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中的全面包括哪些内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本文目录索引
-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 2,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 3,①结合自己的理解,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全面”的内涵是什么?
- 4,如何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200字?
- 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什么个意思
- 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是什么?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第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正如从古至今的中国人期待的那样,在小康社会中,人民过着富足和殷实的生活,因此经济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首要内涵。 第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范围更加宽广,增加人民群众发声的渠道,最大程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感染力,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扩大就业,缩小收入差距,形成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障,实现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的和谐社会。第五是进一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扩展资料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提出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断对其进行完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依法治国的要求,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两次重要会议提出的两个重要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的保障,促进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从“建立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个战略目标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小康社会孜孜不倦的追求,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优良品质。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集中体现,实现了两个100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标志着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站上了新起点,我们可以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所谓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需要。十六大报告中,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①结合自己的理解,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全面”的内涵是什么?
全面的内涵就是所有方面,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2015年10月29日闭幕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保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扩展资料 小康的标准和我国现阶段小康水平:1991年国家统计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的研究人员组成了课题组,按照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16个基本检测和临测值。这十六个指标把小康的基本标准设定为: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 (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 (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 (4)城镇人均住房面积12平方米; (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 (6)人均蛋白质摄入量75克; (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 (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 (9)恩格尔系数50%; (10)成人识字率85%; (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 (12)婴儿死亡率31‰; (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 (14)电视机普及率100%; (15)森林覆盖率15%; (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
4,如何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200字?
如何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不矮 1W次浏览2018.04.03 如今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下面小编给大家讲讲如何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开启分步阅读模式 操作方法 01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人民安居乐业,建设一个大同社会,为人民谋福祉。 0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先就是要解决老百姓能吃饱饭,能吃好饭的问题,这是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步。 03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四个基本要求,建设一个民主法治的国家是我国现阶段的目标。 04 想要建成小康社会,反腐倡廉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贪腐是导致社会不公平的罪魁祸首。 本页搜狗指南内容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谨慎操作。尤其涉及您或第三方利益等事项,请咨询专业人士处理。
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什么个意思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思是:建设成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产业全面发展、环境全面改善、民主全面推进、覆盖的领域全面、覆盖的人口全面、覆盖的区域全面的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的是“全面”。所谓的全面小康,包含三点含义: 1、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指的是“五位一体”都要全面进步,不仅经济要发展,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都要一起全面进步。 2、覆盖的人口要全面,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要惠及全体人民。 3、覆盖的区域要全面,不仅是城市繁荣,农村贫困地区也得实现小康。 扩展资料: 小康社会的理想是中华民族追求社会进步和美好梦想的生动体现。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以高度的政治智慧,将“小康”概念引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成著名的“三步走”战略,生动表达了中华民族的雄心壮志,赋予中国道路基础性价值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新期待,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总体部署。 从小康社会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人民期待和社会发展为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制定的宏伟蓝图,这个蓝图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益丰满和清晰的,凝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也彰显了新时代经济社会治理的中国智慧。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陈理:从三个方面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坚决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战
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是什么?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
标准: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八是大学入学率20%。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指标:
中共十七大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经济建设
(1)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性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政治建设
(2)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文化建设
(3)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社会建设
(4)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生态文明建设
(5)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