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和吕不韦,吕不韦和李斯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本文目录索引
1,吕不韦和李斯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对于后世来说,肯定是李斯大,秦始皇实行的车同轨,字同文,统一度量衡,都是李斯提出的,废除分封制也是李斯强力执行的,李斯还是著名的法学家,虽然秦朝早已有秦法,但统一6国后,很多新法是李斯提出的,汉朝建立后汉相萧何也是在李斯制订的秦法上稍微修改了一下然后经过400年的巩固让秦法在中国人心里达到了根深蒂固的状态,秦法的影响力至今还留在我们社会中。 都是改变历史进程的人,没有他们,后面的朝代都会有变化,不一定有我们这个时代,正好生的是我们……没有西方的进步与现代文明,就算生了我们,也是封建社会,所以以前的忠臣奸臣,都是历史的推进者,就像没有八国联军的入侵,虽然损失了很多文物之类,都直接导致了我们现在前进的社会,我们应该尊重历史所有事件,不要悲观以前被欺负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吸取以前的教训,强国才能有话语权 吕不韦主持编纂了《吕氏春秋》,并攻取周、赵、卫的土地,对秦王赢政兼并六国有重大贡献。 李斯辅佐秦王统一六国,为秦始皇制定礼仪制度,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以秦篆统一文字,制定法律,统一车轨、度量衡制度、货币等,对后世影响巨大! 论贡献李斯高于吕不韦,论宿命李斯被赵高处腰斩,自然比吕不韦惨。论破坏力,李斯远远超过吕不韦,因为他与赵高合谋,篡改秦始皇遗诏,立胡亥(秦二世)为帝,导致秦朝迅速灭亡。 在李斯的道路上,如果没有吕不韦的推荐,李斯不可能有机会近距离接近秦王,那样他以后的政治前途就是一个未知数,正是因为吕不韦,李斯才是后来的李斯,如果说李斯是千里马,那么吕不韦就是伯乐。
2,吕不韦和李斯谁是千古一相
秦国能够一统天下,离不开历代先王的励精图治,也离不开东方六国源源不断输送人才,最后才在秦始皇时候完成,当然,他离不开一帮文臣武将的协助,其中前后两任丞相都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这两人就是吕不韦和李斯,前者是秦国转折过渡时期的重要人物,没有吕不韦,历史肯定改写,最少异人只是一个质子,娶不到赵姬,秦始皇是不会出现的,而继承安国君的肯定是另外的人。 没有秦始皇,天下能不能统一是一回事,统一的时间也是一样的未知数,正因为吕不韦的出现,在他的运作之下,长达十二年把持朝政,给秦始皇统一天下提供前提。 而李斯呢,对于秦国制度设计、包括统一后的度量衡、制度都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他是秦始皇统一得力的助手,没有他或许秦朝又是另一番景象。 正是这两人,一起先后出任秦国丞相,把历史带入我们现在知道的样子。人性都是自私的,这也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不断向前发展的前提,人世间真实的是非远比故事精彩,吕不韦和李斯帮助秦国并不是为了什么天下大义,也不是什么黎民百姓。 电视剧中不难发现,这一些历史人物全都义正言辞,救世主一样前来拯救万民,但是真实的历史确实他们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管是李斯还是吕不韦,最后下场都不好,一个被逼自杀,一个被夷灭三族。 这是利己主义者的必然后果,因为他们一开始注重的就是自己的个人私利,什么天下大事,黎民百姓不过是顺手的事情,他们做事情的时候先看自己的个人利益,在确保自己不受影响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天下大事是不是正确。 从结果看,李斯的下场远比吕不韦惨,所以,李斯的自私也远比吕不韦严重,吕不韦是一个投机商人,获利是他的本能,他是那交易来投资异人和秦国的,最后也是成功的,但是因为在嫪毐这里处理的非常拙劣,最后落得身死的结果。 他获利的初衷是达到了,至于后来被剥夺,只能说是投资失败。显然,商人从政有着莫大的风险,拿什么都以利益来参考,根本忽略了残酷的政治是不能太认真的。但是他还是有眼光的。 而李斯呢,从一开始他就是为个人私利来打算,当不影响个人的时候才义正词严的替国家出谋划策,最典型的就是秦始皇死后,谋立胡亥逼死扶苏,他被赵高利用就是把握住李斯的利己私心。 赵高算的很准确,李斯对谁当皇帝不在乎,他只在乎自己能不能继续担任丞相,果然成了赵高和秦二世的牺牲品,他忽略了丞相是由皇帝任命的,自己身家性命都在皇帝手中,显然没有远见,利欲熏心,脑袋不保,哪还有命做官!他只是一个政客,只有当下,没有未来。 所以呢,综合毕竟,吕不韦还是强于李斯,或者说吕不韦的私心没有李斯大,吕不韦败于投机失败,李斯败给私心太重。
3,吕不韦与嬴政是什么关系
吕不韦与嬴政是君臣关系。 吕不韦有一个绝美而善舞的姬妾,异人在吕不韦家中筵席上看到此女后非常喜欢,就站起身来向吕不韦祝酒,请求把此女赐给他。 吕不韦很生气,但转念一想,已经为异人破费了大量家产,为的借以钓取奇货,于是就献出了这个女子。十月(一说十二月)后,此女生下儿子名政(即秦始皇嬴政),异人就立此姬为夫人。 子楚继位,为秦庄襄王。庄襄王尊奉为母的华阳王后为华阳太后,生母夏姬被尊称为夏太后。公元前249年(庄襄王元年),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河南洛阳十万户作为他的食邑。 庄襄王即位三年之后死去,太子政继立为王,尊奉吕不韦为相邦,称他为“仲父”。 扩展资料: 嬴政并非吕不韦之子还可从吕不韦、赵姬(即史书所称的“帝太后”)、嬴政三人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就吕不韦而言,若其果真欲以赵姬来“钓奇”,则他在以后的政治生涯中必然会持续加强与赵姬的联系,竭力增进与嬴政的感情,并伺机将自己与嬴政的关系用比较恰当的方式告知嬴政。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他长保荣华富贵,也才符合“钓奇”之意。从当时的情况看,吕不韦也完全具备这样做的条件,因为庄襄王死时,嬴政还是个十三岁的孩子,国家大事尽在他和赵姬手中,照说他们是既有时间又有机会把事情的真相告诉嬴政的。 并且以其行事之老辣,使一小儿乖乖就范应该不成问题。然而从后来吕不韦的言行看,他和赵姬并没有这样做,当时随着嬴政年龄渐长,因担心自己与赵姬私通的事情败露,招致嬴政的报复,吕不韦竟主动疏远了赵姬,不肯再与其私通,此举显然也与“钓奇”之旨相违。 对此的解释只能是吕不韦并无“钓奇”之举,嬴政也不是他的儿子。不然后来嬴政也不会质问吕不韦说:“你对秦有什么功劳?秦封你于河南,食邑十万户。你与秦有什么亲情?号称仲父。”把他朝绝路上逼,而吕不韦竟拿嬴政没一点办法,犹豫良久,只得饮鸩而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吕不韦
4,同为秦相,吕不韦和李斯谁地位更高
从成就讲,李斯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吞并六国坚持郡县制,倡导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并组织实施,利在千秋,不谦虚的讲,如果没有李斯的这一举动,我们的中华民族可能会像现在的欧洲诸国一样分崩离析。 而吕不韦也不愧为一代名相,文治武功在春秋战国时期也算翘楚,但是从成就上讲,秦国的前几任丞相与吕不韦也不分伯仲,商鞅的变法改革,武力伐魏;范雎的远交近攻,长平之战反间赵括代替廉颇;张仪的,以"横"破"纵"。所取得成就均不下与吕不韦。 扩展资料: 1、吕不韦在秦国执政12年政绩。 编纂《吕氏春秋》,典故"一字千金"就是来源于此,谁能修改《吕氏春秋》一个字就奖励千两黄金。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吕不韦位列杂家,可称吕子。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吕氏春秋》被列为杂家,其实,这个"杂"不是杂乱无章,而是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用自己的主导思想将其贯穿。 这部书以黄老思想为中心,"兼儒墨,合名法",提倡在君主集权下实行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用这一思想治理国家对于缓和社会矛盾,使百姓获得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发展非常有利。 吕不韦编著《吕氏春秋》既是他的治国纲领,又给即将亲政的秦始皇提供了执政的借鉴。可惜,由于吕不韦个人的过失,使秦始皇对这部书弃而不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吕氏春秋》的价值逐渐为后人领悟,成为了解战国诸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2、李斯在秦国执政三十年政绩。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他在被囚后写给秦二世的信中自己作了总结,计有七条:第一条罪(功以"罪"说)是,我担任丞相治理百姓,已经三十多年了。 我来秦国时秦国领土还很狭小。先王的时候,秦国的土地不过千里,士兵不过几十万。我用尽了自己微薄的才能,小心谨慎地执行法令,暗中派遣谋臣,资助他们金银珠宝,让他们到各国游说。 又在国内准备兵力,整顿政治和教化,任用英勇善战的人为官,提高功臣的社会地位,给他们很高的爵位和俸禄,终于威胁韩国,削弱魏国,击败了燕国、赵国,削平了齐国、楚国,最后兼并六国,俘获了他们的国王,拥立秦王为天子。这是我的第一条罪状。