结合更为一致;在艺术歌曲作品中,钢琴伴奏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参与歌曲中艺术形象的“刻画”。 二、个人作品 莫扎特留给世人的作品达600多首,因没有标明创作时间,因此次序混乱。主要作品是63首交响曲,16首嬉游曲,13首小夜曲,15首进行曲,105首小步舞曲,172首舞曲,27首钢琴协奏曲,5首小提琴协奏曲,23首弦乐四重奏,4首管乐弦乐重奏曲, 9首钢琴重奏曲,43首小提琴奏鸣曲,23首钢琴奏鸣曲,15部歌剧,4部清唱剧,4首康塔塔,50首宗教合唱曲,18首重唱歌曲,55首独唱和管弦乐队曲,32首歌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莫扎特
5,莫扎特简介
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年1月27日 --- 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德国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现在的奥地利的萨尔兹堡 Salzburg. ),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兼演奏家之一,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 莫扎特的全部作品中洋溢着他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并迸发出在巨大社会压力下的明快、乐观情绪。他广泛采用各种乐曲形式,成功的把德、奥、意等国的民族音乐和欧洲的传统音乐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赋予它们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形式,为西方音乐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其创作手法新颖,旋律纯朴优美,织体干净细致,配器注重音色效果,发挥了复调音乐的积极作用,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他在短促的一生中共创作了七十五部作品,留下了《费加罗的婚礼》 、 《唐璜》 、《后宫诱逃》 、《魔笛》等著名歌剧,使歌剧成为具有市民特点的新体裁。并作有大量交响曲、协奏曲、钢琴曲和室内乐重奏。 扩展资料 莫扎特是一个天分极高的艺术家,在西方音乐史中,他被毫无疑问地公认为是音乐界的旷世奇才。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他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后来成为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 莫扎特创作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影响之深远,令无数音乐家难以逾越。启蒙运动与狂飙运动之精神,贯穿于莫扎特的作品,共济会的影响在其作品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其宗教音乐、歌剧、交响曲、钢琴协奏曲等作品被古今中外音乐家视为天籁之音,奉为经典。 莫扎特的生命仅延续了35个春秋,但因为他的作品的普世价值、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所以传奏至今。莫扎特用心灵、生命谱写出的不朽乐章,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时光易逝,迄今与莫扎特的年代已有多年,但他留给世界的美妙音乐任然魅力无穷,滋润着世人的生活,扣动、慰藉着世人的心灵,带给世人难以言传的欢乐和美的感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6,莫扎特是哪个国家的
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冈·阿玛台乌斯·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莫扎特三岁起显露音乐才能,四岁跟随父亲学习钢琴,五岁作曲,六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八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十一岁写了第一首歌剧。他仅仅活了三十六岁。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过早地离开人世,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
1762年,六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尝试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获得成功。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有机会接触到欧洲当时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的器乐,这使他以后能成为他那个时代在创作上风格最广泛的一位作曲家。
自1774年起,他的创作开始进入成熟时期。1777年在他又一次旅行演出时,在和社会各阶层广泛的接触中,特别是与曼亥姆市民艺术家们平等而融洽的交往中,莫扎特得到了远非传统观念所能给予他的启示和激励。这不仅是艺术鉴赏力的提高,而首先是对不合理的封建制度的深切体会。他愈加认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由出身而是由才能与道德所决定。这时已经成人的莫扎特,对自己的奴仆地位感到不满。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自由,1781年,他彻底地同雇佣他的大主教决裂,毅然辞职。成为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反抗宫廷和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自由作曲家。同年,他到了维也纳,并写出了著名的歌剧《后宫诱逃》。
1782年7月首演,获得成功。1782年,在没有征得父亲同意的情况下他同一位曼亥姆音乐家的女儿康坦丝·韦伯结了婚。此间,莫扎特和当时正在维也纳的海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向海顿学习四重奏和交响曲的创作经验。自从他走上自由作曲家道路到他逝世的十年间,是莫扎特一生最重要的创作时期。这期间的作品,无论是歌剧还是交响曲,都展现出新的风貌。这些作品反映了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所具有的坚定、乐观的阶级意识,表现了维也纳进步知识分子典型的思想感情。然而,作为第一个力图挣脱束缚、维护自己尊严的艺术家,他在享受“自由”乐趣的同时,也对“自由”的艰辛有了更实际的体验。莫扎特在音乐里开始体现他的悲伤、愤懑、甚至抗议,同时仍然对美好的未来抱着天真、诚挚的向往,一打开美丽的外壳,就迸射出如火的激情。
音乐史书上称莫扎特为稀世之才,他英年早逝,却留下了那么丰富的作品。他的创作几乎涉及了音乐的所有领域,但他最重要的成就当推歌剧。他继承格鲁克歌剧改革的理想,而且更进了一步。与格鲁克不同的是,莫扎特主张“诗必服从音乐”。他的歌剧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旋律非常优美、流畅自然而深情,宣叙调也富于歌唱性。不同类型的音乐,将各种人物形象、性格塑造得鲜明而生动。重唱形式,被莫扎特作为安排戏剧性冲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序曲简练、个性化,在音乐的性质上与全剧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这些重要的探索,使莫扎特在德国歌剧艺术的开拓史上立下了不朽业绩。其中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最为杰出。
交响乐也是莫扎特创作中的重要部分。他最有代表性的交响曲是他最后的三部,即降E大调、g小调和C大调交响曲。其中《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明朗愉快、充满诗意;《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富有戏剧性,有海顿式的乐观主义情绪,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顿,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通常被称为《朱彼特》)宏伟豪迈、东观向上,预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的交响曲的出现。莫扎特的交响曲(尤其是最后三首),是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各乐章之间的主题之间的对比性。
莫扎特一生中最后的两年是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他曾说道:“我的舌头已经尝到了死的滋味,我的创作还是乐观的。”1791年12月5日这位伟大而优雅的天才在维也纳的贫民窟里离开了这个让他多灾多难的世界。
当时妻子正患重病,家里没有一个零用钱,三十五岁的莫扎特就被埋葬在穷人的无名公墓里,没有一个亲属给他送葬,荒草隐蔽,雨露冲洗,让今天无数对他崇敬的后人欲祭无处。他为未能完成《安魂曲》而抱憾终生,但如今全世界都在赞美他的天才,他的灵魂真正可以安息了。
总的来说,莫扎特的创作成就遍及各个领域。它们反映了十八世纪末,处在被压迫地位的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羁绊,对美好社会和光明、正义、人的尊严的追求。他的音乐风格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丽的特征,大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反映了上升时期的德奥资产阶级向上的精神状态,在维也纳后期的创作中,也出现了悲剧性、戏剧性的风格,对社会矛盾的反映更趋深刻。
http://baike.baidu.com/view/4431.html?wtp=tt
7,莫扎特是哪个国家的人?
音乐神童
1756年1月27日,沃尔夫冈.阿马迪乌斯.莫扎特诞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莫扎特的父亲,利奥波德.莫扎特(Leopold Mozart)是位知名的音乐家,也是萨尔茨堡的宫廷作曲家。莫扎特的姐姐娜妮(Nannerl)是个音乐天份极高的孩子。从五岁起,父亲便开始叫她学习键盘乐器,并对她的学习速度非常满意。而小莫扎特四岁时边开始正规的音乐课程了。莫扎特的学习速度非常惊人;他可以在半小时内学会一整首小步舞曲和三重奏。一位名叫约翰.安德列斯.沙赫勒(Johann Andreas Schachtner)的宫廷乐手对莫扎特的童年有生动的描述:
"一旦他投身音乐,他的感官就不理会其他活动了。甚至连恶作剧或游戏也得和音乐有关,他才玩得开心。比方,我们玩一种把玩具由一个房间搬运到另一个房间的游戏,谁空着手就要唱歌,或用小提琴拉一首进行曲。"
在沃尔夫冈四岁时,他试作了第一首键盘乐器协奏曲,并首次在舞台上以歌手身份露面,参与歌剧演出。从那时起,歌剧就成为他最衷爱的艺术形式之一。当沃尔夫冈快满六岁、而娜妮十一岁时,利奥波德决定将两位杰出的孩子介绍给全世界。
当时巴伐利亚选帝侯亲王在慕尼黑有两个奢华的宫殿,许多音乐家依附其门下。利奥波德决定先带孩子们去那里参加嘉年华会,如果演出成功,再到更远的地方。结果,这场音乐会空前地成功,两个孩子成了慕尼黑嘉年华会谈论的焦点,并被邀至各大家族和皇宫演出。而令小沃尔夫冈最感兴趣的是观赏意大利歌剧,并从此产生了创作歌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