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荀子的行政思想是,荀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本文目录索引

1,荀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荀子的主要思想:天道自然的思想、“天行有常”的思想、“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1、天道自然的思想: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2、“天行有常”的思想: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 3、“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荀子看来,与其迷信天的权威,去思慕它,歌颂他,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以为人服务。荀况强调“敬其在己者”,而不要“慕其在天者”。甚至以对天的态度作为君子、小人之分的标准。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的思想。 扩展资料 荀子儒学地位 荀子在儒学体系中的地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1.荀学具有学术批判精神,具备兼容并包的意识,体现了战国百家争鸣走向学术交融的历史趋势。无论从哪个角度考察,《荀子非十二子》的学术史、思想史价值应该给予发掘。 2.荀子对儒学经典的传授居功甚伟。汉代儒学,不仅“礼学”出自荀学,“诗经学”乃至于“春秋学”都与荀学有关。 清儒汪中著《荀卿子通论》认为“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并对荀子的“传经”作了详细考证,为经学史研究的学者所基本同意。当代大儒徐复观也曾高度评价荀子在经学史上的地位。 3.荀子密切关注现实世界的变化,充满事功精神。荀子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不在孔孟之下。 孔子不入秦,荀子却对秦政、秦俗多予褒奖,而同时批评其“无儒”。这说明他在坚持儒学的基本信念的前提之下,还在努力争取扩大儒家的政治空间。 俯仰于政治与学术之间,荀子所体现的务实精神,应该是汉代儒宗董仲舒的取法对象。他们都为儒学适应时代环境、进而寻求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荀子

荀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2,荀子的政治思想,以及他的政治思想基础是什么?

荀子的政治思想,沿袭孔子的道路,和孟子非常不一样。
总体上来看,推崇礼,但同样肯定法在国家社会的重要作用;主张君主要有仁义之心,却也论证说明了国君对国家的重要作用,没有武断的说不仁义的君主就应该被造反;就归结点来说,还是仁义德礼,也就是孔子的意思。
虽然荀子讲的是儒家,但他的政治理论基础却是各家都能用。他的政治思想基础,就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简单地说,人的天性本身是恶的,人善良的一面来自后天的教化。这里的伪和如今的伪有很大区别。今天伪的意思和假差不多一个意思,但在当时伪不是这样的,当时用词非常考究,假是假、伪是伪,伪是指人为。
荀子第一个明确提出了性恶论,以此为根基,论证了礼义法度以及君主等对教化人、团结人的重要作用,对群体中的每个人的重要意义。
后来,韩非子又以性恶论为基础,刻意省略后半句话,完成了对法家思想的总结。我是读的《韩非子》,后读的《荀子》。我读《韩非子》的时候,总认为韩非子说的是对的。直到后来接触了《荀子》,我才发现我之所以认为它是对的,是因为他的基础理论是对的,逻辑也没什么问题。然而它只讲了“伪”里面的一种方式,对于其它方式刻意忽略,以迎合诸侯国或迅速强盛国家或迅速平定内乱或迅速平定天下的政治诉求。如果只看《韩非子》,很容易掉沟里,走极端。


有人说孟子有政治思想,那是扯淡。我读《孟子》,只看见一些规劝君主的只言片语,而且就这些只言片语也是说的不清不楚。性善论也是胡说八道。看书里的言行记载,孟子思想狭隘,为人自傲而心胸狭窄。个人认为孟子的思想就是一锅大杂烩,说是儒家,却是更偏向于墨家的“兼爱”、“非攻”。

3,儒家行政组织思想的代表有哪些

(1)孔子的行政组织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以“礼”为核心的行政组织思想。他的主要观点是:维护严格的等级秩序;强调组织内的和谐;如果选拔正直的人来参与管理,百姓就能服从统治。
(2)孟子的行政组织思想。孟子发展了儒家的思想,其主要的行政组织思想表现在:①主张以人为本的行政组织思想,认为“仁”是国家行政的目标,又是行政组织内部的组织原则②主张举贤任能的用人原则,对于贤能的人,一要尊重,二要给与优厚的生活待遇,要重用;③他提出了专业化分工的思想,指出有的人从事脑力劳动,是管理者,有人从事体力劳动,是被管理者。
(3)荀子的行政组织思想。荀子是儒家行政组织思想的集大成者,其行政组织思想主要是:他主张礼法结合的行政组织思想,认为礼法结合,就能治理好国家;论述了社会分工与组织的重要性,认为“分”是组织管理的手段,是社会有序化的标志;指出“义”是人类组织的行为规范,是组织存在的基础,有了义,才能使组织团结一致,战胜自然,并使组织生存和发展;他也提出了选闲任能的用人思想,认为应当把选贤任能放在提高行政组织效率和国家安危的高度来认识。

4,,孟子和荀子的伦理观上有什么异同点。

1、孟子和荀子的伦理观对待人性的问题上看法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后天环境影响造成了人性的恶劣;荀子认为人出生时没有善恶的区别。 2、孟子和荀子的伦理观对待忠君观念不同。孟子认为只有君主善待臣下,臣下才能用忠心回报;荀子认为臣子需要先尽忠。 3、孟子和荀子的伦理观对学习的态度上不同。孟子主张深造自得,专心致志的自我学习;荀子主要需要他人积极引导。 扩展资料: 荀子的教育思想和孟子不一样,他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伪也。他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只要环境、教育、个体努力协调有序,人才的造就就成为可能了。 荀子认为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大儒”之人,培养德才兼备之人。他认为教学的内容是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他认为作为教师需要具备四个条件: 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信仰;能循序渐进,诵说不凌不乱;精通细微道理,并加以发挥。教师作为“礼”的化身,是传授礼、实行礼的榜样。 对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得出:孟子是内发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由此可以看出他强调了遗传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而荀子是性恶论的代表,也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生下来是伪善的,主要受后天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的影响,一个人才能有所造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荀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孟子

5,荀子劝学讲了什么 荀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在中学时期,我们都学习过荀子的《劝学》一篇,文中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于学习之道有许多的启发。

  
荀子劝学

  学习是一条永无止境的道路,只有不断地加以学习,自己才可以变成优秀的人。而荀子劝学讲的也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很多的时候。我们不登上高山是永远都不知道高山有多高的,正如我们不去看看大海,永远都不知道大海有多深一般。

  
荀子说,在平时学习的时候,就应该要做到广泛地学习,不管是直线的木材还是弯曲的车轮,其实都是有着一个过程的,并不是说无缘无故而存在的,有些木材其实也可以像圆形一般,不管是经历了多少的岁月,终究是如此,可是有些木材却经过了历练,总是可以变家具良品。这就是一个区别。

  
所以,在平时应该要懂得不断地对自己加以反省,告诉自己,应该要随时保持一颗向高处看的心,让自己最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不管在什么时候,借助什么样的工具,其实历练的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要一开始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也不要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人都是有变得优秀的潜质的,而这一切就是需要一个过程而已,你需要给自己充足地信心,让自己脚下的步伐迈得更远。而学习也是如此的。要相信,不管是什么事情,只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就一定可以成功!

  
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要学习荀子说的精神,别轻易地放弃自己,在坚定不移的步伐下才可以走出自己的一条大路,并且才能够让自己变成优秀的人。

  
荀子思想的影响

  荀子名况,字卿,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世人尊称他为“荀卿”,曾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和楚兰陵令。

  
荀子学识渊博,作为封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既承了前期儒家学说精髓,又广泛吸收了百家学说之长,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建立并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形成了古代唯物主义。

  
从人文角度,他提出了性本恶的性恶论,重点强调了后天环境影响和人文教育作用,成为了与孟子的‘性善论’的相对观点。他提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相互的人文理念,被历代开明的封建君主所采用。

  
从自然角度,他提出尊重自然规律,他不信天命、不尚鬼神,但提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

 从政治角度,他提出了经济发展与物质文明、礼治法治并重的理论雏形,既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又关注人类的物质需求。他提出的任用贤能、崇尚节俭对稳定和巩固政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是荀子思想具有学术批判精神,是春秋战国时代各种学术、学说争鸣、交融的一个缩影,具有积极的学术发展意义。二是荀子不折不扣地传授和弘扬儒家经典绝学,使得中华礼仪文明得以延续和发扬,功不可没。三是荀子思想不仅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而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他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实现了出世与入世结合,承担了社会责任。

6,荀子的思想对人们产生了什么影响 荀子劝学介绍

荀子(约前325—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学问博大,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约公元前264年,应秦昭王聘,西游入秦。后曾返回赵国,与临武君义兵于赵孝成王前。后来荀子受楚春申君之用,为兰陵(今山东苍水县兰陵镇)令。晚年从事教学和着述。荀子学识渊博,继承了儒学并有所发展,还能吸收一些别家之长,故在儒学中自成一派。在人性问题,荀子主张性恶论,人性善是教化的结果。在天道观方面,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荀子对礼很重视,宣扬儒家的王道思想,认为“水能载舟亦能复舟”。

7,荀子的思想主张

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荀子的思想因其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了各家思想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人性论、天人论、社会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等各方面都在儒家学派中独树一帜、别具特色。
一、荀子的“性恶论”是其最主要的思想主张之一。即礼义等善良的品性和德行是靠后天的人为的努力得来的,而不是天生就有的。
这一思想主要反映在《荀子・性恶》篇中,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所说的“性”是指与生俱来、自然而成的“自然之性”或生理本能。“伪”不是“真伪”、“虚伪”的“伪”,而是“人为”之义。荀子一针见血地指出:饥欲饱、寒欲暖、耳好声、目好色等都是人生儿具有的天然之性,但是如果不对这种天然之性加以人为的节制和引导,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发生争夺、暴乱和相互残害。所以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要想达到儒家追求的至善,就要人为地用礼义法度来制约人之恶性。
二、荀子的天人论 ,是荀子思想中最具积极进步意义的思想之一主张“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并没有迷信或畏惧于“天”,而是把“天”看作是一种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独立运行的自然。荀子认为,人世间的吉凶祸福是由人自己的掌握和调控而产生的,而不是由“天”来左右和预兆的。正所谓“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要做的就是要明天人之分,应天以治。
三、荀子的社会道德观,隆礼重法、人而能群、分等级而治是荀子的又一重要思想主张。
其中,“隆礼”最为突出。荀子是主张隆礼的,而且主张国家应分等级而治,尊君重法。荀子认为人之性恶需要用礼义法度来加以制约,这在《荀子》的《礼论》、《王制》、《强国》、《天论》、《非相》、《君道》等篇中皆有论述。如:《礼论》篇云:“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此外,荀子在政治上主张要使国家强盛,必须行“胜人之道”;在人生观上主张积极有为与正义原则;在修养观上主张修身为本,强调“学”,提倡“思”,重视“行”;在教育观上主张“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尊师重教”、“君师合一”,也有十分进步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